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豫見村裡

    再中國南方地區在生薑幼苗期,因雨水多,雜草叢生,土壤通透性差,對生薑幼苗生長不利,因此,為了使生薑幼苗生長良好,常根據土壤質地 適時進行中耕,並結合中耕進行除草。

    生薑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 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中耕不宜過深,以10釐米左右較為適宜。黏 性土質姜田,若苗期雨水較多,應中耕除草2~3次,最好做到雨後 必鋤,有草必鋤,經常保持土壤疏鬆透氣。

    北方地區,要經常澆水,覆膜蓋土,保持水分充足,保持膜內透氣等。

  • 2 # 我是三農會員小陳

    你好,生薑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不宜 深中耕,以免傷根。北方一般在出苗以後,結合澆水進行淺中 耕1〜2次,起鬆土保墒、提高地溫和清除雜草的作用。南方 在生薑幼苗期,因雨水多,雜草叢生,土壤通透性差,對生薑幼 苗生長不利。

    因此,為了使生薑幼苗生長良好,常根據土壤質 地適時進行中耕除草。 黏性土質姜田,若苗期雨水較多,應中 耕除草2〜3次,最好做到雨後必鋤,有草必働,經常保持土壤 疏鬆透氣。

    中耕不宜過深,一般以10釐米左右較為適宜,並 應注意防止傷根傷苗。透過中耕,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的透氣 性,減少水分蒸發,還可以促進微生物活動,加速肥料分解,有 利於姜苗生長。 對沙性土質的姜田,如苗期雨水較少,雜草較 少,可酌情少中耕。

  • 3 # 金色的田野

     生薑生長期間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前期每隔10~15天進行1次淺鋤,多在雨後進行,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板結。到株高40~50釐米時,開始培土,將行間的土培向種植溝。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夏季多雨,應結合培土將畦溝挖深到30釐米,並將挖出的土壤均勻放置在行間。

      待初秋天氣轉涼,拆去蔭棚或遮蔭物時,結合追肥,再進行一次培土,使原來的種植溝培成壟,壟高10~12釐米,寬20釐米左右,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塊外露,促進塊大,皮薄,肉嫩。

    生薑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不宜深中耕,以免傷根。中耕不宜過深,一般以10釐米左右較為適宜,並應注意防止傷根傷苗。透過中耕,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的透氣性,減少水分蒸發,還可以促進微生物活動,加速肥料分解,有利於姜苗生長。對沙性土質的地塊,可以酌情減少中耕。

  • 4 # 努力就好

    說起大姜的中耕除草我就頭痛。有一句農諺說的好,叫"九鋤棉花,十鋤姜",你想想吧,大姜生產中得鋤多少次草,同時也說明了大姜中耕除草的重要性。其實,大姜的中耕並非僅僅是除草,還有更重要的作用。生產上,大姜中耕一般是結合澆水,施肥,培土每月得中耕1–2次,最多的時候每十天八天就得中耕一次,累煞人哈。一,大姜中耕的作用

    大姜的中耕一般是在幼苗期的次數多,因為大姜的根莖長於地下,要求土壤疏鬆透氣,所以要勤中耕,但由於大姜的根系又較淺,不宜深耕。

    北方地區的大姜田,一般是在大姜出苗後,結合澆水中耕1–2次,起到鬆土保墒,提高地溫和清除雜草的作用。南方地區大姜幼苗期雨水較多,雜草叢生,中耕次數應適當增加,保持土壤疏鬆透氣,中耕深度以10釐米左右為宜。

    大姜幼苗期長,且生長速度較慢,又處於高溫多雨的季節,雜草萌生極為茂盛,如果不及時清除,容易造成草荒,以致大量雜草同大姜幼苗爭奪養分和水分,嚴重時還能影響姜苗見光,導致姜苗得不到正常的營養而生長不良,造成減產。

    所以說,大姜田及時中耕除草是保證苗全苗壯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

    二,大姜中耕的方法

    大姜田的中耕要求"早,勤,淺,細"四大要領。為了使大姜幼苗生長良好,常根據土壤質地適時進行中耕。黏性土質姜田,如果苗期雨水較多,應中耕2–3次,最好做到雨後必鋤,有草必鋤,經常保持土壤疏鬆透氣。

