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記歷史
-
2 # 虎牙萬寶閣
我是吾盂,我來回答。
我個人認為野史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是記載那個朝代的名人名事,像普通百姓的生活是怎麼的,肯定不會有人有那個閒情逸致去記載下來。
正史多是為朝代的當權者所服務的,皇帝身邊就有專門的史官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換一句話說他們是被皇帝所控制的,所以他們記錄出來的皇帝的言行都是經過美化的,對當權者不利的言行大多不會記錄下來。
而且正史一般的在後人編撰的過程中,也會帶有一些民族情緒在裡邊,對一些當時皇室的秘聞軼事,往往諱莫如深,不會祥加記載。
野史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比如隋朝的那段歷史野史就比正史要可信的多。
野史是由民間編撰的,這些人甚至有些正在受到當權政府的壓迫。所以說他們的聲音往往是真實的。
我個人認為正史也好,野史也好,肯定都有以偏概全的地方,研究歷史的話,最好是正史和野史相結合,相互論證,相互對比。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歷史,以免得到片面的認證
-
3 # 赤旗插遍天下
瀉藥
先說結論:正史。
野史也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個人立場太過鮮明,很多事情荒誕無稽,邏輯不對,需要大量甄別,才能確定可信程度。
比如野史海瑞餓死女兒這種事,基本就是無稽之談。
因為海瑞雖然剛直清正,但官場人緣極差。
在雞毛蒜皮都能被言官當成令箭的明朝。餓死女兒這種違揹人倫的事,竟然在明史 、眀實錄上沒有記載海瑞餓死女兒,也沒有因此為理由彈劾海瑞。
所以結論是僅僅野史記載成為孤證,而且邏輯不通順。個人認為是子虛烏有。
再說大家平常嘴上說的正史,也就是二十四史。需要大量的辯證。
二十四史為紀傳體,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記錄詳實。缺點是對一個事件不好梳理,甚至方便隱藏一些事件,甚至用筆法減輕負面影響。
這種辨別的方法就是看編撰者及所在的機構的政治立場。
也有一些別史,記錄的方法不是紀傳體。可能用的記事體,編年體。也有可能是非官方組織的利用官方材料編撰的。
所以二十四史僅僅是塊敲門磚而已。
推薦一本書,《史通》如果想看歷史方便觀看,不需要大量辨別推薦看《資治通鑑》和《通鑑考異》還有胡三省的《資治通鑑注》基本對古代大多數朝代的大事件有不錯的瞭解了。
-
4 # 米缸摟著麥芽糖
個人趕腳,正史和野史的區別,好比是有資質的正規媒體和主觀臆斷的自媒體,前者受到制度和從業規則的束縛,後者完全憑作者心情,不講究第三方證據鏈。
“正史”多數是後代描寫前朝歷史,有官方背景,只要不涉及敵我原則,基本還是尊重事實,不偏聽也不偏信,正史內容講究第三方佐證,經得起推敲。而“野史”恰好相反,野史是民間編撰,脫離官方渠道,野史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好賺取稿費和出版費,這必然逼著野史的發行團隊,研究讀者的獵奇心理,取個聳人聽聞的標題那都是起步。同時,野史像極了今天的自媒體,為了點選量和閱讀數,怎麼吸引人注意,怎麼來。如果野史的作者,是事件經歷的當事人還稍好點,其它隔著幾百年,道聽途說不講第三方佐證的,多半是瞎扯,文筆好你就當看個《知音》,逗個樂兒吧。
以上是從證據角度,還有一種,是從懲罰角度來判斷兩者誰更可信。
“正史”編撰是官方背景,也就是說是體制內的公務員來幹活,只要領導不發話,公務員不會冒著丟飯碗的危險,信口雌黃。為了撒一個謊,再編更多的謊去圓場,累不累啊。正史講究證據鏈條,需要環環相扣,相互佐證,描述一個事件,如果故意掩蓋其中某一部分,太容易穿幫了。
還有,就是榜樣的力量。司馬遷在兩千年前,就給正史作者立了標杆,他老人家為了能真實記錄,甘願被漢武帝閹割也要寫下真實,後輩亂寫,難道不掂量掂量祖師爺的分量嗎?
