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
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寒蟬悽切》、《八聲甘州》。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柳永生平,留存至今的材料不多,但也可以大致看出幾個特點,第一,他在仕途上不得意,社會地位較低,不能與晏殊、歐陽修等上層計程車大夫相比。
第二,他的一生浪跡江湖、流連於市井青樓之中,與下層百姓的關係,尤其是與市井歌兒舞女和樂工的關係十分密切,許多詞就是為她們寫的。
第三,由於他的才幹不能在政治上發揮,就把精力主要放在詞的創作上,因此他成了北宋第一個專力於歌詞創作的詞人。柳永的人格特點、思想境界、柳永詞的內容和風格特點、以及他對宋詞發展所作的貢獻,都與他的生平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
柳永革新詞體的主要貢獻
詞最早興起於民間,是一種通俗的娛樂文體,進入文人的創作範圍之後,無論題材內容還是風格意境,都變得較為單調而狹窄,這一趨勢在柳永之前仍沒有大的改變。柳永的出現,給詞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轉機。
他把詞從文人貴族的小庭深院、綠窗朱戶引向市井都會、漁村客舍,使之面向社會大眾;同時,他又把詞從逢場作戲的餘技小道遊戲筆墨變成自我抒情的重要工具,使之迴歸個人內心。
寫作姿態的這些變化,導致了詞的整體風格面貌的更新。柳詞無論體裁、題材、技巧、語言、風格等,都突破了晚唐五代文人詞的舊模式,對宋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詞調,大量創作慢詞
柳永是北宋創新詞調最多的詞人,這與他精通音樂並善於從民間吸取音樂營養有關。北宋真、仁兩朝以來,音樂歌舞高度繁榮,當時市井流行的“新聲”已完全不同於士大夫熟悉欣賞的舊有樂舞。
柳永因長期混跡於市井,與歌妓樂工交往,熟悉新興的流行音樂,他或採用市井新聲,或改造舊曲,創制了大量的新詞調。《樂章集》存詞二百一十多首,使用詞調達一百三十曲以上,除少數沿用唐五代舊曲外,多是新調。
在他創制的新詞調中,慢詞又佔了很大的比例。柳永之前長期佔據詞壇主流的詞調是小令,少則二、三十字,多則五、六十字,體制短小,容量有限。而柳永創作的慢詞一般都在90字以上,如《長相思》詞調,在唐五代本是雙調36字,柳永則度為雙調103字。
《浪淘沙》本有雙調28字和54字兩體,柳永則衍為三疊135字;柳永自制的慢詞如《戚氏》更長達三疊212字。慢詞篇幅增長,容量增加,為詞的表現能力的提高和表現範圍的拓展提供了文體條件。
從柳永大量製作慢詞之後,詞的樂曲型別和聲腔體式越來越豐富,慢詞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被徹底改變。宋詞在宋仁宗朝到徽宗朝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裡,詞調不斷擴充,形成了眾體兼備的局面,其中慢詞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
柳永發展慢詞的意義應從兩方面認識,一是擴充了詞調,豐富了詞的體制;二是適應慢詞的寫作需要,從藝術上開闢了新的寫作正規化,為北宋詞風的變革奠定了基礎。
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
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寒蟬悽切》、《八聲甘州》。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柳永生平,留存至今的材料不多,但也可以大致看出幾個特點,第一,他在仕途上不得意,社會地位較低,不能與晏殊、歐陽修等上層計程車大夫相比。
第二,他的一生浪跡江湖、流連於市井青樓之中,與下層百姓的關係,尤其是與市井歌兒舞女和樂工的關係十分密切,許多詞就是為她們寫的。
第三,由於他的才幹不能在政治上發揮,就把精力主要放在詞的創作上,因此他成了北宋第一個專力於歌詞創作的詞人。柳永的人格特點、思想境界、柳永詞的內容和風格特點、以及他對宋詞發展所作的貢獻,都與他的生平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
柳永革新詞體的主要貢獻
詞最早興起於民間,是一種通俗的娛樂文體,進入文人的創作範圍之後,無論題材內容還是風格意境,都變得較為單調而狹窄,這一趨勢在柳永之前仍沒有大的改變。柳永的出現,給詞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轉機。
他把詞從文人貴族的小庭深院、綠窗朱戶引向市井都會、漁村客舍,使之面向社會大眾;同時,他又把詞從逢場作戲的餘技小道遊戲筆墨變成自我抒情的重要工具,使之迴歸個人內心。
寫作姿態的這些變化,導致了詞的整體風格面貌的更新。柳詞無論體裁、題材、技巧、語言、風格等,都突破了晚唐五代文人詞的舊模式,對宋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詞調,大量創作慢詞
柳永是北宋創新詞調最多的詞人,這與他精通音樂並善於從民間吸取音樂營養有關。北宋真、仁兩朝以來,音樂歌舞高度繁榮,當時市井流行的“新聲”已完全不同於士大夫熟悉欣賞的舊有樂舞。
柳永因長期混跡於市井,與歌妓樂工交往,熟悉新興的流行音樂,他或採用市井新聲,或改造舊曲,創制了大量的新詞調。《樂章集》存詞二百一十多首,使用詞調達一百三十曲以上,除少數沿用唐五代舊曲外,多是新調。
在他創制的新詞調中,慢詞又佔了很大的比例。柳永之前長期佔據詞壇主流的詞調是小令,少則二、三十字,多則五、六十字,體制短小,容量有限。而柳永創作的慢詞一般都在90字以上,如《長相思》詞調,在唐五代本是雙調36字,柳永則度為雙調103字。
《浪淘沙》本有雙調28字和54字兩體,柳永則衍為三疊135字;柳永自制的慢詞如《戚氏》更長達三疊212字。慢詞篇幅增長,容量增加,為詞的表現能力的提高和表現範圍的拓展提供了文體條件。
從柳永大量製作慢詞之後,詞的樂曲型別和聲腔體式越來越豐富,慢詞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被徹底改變。宋詞在宋仁宗朝到徽宗朝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裡,詞調不斷擴充,形成了眾體兼備的局面,其中慢詞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
柳永發展慢詞的意義應從兩方面認識,一是擴充了詞調,豐富了詞的體制;二是適應慢詞的寫作需要,從藝術上開闢了新的寫作正規化,為北宋詞風的變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