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史漫談
-
2 # 在下古麒
當初唐玄宗親政之時,便迫切的希望姚崇能夠輔佐自己恢復國家生計,而姚崇也確實不辱使命,先是同唐玄宗來了一個“十事要說”,而後大力推動改革,興利除弊,使得飽受政變之苦的大唐社會很快便恢復了生機,奠定了後來的開元盛世基礎。然而,弔詭的是,在姚崇擔任宰相幾年後,便直接辭職不幹了,而這卻是在唐玄宗的授意之下。
從表面上看來,姚崇罷相的原因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因為他的兒子和屬下手腳不乾淨,給自己惹了麻煩,令得李隆基頗為不快,故而旁敲側擊的讓姚崇辭職。然而實際上,姚崇罷相卻是唐玄宗深思熟慮的一個結果。
一,唐玄宗的猜忌心理我們知道,身為領導,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還是並不完全信任底下的人,而很明顯,唐玄宗也有著這種心理。當然,我們不能認為這種心理就是不好的,實際上,李隆基自小的人生經歷就註定了他並非是那種能夠徹底信任他人的領導,而姚崇在宰相位置上已經待了許久時間,在李隆基看來,這段時間已經足夠姚崇形成自己的小群體了,所以為了杜絕結黨營私的後果,唐玄宗必須及時的掐斷這種火苗,無論姚崇有否結黨。
二,唐玄宗需要新人鋪設新氣象我們知道,當初唐玄宗親政之際,身邊功臣不可謂不多,並且一個個都覬覦宰相之位,然而唐玄宗偏偏就將這個位置給了姚崇,事實上就看中了姚崇的政務能力。姚崇歷經多朝,同時也經歷了多次政變,是被時間檢驗過的政務能臣。當時唐玄宗初攬政權,所以他需要姚崇來治理國家,儘快的讓帝國走上正軌。而在幾年過後,經過唐玄宗與姚崇的勵精圖治,國家整體向好發展,百業俱興,所以這時候姚崇倒顯得更不那樣重要。而這個時候,恰好也是讓新人上位的一個時機,以更好的磨合君臣默契,也能夠給社會釋放新的政治訊號。
-
3 # 2許雲輝
唐代名相姚祟,歷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尤其在輔助唐玄宗時,上《十事要說》闡述十條治國理政理念,並在拜相後大力施行,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基礎,被譽為“救時宰相”,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然而,姚崇卻在三年多後被唐玄宗罷相,改任閒職,原因如下:
一,教子無方:姚崇的兩個坑爹兒子倚仗他的權勢和名聲,廣交三教九流賓客,招權納賄,大搞錢權交易。姚崇雖有所覺察,但因愛子心切而視若不見,成為教子無方典型,“由是為時所譏。”
二,袒護心腹:姚崇的心腹趙誨接受胡人賄賂,輿論譁然。東窗事發後,唐玄宗因事關國家名聲,“親加鞫問,下獄處死。”姚崇卻不識好歹,不僅表奏請求減罪,還千方百計“復營救之。”唐玄宗雖“由是不悅”,也只得法外開恩,免除趙誨死刑。但在其後特赦京城囚犯時,特意在敕文中註明將趙誨“決杖一百,配流嶺南”,以此敲打姚崇。
三,憂懼辭相:看到唐玄宗的敕文,姚崇“自是憂懼”,為避免受到牽連,他多次當著唐玄宗的面請求辭去相位。唐玄宗順水推舟,將其罷相,仍對其極為尊崇。
所以,姚崇罷相的原因,完全出在自己身上!
