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洋手記

    你好樓主!

    易的3種含義是簡易、變易、不易!易字的組成時上日和下月,易經是用日月的運動規律來研究世界上一切運動規律的一門學問。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經典中的經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業的指南,是趨吉避凶的寶典。孔子在《繫辭下傳》中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二、解析(個人淺見,拋磚引玉)    伏羲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其實,反映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外,觀察天地萬物,在內,觀察自身奧妙,明白了外在“大宇宙”與自身“小宇宙”的奧秘,然後才“發明”了“八卦”。    這一點(“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經》中被反覆論證——《易經》每一卦都有“卦德”,這就是以”自然之道(天道)”解釋“人道”,《易經》也因此成為一切古代典籍、諸子百家思想(也是華夏民族思想)的源頭。    只要看一看“乾”、“坤”兩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知道,觀察天地(“遠取諸物”),得天地之德,天地何德?乃人之德(“近取諸身”)。故學習《易經》,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道德的自省!別的不說,想想“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者一陽一陰,相輔相成)兩句,如真能理解並踐行,受用終生!《易經》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和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和其序,與鬼神和其吉凶。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明瞭事物發展的規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向天學,向地學,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學,向古人學,向今人學,把內求與外求相結合,進行自身修煉,透過‘悟’而達神明。適生存,趨吉利,圖發展,追求知‘道’的境界,達到最終與自然界的和諧。人是之然的產物,要因天之序,中國就是心國,一切從心開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靈魂心靈 一旦覺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後來佛傳入中 國的梵我一如!為了使您的事業家庭執行在恰當的地位;恰當的限度;恰當的時間 (即最佳、最好、最合適)。使您的事業臻至完美,並保住完善狀態。一定好好研究體悟易經。一人之身有天地之象,一人之身有宇宙之象,一人之心有宇宙真理,我心即是真理,真理即是我心。身家國同構,天地人合一。李時珍《七經八脈考》說:“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用一人之身體天地之象,宇宙之象,用一人之心追求宇宙真理,自覺了再去覺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一個好好修身的人才能夠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個珍愛生命,好好修身的人,您不會把破壞江山,破壞宇宙和諧當事業幹!你們往那裡一坐,你要學過《皇帝內經》,就是一個小周天,坐在那如果腿盤上的話就是一個標準的小周天,這個地方從會陰學穴開始到這裡,這個地方叫做督脈,下面的叫任脈又到會陰穴,舌頭一抵上顎,天池穴一開啟整個身上的任督二脈一通,那就是一個周天。地下的24快骨頭督脈上對應著24個節氣,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腎為水。人身體上就是個小宇宙,小天地。我講到這裡你就知道為什麼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就知道為什麼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老子告訴你:修之以身,其德乃真。莊子告訴你:先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一個不向內關照的人,你離真理越來越遠,你離宇宙的本相越來越遠這是我們文化裡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們往那裡一坐,學過易經的人知道,兩個眼睛是斷開的,斷開的為陰爻,兩個耳朵是斷開的,陰爻,鼻子中間是斷開的,陰爻,三個陰爻加在一起是坤卦。嘴斷不開的,大小便斷不開,乾卦。乾坤兩掛中間的這個位置,人中穴。裡面就是任督二脈的銜接點。所以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乾坤兩掛的內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乾卦坤卦放在一起就是個泰卦,你坐在那兒就是個泰卦,地天為泰,我們都知道國泰才能民安。人一站起來又是一個大周天,腦袋是圓的,腳是方的,會打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拇指走的經絡是腎經,腎為水,水生木,這是肝經,木生火,這是心經,火生土,這是脾經,土生金,肺經,所以打拳的時候,五行都是攢蹙的,再回來以後,陰陽又是深刻的,所以經絡一通開,內外一抽合,這是太極拳,否則你打的那最多的是太極操,或者是太極舞,那根本都不是。太極拳是個修身的拳,是一個文化拳。最早的太極拳的拳譜,現在都沒人打了,太極拳根本就是一個文化,幾個動作一通,從無極打到太極,太極一出來兩儀、兩儀打完了,從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象打完了,然後打八掛,從前掛打到空掛;從自強不息打到厚德載物,然後打六十四卦。所以孔子說:一個人一但把易經整明白了,人就沒有什麼疑惑了。所以雖然孔子史書記載他:過目成誦,記憶力強,但學易, 韋編三絕。把竹簡用牛皮繩穿起來,三次,磨斷多次。  人是之然的產物,要因天之序,中國就是心國,一切從心開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靈魂心靈一旦覺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後來佛傳入中國的梵我一如!朱熹提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於天也;即生此人,則天又在人類"的"天人合一"思想。鬼谷子在《陽符經》中更是深刻地闡明"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必定人也"。善易者不佔,道德一旦讀懂了,閻王見了拱手,牛首馬面結束皈依,十八層地獄獄逍遙,三十六宮,宮宮均在,所以說《道德經》章章解難,行行消災,字字滅罪,悟一字得一字之果,悟一句得一句之功。《道德經》是在所有的宗教之前,一部讓人覺悟的經典! 心懷大夢,道可達人;心存大美,道不遠人;心兼大愛,道必助人;心生大智,道定成人。 《黃庭經》∶尺宅寸田可治生!:尺宅是大腦寸田是心,先修心,再拜佛!天人合一,人心靜,四海靜,人心安,眾生安,人心平,天下平!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例如日本江本勝博士的《生命的奧秘水知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天論》人養屋,屋養人,精滿神旺氣足,當一個人活得精彩,激情,很有鬥志,活得很美的時候,他的身與心,身心與周圍的人和事,環境都產生了愛的共振,也就是佛家講的梵我一如,也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與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相應相合的統一整體。天是一個超巨系統,人是一個子巨系統;人具足天的全部資訊,天的資訊亦可在人身上體現出來。研究人的生命現象不能從自然界剝離出去,只能在天人一體的整體關係中去把握。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宇宙亦是一個大人身。這是觀察人體生命的根本立場和方法論。天人合一理論是上乘修煉的理論基礎。它既是天人整體觀的哲學凝鍊,也是修煉到高層次的境界。

