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強哥新語

    《左傳·哀公十四年》載:“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末年,麒麟現身鉅野澤。《春秋·哀公十四年》載:“十有四之,曰‘麟也’,然後取之。”這兩段史料說明,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也就是孔子去世的前兩年,一代學問大師孔子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當時一般人已經難以見到的“麒麟”。這在當時本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但由於麒麟在先秦時期就是“四靈”之一,是華夏民族特有的帶有神性的動物,加上後世文人的渲染,“西狩獲麟”竟成為中國文化史上帶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漢碑上的麒麟有人認為,孔子因為麒麟在亂世出現,悲嘆自己生不逢時,把正在寫作的《春秋》打住,《春秋》記事到此為止;也有學者認為,孔子是因為見到麒麟,深恐自己的事業後繼無人,才動手寫作《春秋》。

    《公羊傳》說:“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採者也。薪採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史記·孔子世家》則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喟然嘆曰:‘莫知我夫!’……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不論是因麒麟出現寫《春秋》還是因麒麟出現不再寫《春秋》,麒麟的出現不同凡響是確定無疑的。《公羊傳》還只是說麒麟“非中國之獸也”,而到了後世,多數學者認為麒麟只是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麒麟在古代確實存在,至於是哪一種動物,有不同的說法:有的學者認為麒麟是獐,所以古書上說麒麟是“麇身”,有的學者認為麒麟就是現實中的牛,還有的學者認為是印度犀牛。

  • 2 # 河間笑笑生

    魯哀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孫氏的僕從鉏商,在曲阜西(今鉅野縣一帶)打獵(“大野”),捕獲一隻怪獸歸來,叔孫氏看到此怪獸,以為不吉祥,便賜給“虞人”.孔子看了說:“這是麟啊!它為什麼來啊!為什麼來啊!”邊說邊掩面大哭,涕淚沾襟.孔子這時正在寫《春秋》,他認為麟是“仁獸”,太平盛世才出現,現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時而被獵獲,因而傷感.於是寫下“西狩獲麟”這句話之後,就不寫了.這就是傳說中孔子寫《春秋》“絕筆於獲麟”的故事.(《春秋?經》:魯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 《春秋》全書大約17000字,主要內容記載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的政治活動,包括諸侯國之間的征伐、會盟、朝聘等;也記載一些自然現象,如日蝕、月蝕、地震、山崩、星變、水災、蟲災等;經濟文化方面,記載一些祭祀、婚喪、城築、宮室、搜狩、土田等.在對待人與神關係上,孔子的歷史觀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認為王道的興衰取決於“天命”,表現了天命主宰歷史的唯心史觀;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確表示“敬鬼神而遠之”,這說明他對鬼神是抱懷疑和保留態度的.對於一些災異現象與人事有什麼關係,他沒有明確表態.可見,他持保留態度.

  • 3 # 使用者111076947924張華

    據說孔子出生的時候,有神獸麒麟跑來送玉書,聖人出,麒麟現。麒麟祥瑞,亂世不知到哪裡逍遙,孔子生,它就來,原來也是個拍馬屁的角色。

    孔子身世艱辛,周遊列國差點嗚乎,飽受屈辱。但他始終堅定自己的政治理想,勸說眾國施仁政;堅定自已的價值觀,人生觀,育學三千,冊《春秋》,述《論語》,也確實配得上麒麟獻書。麒麟拍一點馬屁,遇上這樣的角色,就如大盜竊國,大盜非盜也。馬屁非馬屁,乃吉祥嘉瑞也。

    魯哀公的481年,晴空萬里的一天,君臣去圍獵,照說神獸不是凡人可逮得到的,但它就是被幾個醜陋的山東人活捉了,母麒麟不願侮辱,就死掉了。這一定是一種天意,神獸滅,天下亂,是蒼天的警告。心有靈犀的孔子聞聽訊息,回觀自己蒼涼一生面對這個亂世,流淚長嘆:我對這個世界無話可說了,我也要走了!

    時間走幾千年來,我相信神獸獻書是個美好的意願,它在想象中是真實的。孔子流淚,我更相信是真的,人老淚賤。弟子一個個死掉,現在自己的吉祥物也死掉了,自己的大限也要來了。萌生去意,《春秋》擱筆,哀哀。不過孔子哀而不傷,應該是很從容地走掉的。

  • 4 # 文化歷史思索

    “西狩獲麟,孔子淚奔”這個故事留給後人的認知有三點:一是麒麟被俘獲是不祥之兆,意味著社會會出現災難。二是麒麟和孔子的命運相關,預示著孔子將不久於人世。三是孔子想到自己奔波一世,預感到大限將至,心中傷感。

    關於麒麟有無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傳說。這個觀點止目前仍然沒有被駁倒。如果按照麒麟是傳說的情形理解,那麼這個故事就是一個謊言。孔子的淚奔可能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另一種情況也可以理解:麒麟實際上是一種少見的牛。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故事就可能是真實的。

    假定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但是孔子為西狩獲麟而流淚的態度也值得疑問。

    這個時候孔子流淚與他的超然心態、曠達情懷格格不入,讓人難以置信。

    在關於孔子的文獻記載裡,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他很早已經形成了超然於世的心態。七十多歲的他早已不像芸芸眾生那樣被生死羈絆,他是不該為生死流淚的人。

