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光磊2021

    1、首先討論兩國的軍事實力,德國和英國都是當時實力較強的歐洲國家,在歐洲的局勢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軍力上,雙方各有千秋。德國的陸軍作戰水平要比英軍強,因此才能在法國戰役中將聯軍擊敗,使其潰退至英國本土,而且德軍的優秀指揮官比較多,很好的擴大了德軍的戰果。而英國的很多指揮官作戰指揮能力不佳,而且英華人的不少武器設計思想比較奇特,並不適合實際作戰,也影響了其作戰效果。而英國的家底已太豐厚了,這屬於德國根本無法彌補的問題。這至於扯到當時的英德的政治體制,那更象是意識形象上的假想了。英國擁有廣大殖民地,二戰之前,殖民地體系並沒有被動遙,也因此英國可以從全世界獲得各類物資及人力等等,這都是德國得不到的,自開戰起,德國即被封鎖,失去了大部分的外部物資供應等。從這個角度說,英國在實力上要比德國更強,只是德國經過戰爭初期的一系列勝利,令自已的實力大大增加,從而彌補這一不足。

    2、英國的軍事實力強於二戰時德國,從海艦的裝備數量上都高於德國,空軍力量也強於德國,經濟上更是富過德國,英國物資的大後方有諸多殖民地源源不斷地提供,更有美國的大規模援助,英國的軍事實力和經濟,都要比德國強大的多。其實德國納粹騷擾英國有二種原因,德國對於英國背後的美國援助感到十分無奈。但法國的不抵抗,讓希特勒有一種僥倖心理,可邱吉爾就是不買賬。希特勒在無望的形勢下只得放棄。還有一種解說就是欺騙性的戰略方式,針對目標當然是遠東蘇聯。在海戰方面二戰德國的水面艦艇雖然戰鬥力不如英軍,但是水面艦艇部隊的幾艘主力艦牽制了英國海軍大部分主力,像圍攻提爾皮斯和“俾斯麥”號戰列艦,皇家海軍派出了介於其兩倍甚至三倍的實力。正是這樣,英國從歐洲抽不出身,無法支援地中海和亞洲的戰鬥。二戰德國的水下潛艇部隊不用說了,實力和戰果居世界第一,"狼群"戰術舉世震驚。英國的海軍是世界公認的最強,海軍基礎強大,艦艇數量多,質量也不差,擁有遠洋作戰能力。從海上交鋒情況看,英國海軍佔上風!

    3、由於英國的工業基礎都在英倫三島,殖民地只有基礎的原材料輸出,所以統一歐洲的德國(蘇聯除外)在技術,工業方面完勝英國,只有原材料方面英國遠勝歐洲但是由前文所知英國的殖民地只有原材料,沒有工業基礎(相比較英國本土與殖民地)所以英國只能將殖民地的資源冒險運往英倫三島,但是面臨德國潛艇的風險最大,畢竟水下殺手誰也不知道什麼出現在什麼地方給予致命一擊這樣一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英國必敗。所以德國實力更強,所以統一的歐洲才能在世界的舞臺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另外,科技也是關鍵,第一枚彈道導彈,強大的虎式,豹式坦克,先進的U型潛艇等等,這些都為帝國的戰爭締造優越的條件。當然,綜合國力不僅僅只有工業,科技實力,單從這兩者上看,英國已經完敗了。即使是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在德國的進攻中僅僅堅持了不到兩個月。並且他能集結五百多萬部隊和幾千輛坦克進攻蘇聯,這是英國做不到的。

    綜合來看,和英國相比,德國並沒有太多優勢。德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德國的軍事是建立在提前開動戰爭機器,長期瘋狂追加軍事投入基礎之上的。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的軍事開支遠遠超過英國。即使如此,到二戰前,德國的軍事力量才在部分領域超過英國。比如在海軍方面,德國仍然和英國有著巨大的差距,德國海軍根本無力和英國海軍抗衡,否則不會被英國海軍打的出不了家門口。實際上,即使空軍方面,德國也沒有多大的優勢,否則就不會在不列顛空戰中被英國擊敗。雖然德國陸軍實力超過了英國,但當英國退回本土後,其海軍不是英華人的對手,空軍在英華人手中也沒討到便宜,強大的陸軍只能望洋興嘆,德國拿英國一點辦法沒有。反而是英國利用制海權把德國和義大利封鎖在歐洲大陸。德國沒辦法,只能瘋狂發展潛艇及近海突擊艦和英華人打游擊。至於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同樣被英國海軍按在地上摩擦。不過德華人的狼群戰術也成功的把英華人拖住,硬生生的把擁有上百萬噸軍艦的大英帝國海軍整成了反潛艦隊,讓英華人有勁使不上,到二戰結束也沒有多少像樣的戰績。

  • 2 # 大好河山153770896

    英國和德國單打的話,肯定是德國贏。應為德國軍事實力很強大,後面馬上導彈就會實驗成功,但是英國與德國開戰以來一直受美國的軍事援助,如果沒有美國支援,英國造早就被德華人打敗了,這就是為什麼二戰後美國和英國關係如同一家的原因。

  • 3 # 遂寧軍哥

    很多人都覺得美國是靠發戰爭財有今天,實際上美國在二戰爆發之前就是世界最為頂尖大國,軍隊數量少也是因為周圍沒有強大軍國, 一旦動員戰爭潛力,遠遠不是日本德國這樣的能比的。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為例,1941 年太平洋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 90 億美元,美國是 2000 多億美元。日本年產鋼 580萬噸,美中國產鋼 3300 多萬噸,這還是戰爭潛力沒有啟用的情況下,到1945年美國可以動員陸軍1050W,比德國全部青壯年都多。海軍上,一向重視海軍的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為了對付日本生產了740艘反驅逐艦,德國受制於一戰的條約,空軍建制也並不完善,沒有大型轟炸機, 前期取得巨大的勝利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因為當時捷克有整個歐洲著名的斯柯達兵工廠,佔歐洲出產槍支半數以上,但這也不過數百萬噸, 你再看看同一時期費城匹茲堡的完整軍備線,數百萬工人在戰爭時期的場面,很容易就能理解。就算是德日意聯手,也不可能是當時美國的對手!

