回覆列表
  • 1 # 神州頻道

    子曰:

    父在觀其志

    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可謂孝矣。

    這是孔子在《論語》中第二次親自提到

    孝。

    第一次講孝,是在道千乘之國後,教導

    弟子入則孝,強調無論接納別人還是自

    己投身更高的事業,都要確保自身安全,

    神形兩全。

    這裡講孝,是在溫良恭儉讓學習之道後,

    再次提出,還引出父之道的概念,對此

    句的字面義理解釋,頗為費解,且不合

    常理。退伍老兵路

  • 2 # 青埂峰下有情郎zjy

    最近正好利用乘坐地鐵的時間讀《論語》,對這句話頗有感觸,略解如下,供參考: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出自《論語》學而篇第十一章

     

    【註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裡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賞析】

    這一章仍然談的是有關“孝”的問題,把“孝”字具體化了。魯迅曾經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後,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於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這樣,無改於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錢穆老先生說,論語文辭簡約,異解逐滋。的確如此!有時候常常想,論語不必翻譯不必註釋,輕輕地誦讀,享受一下它的音律美也蠻好。比如這兩句。

    共勉,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

  • 3 # 小詹茶肆

    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大概意思是: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時,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親去世以後,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體行為了。如果他長期堅持父親生前那些正確原則,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在諸侯戰亂中創作出來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互相征戰,禮樂制度崩塌,諸侯不再尊敬周朝天子了,想要自己當老大了,所以那個時期很戰亂,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國家穩定,所以周遊列國,遊說君王,論語是孔子死了之後門人弟子整理的言論,以及孔子的思想。

    這一則寫中,孔子倡導人們要“三年無改父之道”,這樣才是“孝”。這是在傳統歷史背景中的一段話,放在現在顯然有失準確。因為一個人的成長是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多方面的,父親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不見得父親一定都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要辯證的分析繼承。

    另對於“孝”的理解更進了一步,我們通常都說“孝順”,其實孝不一定要順,只有在父輩完全正確的情況下,我們的順才是一種孝,否則就不能稱其為“孝”。

    俗話說“父輩過的橋都比晚輩多”,所以一般情況下父親的話還是要聽的,所以這段話還是挺有道理的,我們要批判地接受。

    任何事物都是由量變到質變才完成進化的,想要做個孝子也是如此,只有將自己的孝心體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中,才是真的孝順父母。而且,真正的孝子,不論父母生前還是死後,他們對父母的恭敬和教誨都不會忘記。因為父母活在他們的心中,他們對父母的孝順是從心底發出來的,從不敢忘卻。

  • 4 # 張果老忠記

    謝邀:孝道是修身立品的君子之道,中華民族特有的優良傳統,儒家思想的陶燻。現在以古時人不同,如今出外謀生的人多,不能在父母身旁照顧,但為事業和自己小家庭打拚在外,也是一種孝,透過金錢贍養父母,時節探望等,都是孝順的延續,不拘一格的義務感和尊敬系新時代的進步。不拘小節,孝義長注心間,在於尊老愛幼的日常言行裡!

  • 5 # 楊金永先生

    女子開口“好”說話,士子開心勵“志”篇。

    ——華語版 世界級小名人 #楊金永發布# #一週小秘書#

  • 6 # 散落君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針對的是世卿世祿背景,很有歷史參考意義,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強的參考意義。意思就是說,在剛上臺的時候,不要隨意更改那些舊有政策,即使你覺得不好,也要鎮之以靜。三年以後,等自己徹底坐穩了位置,再來一一改革。君不見,那些一上臺就想來一套大動作的人,往往死的都很慘。史上的27天皇帝李賀,為什麼被霍光廢了?就是因為他一上臺就拼命提拔昌邑舊臣,想搞一套個動作,跟霍光爭權奪利,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為什麼漢宣帝能夠坐穩皇位,他繼位以後,對霍光恭恭敬敬,一切都聽霍光的,每天就是當一個蓋章的機器人。這種狀態跟霍光在漢昭帝主政時是一樣的,所以霍光對漢宣帝很放心。等過了幾年,霍光死了,漢宣帝立刻對霍氏家族動手,雞犬不留。這不就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嗎?

    又如唐順宗,一直非常痛恨宦官專權,甫一即位,就立刻打擊宦官,啟動永貞革新。然後,六個月後,改革失敗,改革派全部被貶謫,裡面就有我們熟悉的劉禹錫、柳宗元。而且,唐順宗也被廢了。這難道不是三年改於父之道的後果嗎?即使在今天,在那些家族制、繼承製的企業裡面,新上任的繼承者一上任就搞轟轟烈烈的改革,也多沒有好下場。在位置還沒有坐穩的情況下,就想重新分蛋糕,哪裡有這麼容易的事,難道把在座的前輩都當做憨批嗎?

