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1021847519
-
2 # 醉酒難聞934守護正義
曹操沒有被醜化,他的確屠城,當然也組織流民屯田,做過一些發展生產的事。他自比周公,可他為兒子纂漢鋪設了道路。
-
3 # 四正嘉方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155-220),小名阿滿。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鼎立之魏國奠基人。怎麼評價歷史人物曹操?大家都很熟悉的評價是奸詐也豪邁“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看來歷史存留下來的評價都是經得起推敲的。“能臣”肯定了曹操作為人臣的能力,“奸雄”亦指出曹操作為諸侯先行一步的先手。曹操的先知選覺已經感知到亂世的到來,整合亂世是需要能人的,同時也有悲憾天下蒼生之意志。
曹操同時又是一個文武全才的英雄人物,才華橫溢,軍事合格,識人用人,渴望賢才,招賢求言,用人用才獨具慧眼,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諸路諸侯,形成三足鼎立主要一極。為最後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非能才大才是完不成亂世任務的,曹操奠定了三國歸晉之基礎。如果再假以數年於魏王,也許三國歸晉更早一些,也就沒有曹丕大業,更沒有司馬懿什麼事了,歷史是沒有也許的。
至於《三國演義》是美化了曹操,還是醜化了曹操?我想《三國演義》並沒有否認真實的曹操。描寫英雄事蹟的方面很多,但讓曹操自己拿命去做英雄卻不多,如曹操獻刀計刺董卓,原文:“座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曹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曹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曹操獻刀計雖然未成,奪赤兔而逃,可以看出具有非凡的膽識,勇冠天下。更加機警與善變。
曹操兒女情長,其中一件後悔之事為原配的離開而回孃家。曹操豔遇至使丁夫人痛逝養子曹昂,痛哭大罵曹操憤而回故鄉。不久曹操親自去請而丁夫人再未回許昌。曹操以萬乘之尊處理如此尷尬之事卻未成,自己臨死還在嘮叨後悔之事,足見曹操有情義,真男兒,大英雄也!《三國演義》沒有完全醜化曹操。只不過真情真意掩蓋在角色的奸詐之中了。
-
4 # 六福雅士
醜化了曹操,
美化了劉備,
弱化了孫權。
神化了諸葛,
矮化了周喻,
蠢化了蔣幹。
武化了張飛,
褒化了關羽,
貶化了魯肅。
-
5 # 小白講歷史故事
亂世奸雄 治世能臣
歷史記載中的曹操,在很多地方是矛盾的。比如曹操少年時飛鷹走狗、頑劣不堪,但他又是中國歷史上最多才多藝、文韜武略的人,身兼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多個標籤於一身。今天說一個事:問題少年曹操,如何突然變得愛學習?首先是大人物的激勵。曹操飛鷹走狗之時,大家都沒當回事,橋玄卻認為他很有潛力,他說:“天下大亂,能安天下的,必定是你呀!我老了,將來就把妻子託付你了。”南陽人何顒,與橋玄看法相同。
從當今歷史的程序看,曹操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也的確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為三國後的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夠在當時成為被評為‘亂世奸雄,治世能臣’,說明他的確有能力,也有雄心,從當今歷史發展局勢看,他是英雄!就像玄武門之變,從歷史發展局勢看李世民做皇帝對的一樣!從文學方面來講,曹操引領的建安文學對當今詩詞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從文學上講,他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從狹義上講,他的家族竄了漢,但朝代更替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天下乃人民的天下,算不上壞,做事有點出人意料,俗稱奸,有褒也有貶,但可以說明他有能力!從演義上講,就看讀者傾向於哪方面了,就像我自己就覺得曹操很英雄,我傾向於他的好,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誰也不是當事人,只能憑藉現有的資料和喜好,去猜當事人的心靜!
