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山精靈
-
2 # 在奮鬥中孤獨
宋朝宰相王珪幼年失怙,全靠叔叔王罕撫養成人。後來王皀官越當越大超過了王罕,王罕怕侄子膨脹,每次寫信都囑咐“以盛滿為戒”。事後證明王珪很聽話,謹慎得都有點過了,完全變成了不作為。
北宋神宗時,王珪居相位16年,這十幾年間,政務得過且過,無所建樹,每每遇到朝廷大事,也不動腦筋,不獻策略,只起個上情下達的作用。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時,跪拜皇帝高呼“取聖旨”;皇帝批閱後跪接曰:“領聖旨”;出殿見人曰:“得聖旨”。總之,事事依聖旨而行,惟上是從,成了只會唯命是從的高官,世人稱為“三旨宰相”。
北宋還有一位李邦彥,官至宰輔,是個富二代,人稱“浪子宰相”。此人行為放蕩,不理政事,只會享樂,一是喜歡踢球,其踢起球來,腳法細膩花樣繁多,堪稱大宋的梅西;二是喜歡寫葷段子,但凡他寫了新段子,就有老鴇來買版權,唱給客人聽;三是喜歡交際,李邦彥喜歡呼朋引類到家裡吃喝,同時,又樂善好施,每遇到有進京趕考的舉子要接濟,必出手大方,由於會搞人際關係,他官運亨通,進步飛快。成為朝廷重臣後,不幹正事,專門研究關係學,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時,他成了投降派奸臣之首,加速了北宋滅亡。
明朝的劉吉,官至大學士、內閣首輔(宰相)。當時的明憲宗皇帝不問政事,內閣和六部都是在混日子,一度有“紙糊三閣老”(即劉吉、萬安、陳文)和“泥塑六尚書”之稱。他在位上,尸位素餐,奉迎皇帝,勾結宦官,粉飾自己。他的拿手好戲是顛倒是非,精於營私,但凡有意見與他相左者,必一棍子打死。由於他不理國事,無所建樹,屢屢遭到言官的彈劾,但這位大員心理承受力超強,無論言官說什麼他都充耳不聞。憑著超級耐彈力,竟得以佔據內閣18年,其中任內閣首輔15年,最後博得個“棉花宰相”之名。
同一時期的另一個宰相萬安比劉吉更無恥,他順應憲宗皇帝好色縱慾的本性,常以春藥進獻憲宗,成為憲宗眼中的近臣,後來竟然爬上了內閣首輔的高位。同僚們對萬安的言行深惡痛絕。
-
3 # 木家三少
北宋宣和年間確實有位宰相,由於愛講葷段子,自稱“李浪子”,被人稱作“浪子宰相”,他就北宋末年宰相——奸臣李邦彥。
李邦彥是懷州人,他的父親李浦是個銀匠。李邦彥喜歡跟文化人打交道,每遇到有進京趕考的舉子,一定要專門來拜訪李邦彥 。如果要添置什麼,他的父親李浦也會停下手裡的活去辦,而且還資助路費,從此李邦彥聲名鵲起。李邦彥去京城補為太學生,皇上賜他進士及第,授任秘書省校書郎,試任符寶郎。
李邦彥為人豪爽,文章寫的好而且有功底。由於在民間長大,知道不少葷段子,經常是張口就來,他常常把市井中的一些葷段子編成詞曲,人們爭相傳唱;李邦彥還喜歡踢球,其踢起球來,腳法細膩花樣繁多;李邦彥自號"李浪子"。
諫官彈劾他行為不檢點,罷 去符寶郎,仍任校書郎。不久以吏部員外郎兼管議禮局,出任河陽知州,受召入京任起居郎,李邦彥擅長奉事太監,太監們爭相贊 譽推薦他,歷任至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
宣和三年(1121),李邦彥被授任尚書右丞;宣和五年,轉任尚書左丞。李浦去世,追贈龍圖閣直學士,諡號為宣簡。李邦彥重新起 用後,與王黼不和,於是私下裡與蔡攸、梁師成等人勾結,誣陷王黼使他被罷免。第二年,李邦彥被授任為少宰,工作上毫無建樹 ,只不過阿諛順承諂媚白佔個位子而已,京城人都把他看作是“浪子宰相”。
宋徽宗禪位給宋欽宗,任命李邦彥為龍德宮使,升為太宰。李邦彥知道朝中百官意見不一致,金兵日漸逼近,撫疏不受命乞求留在 宮祠。
金兵逼近京城,李綱、种師道被罷免,李邦彥堅決主張割地求和。太學生陳東等數百人跪在宣德門上書,說李邦彥及白時中、張邦 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乂這些人是國家的禍害,請求斥退他們。
退朝後,好多官員指著李邦彥大罵,並且要毆打他,李邦彥急忙逃走才免受皮肉之苦。於是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充太一宮使。不 滿十天,吳敏替他請求,重新起用為太宰。人們都感到驚愕,諫官們交相指責他。李邦彥出京任鄧州知州,於是請求保餘職,提舉 亳州明道宮。建炎初期,因李邦彥主和誤國,被貶任建武軍節度副使,安置在潯州。
李邦彥民間故事:
北宋宣和年間,李邦彥曾路過篦子匠莊聽說這裡的篦子做工獨特,質量上乘,便吩咐人來買篦子,篦子買來後這位尚書左丞愛不釋 手,擺弄著篦子問:“此喚何村?回朝後要奏明聖上,把篦子定為貢品。”隨從說此村名為篦子匠莊,他搖頭說“不雅。”李邦彥 走後,人們才知道這位要奏明聖上把他們的篦子定為貢品的,原來是尚書左丞李邦彥。他們為了謝恩,便將篦子匠莊改名為李邦彥 。
後來因李邦彥力主與金朝割地求和,被眾臣參罪貶往潯地(今廣西桂平),致使篦子匠莊的篦子失去了成為貢品的機會,“李邦彥 ”的村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
4 # 李尋歡111
【尋歡評斷】社稷之賊,有辱浪子!