    大姜田中耕不宜過深,一般10釐米左右較為適宜,並應注意防止傷根傷苗。大姜透過中耕,不僅能改善莫大焉土壤的透氣性,減少水分的蒸發,還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加速肥料的分解,有利於姜苗的生長。對沙性土壤的姜田,如苗期雨水較少,雜草較少,可酌情少中耕。

    現在栽培大姜幾乎沒有再進行中耕的了,播種完大姜就噴施封閉性除草劑,然後覆蓋地膜,誰還去費事巴力進行中耕呢?您那裡的大姜田還有沒有中耕的呢?想沒想起過熱拉耗天地蹲在姜壟上中耕除草的場景?腰痠腿痛,熱汗直流。唉,可那時候的大姜又值幾多錢呢?凡是大姜種植戶,誰沒有歷經0.25,0.5,1時代,又有多少姜農眼含熱淚,將整片的大姜用旋耕機粉碎在地,因為不夠勞務費錢!

    姜農的辛苦又有誰知道?怕雨,怕旱,怕風,怕日,怕蟲,怕病,還怕"姜你軍",膽顫心驚,捱過了一年又一年,不就是"相信明天更美好"嗎?大姜買個2元3元的每斤,一畝地純剩幾何?難道沒看見大姜田裡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嗎?又有多少年輕人在侍弄大姜?

  • 5 # 豫南鄉農

    生薑的中耕在我們這裡稱之為大培土,生薑一生要經過兩次培土:①.小培土:在拆掉小拱棚後的第一次小規模的培土封壟,大規模的追肥;②.大培土:在立秋之前的大規模的培土封壟,小規模的追肥。

    生薑是姜科類,屬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果實為根莖生長膨大後才算成熟。它一生有多重身份:a. 蔬菜;b. 調味品;c. 藥材;d.保健品…由於生薑的實際作用大、用途廣、需求量大等有著廣大的消費市場。因此,生薑的經濟價值較高。生薑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但因各地的水土和氣候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各地的種植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生薑的種植方式

    生薑一般可分為三種栽培模式:①.塑膠小拱棚的栽培模式;②.塑膠大棚的栽培模式;③.生薑的露天栽培模式。但這三種模式栽培的生薑,都要先育出姜芽之後再移栽到大田裡才能完成栽培。這裡主要說一下生薑高產的小拱棚栽培法。

    在驚蟄前後,視溫室裡姜芽的生長情況和天氣,就可以著手準備生薑的栽培工作了。

    1.整地開溝

    由於生薑是一種喜溼陰涼的特殊植物,要想它高產,就要順著它的生長習性來種植。即然它喜溼陰涼我們就需要給它採取深栽培土的方式來對它栽培。生薑是很吃肥的植物,在整地之前每畝要施腐蝕過的雞糞2000公斤,地整好之後再開溝栽培。也就是種姜人常說的:溝變壟,壟變溝的栽培方式。即先把姜芽栽到到溝裡,經過兩次培土封壟後,姜溝就變成了姜壟。所以,生薑就會埋在厚厚的土壟下面健壯生長。

    開溝打壟時要用白灰或其它的東西畫出直線。兩條線中間的距離保持在65釐米:①.便於搭建小拱棚;②.因生薑採挖機兩條履帶之間的中心距離是65釐米。所以,為了以後生薑成熟後便於收挖,姜壟之間的中心距離也必須保持在65釐米,避免成熟收挖時挖破了生薑。2.栽培姜芽

    姜溝開好之後就可以進行姜芽栽培了。首先要澆足底水,然後,把姜芽蘸點多菌靈和磷酸二氫鉀混合配製的水溶液,進行殺菌消毒和增加營養。芽尖朝上按20釐米左右的株距放入姜溝中。然後蓋上4~5釐米左右的細土,最後,在靠近兩條姜溝邊緣的地方插上小拱架。使一趟薄膜正好覆蓋兩壟姜芽,最後,要蓋上綠色的彩光塑膠薄膜壓緊四周。

