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天流雲5658

    "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這個成語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浩)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出自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這兩句表明詩人在詩歌創作中十分重視語言的選擇和錘鍊。他性好佳句。並認為要寫出佳句,就必須有足以使人吃驚的語言。他執著地追求這種語言,不達目的,決不罷休。詩人對詩歌語言的刻意求工,對文學創作的嚴肅認真態度,是他成為偉大詩人的重要條件之一。

    “拾人牙慧”代表著毫無創見,人云亦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一種對創作的極致追求。無須贅述,已高下立判。私下以為,若無建立,一味模仿,哪會有浩如煙海的唐詩宋詞歷代不絕錦句如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中華文明才有不斷的源頭活水源源不斷,歷久彌新!

  • 2 # 隨筆一談

    拾人i牙慧,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兩種文人自古以來就大量的存在,但是相對來說的話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人是比較難得,拾人牙慧的文人就是屬於一個學步的階段,就是文人都要從識人牙慧開始就是那是個學習的階段。相對來說,他是比較容易的,是處於低層次的,如果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層次,那就是比較高的的了,因為一個人。沒有學問在肚子裡,他就不會能夠為出驚人的,而語出驚人的人也必須是食人牙慧開始做起。肚子裡有了這些學問才能做到語出驚人所以說兩相比較來,畢竟是後者比較,難能可貴,一些。

  • 3 # 風露中宵2

    "語不驚人死不休"固好,但難度大,實現難。放眼今古,有名的文人成千上萬,無名的文人則浩如煙海。唯其有名,必有驚人之詞章,因之傳誦至今。大多數無名者,因無驚人之語,故湮沒於史海。以五千年計,此類文人,不可勝數也。"拾人牙慧"雖為古代文者所不屑,但卻是古今文者之主流。因創新難,難於上青天!多數人集畢生之力,窮經皓首,亦未能聞達,做的就是拾人牙慧的事。從這個角度講,"語不驚人死不休"只是文人的一個標靶、一種境界,是“閬苑仙葩",而"拾人牙慧”則是大眾文化,普及律高。而恰恰是這種似乎低層次的大眾文化,有力支撐了社會進步,也許比之前者,對社會貢獻更大。

  • 4 # 亦有所思

    君不見東施效顰乎?

    君不見邯鄲學步乎?

    君不見畫虎類犬乎?

    君不見鸚武學舌乎?

    小可看法正好相反,覺得拾人牙慧更好!

    既然古人都已經把詩詞文章弄得那麼傾國傾城,我又何必強迫自己整容呢?彷彿自己捯飭一番就可以超過前人一般。

    “語不驚人死不休”是需要前提的,要麼勤奮如圓籠子裡不停奔跑的倉鼠,要麼天賦如夏天房間裡的蚊子總會給你剩下一隻。

    所謂驚豔,其實只是失戀男女的自我安慰,充其量過過嘴癮而已。正如現在的某些書法家或詩人,天天叨逼叨什麼突破,什麼創新,什麼境界,結果寫出來或畫出來的都沒有隔壁老王家的尿布有詩情畫意。

    漢朝時,蕭何病逝,曹參狂喜。果不其然進而為相,在相國一任上曹參始終不去作為,漢惠帝劉盈心中不悅,一次面聖時,曹參問,陛下自問與先帝(劉邦)誰更英明?惠帝說朕哪有資格與先帝相比。曹參又問,陛下看微臣與蕭何誰更有能力?惠帝說曹愛卿貌似有所不及。曹參說,既然如此,按他們所定之規矩行事就好了。(何必要刷存在感呢?)《史記》記載“惠帝曰:‘善!’”

    遵循並尊重前人的遺產都來不及,終小可一生也未必能品到其中三味,味都不到位,安敢做“驚人句”。

    我沒有李易安的才學,“學詩謾有驚人句”,更沒有賈島那變態的苛刻,“兩句三年得”。

    所以,拾人牙慧是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跟著他們的腳步消逼停地走就是了。

    其實能跟在他們的後面搖頭晃頭就已經是萬幸了!

    現在的情況根本不是單項選擇題,而是還漏了一個選項,就是既懶得“拾人牙慧”,又偏以為已達“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才是最要命的事情。

    能吃牙慧,肯吃牙慧,也算了不起了!

