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哥說史
-
2 # 知憶史話
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但是看到有些答題者的答案,實在是不敢苟同。再者,長篇大論,不知所云,為了湊字數麼?
韓趙魏不是沒有相互兼併,而是沒有兼併成功而已。
早在魏文侯、魏武侯時期的李悝吳起變法使得魏國空前強大,接過強大魏國的魏惠王便開始不安分了。三晉本一家,所以魏惠王一直想再回復昔日晉國的國土,於是就有了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通常稱為圍魏救趙的那一戰役,馬陵之戰是攻打南韓,解南韓之圍的還是齊國,這次魏國損失更慘,主帥龐涓自殺,太子被俘虜。
更雪上加霜的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也強大了起來,把秦獻公時期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再度奪了回去。
自此,魏國基本上是一蹶不振,一直走的下坡路。
南韓更沒有那個實力,雖然經過申不害短暫的變法,但是外強中乾,跟魏國的馬陵之戰,也消耗殆盡了。
趙國,除了防備匈奴,還有腹心國中山國,這就夠他忙活的了,哪有什麼精力和實力吞併魏韓。
-
3 # 三農天下185
三家滅智的時候是因為唇亡齒寒的緣故,因為當時智家太過強大,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韓趙魏三家的主城都是建在大河邊上,今日可以水淹晉陽,滅掉趙家。明日會不會以相同的手段,吞併韓家、魏家?智家咄咄逼人,智伯驕傲自滿。對韓魏兩家防備不嚴,夜裡就被說反了,導致了智家的滅亡。從此,晉國成為了韓趙魏三家的舞臺。
一、初期鞏固政權,確定地盤範圍
從公元前453年三家滅智,到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中間有著長達五十年的空白期。趙家被三家圍攻了一年多,損失慘重。韓家、魏家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說,這一段時期,三家勢均力敵,半斤八兩,誰也吃不掉誰。
此時的晉國公室已經名存實亡,君主只是一個被操縱的傀儡。三家的封地起初並不是連在一起,犬牙交錯,飛地情況十分嚴重,十分不利於管理,也不利於發展。比如,南韓一開始被魏國四處包圍,無法與其他國家建交,簡直就是“國中國”。於是,三家先後相互交換土地,然後才是發展農業,建立城邑,發展經濟,鞏固政權。要將封地轉為國家,這一步是一件艱難的大事。它需要長期的經營,而不是短期戰爭能解決的。
三家雖然在晉國內說一不二,在國際上只能算是二流水平。如果此時他國聯合進攻晉國,那麼三家很有可能覆滅。晉國的中央軍只是掌握在三家的手裡,並不是屬於他們各自家族的私軍。所以,軍隊的分割也是很有必要的。三家滅智之後,晉國公室手上已經沒有軍隊,只剩下公室的護衛隊,已經不值一提。到了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廢掉晉靜公,晉國徹底滅亡。二、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的背景差異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冊封為齊侯,田氏正式代替了呂氏成為了齊國的主人。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呂氏退出了齊國的歷史舞臺。
說起來,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還是有歷史淵源的,差不多是同一時期。公元前404年,三晉聯軍攻打齊國,俘虜了齊國姜姓呂氏最後一位君主齊康公,押到周天子面前,要求被封諸侯。隨後,齊康公被放逐於海上,田和掌握了國家大權。田氏家族在民間素有聲望,深得民心,著名宰相晏嬰就曾預言過將來田氏代齊。田和得到了齊國百姓和貴族的支援,因此它的篡位阻力很小,屬於一家獨大。
