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VV看歷史
-
2 # 翻翻二十四姓家譜而已
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侵,北京戒嚴,崇禎和戰不定;楊嗣昌主和。但盧象升主戰,遂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
然而,楊嗣昌手握兵權,事事掣肘,切斷象升糧餉,屢屢調走象升部生力軍,致使號稱“總督天下援兵”的象升部只剩區區五千老弱殘卒。
1639年1月,盧象升移兵鉅鹿(今屬河北)賈莊,已斷糧七日,全憑百姓自願捐糧摻雜冰雪為食,然無一人叛。
宦官高起潛統兵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象升派遣楊廷麟去求援,高起潛置之不理。
盧象升知事不免,軍中大哭,誓與清軍決一死戰。隨拔寨而出,於蒿水橋決戰清軍。史載“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掌牧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而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以死。”
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甲下尚著麻衣白網(服父喪)。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楊嗣昌卻一意誣陷象升臨陣脫逃,派士卒俞振龍等三人前往檢視。俞振龍不畏淫威,堅持指認象升遺體,“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張目曰:‘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千總楊國棟因為不肯順從楊嗣昌意思修改塘報,堅持象升已戰死,而被處以極刑。
象升遺體停屍八十多日後方為家人收殮,“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始大殮,神色如生”。
後追贈兵部尚書,南明弘光帝時追諡“忠烈”,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時追諡忠肅。
黃道讓作輓聯有“數三十九歲名將,岳家哀,盧家尤哀”之語。
-
3 # 興安雜談
盧象升是明末最後的幾個牛人之一,儒將的代表人物。有關他的生平,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我就不贅述了。下面,對這個問題我有針對性的回答一下。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再次襲來,崇禎帝不得已再次啟用了盧象升,但崇禎並不是為了真的全靠武力解決,啟用盧象升也並非出自真心。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時的明朝內憂外患,內有民軍屢肅不清,外有清軍不斷襲擾,上有天災連年不斷,下有黨爭屢禁不止。明朝的國力難以應對多線作戰,弓弦已經繃到了極點。這時,內閣首輔是楊嗣昌,他向崇禎提出與清庭議和,暫時穩住清軍的攻勢,騰出手來專心對付西北的農民軍,等民軍徹底消停了,再集中力量對抗清軍。
按理說,我個人認為,楊嗣昌的這個議和提議非常靠譜,雖然是無奈之舉,但也很難找到更好的辦法。然而,雖然我不想說出這個轉折詞,但是我還是要說,然而,崇禎和楊嗣昌的議和想法,沒有得到大臣們的支援,大臣們都極力反對議和,以盧象升為代表的主戰派反對的尤為激烈。不得不說明朝的大臣們倒是挺有骨氣的,但也有些食古不化。他們始終視清朝為蠻夷,和清朝議和承認清朝的地位,他們覺得不符合明朝的大國地位和尊嚴,所以議和之事,明朝內部阻力重重。
崇禎帝和楊嗣昌的本意,我猜測是啟用盧象升做戰略性的抵抗,待穩住大局後,啟動議和程式。但盧象升顯然不準備這麼幹,他在面見崇禎帝時,明確了自己主戰到底的決心。崇禎心裡很不爽,但此時盧象升已經是前敵總指揮,他要打到底,皇帝也難辦。於是在崇禎的默許下,楊嗣昌決定授意下面的人,玩一個暗黑系的花招。直接的執行者叫高起潛,一個死太監。
為了擊退清軍,盧象升決定在鉅鹿突擊清軍。盧象升領兵出戰後,楊嗣昌沒有給他足夠的軍隊和裝備,甚至連糧草也不撥付,並不準沿途的官府提供給養。他還命太監高起潛為監軍,調走了大多數兵力,使盧象升在最終決戰時僅有5000名飢腸轆轆計程車兵。在決戰時,盧象升和高起潛約定,盧象升先帶兵突襲,高起潛隨後跟進,但高起潛在盧象升開戰後卻按兵不動,坐視盧象升苦戰,在盧象升敗局已定後,率部撤走,最終害得盧象升力戰而死。應該說,高起潛是在楊嗣昌或者崇禎的默許下,才敢做出這樣的決定,當然這其中也可能有怯戰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楊嗣昌本以為,盧象升戰死,他還有機會推動議和,但明朝的大臣比較有骨氣,議和最終流產。
盧象升戰死時,年僅三十九歲,是大明朝陣亡的高階將領中極為年輕的一位。楊嗣昌死後,盧象升才被追授撫卹,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南明福王時,追諡“忠烈”。我想,這一個“烈”字足矣概括盧象升波瀾壯闊的一生。
-
4 # 心向青山
盧象升,在明末的名將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是進士出身,但卻武藝嫻熟、氣力過人。高迎祥和李自成最怕的明軍便是盧象升的天雄軍,由此盧象升被農民軍稱為“盧閻王”。
崇禎六年(1633年),盧象升參與鎮壓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 宣府、大同、山西軍務。
崇禎七年(1634年),盧象升擊潰張獻忠農民軍。
崇禎八年(1635年),盧象升又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
崇禎十一年(1638年),盧象升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