-
6 # 網暈者
有褒有貶,褒其雄,貶其奸,三國演義升劉降曹 ,其文學性,民俗性,甚至於歷史影響遠勝三國志 ,唯無文獻性質。
-
7 # 客家圍屋情
三國演義是七分虛三分實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確實是自然規律,為什麼呢?因為每個朝代在經歷了一個盛世之後,在朝代的末期都會進入一個衰退週期,或社會動亂,或官場腐敗.漢朝末期也是一樣的,社會民不聊生,官場黑暗,最後導致黃巾率農民起義,推翻漢末政府,這時各地方割據勢力借討伐黃巾起義名義壯大自己的實力,如董卓,袁紹,孫堅,他們表面上是為朝廷討逆,實際上各有各的算盤,都想借此機會自立為主,稱霸一方.都打著朝廷的旗號,卻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希望有朝一日跟朝廷抗衡.董卓就是這樣,自己勢力大了一點就想自立為皇帝 ,結果弄得身敗名裂,身首異處.袁紹藉著幾代是朝廷王公貴族的優勢,權勢威震其主,最後被曹操所滅,劉備也是憑藉皇叔的名義,隊伍不斷壯大,最後自立為王.孫堅也稱霸江東一方.聰明的還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統一了北方.
袁紹有張勳、陳紀、李豐、逢紀、田豐、審配、沮授、袁尚等。河北忠臣當沮授,田豐。
曹操有荀或、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毛玠、許攸、司馬懿、楊修、董昭、賈羽、于禁、典韋、夏候惇,夏候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張遼、張鴿、許褚、徐晃、文聘等。
孫權有周瑜、呂蒙、陸遜、甘寧、董襲、魯肅、張昭、張溫、顧雍、程普、韓當、呂範、周泰、潘璋、淩統、蔣欽、丁奉、太史慈、徐盛,諸葛瑾後魏有郭淮、鄧艾、鍾會等傑出軍事人才。
劉備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魏延、孫乾、關平、諸葛亮,徐遮、龐統、糜竺、簡雍、伊籍、馬良、馬謖、嚴顏、糜芳、廖化、周倉、蔣瑾、法正等。
三國爭奪戰中我認為最得人心的是曹操,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平民百姓中曹操都深得人心,曹操擁有文武百官,諸將也俱服之,同心同德,齊心協力,為曹丕稱帝鋪平了道路,為盛世的魏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孫權的江東百姓安居樂業 ,劉備所管之地也算太平。
三國中最最推崇的是曹操,他文韜武略,待人寬容大度,人盡其才,愛民如子,將士用命,君臣同心合力,手下文官武將極多。明知劉備是天下英雄也能容納他,他能收服人心,容納降將,敗不也樂觀,勝不驕傲,曹操死時也不忘叮囑群妾要“勤習女工,多造絲履”,為自己生活所用,為國家所用,失敗時樂觀向上,與馬超對陣馬超添兵曹操反喜,得勝之時也不忘臣子的幫助與情義,哭典韋,思郭嘉。如在詩中懷念典韋的詩句“契闊談宴,心念舊恩”,赤壁之敗時思念郭嘉“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有情有義,不得不殺忠良陳宮,沮授也心情悲痛,命厚葬之,曹操一生東征西討,剿滅了盤踞各地的亂世梟雄,統一了北方,北方百姓安居樂業,曹操一生從不曾放棄平定天下統一中國之心,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是一代梟雄是不公平的,亂世畢竟要有人來統一治理,曹操文韜武略,智勇兼備,人盡其才,不但是一位軍事家,戰略戰術家,也是一位政治家,詩人。更是一位對家庭有責任心,負責任的好男人,是一代好男人的典範。
孫權文韜武略,善於用人,敢於起用新人,愛護將士,愛護百姓 。
劉備假仁假義,會裝可憐,桃園結義時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結果是口是心非,沒有實現自己的諾言,司馬水鏡說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人都得了,也沒有安天下。。