-
4 # 爾朱少帥
唐玄宗在位初期,的確是雄才大略,能夠識人,也能夠善任。仔細觀察他任命的幾位主要宰相就能發現,針對政局的不同需求,他都能恰如其分的選擇最合適的人來主政。唐朝四大賢相,他手上出了兩個:姚崇和宋璟。
唐玄宗剛上臺時,武則天時代留下很多問題,急需一個思路活躍、推陳出新的“干將”來推行新政。而姚崇不拘一格、大膽潑辣的作風無疑是改革最需要的人選。
姚崇生性灑脫,仕途晉升過程中以軍職為多,所以沒有文官那種不敢做事的陋習,他善於隨機應變、敢於大膽革新。
雖然執政只有三年,但是在這三年中,姚崇屢屢打擊皇親國戚,壓制功勳貴族,罷除冗官冗職;排除各種阻礙,極力恢復社會經濟的農業。從而使新政推廣開來,社會風氣為之一新,這三年,無疑是“開元之治”開頭最堅實的基礎。
有一件事最能體現他改革作風的。716年(開元四年),有地方發生“蝗災”。蝗蟲,我們現在看來不以為然。在古代,一旦出現蝗災,往往是連年的顆粒無收。而封建迷信又往往認為,蝗災出現是“德政不夠”;更可怕的是,上至皇帝、官員下至百姓,認為滅蝗蟲不詳,坐看蝗災吃光莊稼。
姚崇拼死直諫、力主發動百姓消滅蝗蟲。引發朝廷官員大議論,更遇到朝中諸多抵制。而姚崇直接就開罵那些官員:“庸儒不知變通”。更說出,蝗蟲遍地的後果就是百姓顆粒無收,田地各有主,各滅各家地裡的,即使滅不盡,總比啥也不做強。
終於是得到唐玄宗支援,派出官員各地動員滅殺蝗蟲,將蝗災大幅度降低。後來即使連續幾年蝗災,但是基本保住了百姓收成。
等到姚崇把朝廷風氣整治一新,新政順利推行、國家走入正軌。等到姚崇把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以來的政治、社會積弊逐一解決,經濟生產進入穩定發展。姚崇的歷史使命就是完成了,“救時宰相”因此得名。
唐玄宗李隆基上臺初期,新政改革、推陳出新階段過後。唐玄宗就開始需要一個四平八穩的宰相上來。於是,進士出身、從文職官員上來的,以秉公執法、剛正無私而出名宋璟成為宰相。宋璟也僅僅執政四年而已,繼續將唐朝推向另一個高度發展時期。
而姚崇、宋璟二人,一個善應變,適合搞改革開拓;一個善務實,適合搞穩定發展。二人一起為“開元盛世”打結實了基礎,弄出一個“開門紅”。這二人被後人評為“王佐之才”,於是唐朝四大賢相“前房杜,後姚宋”的說法。(唐朝四大賢相: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
大家看到姚崇、宋璟執掌宰相時間都不長。實際上,唐玄宗前期,出將入相向風氣盛行,宰相流動很快,任期都不長。
唐玄宗做皇帝44年,李林甫和楊國忠佔了20多年。李林甫上臺前,20多年時間裡,唐玄宗手下,來來往往過路了二三十個宰相。
後來唐玄宗感覺大功告成、志得意滿,就再也不思進取。唐玄宗想要縱情享受的時候,善於阿諛奉迎的李林甫才脫穎而出,上臺連做宰相十幾年,而這十幾年就是唐朝走向衰落的時期。
-
5 # 趙州遨遊
一代賢相姚崇,被稱為救時宰相,歷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二次為相後,因其子納賄被人舉報非議,為中書主書趙誨受賄求情,引起玄宗不滿,自己主動辭職,引薦宋璟為相,形成開元盛世。
-
6 # 尚武菌
姚崇是中國唐朝時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可以說姚崇的一生一直都在官場上努力,他也曾經風光一時,受到了很多帝王的重用,曾經兩次擔任了宰相。在武則天時期,姚崇還曾經為了逼迫武則天而發動了政變,後來他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對於開元盛世的締造付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如此風光的姚崇後來卻慘淡收場,第二次當宰相後只做了三年就罷相了,究竟是啥原因?其實姚崇原本並不想要混跡官場,他雖然很看重自己的名節,但是並不喜歡讀書,所以在其他書生都在用功考取功名的時候,姚崇一直都在鑽研武藝,後來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發奮讀書,他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步入了仕途。由於姚崇早年有習武的經歷,所以後來他在平定契丹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因此而在朝堂上有了聲望,武則天也十分器重他。