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作為一個明末文人他擁有其他文人沒有的對武將的包容與信任,作為一個東林黨他擁有其他東林人沒有的內政能力,並且沒有過分的黨派之見。雖然沒有熊延弼的戰略戰術和盧象升的武功膽略,但是遼東幾年的辛苦經略和高陽一戰的滿門壯烈,無愧於後人給他明末名臣,民族英雄的評價。

    如果萬曆皇帝晚幾年死,熊延弼平了後金,他或許不會那麼快成為封疆大吏,只會默默無聞的留下帝師之名。

    如果天啟皇帝晚幾年死,馬世龍事件之後重返遼東的他也必能憑藉中原的財力物力再一次推進遼中平原。

    歷史總是那麼令人扼腕。

  • 2 # 細說簡史

    孫承宗是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的文壇領袖 。

    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杜松,其最著也。

    化險為夷

    1、部尚書王在晉代替熊廷弼治理遼東,與總督王象乾親密。後來依照王象乾提議準備在山海關外的八里鋪構築關隘,派4萬人防守。袁崇煥、孫元化等人反對無果,孫承宗主動要求裁決此事。抵達山海關後他問王在晉,新城是調舊城人防守嗎?王在晉稱要另增兵馬。孫承宗說,這意味著8裡內有8萬部隊。新城守得住,要舊城何用?要是守不住,4萬新兵逃到舊城,是放進來還是閉關任由敵人宰割?

    2、王在晉答,關外有三道關口可以讓他們進入。孫承宗說,敵人來了我軍照樣逃跑,還要舊關幹什麼?王在晉說,準備建三座兵營,收容逃亡士兵。孫承宗說,士兵剛上戰場就建好兵營等著,這是教他們逃跑,王在晉無言以對。

    忠心可鑑

    1、魏忠賢專權後,想拉攏勞苦功高的孫承宗,但被孫承宗拒絕而結仇。恰逢魏忠賢打壓東林黨人的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人,孫承宗正巡視薊鎮、昌平,就想面見熹宗,想借機除掉魏忠賢。

    2、魏忠賢得到訊息後“悸甚,繞御床哭”,很恐懼,繞著皇帝的床哭泣,最終熹宗下旨:“沒有皇帝聖旨離開駐防之地,有違祖宗法令,違命之人絕不寬恕。”連夜命兵部尚書下三道命令並派騎兵傳旨。孫承宗只好止步。經過此事,魏忠賢黨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連上書詆譭孫承宗。天啟五年關於孫承宗冒領軍餉的議論蜂起,此後又借馬世龍兵敗大作文章,孫承宗辭職,兵部尚書高第取代了他。

    3、魏忠賢的黨羽梁夢環則巡視山海關,想羅織罪名而無所得。史載,孫承宗守遼4年,修復9座大城、45個城堡、練兵11萬,建戰車營11個、水兵營5個、大炮營2個、前鋒後勁營8個,製造甲冑、器械、弓箭、炮石等數百萬,開拓土地400多里,開闢屯田5000多頃,年收入15萬兩銀。

    力擔重任

    1、孫承宗辭職時力薦袁崇煥,而袁崇煥得到崇禎信任統領遼東軍務,因為斬殺毛文龍,使清軍再無後顧之憂,繞過山海關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回師京城不久就被下獄。祖大壽聞訊後兵變。孫承宗危難中重新出山,佈防北京城後,寫親筆信勸慰祖大壽。祖大壽也幡然悔悟並得到崇禎的原諒。崇禎三年,祖大壽入關拜見孫承宗,孫承宗待之以誠,舉行誓師禮儀,完全消除了祖大壽的疑慮。

    2、此後,孫承宗排程有方,北京城、山海關的危局全被化解,被佔領的城市也被收復。崇禎加封孫承宗為太傅,賜給蟒服、白金,世代繼承錦衣衛指揮僉事。孫承宗推辭不受,多次上書稱病請求退休。不過正是在這個危難之際扛起守衛大明重任的孫承宗卻被人說是他毀了大明王朝。其實問題也是出在遼東的佈局上,遼東佈局雖然有用,但另一方面因為明朝多年來國庫空虛的問題,使遼東支出一下成為了朝廷的一筆重擔。