最不可信的就是諸葛亮,什麼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剛出山就拜為軍師,天才也需要在戰爭中慢慢鍛鍊成長 ,也需要慢慢積累經驗,慢慢成熟成長。什麼料事如神,赤壁借東風,知道魏延有反心,能料身後事,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功勞,草艙借箭是孫權的傑作,料事如神怎麼失了那麼重要的戰略軍事重地街亭,說失街亭沒大將可用是藉口,姜維不是大將嗎?魏延不是大將嗎?怎麼不拜王平為大將,劉備從新野一路經樊城、襄陽逃到江陵時那狼狽的樣子諸葛亮怎麼就束手無策?劉備為關羽報仇東征怎麼就勸阻不了,其實劉備也並不是真正要為關羽報仇,只是為了征伐東吳罷了,劉備沒那麼重義氣,只是利用結義兄弟之名讓張飛,關羽為他的天下賣力。劉備命諸葛亮守兩川時諸葛亮怎麼想不到劉備會把軍營連營七百里,被陸遜火燒連營,怎麼就沒料到,書中說諸葛亮什麼什麼好多都是馬後炮,連劉備排兵佈陣也要畫成圖本交諸葛亮看,真是笑話,不管怎麼說劉備也是身經百戰的一代梟雄,也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也是一代軍事家,魏蜀對峙時,諸葛亮贏不了司馬懿時只好使出反間計的陰招,讓曹爽下了司馬懿的兵權,才贏了幾場,諸葛亮不是識天文,懂地理嗎?上方谷魏延截斷谷口困司馬懿受困時怎麼就沒料到天要下大雨,讓司馬懿絕處逢生。諸葛亮不是會天時地利嗎?東吳拜陸孫為都督怎麼就料不到關羽會大意失了荊州。再說諸葛亮視軍令如兒戲,明知關羽會放了曹操還叫關羽守華容道,赤壁之戰關羽放了曹操他不按軍法從事,而是做了人情與劉備,這不是兒戲是什麼?諸葛亮出祈山,南征魏國也沒有取得成功。跟著劉備十幾年也沒有統一中國.諸葛亮在陳倉用雲梯登城攻打,卻被郝昭用火箭燒燬,又改用衝車之法,又被郝昭用葛繩石打得大敗。運土填城壕掘地道,也被郝昭掘重壕橫截之,無計可施。六出祈山也未獲寸土,還失去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街亭。他既然知曉別人的心思,連曹操,孫權的心思都知道,難道連一個小小的孟獲的心思也猜不透嗎?為什麼要對孟獲七擒七縱。
其實赤壁之戰我認為曹操並沒有大敗而且參加的魏華人數也不多,魏國有名的只有曹操,毛玠,馬廷,張訾,呂虔,呂通,樂進,文聘,程昱,張遼,李典,許褚,徐晃,吳國有孫權,魯肅,周瑜,甘寧,蔡中,淩統,潘璋,黃蓋,韓當,周泰,蔣欽,董襲,呂蒙,陳武,程普,徐盛,丁奉,太史慈,陸遜,蜀國有:劉備,張飛,糜竺,糜芳,劉封,劉琦,關羽,諸葛亮,徐庶,趙雲。好多都是間接參戰,沒看到有多少魏蜀吳的水陸軍直接參戰,也沒看到雙方怎麼真正的交戰,只是著重提到火燒鐵索連環船,關羽義釋曹操,及曹操如何逃脫,魏軍號稱水陸軍100萬最少也有六七十萬吧,吳,蜀也有三四十萬水陸軍吧,赤壁之戰是三國比較大的一場戰役,三軍參戰的部隊至少在二十萬以上吧,真正的赤壁之戰沒看到有曹操的多少水陸軍參加,也沒有看到書中魏蜀吳有多少官兵參戰,也沒看到三方其實應該是二方交戰的具體描述,只是說曹操大敗,如果曹操大敗,那麼大的戰役魏國敗得那麼慘,怎麼可能不損失幾員大將。
所以我認為赤壁之戰是杜撰的,起碼是七分虛構,三分真實,或者赤壁之戰確實有那麼回事,但不象書中描述的那麼大。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是醜化,三國演義重點講的不是歷史,而是忠義以及情義,曹操作為一個梟雄,自有其人格魅力,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才歸其使用,又怎麼在亂世中建立魏國,成三足鼎立之勢,那時候的歷史已經無法考究,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小說,最重要的是膾炙人口的故事,這樣才能成為當時說書人的口本,而且那時候的人一直在戰亂中生活,生活艱苦,很想念那時候大漢安居的生活,而劉備作為劉性的後人,自然成了正義的形象,這時候就得有一個被醜化的形象來襯托書中正義的形象,故個人認為曹操被醜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