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孫弘是怎麼征服漢武帝的?他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
10
回覆列表
  • 1 # 蟬大俠

    漢武帝宰相公孫弘出身貧賤,讀書也晚,六十出頭才入朝,當了個管教育的博士官,卻因有一回辦砸了差事,被免了官。二度入朝時,公孫弘年已七十,職位仍是博士官,但這一次他充分吸取了教訓,因而升遷極快,沒幾年就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八十高齡死於丞相任上。

    漢武帝在位54年,前後用過13位丞相,善終的沒幾個,所以丞相成了一個高危職業,武帝封自己連襟公孫賀為丞相時,公孫賀死活不幹,痛哭流涕地請武帝收回成命,武帝不予理睬,他這才勉強就職,哀嘆:“我從此危險了。”一語成讖,公孫賀最後因巫蠱之禍死於獄中。

    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背景的公孫弘,能在官場安然度過“黃金十年”,必有過人之處。

    首先一點,他不貪汙,不受賄,生活極其簡樸,死後家無餘財。史稱“漢興以來,股肱在位,身行儉約,輕財重義,未有若公孫弘者也……”(《漢書·公孫弘傳》)立身正直的人,沒有把柄在別人手上,就算有人想“咬”他,也無處下口。

    此外,公孫弘才能出眾,他“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也就是說,公孫弘不光有理論、有實踐,而且口才很厲害。

    但是,一個人品德再好,能力再強,如果不懂得為官之道,也一樣玩不轉官場。公孫弘的為官之道,概括起來就兩點,一是“中聽的話慢點說”,二是“不中聽的話繞著說”。

    從勸罷西南夷這件事上,可充分證明公孫弘的政治智慧。

    武帝即位不久,便大舉開發西南夷地區,令巴、蜀人民不堪其苦。公孫弘當時只是小小的博士官,被武帝派去巡視,他回來以後,“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主張停止開發。武帝對開發事業正滿懷熱情,自然聽不進他的意見。

    過了幾年,在開發西南夷的同時,朝廷又在東邊建設蒼海郡,在北邊興建防禦匈奴的朔方城,都是超大型的工程。公孫弘此時已是御史大夫(副丞相),他數次發言,反對勞師動眾興建朔方城,跟武帝唱開了對臺戲。

    武帝有點惱火,就派手下能言善辯的朱買臣等人出馬,和公孫弘搞了場辯論賽,論題就是“興建朔方城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正方是一大幫辯士,反方只有公孫弘一個人。

    這該是史上最無聊的辯論會了,因為正方一上來就列舉了興建朔方城的十大好處,公孫弘竟然一條都辯駁不了。

    那個“辯論有餘”的公孫弘哪裡去了?

    其實公孫弘明白,漢武帝鐵了心要建朔方城,辯到天上去也沒用,白白惹老闆生氣。所以他乾脆不辯,老老實實向武帝認錯,說臣愚笨,不知道修建朔方城有這麼多好處,既然如此,請罷西南夷、蒼海郡,專心營建朔方城。

    這個意見武帝採納了,暫停了西南夷、蒼海郡的工程。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時隔數年之後,公孫弘總算實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武帝也從中看出公孫弘可託付大事,不久就封他為丞相,信重有加。

    個人操守與職業能力並重,遇事既能忍、又善繞,不碰南牆,專打太極,公孫弘就是這樣成為政壇常青樹的。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漢武帝劉徹,中國封建社會首屈一指的帝王,常和秦始皇聯絡在一起。他雄才大略,獨步天下;文治武功,登峰造極。對內,他加強中央集權,鐵腕治國;統一地方財政,充盈國庫;獨尊儒術,統一意識形態。對外,他厲兵秣馬,禦敵於國門之外,讓北方遊牧民族臣服於腳下。透過他的勵精圖治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他將西漢帝國的繁榮推向前所未有的頂峰。

    漢武帝之所以能有如此豐功偉業,得益於他不拘一格的選人用人。他一共用了13個宰相,按使用的先後順序分別是: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這13位宰相中,大多不得善終。

