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文化的大松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大禹治水時,有兩大助手:一為秦人之先,名伯益;一為商人之先,名殷契。治水功成,舜帝大封功臣:大禹接替舜帝的位置,成為天子;伯益成為中央高官,主管畜牧業,是大禹的接班人;殷契被封在商邑,自立成國,故國號為商。殷契的十二世孫子天乙起兵滅夏,思先祖之功德,故立國號為大商。子天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商湯帝!
《史記.殷本紀》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商族的祖先為東夷人,而東夷人的祖先為少昊氏。少昊族以鳥為圖騰,商族從東夷族演化而來,商族的圖騰是“玄鳥”;秦人也是東夷族的後裔,其圖騰也是“玄鳥”。殷契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能人,他不僅善於農耕,還善於製作陶器,商族人制作的陶器精美耐用,得以遠銷其他華夏部族。商族早年製陶器,賣陶器的歷史讓商族人善長於經商,而經商的範圍並不止於陶器。
同樣的道理,嬴族先人伯益善於訓服鳥獸,故秦人善於養馬;周族人先祖善於農耕,故姬姓諸侯國華人都喜歡種地。商朝對貿易十分看重,因此商人的地位較高,跟農民、士兵的地位一樣高。商人像吉普賽人一樣喜歡他處遷移,四處經商;周朝建立後,以農耕為主業,限制商人的活動,最終導致封建社會時期商人受到打壓,地位十分低。
並非所有商族後裔都善於經商,經商也是需要天賦的。戰國時代的大商人白圭曾說過: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可見商人的素質要求是強於農民、士兵的。並非所有商人都善於做生意,孔子也是商人後裔,但是他就不會經商。普通的手工業者,不屬於商人的範疇,他們屬於工匠序列;農民種地賣菜,但是不能將農民也歸於商人。
-
3 # 南嶺說史
一般來說是先有地名再有其他,當然後世也有出現以人名命名的。
大禹治水之時,商人的祖先契因協助治水有功,被大禹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於是就以“商”來稱其部落。
後世有說為什麼夏商周之中夏和周都被多次用來做為國號,而商為什麼沒有,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地名改名了。
商丘在隋唐時代改名為宋州,後趙匡胤在宋州任歸德軍節度使。成為皇帝之後就以龍興之地宋州的宋為國號。
另外關於商人的由來也確實是和商朝有關。
商人先祖契的第六世後代王亥聰明多謀.他把牛訓練得既能馱貨物又能拉車,駕著牛車沿著黃河北岸到各諸侯國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們這些做生意的人稱為“商人”,這就是“商人”稱呼的由來。在中國商業史上,王亥從事商業貿易並因此被殺害的記載是中國古代文獻關於商業和貿易行為的最早記載,王亥又是當時商部落的首領。所以,王亥可謂是中國商業第一人,即中國商業的鼻祖。
-
4 # 唐風宋月
商人一直是遊牧民族,喜歡喝酒跳舞,喜歡打仗搶劫,沒有種地的習慣,直到帝辛滅國,都是如此。事實上紂王之所以亡國,就是因為喝酒打仗把國庫掏空了,養不起常備軍,武王打過來的時候只好武裝奴隸,結果奴隸們臨陣倒戈。
紂王死後,他的兒子武庚帶人造反了一次,遭到周公的鎮壓。周公生怕商人再次造反,就把商人們分散到天下各國居住,不給分地,成為二等公民。
