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有空煩惱
-
2 # 夏瞄淺談
越劇用真聲本嗓,就能借助身體各部位共鳴發出不同型別的音色 ,加上各類演唱者本身的嗓音條件,和特有的腔、代表劇目,從而形成流派。(開始聽的人可以從起落的旋律區分)
其實熟悉之後就像不同的樂器一樣,很好區分的
越劇主要13流派,常活躍的大概八種。
小生:
尹派柔、撩。
範派剛健平穩。(梁山伯)
徐派起伏大,高亢(賈寶玉)
陸派清新。
花旦:
袁派低厚,胸腔發音。代表人物有傅派雙傑之 上海越劇院 國家二級演員 盛舒揚; 傅派雙傑之 原紹興小百花越劇團 國家二級演員 董鑑鴻
王派低薄,口腔為主。 上海越劇院 國家二級演員 王派 花旦 忻雅琴
傅派高厚,頭腔為主。 杭州越劇院 傅派花旦 溫珊珊
呂派高脆,鼻腔為主。代表人物有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國家一級演員 章益清; 浙江小百花 國家一級演員 熊琦
還有金派花旦,發音像小生。
戚派花旦,低沉, 代表人物,杭州越劇院 優秀青年演員 戚派花旦管雨爽。
畢派小生張派等等等等。
以上列舉了一些我所知道的派別和人物,再附上幾張美美的劇照啊~
-
3 # 快奔蝸牛
一、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創立。她演出的多是善良、端莊而帶悲劇色彩的婦女形象,唱腔旋律淳樸而委婉。袁雪芬的嗓子,音色並不特別亮,音域也不特別寬,她以真情實感取勝,重視以情動人,唱腔的節奏變化多端,唱法上重視潤腔、氣口運用、力度對比,因而從容自如,韻味很濃。
袁雪芬演過一百多出戲,成功地塑造了許多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特點的婦女形象。例如,祝英臺、崔鶯鶯、祥林嫂、花木蘭、梁紅玉、秋瑾等等。袁派形成後,學袁派戲,唱袁派腔的人愈來愈多,包括有成就的名演員如戚雅仙、張雲霞、金採鳳、呂瑞英、筱月英、朱東韻等。
二、尹派:
尹派由尹桂芳創立。尹桂芳多扮演風流瀟灑、文雅溫柔的書生。樸實而不呆板,聰穎而不輕佻,瀟灑而不飄浮。
尹桂芳音域不寬,唱腔多在中音區執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較重,演唱時按“字重腔輕以情帶聲”的原則把字音吐清而別具風味,又善於運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變化表達人物感情的起伏。尹派特色是深沉雋永,流暢舒展,纏綿柔和,代表作有《盤妻索妻》的“洞房”,《沙漠王子》的“算命”,《浪蕩子》的“嘆鐘點”等。尹派傳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趙志剛、茅威濤等等。
三、範派:
範派由範瑞娟創立。範瑞娟戲路較寬,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鄭元和、賈寶玉這類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書生,也善演文天祥、韓世忠、李秀成這樣的忠臣良將,還善演賀老六、扎西這樣的近現代人物。她的嗓音實,聲宏亮,中氣足,音域寬,演唱追求剛勁的男性美。作為[弦下腔]的創始人之一,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腔]規範,又獨標一格,成為顯示流派特色的一個重要因素。
範派的特點是樸素大方,穩健軒昂,咬字堅實,旋律起伏多變,帶男性氣質,有陽剛之美。範派弟子在觀眾中較有響的有丁賽君、陳琦、邵文娟、史濟華、張志明、方雪雯、章瑞虹等。
四、傅派:
傅派由傅全香創立。其主要特點是:唱腔俏麗多變,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表演激情充沛,細膩有神,有感人以形、動力以情的魅力。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祝英臺,《劈山救母》的華山聖母,《情探》的敫桂英,《杜十娘》的杜十娘,《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李娃傳》的李亞仙,《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等。
傅全香的嗓音條件很好,而且真假嗓結合,曲調波瀾起伏,重視收放開合與花腔的潤色,唱腔美若嚦嚦鶯聲,被譽為“金嗓子”,“越劇花腔女高音”,是越劇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傅派傳人有:薛鶯、徐涵英、陸梅英、張蓉華、胡佩娣、洪芬飛、張臘嬌、張金月、何英、陳穎、顏恝、陳嵐、陳飛等。其中何英、陳穎這兩位傅派新秀,在國內外已具有一定影響。
五、徐派
徐派由徐玉蘭創立。她演出的多是倜儻熱情、豪爽多才的人物。
徐玉蘭嗓音條件好,音哉寬,在曲調方面吸收了紹劇粗獷悲壯的特點,京劇剛健、堅實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劇早期男玉唱腔中樸實、淳厚的因素,在氣息控制、共鳴運用、板式轉換等方面,都有別出心裁的創造。
徐派的特點是華採俊逸,灑脫流暢,奔放高亢,感情熾熱,曲調大起大落,跌宕明顯。代表作有《北地王》的劉諶,《西廂記》的張生,《春香傳》的李夢龍,《紅樓夢》的賈寶玉,《追魚》的張珍,《西園記》的張繼華等。
徐派的傳人
有金美芳、徐小蘭、劉麗華、汪秀月、翁荔英、劉覺、徐持平、錢惠麗等。
六、戚派
戚派由戚雅仙創立。戚派是從袁派中衍化出來的。
戚雅仙的嗓音條件不是很好,音域不寬,旋律多在中、低音區迂迴。戚派的特點是感情真摯濃厚,曲調樸實,花腔不多,用音範圍不廣,但組織嚴密,節奏鮮明,音型簡練並經變化反覆出現,形成給人印象深刻的特徵音調,易學易記。
戚派的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蘇三,《琵琶記》中的趙五娘,《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王老虎搶親》中的王秀英等,主要傳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靜、徐潔和、周美姣等。
七.王派
由王文娟創立。王文娟師承竺素娥,以善於表演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扮相清秀,表情細膩,動作優美。唱腔上受姚水娟、王杏花、支蘭芳等影響。王文娟博採眾長,刻意求新,逐步形成了自然流暢、平易質樸、情意真切、韻味醇厚的風格。她塑造的藝術形象有《紅樓夢》的林黛玉,《追魚》的鯉魚精,《春香傳》的春香,《孟麗君》的孟麗君等。王派傳人有錢愛玉、姚建平、錢世娥、王志萍、徐璐等。
八.陸派
由陸錦花創立。陸錦花師承張福奎,又受馬樟花影響,熔鑄吸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藝術。擅長扮注儒生、窮生、巾生。她的演唱不尚華麗,不喜雕琢,樸實清麗,自然流暢,其塑造的藝術人物有《珍珠塔》的文卿,《綵樓記》的呂蒙正,《盤夫索夫》的曾榮,《情探》的王魁等。陸派傳人主要有曹銀娣、陸文治、許傑,以及越劇新秀夏賽麗等。
九.畢派
由畢春芳創立。畢春芳擅長演喜劇,她發聲清脆且富有彈性,音域較寬,善於運用唱法的變化來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範派和尹派的唱腔精華,袁派的表演技巧,融匯貫通,自成一格。在塑造《三笑》的唐伯虎,《王老虎搶親》的周文賓,《血手印》的林招得,《玉堂春》的王金龍都有所創新。畢派傳人有楊文蔚、丁蓮芳等。
十.張派