    吃不得牙慧的人,恐怕沒有機會“語不驚人死不休”!

    “牙慧”是“驚人句”的親媽!

  • 5 # 一品刺客

    拾人牙慧是學習了別人的東西,轉化成為自己的東西,語出驚人死不休是自己創造出了新東西。別管哪樣,都是成了自己的東西。換句話說,借來的錢難道還不能買東西了?哈哈,很明顯,錢還是那個錢,用是一樣用。

    這和學習書法也有些類似。我們臨帖不正是拾慧於古人嗎?然後逐漸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又更像是借錢,先借來錢,用借來的錢掙更多的屬於自己的錢。這樣看來,就不能說哪種好,而是它們是一種促進關係。它是文人成長中的兩種狀態,沒有拾慧於人,如何語出驚人呢?閉門造車嘛。

    真正的文人,是不會一直拾人牙慧的。

  • 6 # 使用者61261209737

    這個命題有意思!

    文人,集懦弱、卑微、虛偽於一身,又糅清高、機智、疏狂於一體;既求俗,又尚雅。

    看不懂文人,如同看不懂自己。好在我不是文人。

    拾人牙慧:多用來譏誚他人一味地重複別人而沒有主見。或者鄙視拾取別人說過的話作為自己的話來說的行為。常用作貶義。

    木頭認為,拾人牙慧的文人不在少數,不能一概而論,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且不說芸芸眾生多為凡夫俗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才華橫溢,思如泉湧,卓爾不凡的“才子才女”少得可憐,被稱為至聖先師的孔老夫子也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應允,當即報請魯國國君。魯君給了他們一車二馬一童一御前往周。

    老子問孔子:係得道了嗎?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

    老子問孔子:你讀什麼書?忙些什麼?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教先王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晉了七十多個國君,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說服人們很難。

    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說那些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陳相因的舊東西,“跡”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腳印與腳印能有什麼不同嗎?

    孔子告別老子時,老子送孔子都館舍外,對孔子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辨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已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已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走到黃河邊,見江水滔滔,濁浪滾滾,勢如萬馬奔騰,聲似虎嘯雷鳴,不禁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聽了,對孔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之王老,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故改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固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說:“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身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汝?”

    於是,《論語·里仁》裡出現了孔子“朝聞道,夕可死矣”一說。孔子問道老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上善若水,隨時而行,應事而變才是大智慧。

    有些文人,尤其是御用文人,帶著所謂的修養和救世立功的積極性進入社會,來到統治者或官員的身邊,以圖打展宏圖,實現“理想”,統治者支配他們如同孩童支配手中的玩具。於是,寫出的文章不是子曰詩云,就是某某說某某指示…撿著雞毛當令箭,空話連篇,如同街頭小廣告,可能這是典型的“拾人牙慧”。其用心無非是要人們無條件地作順民。難怪“拾人牙慧"常用作貶義詞。

    把“拾人牙慧”完全歸為貶義未免武斷。

    《南鄉子·集句》

    悵惘送春杯。漸老逢春能幾回。花滿楚城愁遠別,傷懷。何況青絲急管催。

    吟斷望鄉臺。萬里歸心獨上來。景物登臨閒始見,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讀過上面這首詞,是不是有種遠方遊子望還鄉,歸家無計痛斷腸的感覺,為詞人斐然的文采所折服。

    其實,這是大文豪蘇東坡蘇大才子的集句詩。集句詩就是從古今詩文中,選取幾句詩句集合成詩。說起來很簡單,似乎人人都會,其實不然。集句不僅要博聞強記,還要領會透徹,更重要的是楊思巧妙,內容完善連貫,三旨一致,並且要符合格律要求。

    這首詞為蘇軾貶謫黃洲時所作,採用集句的體裁形式。

    上闕首句“悵惘送春杯”出自杜牧的《惜春》,“漸老逢春能幾回”出的杜甫的《漫興九首》,“花滿楚城愁遠別”借用許渾的詩句,“傷懷,何況青絲急管催”的原作者是劉禹錫。“萬里歸心獨上來選取於許渾的《冬日登越王臺懷歸》,“景物登臨閒始見”由杜牧原創,“一寸相思一寸灰”出自李商隱的《無題》。

    這首詞筆起悵惘飲送春酒,剩比酒更濃的傷春,進而傷老,觸及詞人的遭遇,更深入內心的痛苦和煎熬,由景及情,脈胳清晰,讀來心靈震撼,為之共鳴,餘味無窮。

    古今集句文人如雲,蘇東坡,、文天祥、王安石辛棄疾等當為其中翹楚。

    蘇東坡的這首詞,堪為“拾人牙慧”的經典之作,是不是“拾人牙慧”在特定的語境中可用作褒義呢?!