    二、生薑小培土

    1.生薑首次培土

    在芒種前後視姜秧的生長情況,就可以拆掉小拱棚了。在追肥培土之前要先順著姜溝澆一遍透水,便於追肥培土。第一次追肥培土的時候,可在離姜2根8~10釐米的距離開溝,每畝用17:17:17的三元複合肥200斤,和生物微肥200斤。注意:不要用鹼性肥料。第一次培土把原來的姜溝封平稍顯姜壟下雨不積水即可。

    2.澆水除草

    生薑經過第一次培土封壟後,已經拆掉了塑膠小拱棚,生薑就處在露天下生長了。由於生薑不適宜打除草劑,因此,姜田裡面的野草就有可能會瘋長。這時,薅草就需要用人工來完成了。這期間如果天氣晴朗每隔6天左右就要澆一遍透水,保持姜田裡有溼潤的墒情,這樣有利於生薑的生長。同時,還要著手搭建生薑的遮陽棚。

    三、生薑的中耕大培土

    1.搭建遮陽棚

    生薑經過第一次培土封壟後一直處在露天的生長中。這時候已經進入盛夏了,太Sunny的強烈照射,這對生薑的生長很不利。生薑生長是要溫度不能見強光度的植物,因此,就要給它搭建一道遮陽棚來過濾強太Sunny。搭建遮陽棚的網布可以選擇9針或5針的普通遮陽網,站杆可以選用三米多高的木檁條或毛竹。可根據遮陽網的寬度栽培成排的站杆,每根站杆的杆距在4米左右即可。然後,在每根站杆的頂端用尼龍繩子相連線,用於託著遮陽網並方便固定。使遮陽網離姜秧的淨高度保持在2.5米左右的距離即可。最後,根據需要選幾個不同的點位,在站杆旁栽根斜撐用於加固站杆避免被大風颳倒。

    2.生薑大培土

    立秋是生薑開始生長的時節。生薑和紅薯一樣,也是在這時期從莖根開始轉成姜果的生長過程。因此,它需要更多疏鬆的土壤供它的姜果膨大生長。這時候就需要給它加土培壟,壟培早了由於經常澆水姜壟容易板結。所以,在它開始生長莖果的時候培土最為合適。

    立秋之前就要第二次給生薑大培土追肥了,這也是最後一次追肥了。大培土也是拆壟變溝的做法:就是把之前栽姜開溝時的老壟全部拆掉封在姜株上,行成一個較大的姜壟。這時候每畝還要追施200斤高濃度的複合肥,追肥應離姜株10~15釐米的地方,肥料一定要追施均勻。

    生薑在最後莖果的膨大期時,每畝可用98/100濃度的磷酸二氫鉀,250克兌水35公斤均勻的噴施在姜秧的莖葉上。用於增加薑辣素的含量,膨大姜果提高生薑的品質和產量。生薑是一個投資高收益也高的種植產業。同時,也是個很繁雜的種植業。從生長初期的育種催芽,到大田栽培中間的防病治蟲,以及除草澆水小培土封壟和大培土封壟等等,這都是一系列連貫的勞作。還有後期的姜窖建造也是一個不小的投資。另外,生薑對水源的要求特別高,在地裡生長的7個多月裡,姜壟始終都要保持著溼潤的狀態。因此,能保證生薑在這樣的水土條件下生長,沒有大型水庫或好的深水井,僅靠老天爺下雨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水源不好的地方不建議種植生薑。

  • 6 # 老周說三農

    怎樣對生薑進行中耕?

    姜的根為鬚根,根系不發達,數量和分枝也很少,大多數集中在母姜基部,在子姜和孫姜上的數量也不多,姜的入土深度,在沙壤土中為25—30釐米,在粘壤土中僅20釐米左右。姜的地下部有向上生長的習性,要經常培土,而且姜喜歡土壤疏鬆通氣,因此在生長期間要進行中耕培土,怎樣進行中耕呢?