這一年的九月,清兵自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青口山(今河北遷安東北)入關,薊遼保定總督吳阿衡酒醉不能起,被殺。
此時,盧象升的父親剛剛病逝,他多次上書請求回家奔喪,但崇禎沒有批准,並讓盧象升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部隊。
與楊嗣昌主和不同,盧象升再一次表現了他果敢幹脆的個性,對崇禎說:“臣主戰。”於是崇禎賜予盧象升尚方劍,讓其率軍禦敵。
十月,清軍臨近通州,盧象升集結兵力夜襲敵營,同時下達了那道悲壯的命令:
“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帶喘,違令者斬!”然而當時崇禎已經有和議的意願,其讓兵部尚書陳新甲和清朝在私底下接觸。大學士楊嗣昌、總監軍太監高起潛揣測到了崇禎意在和議,對盧象升多方阻撓,盧象升名為總督天下兵馬,但根本調動不了其他人的兵馬。
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盧象升領兵進駐鉅鹿的賈莊。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潛理都不理。盧象升領兵至蒿水橋,被清軍主力包圍。盧象升自領親兵居中,虎大威總兵護左翼,楊國柱總兵護右翼。結果兩總兵全都無恥的丟下盧象升潰圍逃跑。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帶兵與清軍做最後的鏖戰,他們射光了最後一支箭,砍斷了最後一把刀,盧象升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在發出堅強的吶喊,殺死數十名清兵,最後從他眷戀一生的馬背上跌下,時年僅三十九歲。
此後高起潛不戰而潰,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甲下尚著麻衣白網,其時盧象升正服父喪。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明朝的末世,風雨飄搖。
盧象升的死,源於崇禎當時已有和議之心,導致主和的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揣摩聖意,聯手架空了盧象升,最終盧象升能用來禦敵的僅剩五千老弱病殘,盧象升能做的僅剩以死殉國。
-
5 # 子由拍案驚奇
崇禎二年,也就是公元1629年,在這年的十月,滿洲的皇太極率領軍隊,避開明遼東軍寧錦防線,經內蒙,從長城喜峰口突入關內,一路斬關奪隘,兵鋒指在了北京城!一時天下震動,史稱“己巳之變”。
盧象升就是在這樣的形勢和背景下,主動擔當,挺身而出。
當時的盧象升,身為大明知府,心急如焚,主動在社會上招募了一萬多人,提兵入京,抵禦後金兵。
轉過年來,盧象升又以右參政兼副使身份,將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重新整頓,精心打造其成為一支善戰的““天雄軍”。
此後,由於盧象升的能力和耐力,勇敢和忠誠,屢次為國家四方征討,成為農民軍的勁敵,也不斷的被崇禎皇帝信任和重用。
一度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旋即又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增加轄制山西、陝西一應軍務,崇禎皇帝賜給他尚方寶劍,信任已極。
一時之間,明朝國中清剿農民軍的大任,就由盧象升和洪承疇兩人總協調、排程。
“己巳之變”過後,京師一帶解除戒嚴,但是,朝廷十分依賴、相信盧象升這個人,崇禎皇帝下詔,提拔盧象升為兵部左侍郎,令其總督宣府、大同、山西的總體軍事。
崇禎十年九月,後金軍隊進犯,搗毀山海關正門,後金軍一部甚至駐紮在了牛欄山。
崇禎皇帝三賜盧象升尚方寶劍,令他指揮各地前來勤王的部隊。兵勢略緩,朝廷上下都想透過與後金和議達成暫時緩解明朝與後金的短兵相接局面。
盧象升在被崇禎帝問詢的時候,公開自己不同意與後金議和的想法。
這樣的話,在對於時局的應對上,就不能與上級楊嗣昌乃至同僚保持一致。
當時的盧象升名義上是總督天下兵馬,可是,他的對敵戰略沒法實現和落實,更調動不了其他人的軍隊。其所能指揮的軍兵,只有宣、大、山西三總兵麾下的2萬人。
崇禎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38年十二月十一日,這一天,距離大戰即將來臨,還有5天,而此時的盧象升,麾下只有5000軍兵了。
那麼,“明末威震天下的戰神盧象升,最後一戰身邊為何只有五千人? ”
當時的崇禎皇帝,還有東閣大學士楊嗣昌,是想暫時安撫住後金勢力,先騰出手來剿滅農民軍,所以,對於持不同意見的盧象升的行為,就要有所限制。
於是,就在這場大戰之前,楊嗣昌下令將盧象升麾下最精銳的關寧軍調出;
旋即又調走了三總兵之一王樸的部隊,這樣的話,盧象升手中就僅僅剩下5000軍兵了。
只有5000軍兵的盧象升,沒有退縮。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12月16日,盧象升和他的5000軍兵在蒿水橋被後金軍重兵包圍了。
盧象升指揮軍兵,仗打了一天,火炮打殘,箭矢用盡,拒絕退走,最後關頭,帶隨身親兵一起躍馬衝敵陣,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身中四箭,又當三刀,”為君王,為國家壯烈捐軀。
回覆列表
背景:崇禎十年,皇太極命多爾袞率八萬清軍再度進攻京師外圍,崇禎急召宣大總督盧象升火速馳援,委任他“總督天下兵”,拱衛京師。
原因:1、崇禎戰和不定;2、豬隊友楊嗣昌、高起潛一味求和;3、盧象升分兵作戰,突遇後金主力。
過程:盧象升派人向監軍高起潛求援,離鉅鹿只有50裡之遠,手握數萬關寧鐵騎的高起潛故意放水,充耳不聞,導致盧象升孤軍奮戰,深入重圍。大明不僅因此失去絕佳消滅後金主力的機會,更痛失國家柱石。盧象升率5000部下,奮勇衝擊,彈盡糧絕,在親手擊殺數十後金精銳之後,身中4矢3刃,倒地而亡。其親兵楊陸凱伏為保護盧象升之軀,中箭殉國。之後八旗軍更將高起潛所帶關寧鐵騎重重包圍,關寧鐵騎雖奮勇還擊,仍被士氣高漲的清軍擊敗,高起潛狼狽而逃。
後果:歷史的天平倒向了後金一方,漢族陷入前所未有之困局,直到李定國的橫空出世,才重現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