    語不驚人死不休,無疑值得提倡,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語言凝練,靈動活潑,意境高遠,當然要肯定。但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人鳳毛麟角,上下五千年,出現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文人機率微乎其微。

    因此,我覺得“拾人牙慧”和I"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人有好有壞,不能一言蔽之。

    如果非要作出界定,我只能說拾人牙慧的文人更多。

  • 7 # 一笑貫長天

    拾人牙慧者,雕蟲也!

    專司尋章,唯堪摘句,青春作賦,皓首窮經,洋洋千言皆鸚舌,縱橫捭闔亦邯步,東牆西牆無己牆,滿口璣珠是他珠!

    而語不驚人者,才人也!心懷卓犖,不混凡塵,唯其鶴然才識方能耳,唯其孤岸思想可行矣!人云亦云豈能驚人,凡思俗想亦未撼言!

    牙慧者不稱器,教誨蒙童是所值,引導少年可堪可勉,至若大學則累其弱肩,翰林弟子若從其所行,其世豈不盡皆清談!

    唯語不驚人之士,方存灼見,實非腐朽可堪。紛擾世宇,錯綜難辨,無真知者無以明世界,無灼見者無以踱良謀!

    牙慧者,語不驚人者,唯盡其用,方為治世之本也!

  • 8 # 湘中放鶴人

    從文人角度,並且沒有話中有話來說,當然是後者更好!

    “拾人牙慧”是貶義詞,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也比喻竊取別人的語言和文字。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如果別人說你用到“拾人牙慧”這個詞,那就是在批評你了。

    “語不驚人死不休”是詩聖杜甫所作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的傳世名句。是屬於正面的,反映了作者認真嚴謹的創造態度。如果別人對你說這句話時,也要分語境吧!因為中華文化是博大精神的。

  • 9 # 大展宏圖3329

    回答問題之前,先解釋一下成語"拾人牙慧":比喻襲取或改頭換面地套用別人說過的話。成語"語不驚人":語言平淡,沒有驚人的地方。杜甫寫出"語不驚人死不休",表現出一種治學態度,必求傳於後世。古代文人墨客,孜孜以求的目標,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不甘於拾人牙慧。故爾留下精品佳作。作為今人,繼承的目的是為了創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大膽創新,精益求精。決不可拾人牙慧,步人後塵。我們要"語不驚人死不休",永攀現代科技高峰,讓祖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 10 # 被動專家

    雙調.慶東原:詩情放,劍氣豪,英雄不把窮通較,雲間射鵰,席上飛毫,他得志笑閒人,他失腳閒人笑!忽聞英豪曾伏虎,彎弓震天射孽蛟,百二山河還依舊,牧馬塞上近天嶢,赤旗招展新宇宙,萬里戎機戰鼓敲,漢唐氣象今重現,夷奴逆謀總徒勞!

  • 11 # 旁觀者嵐

    拾人牙慧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兩種人,我更喜歡後者。

    學習過程是摸仿,這不叫拾人牙慧,真正拾人牙慧的是那些食古不化的文人。這些人把一些或古語,或上級指示奉若至寶,不懂和具體實踐相結合,比如上級發了一個檔案,他肯定照轉,但是怎麼辦就拿不出主意來了。這些人一是思想僵化,只懂條條框框,不懂如何做事,二是思想懶惰,只知等因奉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而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不管是作文章還是作人,都有一股青春活力,最可取的一點就是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精神,敢為人先。

    社會的發展需要這樣的人,作學問是,做事也是,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決對是值得尊重的,這樣的人多了,社會才能不斷前進。

    特別是這句話的後半句是歌頌了堅持不懈的創新精神,更值得佩服。

    當然,創新者也可能失敗,也可能沒有那麼亮眼的成績,但是,他們必定對舊問題進行了衝擊,相信他們只要有"死不休`的精神,一定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便秘但是吃辣的就上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