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星宿

    首先是時間的定位,每個地方把太陽在最上邊的時候算作中午12點,這是一直沿用到現在的各地時間定位標準。

    然後計量工具有日晷,滴漏,沙漏一堆東西,除了日晷能隨時看看,其他的都是純計量法,就是給一天拆成12或者24份,想想應該不難。

    至於後面你問的,古人生活大多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於一覺醒來是5:28還是6:01除了滿足下好奇心其實也沒什麼用,具體時間不是很重要。

    “越好某時”這事不好說,但是我看電視劇貌似沒見到過特別精確的時間,都是什麼XXX日上午大槐樹下不見不散

    其實應該是沒有太精確的時間概念吧,都是什麼一炷香的時間,要不就是幾更天了。

  • 2 # 無私19

    我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是個人關點

    我個人認為古時候沒有鐘錶,通常

    計時都是以點香來計算時間,古時

    人計時喜歡點香,包括電影,電視

    劇情介紹處決犯人,都會點上一支

    香,說是一柱香時間。

    屬個人觀點,朋友們說說你的見解

  • 3 # 寶寶愛詩詞

    漏刻,漏刻,漏刻。

    蘇軾有詩“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這裡的“漏”就是指的漏刻。

    漏刻是古時的計時工具,最早在《周禮》中有記載。

    漏刻是一種壼,壼水盛滿水,壼上開有孔,水滴從壼內均勻滴下,壼內水位勻速下降,透過觀察壼內水位來確定時間。打更人透過更聲將時間告訴眾人。

    刻度有的刻在出水的壺內,有的刻在受水的容器內,刻在哪裡就從哪裡觀察。為保證水滴的勻速,多采用多壺連漏。(如圖)

    也有用沙代替水的。稱為沙漏。

  • 4 # 勇哥講生活

    鐘錶大家都比較熟悉,這是西方一大發明之一啊。其實鐘錶是在明朝的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間才第一次傳入中國,當時是由一個義大利傳教士叫利瑪竇,他帶領一行人來中國傳教時才,帶進中國來的。當時他還把大小兩隻時鐘當成禮物送給明王朝,因為它是根據時辰自動敲擊的,人們便習慣叫它為“自鳴鐘”。那在時鐘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呢?其實有好多種辦法的,不得不說我們的老祖宗是非常聰明的。比如:1、日晷。就是在地上豎起一根棍子,然後根據太陽照射時的影子來判斷時辰,但是這個方法在非晴天和晚上不好用; 2、沙漏或水漏。這個電視劇中很常見,就是以容器盛滿砂子或水並讓其以一定的速度緩緩漏出,以漏出或剩餘的砂子或水量來判斷時間; 3、燃香判斷時間。就是點燃一柱香,根據燃燒速度來判斷時間 ;4、就是常說的觀察天象。抬頭看看日月星辰等天體位置來判斷時間,這個難度比較大,一般都要求有經驗的人才行。 早起就更好判斷了,聽雞叫了。

  • 5 # 張峰149764346

    今天我們有精準表,人們的時間貴過金錢,人人都在急急忙忙著急的趕時間,那麼在沒有鐘錶的古代,人們是怎樣測準時間的?

    一,最早人們是看著日月星辰估計時間的,後來人們觀察事物根據不同的時間投射到物體的影相不同,觀影相看時間,就是成語裡說的立杆見影日晷,是中國古代利用日月影測時間的計時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垂直豎立圓盤中心,正面有刻度,起著立杆見影的作用,這就是中國古代利用日月投影製作出的最早最簡單的表。

    二,後來人們經過努力實踐發明了圭表。圭表的工作原理和日晷大體相同,維一不同的是在圭表上刻上了一天的24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個時辰代表現在的兩個小時,12個時辰是現在的晝夜24小時,用圭表來掌握一天的24小時。、

    三,古代人們經過以上兩種方法使用中發現,這兩種方法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遇到陰天下雨不好使了,人們又發明了漏壺,根據漏壺標槓上的刻度掌握掌握一天的12個時辰,當漏壺中的水流盡時,宣告一天結束。

    四,為了讓民眾能夠及時掌握時間,政府又在各地人員聚住的地方修了鐘鼓樓,根據“圭表”和“漏壺”所得的時間,用敲鐘和擊鼓的方法通報時刻,白天撞鐘,夜間擊鼓來,讓人們知曉一天的24刻時間。

  • 6 # 人飲水思源人

    古代時間和現在的完全不同,古代把時間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每個時辰有一個特定的名稱表示。十二生肖中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每個時辰。如下——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古人白天可以看太陽,看日晷,甚至看計時的“銅壺滴漏”,但是到了晚上就不行了,必須要有什麼東西代替才行。於是古人想到了打更的辦法,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每個時辰打一次更。

    古人把晚上分為五更——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即相對應的一更為19~21點;二更為21點~23點;三更為23~1點;四更為1~3點;五更為3~5點。每次到了時間點,就會有專人外出打更,這是我們在電視上常見的。

    日晷

    古代沒有鐘錶,我們在電視上常見的有“銅壺滴漏”,日晷,直到近代才有懷錶傳入中國。日晷類似於我們的時鐘,一圈分為12個時辰,靠太陽的投影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指示到不同的時辰,這是比較直觀的。而”銅壺滴漏”——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 7 # 史鑑在路上