  • 2 # 水煮周易

    1

    哲學研究一般問題和普遍問題,比如世界是怎麼來的,按什麼規則執行,將會去往何方等。這就是涉及所謂世界觀的問題,研究的結果形成觀點,抽象到一定高度,甚至而形成自圓其說的體系,就成哲學了。

    2

    周易中是包含著古人樸素的“哲學””思想的。比如以乾坤為創世主造物主(一正一副啦),以陰陽為造物工具,以陰陽交替變化的規則萬物生髮變化死滅和復生為“道”。並用卦及其變化形式來展示或表達這個世界、並把它傳給後人。在它的體系中試圖建立一個世界觀,一定程度上它是成功的。

    3

    周易64卦就是世界執行模式的摸擬。乾坤造物,故萬物生,屯卦即物事始生之象,物始生則”蒙”,所以聖人設教蒙以養正,果行育德。物生受教必得其所養,所以“需”,各有所求則必有爭奪,故訟………至未濟,世界將進入迴圈漸進的新層次。

    4

    周易的原理是辨證的對立統一的。陰陽對立統一,相反相成,互相轉化,推動世界發展。

  • 3 # 國學演義

    易是人類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奪手。當你天真的認為有理走便人下,無理寸步難行給你造成滿身創傷時,才知道,強大走遍天下,無實力寸步難行時,你才算向成熟邁出了第一步,每個人都會順應運用,遵循信仰自然道法才能生存,都是自然道法的信徒!反之滅亡!

    如你懟火電光壓力重力加速度能量等等超過成受度,自然道法就會按細則嚴格懲罰,生命體就會受損傷,只能順應運用道法來造反斗爭才能擴大,生存空間如動物的特功能,人的工業資訊化。

    你試試看,任何一篇文章,或建立創新思維解析問題,都在用相対性,這基本組織結構層層刨析,才能創新,解決問題。因為很多人看不起,組成任何事物複雜結構體,就是,相對性這基本結構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疊加玄妙結構體!

  • 4 # a易緣自然

    《周易》中的《經》的哲學思想,這一個問題很彆扭。

    如果說《周易》是《易經》,是孔子晚年讀《易》這個《易經》的話,似是來源於周文王被囚羑里演繹八卦。八卦名稱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每一個卦分別於八個卦上下疊加,構成了八八六十四卦,稱為復卦。乾卦加一個乾卦叫乾為天,加一個坎卦叫天水訟等等。每兩個卦相配都有一個不同的名字。因為每個卦有下中上三個爻,每個復卦有六個爻,一共384個爻。孔子為其作了十篇文章稱為《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一些哲學思想可以從每個爻的註解當中來表現出來。平時所說的易的哲學思想,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

    周文王演繹後天方位八卦時,這些註解有沒有還是兩說。

    但是後人根據其陰爻和陽爻的變化。比如從復卦乾為天六爻全陽,變為復卦坤為地六爻皆陰,每個卦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

    古人認為上為天下為地中間為人,天地的變化也就是大自然環境的變化和天道的變化,是直接影響到人的。所以古人講做人做事要符合天道地道人道。這或許就是古人的哲學思想。

    再返回來說,《周易》也未必是周朝的《易》,周文王的《易》,所以也未必是《易經》。

    至於說用200來年的現代哲學,來解釋幾千年前古人的《易》,恐怕也只是說說而已,有人說,頂多也是解釋了滄海之一粟。

    還有,如果說,《易》中還有如今的哲學思想的話,一是足以說明古人的先見之明。二是古人會說,那是你們後人說我們《易經》咋滴咋滴,我們不會從墳裡跑出來和你們抬槓去,你們折騰去吧!

    本人不會美麗的辭藻。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媒體沒有把詹姆斯捧上天,是不是後面不會有那麼多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