何為浪子,浪子泛指不受習俗慣例和道德規範約束的放蕩不羈的人,有家不歸的人, 尤指不務正業過著放蕩生活的人,或漂泊不定的遠方遊子。《水滸傳》中有浪子燕青,倪匡筆下亦浪子高達,雖不算仁人君子,但也是值得肯定之熱血男兒。李邦彥作為成名奸臣,只玩權術,不思報國,跪地求饒,喪權辱國,實在不堪“浪子”之名號!
李邦彥(?~ 1129年),原名李彥,字士美,懷州(今河南沁陽縣)人,北宋末年宰相、奸臣。
外表俊爽,美風姿,自號“李浪子”,為文敏而工。大觀二年,賜進士出身,官至中書舍人。宣和五年,拜尚書左丞,遷少宰,人稱“浪子宰相”。宋欽宗即位,遷太宰,提舉龍德宮使。金兵逼近開封,力主割地議和,直接造成北宋滅亡。
宣和三年(1121年),李邦彥被授任尚書右丞;宣和五年(1123年),轉任尚書左丞。李邦彥重新起用後,與王黼不和,於是暗中與蔡攸、梁師成等人勾結,誣陷王黼使他被罷免。宣和六年(1124年),李邦彥被授任為少宰,毫無建樹,只不過阿諛順承諂媚充位而已,京城人都把他看作“浪子宰相”。
趙構即位後,貶為建武軍節度副使,安置潯州。建炎三年(1129年),死於桂州(今廣西桂林)。
-
5 # 天津陳紅文
這是歷史真實存在的!北宋真的有一位“浪子宰相”該宰相姓李,名邦彥,字士美,懷州(今河南沁陽)人,外表俊爽,美風姿,為文敏而工。“生長閭閻,習猥鄙事”、“遊縱無檢”,行為放蕩,好作淫詞豔曲,自號李浪子。
李邦彥的父親是懷州出了名的銀匠,喜歡和科考進士結交,受父親的影響,李邦彥從小好文,也特別喜歡與那些有學問的寒士特別是進士交遊,對待這些寒士,他仗義疏財,扶危救困,但凡有河東舉人進京趕考,必定要在李邦彥那裡盤桓逗留幾天。而李邦彥也總是盛情款待,他的父親也會停止買賣,出席文士們的宴會,稱兄道弟,談笑風生。
這些文士要離開了,李氏父子依依不捨,不忘奉上豐厚的銀兩若干,以壯行色。
“由是邦彥聲譽奕奕”,在儒林裡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得過他救濟的舉人一旦得第升官,也會對他湧泉相報。
後來李邦彥及第為進士,被授任秘書省校書郎,之後又結交奉事宦官,受到舉薦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宣和三年,李邦彥被任命為尚書右丞。李邦彥一路升遷,靠的是阿諛奉承、諂媚充位,為官期間也經常遊玩戲謔,喜愛蹴鞠,並常常把街市俗語編為詞曲,人們爭相傳播,自號李浪子,為右丞後,京城人都稱他為"浪子宰相"。
北宋常年遭受金的騷擾,宋徽宗抵擋不得,便禪位做起了太上皇,宋欽宗繼位後,李邦彥堅決主張割地求和,與主戰派展開了激烈的對戰。當時有一炮手不忍國家受金的屈辱,無將令卻主動向金開炮,李邦彥知道後便將此炮手梟首處死,一時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反對,太學生陳東等數百人跪在宣德門上書,要求罷免李邦彥宰相之職,李邦彥無奈請求保餘職,提舉亳州明道宮,但臨走前還不忘推舉同是投降派的唐恪繼任宰相,朝堂依然是投降派當道。
北宋一味退和,金軍勢頭大增,一舉攻破北宋首都東京,燒殺搶掠,還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北宋滅亡。宋徽宗九子趙構於南京另建都城,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是為宋高宗,
而李邦彥,在宋高宗時期被貶放逐,死於桂林。這位"浪子宰相",與他的主和派一起親手斷送了北宋王朝,自己也客死異鄉!