    3、孫承宗到任遼東之後興建寧遠城以及修建邊牆,與此同時大量造辦軍械,最終建立起一條寧遠防線並將遼東軍隊擴充到14萬。當時朝廷財政收入330萬兩,實際所收200多萬兩,然而遼東軍餉卻花費高達700萬兩,對於明朝廷而言這已經是一筆天文數字了。而當時孫承宗卻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明朝後期的時候更是因為國庫虧空徭役沉重導致農民起義頻頻爆發,最終將明朝推入了滅亡的深淵。

    結語

    縱觀歷史有人將罪責都怪到孫承宗身上,但我認為其實當時如果不是孫承宗的寧遠防線,或許明朝早就滅亡了。孫承宗的文韜武略,忠肝義膽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 3 # 仁者厚德載物

    孫承宗的確是明朝末年傑出的戰略家,尤其是善於培養髮現人才,袁崇煥、馬世龍、孫元化、滿桂、孫祖壽、茅元儀等抗金名將都是孫承宗培養與提拔起來的,孫承宗與抗金名將袁可立配合得也非常好,從關寧錦防線與海上戰線完全壓制了後金。如果不是魏忠賢閹黨的排擠打擊,孫承宗被魏忠賢閹黨排擠出抗金前線,袁可立、沈有容等抗金名將也被魏忠賢與他的乾兒子毛文龍排擠出海上戰線,天啟時期明朝就有可能一舉打垮後金,收復瀋陽遼陽等地區。

    但孫承宗最大的失誤是在崇禎帝朱由檢中了皇太極一夥反間計把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逮捕下獄以後,只是利用袁崇煥寫信召回祖大壽何可綱等袁崇煥的部下,而沒有向崇禎帝為袁崇煥求情,作為東林黨領袖的孫承宗對溫體仁高捷王永光等閹黨餘黨陷害袁崇煥袖手旁觀,最終崇禎帝自毀長城在公元1630年9月把袁崇煥千刀萬剮。

    至於孫承宗不救袁崇煥的原因,也許是因為袁崇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天啟時期在孫承宗被魏忠賢閹黨排擠出抗金前線以後,袁崇煥卻力挽狂瀾率領兩萬多明軍大勝努爾哈赤統帥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擊斃一萬七千多後金軍,取得寧遠大捷。努爾哈赤被火炮打傷,遭遇44年戰爭生涯唯一一次慘敗,八個月以後鬱鬱而終。

    一年多以後袁崇煥又指揮明軍大勝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率領的後金軍主力,擊斃幾千後金軍,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打死努爾哈赤的侄子覺羅拜山與巴希、額真博博圖等後金軍將領,取得寧錦大捷。

    寧遠大捷與寧錦大捷讓袁崇煥威震天下,一舉超過孫承宗成為明朝頭號抗金名將,這也許讓孫承宗相形見絀,孫承宗雖然是德高望重忠肝義膽的民族英雄,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聖人,不可能不對學生袁崇煥的巨大成就有一點點嫉妒之情,這也許是孫承宗對袁崇煥見死不救的原因。

    在袁崇煥含冤被逮捕下獄的情況下,孫承宗與馬世龍、秦良玉、祖大壽等明朝名將統帥四十萬明朝勤王大軍取得遵永大捷,打敗阿敏等後金軍,收復遵化永平等四鎮。

    但孫承宗取得遵永大捷之後,既沒有利用勝利之後的巨大威望為民族英雄袁崇煥求情,也沒有在明朝名將如雲擁有四十萬勤王大軍的有利情況下乘勝追擊,進攻後金收復遼東,最終導致大淩河之戰的失利。

    大淩河之戰的失敗,崇禎帝與孫承宗也有用人不當的責任,他們給抗金名將張春派了吳襄宋偉兩個逃跑將軍,不僅四萬多明軍主力全軍覆沒,張春等明朝將領被俘,祖大壽被迫殺害抗金名將何可綱投降後金。