公元前672年,田氏始祖陳完避難到齊國,受到齊桓公的禮遇,田氏家族在齊國紮了根。齊國有慶氏、欒氏、高氏、鮑氏、田氏五大家族。公元前545年,是齊國政權田桓子聯合其他三家滅掉了慶氏家族。隨後,又聯合鮑氏滅掉了欒氏、韓氏家族。公元前489年,田乞放逐齊國公族,自立為相,田氏家族從此掌握了齊國國政大權。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齊簡公及齊國公族、鮑氏、晏氏等四大家族,進一步鞏固政權。田成子時代,田氏家族8人丁不旺,而齊國公族人口旺盛。於是,採取代孕的模式,開放後宮,讓賓客自由出入,一下子多了70多個兒子,讓這70多個兒子歸心田氏,壯大人口,管理郡縣。最終,田氏家族的規模超過了王族,取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
從這裡可以看出,從公元前672年田氏家族立足齊國,到公元前386年成為齊國的主人,花了近三百年的時間,這種徐圖進,讓它的政權得以順利交替。從齊威王開始,田氏家族領導的齊國再次稱霸中原。三、三晉一統的機遇與磨難
強大的晉國從晉文公時代一直是北方的霸主,中原諸侯已經在它的霸權統治下度過了百年。齊國、秦國出頭無望,楚國虎視眈眈。韓趙魏三家分晉正好是諸侯們趁機崛起的歷史機遇,所以齊秦楚是斷然不會再讓晉國一統,這也就斷了晉國公室想力挽狂瀾,獲得外援的念頭。甚至,也不會讓韓趙魏三家處於同盟狀態,或拉或打,分化瓦解。晉國的霸權時代終究一去不復還。
韓趙魏立國初期,因為自身實力不強,底蘊不深,國家不富,軍隊不多,名聲不響,在國際上遭受白眼和歧視不在少數。為了獲得獨立,打開出路,初期的報團取暖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此時內訌,那麼只會死的太快。剛剛獲得立國的韓趙魏,只是比鄭國、宋國、魯國稍強,比起秦楚燕齊太弱。
戰國時代的開幕,最先強大起來的不是春秋時代的老牌諸侯國,而是戰國新秀—魏國。魏文侯開創了魏國百年霸業,魏武侯奠定了基礎,到了魏惠王由盛轉衰。文侯時代,主張三晉聯盟,自己當盟主。武侯時代,拳頭大的說話。惠王時代,三晉互相攻伐,魏國攻伐趙國,趙國的首都邯鄲都被攻佔。南韓一直當魏國的小弟,不聽話還是要捱揍。可惜,文侯、武侯沒有合併三晉的雄心壯志,而魏惠王有心無力迴天,將魏國稱霸的資本敗光,只能求自保。
隨著齊國、秦國的先後強大,三晉處於東西方兩大國的緩衝區,日夜惴惴不安。齊國經過威王、宣王、閔王的三代治理,國力蒸蒸日上。威王時代,魏國的兩次大戰,稱霸一統三晉的資本被齊國消耗殆盡。南韓依舊當起了齊國的小弟,但內政被頻繁的干預。趙國不甘於現狀,背信棄義,頻繁對齊國做出試探,雙方邊界戰爭不斷。一直到公元前285年,五國攻齊,三國之後在無戰爭,處於聯盟狀態。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開啟了征伐六國的戰爭。首當其衝的是魏國,兩國可謂是百年宿敵。魏國當霸主的時候,秦國被欺負的很慘。鹹魚翻身後的秦國,馬不停蹄的進攻魏國。第五次河西之戰,魏國慘敗,河西和河東全部丟失,魏國的大半地盤被攻佔。公元前293年,秦國名將白起東進中原,伊闕一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南韓主力被消滅,國土損失大半,魏國戰敗割地求和。隨後,南韓投靠了秦國,三晉聯盟再次破滅。公元前273年,魏趙聯軍進攻南韓,白起在華陽再次覆滅了魏趙聯軍,斬首魏軍13萬,趙軍2萬,秦軍兵臨大梁城下,對於聯盟又是一次重擊。魏國在這場大戰中徹底元氣大傷。後來信陵君率領的十萬大軍是魏國最後的家底。
隨著秦國將魏國、南韓主力消滅,戰爭轉向了趙國。趙國在齊國、魏國、南韓相繼被拖垮後,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大起來。趙國一有名將,二有武靈鐵騎,與秦國直接長達數十年的硬碰硬戰爭。趙國此時對韓魏很有想法,但平原君一派力爭聯盟,沒有實施。魏國、南韓懼怕秦國,也巴不得秦趙兩敗俱傷。這種人心,從來沒有齊過,又怎麼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聯盟?