-
6 # 嶽劍
宋朝宰相李邦彥愛寫葷段子:被人們稱“浪子宰相”。李邦彥在民間長大,熟習猥鄙之事,對答敏捷;擅長戲謔,能踢蹴鞠,常常把街市俗語編為詞曲,人們爭相傳播,自號李浪子。
李邦彥(?~ 1129年),原名李彥,字士美,懷州(今河南沁陽縣)人,北宋末年宰相,外表俊爽為文敏而工。大觀二年,賜進士出身,官至中書舍人。宣和五年,拜尚書左丞,遷少宰,人稱“浪子宰相”。宋欽宗即位,遷太宰,提舉龍德宮使。金兵逼近開封,力主割地議和,直接造成北宋滅亡。趙構即位後,貶為建武軍節度副使,安置潯州。建炎三年(1129年),死於桂州(今廣西桂林)。 -
7 # 大白熊返利
歷史浪子宰相是指北宋徽宗時的宰相李邦彥。
李邦彥是宋朝末年的官員,被後人稱為是“浪子宰相”。李邦彥長相俊美,擅長工筆,官至尚書左丞,但卻也是北宋滅亡直接因素之一。
為什麼歷史說李邦彥是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吶?李邦彥卻從小讀書,喜歡和進士交遊。後來李邦彥入京為太學生,公元1108年,宋徽宗親賜他進士及第,任命他為校書郎。公元1121年,李邦彥走上了人生巔峰,被任命為尚書右丞。但是李邦彥與何王黼等許多人不和,然後與蔡攸還有梁師成等人都暗中勾結。王黼被李邦彥所誣陷遭到免官,而李邦彥卻被任命為少宰。宋欽宗繼位之後,李邦彥主張割地求和。霹靂炮手在對戰時發炮,竟然被李邦彥所梟首。後來因為誤國,李邦彥被貶官,最後死於桂州。
在古代浪子不是什麼好詞。意思是李邦彥高高在上,不務正業,整日都過著放蕩的生活所以後人稱為浪子宰相。
回覆列表
在宋徽宗趙佶的“狎友群”裡面,除了王黼,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浪子宰相”。“浪子宰相”雖是人們給他起的外號,但他是真的當朝宰相,經常和金毛宰相王黼等人在一起,“於後園聚花石為山,中列四巷,俱與民間娼家相似,與李邦彥輩遊宴其中,朋邪狎暱”(《宋史紀事本末》)。
該宰相姓李,名邦彥,字士美,懷州(今河南沁陽)人,外表俊爽,美風姿,為文敏而工。“生長閭閻,習猥鄙事”、“遊縱無檢”,行為放蕩,好作淫詞豔曲,自號李浪子。
對照著史書認真考究起來,你會驚奇地發現,二逼青年李邦彥的身上無處不閃現著《水滸傳》裡面及時雨宋江的影子。李邦彥的父親是懷州出了名的銀匠,喜歡和科考進士結交,受父親的影響,李邦彥從小好文,也特別喜歡與那些有學問的寒士特別是進士交遊,對待這些寒士,他仗義疏財,扶危救困,很有幾分宋公明結交江湖豪傑的匪氣。
當然,和宋公明一樣,他也是在為自己日後行走江湖積累人脈資源。不過,他的江湖是國家的統治中樞——朝廷。但凡有河東舉人進京趕考,必定要在李邦彥那裡盤桓逗留幾天。而李邦彥也總是盛情款待,他的父親也會停止買賣,出席文士們的宴會,稱兄道弟,談笑風生。
這些文士要離開了,李氏父子依依不捨,不忘奉上豐厚的銀兩若干,以壯行色。
“由是邦彥聲譽奕奕”,在儒林裡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得過他救濟的舉人一旦得第升官,也會對他湧泉相報。這些人一核計,竟齊心協力地將他薦舉入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這就為李邦彥日後的晉升之路打開了一扇門。
李邦彥雖然不學無術,但卻頗有歪才,除了會用“街市俚語為詞曲”外,還“善謳謔,能蹴鞠”,這已經夠了,單憑這幾點,已經足以截殺風流天子宋徽宗趙佶的歸途。 更絕的是,他還有一副天生“偽娘”的姿色,初次見面,就秒殺了趙佶的眼球。兩人迅速成為了無話不談的閨中密友,李邦彥也因之坐上了直升飛機,一下子升為了當朝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