    姜在生長期一般中耕2—3次,結合追肥培土進行,生長前期中耕要適當深耕。到了中後期植株較大,並且地下部已經開始膨大,要實行淺中耕。姜的中耕要做到有草必働,經常保持土壤疏鬆透氣。培土可以增厚土壤層,防止姜塊露出土面降低質量,透過培土,將原來的栽植行平行逐漸變成壟行,使土壤濾水透氣良好,有利於姜的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

  • 7 # 豫見村裡

    再中國南方地區在生薑幼苗期,因雨水多,雜草叢生,土壤通透性差,對生薑幼苗生長不利,因此,為了使生薑幼苗生長良好,常根據土壤質地 適時進行中耕,並結合中耕進行除草。

    生薑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 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中耕不宜過深,以10釐米左右較為適宜。黏 性土質姜田,若苗期雨水較多,應中耕除草2~3次,最好做到雨後 必鋤,有草必鋤,經常保持土壤疏鬆透氣。

    北方地區,要經常澆水,覆膜蓋土,保持水分充足,保持膜內透氣等。

  • 8 # 我是三農會員小陳

    你好,生薑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不宜 深中耕,以免傷根。北方一般在出苗以後,結合澆水進行淺中 耕1〜2次,起鬆土保墒、提高地溫和清除雜草的作用。南方 在生薑幼苗期,因雨水多,雜草叢生,土壤通透性差,對生薑幼 苗生長不利。

    因此,為了使生薑幼苗生長良好,常根據土壤質 地適時進行中耕除草。 黏性土質姜田,若苗期雨水較多,應中 耕除草2〜3次,最好做到雨後必鋤,有草必働,經常保持土壤 疏鬆透氣。

    中耕不宜過深,一般以10釐米左右較為適宜,並 應注意防止傷根傷苗。透過中耕,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的透氣 性,減少水分蒸發,還可以促進微生物活動,加速肥料分解,有 利於姜苗生長。 對沙性土質的姜田,如苗期雨水較少,雜草較 少,可酌情少中耕。

  • 9 # 金色的田野

     生薑生長期間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前期每隔10~15天進行1次淺鋤,多在雨後進行,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板結。到株高40~50釐米時,開始培土,將行間的土培向種植溝。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夏季多雨,應結合培土將畦溝挖深到30釐米,並將挖出的土壤均勻放置在行間。

      待初秋天氣轉涼,拆去蔭棚或遮蔭物時,結合追肥,再進行一次培土,使原來的種植溝培成壟,壟高10~12釐米,寬20釐米左右,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塊外露,促進塊大,皮薄,肉嫩。

    生薑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不宜深中耕,以免傷根。中耕不宜過深,一般以10釐米左右較為適宜,並應注意防止傷根傷苗。透過中耕,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的透氣性,減少水分蒸發,還可以促進微生物活動,加速肥料分解,有利於姜苗生長。對沙性土質的地塊,可以酌情減少中耕。

  • 10 # 努力就好

    說起大姜的中耕除草我就頭痛。有一句農諺說的好,叫"九鋤棉花,十鋤姜",你想想吧,大姜生產中得鋤多少次草,同時也說明了大姜中耕除草的重要性。其實,大姜的中耕並非僅僅是除草,還有更重要的作用。生產上,大姜中耕一般是結合澆水,施肥,培土每月得中耕1–2次,最多的時候每十天八天就得中耕一次,累煞人哈。一,大姜中耕的作用

    大姜的中耕一般是在幼苗期的次數多,因為大姜的根莖長於地下,要求土壤疏鬆透氣,所以要勤中耕,但由於大姜的根系又較淺,不宜深耕。

    北方地區的大姜田,一般是在大姜出苗後,結合澆水中耕1–2次,起到鬆土保墒,提高地溫和清除雜草的作用。南方地區大姜幼苗期雨水較多,雜草叢生,中耕次數應適當增加,保持土壤疏鬆透氣,中耕深度以10釐米左右為宜。

    大姜幼苗期長,且生長速度較慢,又處於高溫多雨的季節,雜草萌生極為茂盛,如果不及時清除,容易造成草荒,以致大量雜草同大姜幼苗爭奪養分和水分,嚴重時還能影響姜苗見光,導致姜苗得不到正常的營養而生長不良,造成減產。

    所以說,大姜田及時中耕除草是保證苗全苗壯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

    二,大姜中耕的方法

    大姜田的中耕要求"早,勤,淺,細"四大要領。為了使大姜幼苗生長良好,常根據土壤質地適時進行中耕。黏性土質姜田,如果苗期雨水較多,應中耕2–3次,最好做到雨後必鋤,有草必鋤,經常保持土壤疏鬆透氣。