其實,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後,秦國兵圍邯鄲城,趙國滅亡危在旦夕。魏王雖然派出將軍晉鄙率領十萬大軍救趙,但也只是作壁上觀。一方面是秦國的威脅,另一方面是巴不得兩國再次兩敗俱傷。幸好,信陵君的竊符救趙,在邯鄲之戰讓秦國損失慘重,無力再連續進攻,給了三晉六國苟且了幾十年。
三晉既沒有實力重新合併,也沒有因為聯盟板上釘釘。三者各懷鬼胎,相互猜疑、算計。三晉之間分分合合,拉拉打打,註定不能長久。最終,到了公元前230年,南韓、魏國只剩下都城及附屬城郭,趙國也只剩下都城和代地。三國各自被滅,也沒有其他國家前來救援,大家的心態都崩掉了。
-
4 # 小楊品史
韓趙魏三家不是不想搞兼併,吞了其他兩家;而是實力不允許,根本做不到。
首先,三家分晉初期,趙家實力最強大,韓趙雙方蠢蠢欲動,魏文侯居中調解。首先是趙家,打算聯合魏家滅了韓家,魏文侯很聰明,唇亡齒寒的道理理解的很透徹,絕不幹這種傻事,果斷拒絕了趙家;韓家聽到這個訊息後,十分惱火,於是就打算聯合魏家,幹掉趙家,魏文侯同樣拒絕了。韓趙兩家中間隔著魏家,魏家按兵不動,雙方自然打不起來。
其次,魏國率先改革後,雖說實力很強大,但要想兼併其他兩家,根本做不到。第一,其他國家不會眼睜睜地看著魏國坐大——處於四站之地的魏國稱霸還湊合,但要多線開戰還辦不到,畢竟底蘊有限;第二,魏國最強大的時候,花了三年的時間、耗損了極大的精力才滅了中山國,中山國實力可比韓趙差遠了——滅中山尚且如此艱難,滅韓趙根本就辦不到。
最後,三晉團結對大家都有利,三晉分裂則是互損。魏文侯時期,三晉團結,一起擴張,魏武侯打破了這個局面,魏惠王在位時兵戎相見,後果大家都知道了,魏國快速衰退,韓趙也沒得到什麼好處,反而是齊國、楚國、秦國趁機崛起。
綜上所述,三晉兼併根本做不到,三晉團結則對大家都有利。
-
5 # 谷老師
進入戰國時期,晉國政權被智 ,範,中行,韓,趙,魏六家大夫所控制。
在這六家大夫中,實力最強大的是智氏,其餘五家聯合起來對抗智氏,最後智氏被消滅,中行氏也被消滅,剩下的四家大夫中,以範氏最強大,於是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消滅了範氏。晉國政權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控制,公元前403年,三家正式分晉。
韓,趙,魏三國立國以後,由於是協商分晉,三國保持了友好關係,而且延續了很長時間,由於面臨其他國家的威脅,韓,趙,魏三國有時聯合起來,向東對付齊國,向西對付秦國,向南對付楚國。
魏文侯時期李悝實行變法,魏國迅速強大起來。又經過魏武侯,魏惠文王的統治,魏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取得了獨霸中原的地位。就連經歷了商鞅變法的秦國都非常害怕魏國,這一時期,魏惠文王對韓,趙採取兼併政策,不斷髮動進攻,削弱了韓,趙兩國。公元前342年,魏惠文王派龐涓率10萬大軍進攻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齊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這就是圍魏救趙的故事,在隨後的馬陵之戰中,魏軍10萬人幾乎被消滅,龐涓自殺。魏國從此衰落下去。
在以後的歷史演變中,趙魏兩國實力相當,南韓成為小夥伴兒。又面臨西方秦國的威脅,這就是韓,趙,魏三國不可能互相兼併,以後趙國一度非常強盛,但主要戰爭方向是秦國,因而就不存在韓,趙魏互相兼併的形式了。
回覆列表
1.韓趙魏三國源出晉國,故稱“三晉”,雖然彼此間因利益衝突也時有摩擦發生,但還是比較顧及這一層關係,而且三國之間聯姻不斷。
2.三國實力差距不大,難以兼併對方。
3.三國地處中原,周圍各諸候國虎視眈眈,三國在誰也沒有兼併其它兩國的實力下唯有結為同盟,抵抗外來侵略(西部的秦國,東部的齊國,南部的楚國,北部的燕國均對中原充滿野心)。另外,三國中若有某國欲吞併它目,勢必打破各國平衡,必然會遭到諸園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