周人是農耕民族,分封制就是分地而治。但是周公恨商人造反作亂,就不給商人分地,讓他們自生自滅。商人沒地種,只好另謀生路,那就是走街串巷做生意,逐漸形成一個壟斷行業,只要看到做生意的人,就是商人無疑。就如做小商品的大多是義務人,開拉麵館的大多是蘭州人,做保健品的大多是內蒙人一樣。久而久之,商人就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詞,後來的商聖子貢,就是殷商後裔。
說白了都是生活所迫。
-
5 # 貓爺歷史觀
商朝是目前為止,第一個有同時代文字記載的古老王朝。商朝有自己體系完整的文字,今天我們稱之為甲骨文。主要因為這種文字被後世發現時,都是被刻在甲骨上。
關於甲骨文的被發現,還有這麼一個小插曲。甲骨文出土於今天的河南安陽一帶,1899年以前,當地農民挖地時就經常挖出一些龜甲和獸骨,有的上面有刻痕,有的則沒有。當時這些龜甲和獸骨被當做一種可治多種疾病的中藥,稱作龍骨。
由於藥材商不收有刻痕的龍骨,因此農民就把刻痕刮掉甚至磨成粉。1899年,有一位在北京做官的山東人王懿榮,因為生了瘧疾,買來龍骨治病,偶然發現了龍骨上面的刻痕。
王懿榮仔細看了一下,就是這仔細一看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發現了商朝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被發現以前,很多學者還都認為商朝是傳說時代,不一定存在。但甲骨文被發現後,商朝的存在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了。
商朝是個比較信賴占卜的王朝,每逢大事必請巫師事先佔卜吉兇。而甲骨文就是占卜後的卦辭。一片完整的甲骨包羅永珍,不僅有占卜的時間既占卜的人和事,還有占卜的結果以及是否應驗等。所以,甲骨文是我們今天揭開商朝神秘面紗的唯一金鑰。
我們今天多稱呼商朝為殷商,稱呼商朝的都城遺址為殷墟。透過甲骨文我們知道,商是這個王朝的本號,而殷則是別人對這個王朝的稱呼,也可以說是小號。
也有人說商的商來自於這個王朝的人都善於經商,這種說法就站不住腳了。因為,無論是商地的商還是經商的商,都源自於商朝。兩種說法對比一下,我覺得商來自於地名比較靠譜。
至於商人都是經商小能手,這個可能性很小。畢竟那個時候商朝的工商業基本處於零點的位置,經商販賣應該不是常有之事。
-
6 # 歷史咖啡
商朝人的國號很奇怪,後人多以為是經商之人,實際上更可能是一個軍事族群。
“相土乘馬”、“王亥服牛”、商字,其字義本身有一個演變過程,按照《說文》,本意是“從外知內”。商賈並用指稱現在所謂的商人商業,則見於《逸周書》,如“商通其財”、“商賈趣市”等,例子非常之多;說明商人的商,最晚在西周初期就已經是熟語了。但這個商與“大邑商”的商卻不見得是一個意思。大邑商的商,更多是指交通、交流。因為殷商兩位先人極大地改進了中國馬車技術,使得天下交通效率有了顯著進步,故而曰商。這支族人也長期以“大邑商”為自豪。商者,正如《說文》段注:商之為言章也,章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
通說認為殷商先人“王亥服牛”、“相土乘馬”,是用牛馬販運貨物,故而稱為商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查《說文》及段注可知,“王亥服牛”的服字,本身就與馬車有關;且牛字在《說文》裡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件”,即“牛,件也”,而件的意思是“可分、拆分”。從這裡可知,所謂“王亥服牛”,真實意思更可能是:王亥發明了一種同時駕馭多匹馬的車子,即他發明的車轅能夾兩匹及以上的馬,故有服馬、驂馬之別。在歷史上,牛車早於馬車,單馬車也當早於多馬車,這裡都有技術難點,是不容易做出來的。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服,用也。關雎箋曰。服,事也。一曰車右騑所㠯舟旋。騑毛刻作騎。誤。