另外,就是文獻引用資料,通常是從正史中,引用某書某頁作為論據,從沒聽說,有從野史引用資料的,原因就在於野史的坑太多,可信度太差,萬一引錯了,一輩子的名譽也跟著玩兒完,得不償失。
-
5 # 韓非子論壇
概念界定
正史與野史是對裡的一對概念,通俗的理解是,正史是官方修訂或認可的,野史是官方不承認,流行於民間。對二者的概念,百度百科的解釋是:
正史是以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代表史書有二十四史。其他紀傳體體裁的史書也可稱為正史,此後紀傳體被各朝奉為正規體列。正史不僅僅限於官方修訂、編纂,也有個人私修歷史,後被官方認可的,如《後漢書》。
可信度孔子曾對春秋進行改定,秦始皇曾經對六國史書焚燒,司馬遷《史記》橫空出世,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後來演變成了巍巍二十四或者二十五史,此之謂正史。
在統治階級看來,私修歷史是殺頭之罪行。因為在古代,專門有史官來記載,不允許私人參與。原因有二:一是保證史實的準確;二是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統一。隨著專制主義的形成,修史成為統治階層很重要的內容,歷史的本來面目後世很難懂了。
我們認為:無論正史野史,歷史事實是固定的。但是敘述的過程、原因,特別是作者的剪裁,就由作者自己的手法了。這就導致了可信度問題。
隨著出土文物的湧現,《史記》成為信史,已是大家同意的。其他的史書,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結尾我們的觀點是: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基本的歷史事實弄清楚是關鍵,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放在這裡也許是合適的吧。
-
6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各有各的好處,相對來講,正史可信度高。
正史受當朝政治環境的影響,不可避免會避諱一些東西,甚至像李世民這樣的都會直接做改動;
野史、演義之類的,既然能流傳下來,肯定不是無緣無故的,大部分都是根據既有事實做得美化,不會無厘頭地出現。
不過,總體來講,大部分正史應該是可信的,可信度高於野史。
-
7 # 弗洛伊德的噩夢
正史也就是官方記錄的歷史。
根據歷史正常的推演,也就是後一個朝代對前一個朝代要修史,比如,漢朝寫了秦朝歷史,晉朝寫了漢朝歷史,明寫元,清寫了明等,每個朝代都負責記錄上個朝代的歷史,這一點也是符合中國現實的發展情況,同時,也是為一個新王朝的誕生找到一定的歷史依據。由於帶上了本身時代的立場,看待前朝的角度就會出現一定的偏差,比如我們普遍存在的朝代末年,政治腐敗,百姓名不聊生,皇帝昏庸無能,還有什麼所謂的紅顏禍水等等一系列的類似的現象,好像也是所有朝代或者國家滅亡的原因。然而事實上卻差距很大,一個朝代滅亡的原因絕對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原因,也不是一代人的原因,其實它很可能從一開始已經埋下了伏筆。比如宋朝開國就是揚文抑武,導致軍事力量一直強大不起來,最終滅國,這就不能說成是一個人或者一代人的原因。
野史是和正史相對應的,它來自民間,是私人化的產品。因此,比起官方會更加缺乏說服力。畢竟寫野史的人可供用的材料非常有限,而且人力財力等等各個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個人主觀不會受到很多約束,因此,在很多專家以及歷史愛好者來說,權威性與可信度更低。但是,野史又不同於正史,它沒有站在某個階級,也不用為階級服務,甚至可以更真實的表達。這又反而讓野史顯得更加真實。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正史與野史都有它自身的優點與缺點,同時,在他們自身的真實性上,受寫作者的影響也很大,比如歷史兩司馬,一個是漢朝的司馬遷,一個是宋朝的司馬光等等,他們倆都是比較耿直,追求真實,也比較務實的人,雖然部分歷史並不是讓我們滿意,但是大部分還是比較真實可靠的,這就是歷史的真偽與歷史的寫作者的人品有很大關係。