    (漢武大帝)

    被漢武帝免職的有——

    衛綰和許昌,他們是“無為政治”的堅定支持者,因實在沒有什麼作為,沒幹幾年就被免職了。

    田蚡,因受趙綰、王臧的牽連被免職。

    薛澤,純屬無能被免職。

    被漢武帝處死的有——

    竇嬰,因救灌夫,被漢武帝以“偽造詔書”被處死。

    劉屈氂,因牽連太子劉據的巫蠱案,被腰斬於市,死得最慘。

    公孫賀,被兒子牽連,慘遭滅族。

    自殺的有——

    李蔡、莊青翟,趙周。

    善終的有——

    石慶,在位九年,但碌碌無為,中途曾辭職,漢武帝不許,後死於任上。

    田千秋,在位時間較長,共12年,漢武帝去世後,曾輔佐幼主劉弗陵,善終。

    最後,我們來說說公孫弘,他也是為數不多的,在相位最後得善終的人。而且被譽為“政壇常青樹”,這是為什麼呢?

    (公孫弘)

    其一,他善於韜光養晦。

    兩個例證。

    一是在他60歲時,因漢武帝招選賢人,被強行徵召入朝,封博士。(這裡科普一下,西漢時期的博士有別於現今的學位博士,它泛指學者,是通古知今的人),後出使西域,回來覆命時,故意歪曲事實,不依照真實情況上奏。因此,漢武帝對他的報告很不滿意,於是公孫弘以年事已高,身體有恙為由,回家養病去了。

    二是在漢武帝又一次召集天下文學時,公孫弘被官員再次舉薦。於是他勉強東拼西湊敷衍了一篇文章,結果不出所料,排名倒數第一。但奇怪的是,當所有的文章遞到漢武帝手中時,他竟然被皇帝欽點為頭名。就這樣,在幾年後,公孫弘被提拔為宰相。

    其二,他為人低調,不招搖,不輕易樹敵。

    公孫弘為人極其低調。即使他後來位列三公,生活也極其簡樸。吃的是粗茶淡飯,從不超過三個菜。甚至蓋的被子也是破爛不堪,多次縫補。而且,公孫弘與同事關係和睦,從不當面爭辯,也從不親自向皇上打小報告,工作中是個好好先生,深受同僚喜愛。

    其三,他懂進退,從不僭越。

    當漢武帝徵求公孫弘對朝政的意見時,他總是隻陳述事實及利害關係,不輕易拿主意,讓皇上聖裁。這一特點,深受強勢的漢武帝喜歡,凡事都和公孫弘商量。(從這一點,或許大家就明白為什麼公孫弘的文章寫得很差,但漢武帝把他欽點為第一名的原因了)

    其四,他深諳儒家之道。

    公孫弘和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期的儒學大師,兩人對儒術的推崇高度契合漢武帝的思想。公孫弘精通儒法兩家思想,在漢武帝 “獨尊儒術”的推行和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約也就是這些原因,公孫弘雖然略顯平庸,卻反而能得善終。

    (參考資料:《漢書》)

  • 3 # danyboy

    實在是很反感對公孫弘的所謂“為官之道”進行誇大的種種敘述。

    在回答之前,我想說題目裡把公孫弘描述為“當時的政壇常青樹”,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公孫弘60歲的時候才第一次入仕,而且還鎩羽而歸,66歲左右才官運亨通,80歲的時候就死了,整個職業生涯才十幾年,這能算常青樹嗎?這叫老來俏還差不多。

    一、公孫弘所謂的為官之道,確實發揮了一些作用,但不是主要的,也不能複製

    很多人一提到史記、漢書裡記載著漢武帝對公孫弘的信任,就會認為公孫弘深知為官之道,讓漢武帝對他極為信任。然後就會想當然的認為,這種為官之道是多麼的深奧、多麼的有用。

    這是很片面的。

    史書記載,公孫弘對漢武帝言聽計從,最擅長順著漢武帝說話,所以能夠得到漢武帝的信任。最極端的情況是,他曾經與眾公卿事先約定好上奏的事情及觀點,但到了武帝面前,卻違背之前的約定,順著漢武帝的話去說。漢武帝是高興了,其他大臣可是對他恨之入骨。

    這種陰謀詭計,是非常令人不齒的。有人說,管他別人怎麼看,皇帝信任不久可以了嗎?可是,大家要好好想一想,公孫弘為什麼敢這麼做?