    大姜田中耕不宜過深,一般10釐米左右較為適宜,並應注意防止傷根傷苗。大姜透過中耕,不僅能改善莫大焉土壤的透氣性,減少水分的蒸發,還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加速肥料的分解,有利於姜苗的生長。對沙性土壤的姜田,如苗期雨水較少,雜草較少,可酌情少中耕。

    現在栽培大姜幾乎沒有再進行中耕的了,播種完大姜就噴施封閉性除草劑,然後覆蓋地膜,誰還去費事巴力進行中耕呢?您那裡的大姜田還有沒有中耕的呢?想沒想起過熱拉耗天地蹲在姜壟上中耕除草的場景?腰痠腿痛,熱汗直流。唉,可那時候的大姜又值幾多錢呢?凡是大姜種植戶,誰沒有歷經0.25,0.5,1時代,又有多少姜農眼含熱淚,將整片的大姜用旋耕機粉碎在地,因為不夠勞務費錢!

    姜農的辛苦又有誰知道?怕雨,怕旱,怕風,怕日,怕蟲,怕病,還怕"姜你軍",膽顫心驚,捱過了一年又一年,不就是"相信明天更美好"嗎?大姜買個2元3元的每斤,一畝地純剩幾何?難道沒看見大姜田裡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嗎?又有多少年輕人在侍弄大姜?

  • 11 # 豫南鄉農

    生薑的中耕在我們這裡稱之為大培土,生薑一生要經過兩次培土:①.小培土:在拆掉小拱棚後的第一次小規模的培土封壟,大規模的追肥;②.大培土:在立秋之前的大規模的培土封壟,小規模的追肥。

    生薑是姜科類,屬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果實為根莖生長膨大後才算成熟。它一生有多重身份:a. 蔬菜;b. 調味品;c. 藥材;d.保健品…由於生薑的實際作用大、用途廣、需求量大等有著廣大的消費市場。因此,生薑的經濟價值較高。生薑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但因各地的水土和氣候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各地的種植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生薑的種植方式

    生薑一般可分為三種栽培模式:①.塑膠小拱棚的栽培模式;②.塑膠大棚的栽培模式;③.生薑的露天栽培模式。但這三種模式栽培的生薑,都要先育出姜芽之後再移栽到大田裡才能完成栽培。這裡主要說一下生薑高產的小拱棚栽培法。

    在驚蟄前後,視溫室裡姜芽的生長情況和天氣,就可以著手準備生薑的栽培工作了。

    1.整地開溝

    由於生薑是一種喜溼陰涼的特殊植物,要想它高產,就要順著它的生長習性來種植。即然它喜溼陰涼我們就需要給它採取深栽培土的方式來對它栽培。生薑是很吃肥的植物,在整地之前每畝要施腐蝕過的雞糞2000公斤,地整好之後再開溝栽培。也就是種姜人常說的:溝變壟,壟變溝的栽培方式。即先把姜芽栽到到溝裡,經過兩次培土封壟後,姜溝就變成了姜壟。所以,生薑就會埋在厚厚的土壟下面健壯生長。

    開溝打壟時要用白灰或其它的東西畫出直線。兩條線中間的距離保持在65釐米:①.便於搭建小拱棚;②.因生薑採挖機兩條履帶之間的中心距離是65釐米。所以,為了以後生薑成熟後便於收挖,姜壟之間的中心距離也必須保持在65釐米,避免成熟收挖時挖破了生薑。2.栽培姜芽

    姜溝開好之後就可以進行姜芽栽培了。首先要澆足底水,然後,把姜芽蘸點多菌靈和磷酸二氫鉀混合配製的水溶液,進行殺菌消毒和增加營養。芽尖朝上按20釐米左右的株距放入姜溝中。然後蓋上4~5釐米左右的細土,最後,在靠近兩條姜溝邊緣的地方插上小拱架。使一趟薄膜正好覆蓋兩壟姜芽,最後,要蓋上綠色的彩光塑膠薄膜壓緊四周。