-
8 # DevilCard
正史為準,野史為佐。
一般如果是野史的記載者是比較權威的,或者是過多的野史記載而沒有正史的就要以野史為準了。
-
9 # 詩詞娛樂
寧死也要維護歷史的真相,這是中國古代史家必備的基本職業品質,哪怕為此犧牲也在所不惜。有一個故事可以作證。
齊國有個奸臣叫崔杼。他因為相互之間骯髒不堪之事,殺了齊莊公。弒君之後,崔杼威逼利誘當時的史官,讓他將莊公之死寫成暴病而亡。但史官剛正不阿,將他弒君謀反之事如實記載。於是,崔杼將史官殺了。
那時史官的位置是家族父子、兄弟相繼。哥哥被殺,弟弟太史仲出馬,繼承了兄長史官之職,他依然奮不畏死如實記載,結果又被崔杼殘忍殺害。接任的老三太史叔,也是條漢子,又是如實記載,始終不願意按照崔杼的意思篡改史實。最終老三也在崔杼的怒火之中被處死。隨後的老四亦是正氣凜然,如實記錄了崔杼弒君的史實。搞得崔杼奸賊非常難堪。
所以,正史,在某一個歷史階段,是可信的。
但是後來不知什麼時候,少數文人和歷史學者成了編撰歷史的職業執筆人。目的,當然是把它們做的那些見不得光見不得人的醜事掖著藏著,掩蓋真相,愚弄或欺騙後人。那麼,這時的歷史,就好比令人噁心的故事,可看可不看,愛信不信。
那麼這時的野史,往往可信度十分高。
所謂天下沒有不漏風的牆。誰要想掩蓋歷史真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回覆列表
咱們現在接觸最多的都是正史,理論上正史的主線應該問題不大,比如朝代的更迭或某個時期帝王大的主政方略,都不會有非常大的出入。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也並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被標榜成非常完美的人物,或者說某個朝代是沒有缺陷的巔峰盛世。現在我們就是從網上搜一些比較靠譜的歷史百科,對每段歷史的評述基本上都以正史為基礎,你能說這些被眾人認可的正史都不可信,再說正史裡面也都是褒貶不一的論述,並非全部都是胡謅一個美好的故事。
而正史中容易被忽略的記載是什麼呢?那就是皇室宮廷當中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吃著皇糧的史官們自然不敢將主子們這類見不得光的事抖摟出來,所以這一類事情很難在正史中體現出來。再就是統治者強有力權威的壓迫,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皇帝們都會對抨擊朝廷的言論進行打壓,比如秦朝的文字獄,亂說亂寫搞不好直接就被活埋了。其實搞文字獄頻次最高的朝代是清朝,清朝對這一方面的管控更加嚴格,所以那時候很多人都因此被殺頭或問罪,在這樣高壓的歷史環境下,同時也有很多重要歷史文獻就這樣丟失了。
當然就算再強有力的壓迫,也會有個別不懼強權而頂風作浪的人存在,將一些歷史上不能在正史中體現的事實書寫記錄下來。這就是所謂的野史,但這些野史見不得光上不了檯面的,只能偷偷的在民間流傳。要說野史的真實度有多高還真不好說,本來深宮大院裡的一些隱秘事都很難揣測,可能一些知情人都無法看清其中的奧秘,更不要說這些從各種途徑得來的小道訊息整理後編篡出的野史了。
我個人感覺野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我們可以參照正史的基礎架構,儘可能的去正確認識一段野史,對於明顯低俗不可信的野史,就當做一個茶餘飯後打發時間的小故事來看待。對於一些推理嚴謹思路比較清楚,而且舉證合理的野史,可以用心的去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