馬部曰。騑,驂也。帝馬也。古者夾轅曰服馬。其旁曰驂馬。此析言之。許意謂渾言皆得名服馬也。獨言右騑者,謂將右旋則必策冣右之馬先向右。左旋亦同。舉右以晐左也。舟當作周。馬之周旋如舟之旋。故其字從舟。從舟。聲。房六切。古音在一部。《說文解字》: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㞑之形。凡牛之屬皆從牛。服牛乘馬,最早見於趙國史書《世本》,即“胲作服牛”、“相土作乘馬”,這二人在世本中都是黃帝時代的人物,註釋家多認為是黃帝臣子。後世因此將“服牛乘馬”都視為交通工具。其實,按照《管子》乘馬篇和《司馬法》,“乘馬”乃是一種封建兵役制度。《管子·乘馬》反覆講到民眾的軍事義務的輕重必須適當,又引用了許多古代習慣法。《司馬法》殘文則明確指出“乘馬”是一種兵役制度,一個乘馬單位的含義是:64井576戶男丁,須出戰車1乘,甲士3人,步卒72人,馬4匹、牛12頭。也就是說:一個乘馬單位,以1輛戰車為核心,配備重步兵、輕步兵和牛馬若干。這就是乘馬的真正含義。而《管子》說“天下乘馬服牛,而任之輕重有制”,可見“服牛”也可能是一種兵役制度。
《司馬法》殘文: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有戎馬一匹,牛三頭,是曰匹馬丘牛。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具,謂之乘馬。按照殷本紀的殷王世系,相土的年代比王亥要早四代(即振),相土大約生活在堯舜時期,王亥生活在夏朝初期。可見,“乘馬”比“服牛”要早將近100年,這並不符合先有牛車、後有馬車的歷史事實。那麼就很顯然,中國是先有戰車,然後再由相土發明了“乘馬”這種軍事組織方式。《竹書紀年》說“(唐堯)十二年,初治兵”,可見這次“治兵”很可能就有殷商先人相土的功勞,他貢獻了“乘馬制度”。於是,後人才能在《甘誓》中看到夏啟與有扈氏大戰時的排兵佈陣,是一種步兵和戰車的協同作戰方式。只可惜,夏啟的戰車很可能還只是“單馬車”。
《尚書·甘誓》: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往後100年左右,大約是夏朝少康、帝杼時期,王亥又將單馬車改為了“多馬”,可以牽引多匹馬力,具體方式可以是雙轅,也可以是一轅兩夾。從後世“乘馬法”可以看出,王亥的發明很可能是駟馬,因為兵役義務包括了額外的4匹馬以為備用,駟馬戰車也就成為後世的定製了。由此可知,“服牛”的真正含義,就是將單馬車拆分為多馬車,牛字作“件”用。看下圖也容易看到,一轅兩夾的造型也很像一個牛頭,因此用“服牛”也是可以合情合理的。
辨析了這個真相,就可以推知:軒轅黃帝大約是駕著單馬車征服天下的,其軍事組織當時還不完善,到了唐堯時期才發明了“乘馬制”,夏朝初期又發明了“多馬車”。巧合的是,這兩個關鍵的軍事發明,都是殷商先人貢獻的。那麼,殷商先人何以會特別擅長馬車製造及其作戰技術呢?這就與殷商的起源有關了。如果堅持認為殷商起源於中原地區,那就很難解釋這個事實了。
回覆列表
商朝後來的移民是商人,商人的來源就是商代。秦代以前商人地位和平民一樣甚至比農民地位高,比如白圭,子貢,呂不韋,管仲,弦高,范蠡。都是商人從政管至丞相,也有退居從商的。這和後來的告老還鄉收著幾畝薄田一樣的說法。秦代商鞅變法專制開始一直到清末都是重農抑商,把農民限制在土地上,尤其是後來明清的閉關鎖國比起唐漢元朝更甚,商人沒有地位低於農民,商代表著商業商人,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是從這個階級出來的,即便有掌握了天下也不會提高商人地位,因為大部分還是農民起義,商人幾乎是掙扎生存,皇帝沒錢了會找商人,農民造反了商人一樣沒好下場~所以歷代開國基本上不會首選商這個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