    二、生薑小培土

    1.生薑首次培土

    在芒種前後視姜秧的生長情況,就可以拆掉小拱棚了。在追肥培土之前要先順著姜溝澆一遍透水,便於追肥培土。第一次追肥培土的時候,可在離姜2根8~10釐米的距離開溝,每畝用17:17:17的三元複合肥200斤,和生物微肥200斤。注意:不要用鹼性肥料。第一次培土把原來的姜溝封平稍顯姜壟下雨不積水即可。

    2.澆水除草

    生薑經過第一次培土封壟後,已經拆掉了塑膠小拱棚,生薑就處在露天下生長了。由於生薑不適宜打除草劑,因此,姜田裡面的野草就有可能會瘋長。這時,薅草就需要用人工來完成了。這期間如果天氣晴朗每隔6天左右就要澆一遍透水,保持姜田裡有溼潤的墒情,這樣有利於生薑的生長。同時,還要著手搭建生薑的遮陽棚。

    三、生薑的中耕大培土

    1.搭建遮陽棚

    生薑經過第一次培土封壟後一直處在露天的生長中。這時候已經進入盛夏了,太Sunny的強烈照射,這對生薑的生長很不利。生薑生長是要溫度不能見強光度的植物,因此,就要給它搭建一道遮陽棚來過濾強太Sunny。搭建遮陽棚的網布可以選擇9針或5針的普通遮陽網,站杆可以選用三米多高的木檁條或毛竹。可根據遮陽網的寬度栽培成排的站杆,每根站杆的杆距在4米左右即可。然後,在每根站杆的頂端用尼龍繩子相連線,用於託著遮陽網並方便固定。使遮陽網離姜秧的淨高度保持在2.5米左右的距離即可。最後,根據需要選幾個不同的點位,在站杆旁栽根斜撐用於加固站杆避免被大風颳倒。

    2.生薑大培土

    立秋是生薑開始生長的時節。生薑和紅薯一樣,也是在這時期從莖根開始轉成姜果的生長過程。因此,它需要更多疏鬆的土壤供它的姜果膨大生長。這時候就需要給它加土培壟,壟培早了由於經常澆水姜壟容易板結。所以,在它開始生長莖果的時候培土最為合適。

    立秋之前就要第二次給生薑大培土追肥了,這也是最後一次追肥了。大培土也是拆壟變溝的做法:就是把之前栽姜開溝時的老壟全部拆掉封在姜株上,行成一個較大的姜壟。這時候每畝還要追施200斤高濃度的複合肥,追肥應離姜株10~15釐米的地方,肥料一定要追施均勻。

    生薑在最後莖果的膨大期時,每畝可用98/100濃度的磷酸二氫鉀,250克兌水35公斤均勻的噴施在姜秧的莖葉上。用於增加薑辣素的含量,膨大姜果提高生薑的品質和產量。生薑是一個投資高收益也高的種植產業。同時,也是個很繁雜的種植業。從生長初期的育種催芽,到大田栽培中間的防病治蟲,以及除草澆水小培土封壟和大培土封壟等等,這都是一系列連貫的勞作。還有後期的姜窖建造也是一個不小的投資。另外,生薑對水源的要求特別高,在地裡生長的7個多月裡,姜壟始終都要保持著溼潤的狀態。因此,能保證生薑在這樣的水土條件下生長,沒有大型水庫或好的深水井,僅靠老天爺下雨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水源不好的地方不建議種植生薑。

  • 12 # 老周說三農

    怎樣對生薑進行中耕?

    姜的根為鬚根,根系不發達,數量和分枝也很少,大多數集中在母姜基部,在子姜和孫姜上的數量也不多,姜的入土深度,在沙壤土中為25—30釐米,在粘壤土中僅20釐米左右。姜的地下部有向上生長的習性,要經常培土,而且姜喜歡土壤疏鬆通氣,因此在生長期間要進行中耕培土,怎樣進行中耕呢?

    姜在生長期一般中耕2—3次,結合追肥培土進行,生長前期中耕要適當深耕。到了中後期植株較大,並且地下部已經開始膨大,要實行淺中耕。姜的中耕要做到有草必働,經常保持土壤疏鬆透氣。培土可以增厚土壤層,防止姜塊露出土面降低質量,透過培土,將原來的栽植行平行逐漸變成壟行,使土壤濾水透氣良好,有利於姜的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手機成為“公害”,學校不允許學生上學帶手機,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