可以說姚崇在武則天在位時期是一路發達,後來官至宰相,在武則天之後輔佐了李旦和李隆基,姚崇對於唐朝的貢獻不少,雖然帝王都看在眼裡,可是姚崇後來的沒落也算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提到唐朝的開元盛世,自然都會聯想到李隆基,而李隆基在位時期也一直都為朝政盡心努力,在他的帶領下,唐朝重新迎來了一次鼎盛時期,而這些功績的取得其實也離不開朝堂上眾多大臣的共同努力,姚崇作為宰相也是功不可沒。其實唐玄宗對姚崇十分信任,也一直採納姚崇提出的政治意見,君臣之間的配合很融洽,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姚崇的宰相之位一定可以長久,可是事實卻不是如此,姚崇居然做了幾年宰相之後就罷相了。姚崇因為受到武則天的重用而發跡,但是後來他卻發動了神龍政變將武則天推下了政治舞臺,雖然後來的李旦和李隆基也重用了姚崇,但是李隆基卻忘不了武則天在位時期局勢的動盪,所以想起以往的事情,讓李隆基對待姚崇的時候有了其他想法。
李隆基雖然重用了姚崇,可是當時在朝廷上卻沒有能夠和他抗衡的人,李隆基擔心姚崇的趨勢越來越大而危及自己的權利,所以他不想要讓姚崇專任宰相一職,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姚崇被罷相,他被換到了其他崗位上照常工作,只不過失去了往日的風光。
-
7 # 歷史裡的經驗
唐朝名相姚崇為何只幹了三年就罷相?
唐玄宗繼位後,一心要恢復唐朝基業,要使國家繁榮昌盛,於是他任用了姚崇為宰相,整頓朝綱,唐朝終於又慢慢地強盛起來了。唐玄宗對姚崇非常信任,凡是有軍國大事,都找姚崇商量,其他官員也只有眼紅的份。
有一次,河南一帶發生了蝗災,莊稼都快被啃沒了,外面都在傳天災迷信。於是姚崇就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認為蝗蟲不過是一種害蟲,可以除掉。唐玄宗於是命令崇姚去處理這件事。崇姚於是下了一道命令,在田裡點起火,等蝗蟲飛到火邊的時候就捕殺,並在旁邊挖了個大坑,邊捕殺邊燒掉。
當時大臣很多是反對這個方法的,認為蝗蟲是天災,不能殺,但是姚崇自己就是要用這個方法,還說處理不好這件事,自己願意革職處分。唐玄宗這才同意讓他去做,最後也是將這件事處理的很好,蝗災也沒了。
姚崇雖然受到唐玄宗的寵愛,但是他的兒子卻接受賄賂,被很多人議論,姚崇覺得惶恐不安,於是自己辭官隱退。姚崇在唐玄宗期間執政的三年,為唐玄宗做出了很多貢獻,才有了後來的開元盛世。
回覆列表
姚崇被稱為唐朝四大賢相之一,他之所以僅在任三年,主要有倆原因:
一、直接原因:失去皇帝信任姚崇的兒子姚彝、姚異過於招搖,二人不但喜歡四處結交賓客,還私下收受了不少賄賂,這些事自然也傳到了李隆基耳朵裡,不過他一時還未發作。
但緊接著,姚崇的心腹趙誨也犯事了:他也受賄,而且還是胡人的賄賂,這屬於涉外事件了。這事爆出來後,皇帝李隆基親自審問,按律令理應將趙誨處死。
而姚崇對此事的處理方式,可堪稱災難級:他不但沒找皇帝表態自己管教不嚴,反而到處找路子營救,這讓李隆基愈發不爽。
恰巧趕上京城大赦,但被惦記著的趙誨可沒享受到這個待遇:他的名字被李隆基特意從名單裡挑出來,捱了100大棍,發配嶺南。
姚崇自然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他識趣的提出了辭職,並推薦宋璟接替自己的位置。
二、李隆基的制衡之術創造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在駕馭屬下方面很有一套,既能選才,又不會對其過於倚重。這樣既能遏制結黨營私,又可以避免國家治理方式僵化。前期的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李元紘、韓休、張九齡都堪稱名相,但每個人執政基本都不超過三五年。
然而到了後期,志得意滿的李隆基逐漸喪失了進取心與憂患意識,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被他一用就是19年,最終養成了安史之亂。大唐也從巔峰時期跌落,從此一蹶不振,讓人嘆息。
這可真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