    德國不是原料生產國,他有技術而無產能,蘇聯有產能無技術,只有美國既有技術也有產能。德國二戰初期每年坦克產量不過2500臺3型,巔峰也有7500臺5型。 而美國二戰期間共生產了8萬輛坦克,其中底特律的克萊斯勒公司就生產了4萬臺先進的M4謝爾曼。 至於有些人認為美國要是跟德國接壤一下就被滅了就更是搞笑了,美國陸軍一開始是數量低,但那是因為周圍沒有強大國家,在那種情況下維持大規模常規軍只有智障才會做,德國從一戰後被限制10萬陸軍到二戰初期大規模擴軍的情況下,周圍所有國家,包括英法波全都在大幅度擴軍,美德要是接壤,還會維持那種軍力情況嘛?

    二戰前,美帝第一檔,蘇聯第二檔,第三檔沒人,德國英國第四檔。基本就是這樣。

    別看德國最開始削的蘇聯沒脾氣,那是因為大鬍子把一個國家面對戰爭能夠做的錯誤決定都做了一遍。邊區的種族壓迫,軍隊將領清冼,大鬍子不懂打仗還要亂指揮。反正已經能把給德國最大的優勢全都送給德國了。 可是德國還是打不過。 德國雖然還要分兵去看著西面,但是話說回來,沒有橫掃整個歐洲的戰爭紅利,估計德國連莫斯科都看不到。

  • 4 # 飛哥正傳

    怎麼可能打的過?要不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為聯軍儲存了有生力量,估計整個歐洲被德國同一了。 如果不是美國的大力支援,德國的戰略失誤,英國很難反攻。如果英國拉出來和德國單練,英國不可能贏……

  • 5 # 大衛153577007

    我認為英國在二戰中是打不過德華人的。英華人獲得的勝利有許多僥倖因數。並且依靠美國的補給挺過來的。

    二戰時期英國和德國軍力對比:

    德國:

    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期超越英國成為歐洲頭號的工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有一組資料: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增至2320萬噸。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1940年8月2日,德軍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藥增加100%,坦克增產25%,德國及其佔領區的鋼產量達到3180萬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為德國生產軍火。但隱藏在“輝煌”數字背後的卻是二戰時期德國工業存在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首先,德國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德國擁有的自然資源十分有限,軍工生產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國都很緊缺,這影響到了軍工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譬如德國在戰爭後期生產的噴氣式飛機的輪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膠(因為缺乏天然橡膠來源),但這種人工產品滿足不了高速噴氣式飛機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時經常發生爆胎的情況。 其次,德國嚴重缺乏石油等燃料來讓它的軍工產品充分發揮作用。在嚴密科學的組織和施佩爾富有創意的領導之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維持在相當高的產量上,前納粹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戰》一書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納粹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向紐倫堡國際法庭作證時說的話:“如果用數字來說,[德國的]軍工生產是很可觀的。就拿1944年來說,我可以裝備130個步兵師和40個裝甲師。就是說,可以使200萬人得到新的武器裝備。如果沒有飛機轟炸,產量還可以提高30%。整個戰爭中,我們彈藥生產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飛機產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潛艇的生產是在1944年12月。” 1944年7月德國武器生產量比1939年擴大5.3倍,飛機廠從1943年的80家增至550家,全年飛機產量39870架,其中戰鬥機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產量增長33.9%,達到2.7萬輛,火炮增加50.3%,達到8.7萬門。

    到了戰爭的末期,尤其是進入1945年之後,德國軍工生產體系在同盟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和陸軍的不斷推進之中終於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撐德軍的作戰。而同時期的同盟國軍工生產卻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說,和總的戰爭形勢一樣,德國的軍工生產是一個逐漸被削弱直到最終垮臺的過程,同盟國則是越打越強。

    英國:

    英國的情況較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業列強,擁有較強的工業製造能力。但是在二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裡,英國的主要戰場侷限於海上和空中,因為它只需確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對優勢,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業生產的重心自然傾向於海空裝備方面。在很長一段時期內(1943年7月登陸義大利以前),英國對德作戰的陸上戰場僅限於北非,而北非對德國來講只是個很次要的戰區,德國投入到這個戰場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時間裡只有4個不整齊的師),所以英軍的陸上壓力較小,陸軍裝備的需求量不是特別大,其生產在三軍裝備生產計劃中並不佔有優先的位置。總的來講,英國具有很強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嚴重依賴於海外資源的大量輸入,在這方面,來自美國的援助和英帝國眾多海外殖民地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從以上分析英國在戰時生產上面與德國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英國憑著英吉利海峽的天險扛過了德國早期的第一輪打擊。然而我認為德國希特勒的指揮錯誤才是最致命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聯軍40多萬人大撤退德國完全有能力透過轟炸而絞殺掉這些部隊。但關鍵時刻放棄了。如果德國始終集中精力進攻英國而不是進攻蘇聯。可能不到一年能拿下英國。而如果拿下英國,美國參戰的可能性將降低一些,並且實現登陸作戰缺少英國作為基地難度會增加不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戀的那晚,你是怎麼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