由張雲霞創立。張雲霞師承袁雪芬,又拜崑曲名角方傳靶為師。她從摹仿到發展到創新,左顧右盼,兼收幷蓄,終於脫穎而出。至建國後自立門戶,形成了張派藝術。代表作有《秦香蓮》、《李翠英》、《春草》、《貂蟬》等。張派唱腔的主要特點是:曲調細膩婉轉,情意濃;音色柔和甜潤,韻味足。目前有不少青年旦角學習張派藝術,如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的何賽飛,就是其中佼佼者。
十一.呂派
由呂瑞英創立。呂瑞英初跟袁雪芬學藝,後以其絢麗多彩,雍華花俏的唱腔,在旦角中自成一格。呂瑞英的嗓子音域較寬,音色較亮,多扮演一些聰慧少女和巾幗英雄,如紅娘、金枝、薛寶釵、穆桂英、梁紅玉等。她的唱腔在質樸細膩、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礎上,向活潑稚嫩、昂揚明亮、富於激情的方向擴充套件。她的唱腔樂感強,有“越劇界抒情女高音”之稱譽。目前,不少新秀喜歡學唱“呂派”,其中浙江的吳素英、黃依群、陳輝玲等已在觀眾中產生一定影響。
十二.金派
由金採風創立。金採風師袁雪芬,並吸收施銀花、範瑞娟、傅全香各家精華,融匯一體。她擅演大家閨秀,如《盤夫索夫》中的嚴蘭貞、《碧玉簪》的李秀英、《西廂記》的崔鶯鶯等。她運腔婉轉回蕩,抑揚頓挫;吐字清晰,字字送聽;運氣自然,富於韻味。特別是她的代表作有《盤夫索夫》及《碧玉簪》中的某些唱段,在群眾中流傳甚廣。
張桂鳳、吳小樓、徐天紅等,都是著名的老生演員。她們的演唱剛健質樸、富有感情、蒼勁教練、激昂高亢,為越劇老生腔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當今活躍在越劇舞臺上的優秀青年演員,如趙志剛、茅威濤、何英、錢惠麗等,在國內外已有一定的影響,他(她)們在表演和演唱上,已有自己的特色,他(她)們的風格也在逐漸形成之中。
-
4 # 蘇小妮
看到有人答了很多,別人答過的那部分不再重複。越劇十姐妹聲名遠播,蜚聲海內外,她們是指上世紀四十年代在上海集中表演的名角們,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名角們都位列越劇十姐妹之中,比如說我們眾所周知的越劇《紅樓夢》中林妹妹的扮演者王文娟老師,就沒有位列十姐妹之中,但是,這並不妨礙她在越劇表演方面取得的成就。
另外,越劇十姐妹中有兩位後來離開上海到別處展開事業和人生,這兩位前輩分別是建立並擔任南京越劇團團長的竺水招老師和建立並擔任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團長的尹桂芳老師。
福州和南京都非吳語區,相對於越劇發源地浙江和讓越劇盛極一時的上海來說,福州和南京的觀眾群應該小得多,當年尹桂芳老師最初創辦了上海芳華越劇團,五十年代末因為支援福建的文化建設去了福州。
尹派唱腔聲音低沉,唱腔優雅,柔中帶剛的聲音,還有一種說不出的灑脫在其中,對聽眾來說辨識度非常高,我尤其喜歡她唱的《何文秀》和《盤妻索妻》兩部。在一個非吳語區域將越劇表演進行得如火荼,我們只能說這是尹桂芳老師的越劇唱功到了極至以及她的個人魅力無與倫比。
相比於尹桂芳,竺水招離開上海到南京組建南京越劇團還要早上幾年。其實,在此之前,尹桂芳和竺水招就是很好的搭檔,芳華劇團是兩人合作成立。竺水招的戲路非常寬,初學時學的是小生,後來與尹桂芳搭檔,演的基本上都是旦角,而尹桂芳恰恰跟她相反,學的是花旦,演的卻是生角。後來與尹桂芳分開後,竺水招在南京演出的那些日子,花旦小生老生都有演出,盡顯她的戲路之寬。
遺憾的是,竺水招老師在文革開始後的第三年被迫害致死,致使越劇舞臺失去了一位大師。她生前拍的最後一部電影是越劇《柳毅傳書》,這是也是竺派的代表作之一,竺水招在戲中飾演柳毅,一位進京趕考,路遇愛情的秀才。
回覆列表
旦角流派:袁雪芬的袁派,傅全香的傅派,戚雅仙的戚派,王文娟的王派、呂瑞英的呂派、張雲霞的張派、金採風的金派;小生流派:尹桂芳的尹派、範瑞娟的範派、徐玉蘭的徐派、陸錦花的陸派、畢春芳的畢派。老生:張桂鳳、徐天紅、吳小婁、商芳臣、陳金蓮、魏梅照。老旦:周寶奎、金豔芳、魏蘭芳。丑角:竺菊香、張小巧、潘笑笑、鄭採君、丁兆豐。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