    按照孔子當時的心態,他聽了西狩獲麟的事情後,最多也只會微微有點感慨而已。

    我堅信,一個能夠洞穿世界、超然於世的人,在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的時候絕不會嘆息流淚。無論他有多少事沒有做成,他心中都不會有遺憾,因為他已經相信那是天命。如果他流淚嘆息,說明他不相信天命,說明他的超然都是假的。

    這些年,隨著自己離人生的終點站越來越近,也越來越質疑孔子流淚這件事的真實性。

  • 5 # 子由拍案驚奇

    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帶領家臣們在鉅野的地方射傷並獵獲了一頭神獸,等請來孔子辨認其詳的時候,神獸已經死掉了。

    孔子見到神獸,認為是麒麟,感到由衷的悲傷,留下了眼淚。

    那麼,魯哀公“西狩獲麟,孔子卻為何淚流不止?”

    孔子前後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制社會漸趨封建社會的大時代,所謂禮崩樂壞,倫序滅亡之時。所以,後人數;“世無孔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所面對的,也正是大時代長夜中最漫長、最混亂、最黑暗的時刻。

    孔子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很用功上進的青年,那時候,孔子崇拜的就是周朝禮制的制定者周公,孔子自己對古禮的規制也非常熟悉。六藝所包含的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孔子都學的非常優秀。魯國的貴族都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孔子那裡去學周禮,魯昭公還讓孔子去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學習周的禮樂制度。

    可是,卿臣專權,魯國也不能免俗,魯昭公竟然被在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搞下臺了。

    孔子在家鄉一下子失去了改革現實政治的依託。35歲的孔子,只能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到了齊國。

    正值壯年的孔子,對著齊景公,滔滔不絕的講授著自己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很欣賞這個年富力強的讀書人,馬上考慮要重用他,為齊國出力。可是,齊國的相國晏嬰說服了齊景公,講求王霸之道的年代裡,這樣的學說、主張,一時之間,從何說起?

    面對江河滔滔般人心變異,列國相征伐,人民遭塗炭,禮教觀念幾乎被上下掃蕩一空的情況,孔子痛心疾首,他周遊列國,四處輸出他的政治主張,努力推行政治倫理、和宣教天道人心。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為了實現“仁”,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的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

    對於列國的國主,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就是說做人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為了實現“禮”,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時已經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達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貴賤有序。

    孔子用了14年的時間,帶著自己的學生,往來於列國之間,苦心孤詣的宣講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

    甚至有一次,孔子在陳、蔡之間的時候,楚昭王打發人來請孔子。陳、蔡的執政者怕孔子一旦到了楚國之後,幫助楚國強大起來,會對他們不利,就乾脆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圍了起來。

    孔子被圍困在陳蔡之間,斷了糧食,好幾天都沒吃上飯,搞得學生們都抱怨。

    直到後來,楚國聞訊,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奔波之後的孔子,心力俱疲,但是,對於理想和信念,他還是堅持始終,並引導弟子們,舉一反三,見賢思齊。

    在孔子68歲的時候,魯國派人隆重的把孔子從衛國接了回來。孔子對於自己的家國是很有感情的,孔子在齊國考察的時候,得出結論“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就是說,孔子觀察當時的齊國,覺得有姜太公的遺風,管仲興霸圖強,這些導致齊國民俗急功近利,民風夸誕。

    而同期的魯國,雖然國力還弱,但是崇禮尚信,民風厚道。

    孔子認為,如果經過自己的政治實踐,可以使齊國變成魯國一樣的風俗,而魯國一變化,就能直逼併達到周禮的尺度。

    回到魯國的孔子,開始編纂《春秋》。

    後人有云,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春秋》所闡述的不僅僅是歷史,它更大的定位是樹立起善惡美醜的一個巨大、清晰的尺度。

    而就在這個時候,衰老的孔子見到了被魯哀公家臣射傷,奄奄一息的麒麟;

    於是,回到問題中來;

    “西狩獲麟,孔子卻為何淚流不止?”

    在中國古代歷史傳說當中,麒麟是吉祥、善良的仁獸,它是仁義的化身和象徵,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的希望,能為人帶來子嗣,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對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古聖先賢更把麒麟賦予崇高的意義,孔子出生的時候,就有麒麟出現的祥瑞,孔子對麒麟情有獨鍾。

    所以,看著撲閃著大眼睛望著自己,瀕臨死亡的麒麟,孔子涕淚沾襟,幾乎是在瞬間,他作出決定,停止對《春秋》的編撰。

    “吾道窮矣!”孔子悲憤的聲音在空中迴盪。

    如此神聖,美麗的神獸,就如同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樣純粹,竟然也死在這些渾渾噩噩之輩的手上,想起自己一生為之努力的目標,多年的奔波奮鬥,都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世道的無情更替,更隨著麒麟的如此出現,漸趨消亡了嗎?

    麒麟就死在了孔子的視野裡,淚眼模糊的孔子抬起頭,天正藍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採用IMX 586,紅米Note7 Pro將於春節推出,是真的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