    知道時間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現在,不管是什麼事情,都得需要了解時間,才能做出規劃。例如:阿里巴巴馬雲、萬達集團王健林、騰訊馬化騰、京東劉強東......等,他們的每一天時間安排,精確到分鐘,幾點幾分到幾點幾分幹啥,都會明確在日程表上。

    那麼,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講,有各種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這個古人又沒得這些電子裝置,怎麼看時間呢,古人很聰明,將時間用天干地支法,將一天時間分好,這樣,就方便了。經常看電視就知道,街上有打更的人,三更天,還有打仗的“四更造飯,五更出發”這些。

    那麼,古人他們看時間用啥呢?有一個詞叫“晨鐘暮鼓”意思是早上用鍾,晚上用鼓計時。可以透過敲鐘、擊鼓來提醒大家時間節點。例如:古代皇帝上朝,就可以用鼓來召集大臣,同時提醒時間。

    古人看時間的儀器白天、日晷

    對於日晷,我們知道的人很多,周朝(姬發建立的)就發明日晷(這就是古人的表),其原理:利用太陽的投影指標影子的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

    晚上、漏壺

    但是日晷只能白天(還得出太陽)用啊,晚上沒有太陽,不能讓月亮來幹活吧。因此,古人又開始發明創造,沒有的創造出來,就有了漏壺。晚上或者陰天,日晷這個就不起作用了,漏壺(據記載還是周朝發明的)就可以用了。古人將晚上分為“五更”。黃昏(一更、一鼓19:00 - 21:00),人定(二更、二鼓21:00 - 23:00),夜半(三更、三鼓23:00 - 01:00),雞鳴(四更、四鼓01:00 - 03:00),平旦(五更、五鼓03:00 - 05:00)。這樣,每更差不多2小時。

    根據漏壺工作原理: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就可以將晚上的: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記錄出來。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1440分鐘。每刻=14.4分鐘。春宵一刻值千金。看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估計很多人就是一刻。

    當然了,古人還有其他的計時方法。例如:比賽用一炷香記載、還有沙漏等等,透過與漏壺對比測定時間,用來靈活計時。

  • 8 # 麥香駱駝

    卸腰。

    問的是夜間如何判斷時間,有人連日晷都搬出來了,不審題的呀?

    日晷和漏刻是官方記時的工具,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平常人家自然用不上,也用不起。

    百姓夜裡判斷時間,主要還是依靠官方報時。

    鐘鼓樓

    鐘鼓樓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古代即是用於報時的建築。隋代起,宮廷內建有鐘鼓樓,除了報時,還作為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

    宮廷外,一般建於城市中心,多為兩層建築。鐘樓置鍾,鼓樓置鼓。當然除了報時,也有報警的作用。

    劉心武《鐘鼓樓》把鼓樓和譙樓混為一談,實際上似乎不是。

    打更

    打更即是夜間報時。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夜裡敲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甚至有些農村城鎮,也會僱人打更,民間打更一般是孤寡的鰥夫擔任。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當然也是報告大致的時間,沒法精確的。

    夜裡打更制度的演變,也很有意思。應該是自隋朝起,一般只有王府才有專人負責在夜裡打更報時。宋朝時,更夫打更已經很尋常了,但似乎只有比較大的城市才有。因為沒有引起當時人的注意,留下的資料比較少。到了明朝,如果有宦官犯錯,會罰他們在武門樓打更。

    《明宮史》:

    更鼓房:凡有罪內臣,謫司其事。挨年久者一員,予牌帽總之,平巾、烏木牌者數人佐之。餘者曰二牌,曰定水牌子。其餘則淨軍,每夜五名,輪流上元武門樓打更,自起更三點起,至五更三點止,按數月用藤條擊鼓,檀木榔頭擊點。例只一更一人上樓,不許攜燈。晴夜尚可,惟風雨晦冥,苦不可言。如有差誤,即責處之。

    更夫打更,並不純是為了報時,也兼有夜裡巡邏、提防火災的作用。在重要關隘,如果有押解犯人的隊伍駐紮,當地還要抽派百姓幫助巡邏。見《大清律例》:

    山海關外,往來解送人犯,住居歇店,該店主即通知該屯領催、鄉約,按戶派夫,幫同押解兵丁看守、支更。如有疎脫,即將押解官兵、更夫、領催、鄉約等,一併送交盛京刑部審訊,分別治罪。

    當然了,如果實在住得太偏僻,附近又沒有寺廟觀宇,起來屙夜尿的時候,實在好奇現在是什麼鐘點,也只好出門觀星了。

  • 9 # 木星小太陽

    為什麼說古代沒有鐘錶?鐘錶只是計時的工具,滴漏,沙漏,日晷都是鐘錶,“夜半鐘聲到客船”就是“鬧鐘”。

    不能因為古代沒有發動機,就說古代沒有車,馬車也是車,但是我不否認古代沒有汽車。說古代沒有電子錶,沒有機械錶,沒有原子鐘,的確沒有,直接說古代沒有鐘錶,就太藐視古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北玉米價格是要一路跌下去了嗎?現在要不要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