    大淩河之戰也成為孫承宗的滑鐵盧,朝中大臣於是責怪孫承宗修復舊城導致失敗,喪師辱國。孫承宗主動承擔了領導責任而辭職,從此被崇禎帝棄用,一直到公元1638年高陽保衛戰,75歲的孫承宗與清軍浴血奮戰被俘,英勇就義。

  • 4 # 子由拍案驚奇

    明朝末年,文臣武將當中,不乏佼佼者,但是,孫承宗這個人絕對應該是在大明朝最後的一抹殘陽當中,最輝煌濃重的一筆。

    孫承宗的生平,與其他臣僚相比較,有幾點不同;

    首先,孫承宗做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地位獨特而顯赫,一時無人企及。之後,做為明末的文壇領袖,其文學地位也獨步當時。最後一點,也就是題主所提問題;

    “孫承宗的戰略眼光和謀略是如何練就的,他為什麼這麼厲害?”

    孫承宗是做過明朝兵部尚書的,至於入閣之後,更是得到其學生,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信任和依託。而孫承宗的目光盯住遼東之際,當時經略遼東的正是朝廷重臣王在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遼東情勢已經難辦,朝中能臣對此束手無策。

    這個時候,以大學士兼主管兵部的孫承宗來了個所謂的自請行邊,並親至山海關踏查。

    回朝之後,孫承宗面聖之時,直接不客氣的否定了王在晉經略遼東其間的主要舉措,並且告訴天啟皇帝;王在晉“筆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於是,王在晉被撤換,孫承宗毛遂自薦,取代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

    也就是在這一期間,孫承宗按照自己的戰略構想,開始了對關寧錦防線的建設和經營。孫承宗在經略遼東的過程中最明確的一點就是,在此之前,明朝與後金軍隊作戰已經接連敗北,戰爭朝著一邊倒的情況發展了。

    孫承宗接受遼東之後,漸漸地遏抑住後金軍兵的攻勢,在他的策劃、經營之下,明朝遼東軍兵達到了11萬人之多,見縫插針的收復失地400餘里。

    而且,後期在袁承煥的築城以扼制後金軍隊的進攻的方略中,就是得益於孫承宗早期經略遼東的手筆。孫承宗的內築大城,外則輔以小城堡,軍兵又進行大規模的屯田自給。這些相互策應的舉措,無論是在軍事上應對後金方面的侵擾,還是對於由於戰亂導致大規模難民的安置,都有著規範、有序的作用。

    正因為孫承宗對遼東的得力經營,才使得當時後金統領努爾哈赤一時之間無計可施,面對孫承宗的步步為營,竟然後退700餘里,一時之間,孫承宗威名大震。

    也正是因為這些文治武功,使得孫承宗的地位漸次上升,掌握遼東,又出入閣部,進而毫無懸念的成為明朝末年朝廷核心策略的決斷之人。至於後來,孫承宗捲入東林黨與魏忠賢等人的黨爭之中,並深受其累。加之坐守遼東4年,雖然保得遼東無事,但是,也被人攻扞為無所作為,空耗朝廷錢糧。

    被罷官之後,孫承宗在朝野上下威望依然很高,其出言為上下所景仰。

    到崇禎帝一朝,曾經起復孫承宗,崇禎帝更是對孫承宗給出了“漢則孔明 唐則裴寂”的至高評價。

    在76歲之時已經家居的孫承宗,猶然率領孤城民眾與清軍血戰,與全家一起,不屈殉國就義。有鑑於此,孫承宗可謂是一代完人。

  • 5 # 廿二層雲

    “遼人守遼土”是典型的書生誤國,為其策而加的遼餉是壓垮大明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孫是忠臣不假,但忠臣不一定能造福國家,保土安民。其人真不值一吹,如果用某流行小說爭辯,好吧,你贏了。多看幾本史書更好。

  • 6 # 無氣倒被人欺

    孫承宗很厲害嗎?請問厲害在什麼地方呢?孫承宗一生中就打了三仗,三場敗仗,最後一場把自己也賠進去了。這樣的孫承宗哪裡談得上戰略眼光與謀略呢?

    孫承宗的能力與明末的清流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嘴炮無敵。區別在於孫承宗比他們骨氣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 Z1、小米6X和小米8se這三款手機,買哪個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