    很簡單,他已經七老八十了,而皇帝還是少年,他自己本來也活不長,也一定死在皇帝前面,所以不必太在意同僚對他的譭譽。只要一心奉承皇帝即可。

    如果一個剛剛當官的年輕人,或者是三四十歲年富力強的官員,也學習公孫弘這麼做,那麼他肯定會得罪同事,然後同事們還能放過他?你還這麼年輕,以後的路還很長,你敢拿自己的前途去賭博?進一步說,假如你所侍奉的天子是個老頭,快死了,你一門心思奉承天子,不管同事對你的評價,那麼,皇上如果死在你的前面,新皇帝上臺,你還有好果子吃?和珅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所以,不要去誇大公孫弘這種所謂的官場權謀,人家是審時度勢,根據自己的年齡、皇帝的年齡、所處的地位做出的判斷。如果你也亦步亦趨,一定會下場很難看。

    二、公孫弘是真簡樸,你能做到嗎?

    有人總結公孫弘的為官之道,說他善於作秀。

    是,沒錯,當時很多大臣攻擊公孫弘,以宰相的俸祿,卻使用布被,這的確是作秀。

    公孫弘這個行為的確是作秀,可他也是真簡樸,他把自己的俸祿都拿出來開東閣,為國家招攬賓客,到處花錢請人來為國家出力,提拔他認為有能力的人,而自己粗茶淡飯,沒有留下什麼個人財產。

    你能做到嗎?

    漢武帝難道看不見他是作秀?可他也是真簡樸啊,如果是真簡樸,作秀怎麼了?

    三、公孫弘心狠手辣,只是為了權力鬥爭嗎?

    還有人總結公孫弘,說他坑了董仲舒,害了主父偃,對政敵心狠手辣,這個為官之道也是要學習的。

    沒錯,公孫弘是心胸狹窄,把董仲舒搞到膠西王那裡,想借刀殺人;又把本來漢武帝已經打算赦免的主父偃,一兩句話就使漢武帝改變了主意,最後主父偃被族滅,死的很慘。

    但是,公孫弘僅僅是為了個人才這麼做的嗎?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理論上對儒學進入西漢政治體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但是,把這種理論最終落到實處的,卻不是董仲舒,因為董仲舒基本上都在外面,只有短暫的時間在中央當官,當中大夫,這是一箇中層官員,權力有限。

    是公孫弘一當上宰相,就推動了以儒家選拔官員的政策的落實,詔書就在《漢書 儒林傳》裡,寫的非常詳細。

    所以,他為了推動政策的落實,所以才要把在政治上和他作對的主父偃,在道德上批判他的董仲舒都掃清,才能騰出精力來推動這些具體工作。

    你只學習他心狠手辣,排斥異己,最終卻沒有公孫弘的眼光和魄力來推動改革,你的下場會好嗎?

    四、小結

    總之,我非常厭惡把公孫弘的那些官場之道拿出來津津樂道,把這些上不得檯面的陰謀詭計當做是政治的核心,甚至還就此總結出一二三四種規律,教育別人去學習。

    這都是把人往火坑裡推啊。

    綜上所述,公孫弘的“為官之道”是無法複製的,是在漢武帝為政初期這個特殊時期(還不夠獨立),由公孫弘這個高齡將死之人推動,且完全不謀求個人私利 ,做到絕對廉潔,且目的是推動儒學改革等前提下,才能有效實施。

    今人讀史,切忌亦步亦趨,而應多考慮自己所處的歷史環境,考慮歷史的程序,也考慮個人的運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帝恩比德在nba歷史中鋒中能排第幾?能進前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