    所以說,三年不改,鎮之以靜,不僅僅是孝道那麼簡單,還涉及一系列的政治智慧。這是在養威,在培養手下的順從意識。當繼承者坐上了那個高位,就有了大義的名分,不亂作,不亂動,權力就會慢慢過渡到繼承者手裡。

  • 7 # 五穀雜糧最養人

    背景:本段話節選自《論語》。《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翻譯: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父母不在面前,乃至父母去世了,也要言行一致。說得到做得到,長期保持言行一致的態度,這才是孝道啊。

    “三年”:不一定僅指三年,而是指較長的時間。“於父之道”:指“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這個道。“孝”:古人以孝治天下,這裡不單單指對父母的孝,也對社會,對國家的孝,大孝於天下的孝。因此這章還是講做學問的道理。

  • 8 # 許家那個人

    如果要知道這句話的背景是什麼,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這句話出自那裡,以及是什麼意思。據我所知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學而》,它的意思是父親在世的時候,你要觀察他作為孩子的志向;父親去世的時候,你要觀察他作為孩子的言行舉止。如果長時間內他作為孩子並沒有改變父親的教育風格,就可以說是孝的人了。

    那麼知道了上面的這些,我們再研究它所處的背景。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他所說的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關於“孝”的講義。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是中國奴隸制走向滅亡,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期。隨著宗法奴隸制的日趨瓦解,之前的一些基本的禮儀道德被破壞,出現了子殺父、臣殺君等現象,危害君王統治的穩定。而當時的孔子則認為要穩定社會的良好秩序,必須先穩定好家庭的秩序。首先要先從家庭樹立父母家長的權威,也就是有階層區分,達到家庭的穩定,進而以穩定社會達到上下等級。所以,孔子提倡新的“孝”道,他認為“孝”一方面孝敬父母,要遵守以及聽從父母的意志,維護父母的地位;另一方面孝敬父母,要善始善終,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對他們的緬懷。

    所以說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這句話的背景是跟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它主要是孔子為了配合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政治的需要,以及宗法制度更新換代的產物。

  • 9 # 得雲成雨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是知乎上一個問題,問的是你聽過最溫柔的話是什麼話。

    我倒是沒聽過什麼溫柔的話,畢竟也是一個人在外邊打拼很久了。

    所謂溫柔的話,我認為都是感動自己的,畢竟兩個人談話,很少有什麼話能被別人真正的記住,就更別提感受溫柔了吧,畢竟話語都蒼白,能深入人心的只有表情和眼神。

    最近找了個工作,是關於早教的,因為是實習,所以我要進到教室裡去旁聽,把腦子裡那些抽象的概念跟具體的教學行為和事物掛鉤。

    這是節音樂課,我們叫它M2,兩歲左右的親子課,我做坐在角落,看著他們唱歌跳舞什麼的,一遍看著,一遍在腦子裡將抽象和具象強行掛鉤。我這個人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思想也飄,從《Welcome to New York》想到王寶強的牙,然後聯想到王寶強的笑和哭,一想到王寶強的哭就想起馬宋,就可憐王子珊,又感嘆自己有個幸福的童年,正在感嘆的時候,一對互動的父子閃進了視線,那位父親眼神裡透著寵溺,滿臉開心和期待的笑容充滿愛意,一股超強的代入感,我就想起了我爸,50出頭的歲數,矮小臃腫的身材,肉眼可見的衰老速度,一陣酸意就湧了出來,發脾氣的是我,不滿的也是我,哭鬧的還是我,而我的父親,一直在笑,笑的我心頭直顫,他的笑可能也包含著強顏歡笑,但眼底的愛意,似乎20幾年從來沒變過,可能他也有失望,也會遭受不公,但就是這矮小臃腫的身體,為我遮風擋雨二十幾年,扛起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

    父愛的本質都一樣,雖然從父親身上沒有明顯的感受,但是當你身為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感受一份父愛時,卻發現這份愛居然那麼純粹,偉大而細膩,或許只有你絕對客觀,才能切身感受到這份沉重到窒息的愛。

    眼睛比嘴巴更會說,說出來的,都更溫柔。

    2020.08.23

    陳。

  • 10 # 子狼3

    有兩個可能:一、孔子的學生問他什麼樣的君王是孝的?

    二、一國的君王問孔子,怎樣當君王才算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鬼谷八荒一週目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