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還在跳12
-
2 # 會心育兒成長
孩子越誇反而越膽小不自信
前兩天,一個媽媽唉聲嘆氣地對我說,為了樹立孩子的自信,就經常誇他。誰知道這孩子一點都不禁誇,只要一表揚他,前面有的好行為反而消失不見了。這孩子怎麼就聽不了一點好話呢?
這時候,我們就要分清表揚和鼓勵的區別。“你真漂亮”、“你真聰明”、“你真是太棒啦”……這些大人不經大腦的表揚話語,斯坦福Carol Dweck(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用經過超過15年的研究已經可以確定,對孩子有害無益,完全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Carol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些小學生做一項無語言的智商測試,而後分別以三種方式告訴他們測試結果。
實驗組一(表揚其智商):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真聰明啊!
實驗組二(鼓勵其過程):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稱讚完了之後,給這三組孩子一個選擇題:現在有三個任務,你可以挑一個來做:
一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你可能會犯錯,但是能學到東西;
一個是很新鮮的任務,你可能從來沒接觸過;
而最後一個是你很擅長的任務,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絕大多數被表揚天賦的孩子,都選擇了最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有把握可以做好,也不敢挑戰自己身上“天賦孩子(Gifted Child)”的標籤。而被鼓勵其過程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看起來比較困難、但能學到東西的任務。
簡單來說,就是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脆弱保守,而被鼓勵努力使孩子越挫越勇。
為什麼誇獎和鼓勵差別如此之大為什麼長期表揚,會讓孩子尋求認可,抗挫折能力差;而鼓勵,則會激發孩子的信心勇氣,樂於接受挑戰,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
1、從孩子的角度
孩子經常被表揚天賦,如經常被誇聰明,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聰明的人。而聰明是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輕鬆的完成一件事情。而如果嘗試新的或者更難的挑戰,這意味著有可能會失敗,而失敗則會奪走聰明這個標籤。
如果家長經常鼓勵孩子努力呢?孩子就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才取得了好的結果。這樣的孩子不怕接受挑戰,因為就算失敗了,他們也會認為這是在取得成功路上,很正常的事情,並不會影響孩子繼續。
2、究其根源,為什麼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卡羅爾.德韋克另一個有趣的追蹤調查發現,從孩子一歲開始,這樣不同的溝通方式就已經產生影響了,而10歲時父母稱讚他的方式,可以預言孩子今後一生的思維發展狀態、以及對挑戰的渴望程度。最關鍵的是,父母培養的孩子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模式:
表揚天賦和鼓勵努力,從本質上是不同的溝通方式,造成了孩子不同的思維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看待自己的方式:
表揚促成的是固定型思維模式,持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在困難面前很容易感到無助。
而鼓勵促成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就這樣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而遇到的挑戰是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
且當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透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
而按照公式績效(performance)=能力(ability)×態度(attitude),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擁有成長思維的孩子,相比固定思維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正如德韋克教授說,只需一些很小的干預,就能塑造成長型思維模式。
所以,儘可能早開始,雖然思維模式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儘可能早點開始。
改變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表揚只重結果,不重鼓勵過程的作法,不表揚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給孩子貼標籤,不讚美孩子的天賦,而是去鼓勵孩子相信,他們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少表揚結果,多鼓勵過程,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成果,“贏在起跑線上”的觀點讓現在的孩子接受教育的過程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順利。
從出生,家長就會幫助孩子爭搶心儀幼兒園,認為學前班時做過的數學題越多、讀小學時的成績就越好,拼命去增加學習知識,增添技能,獲得學歷,考取證書…………許多孩子都不用面臨重大挑戰,就順利從大學畢業。
當然,孩子們同樣也學習刻苦,常常承受壓力。但實際上,孩子們在家中和學校受到過度保護,很少遭遇困境,在成長的過程中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少面對生活的困境和失敗,因此他們鮮有機會培養出克服挫折的關鍵能力。因此,我們要少表揚結果,多鼓勵過程,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1、正確的鼓勵孩子
近幾年來,經濟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都對這種認知假設提出了質疑。他們普遍認為,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Grit堅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樂觀態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 好奇心——這七項指標都將影響其一生。
而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和關鍵的性格特質應該如何培養呢?其實不難,少讚揚結果,多鼓勵過程——因此當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鼓勵代替表揚,具體有兩種作法:
第一是描述法。家長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不走心的“你真棒”,改為鼓勵能夠培養以堅毅為首的七大性格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行為,比如:
積極努力、堅毅不放棄:你做這件事特別積極;
你考得真好,你真的很努力,繼續加油哦!
即使很難,你也沒有放棄。堅持就是最大的成功,表現不錯。
細心、責任心、條理性、勇敢、創意:你細心地記住了這件事(比如出門帶好自己的東西);比上一次/昨天,你在某方面上進步了很多!
你做事特別有規劃;想得真周到!
你把自己的房間收拾的井井有條,很有責任心;
學腳踏車、學游泳,你特別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你一點都不怕困難,太難得了!
這真是一個有創新的想法/我相信你,你會找到一個好辦法……
熱心、虛心、合作精神、領導力、決策力:你熱心幫助了同伴,真不錯!你有困難時也可以向其他人求助呦;
你聽取/重視了他人的意見;這點做得非常好。
你參與合作,和同伴一起完成的很棒。齊心協力共同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這種精神在以後的生活中也要繼續保持哦
我很驕傲你做出了自己的抉擇/我相信你,因為你以前說的話都兌現了
……
第二,以孩子的感受為主,問感受及方法。比如孩子考出了好成績。爸爸媽媽用驚喜和好奇地詢問:“寶貝,你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做到的?”這個時候,孩子很可能會把他如何做到的,遇到什麼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以及最終取得好成績的過程分享給我們。讓孩子自己感受、評價,從依靠別人評價的“他信”變成真正的“自信”。
第三,不要“你真聰明”、“你真棒”的過度表揚。簡單的表揚不僅讓孩子一味地待在“舒適區”,依賴外界評論,害怕挑戰和因失敗失去“標籤”。而且過度表揚像青黴素一樣,使用強效藥過多,將來真正面對困境,家長的“真棒”孩子早已經視而不見、不再相信,就像青黴素已經產生耐藥性、沒有作用了。
2、要學會給孩子減壓
告訴孩子——你不需要次次都很完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以下簡稱安吉拉)所說,一個孩子是否知道1+1等於2,其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願意在第一次嘗試說1+1等於3的時候,願意繼續嘗試,直到找到正確答案為止。我們應教會孩子的不是跑的有多快,而是跌倒了可以爬起來繼續跑,哪怕他是最後一名。
安吉拉透過多年對西點軍校、全國拼字比賽、剛入行的老師私企銷售人員……的研究,發現成功的先兆並不是智商與情商,而是“毅力(Grit)”。人的精力有限,但毅力無限。就像如果你見一個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很久”,這就是毅力:“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因為成功很少發生於第一次嘗試。事實上,這通常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旅程,並且佈滿艱難險阻。困惑、沮喪、甚至覺得無聊透頂,這些都是旅程的一部分。然而,如果孩子明白,學習遇到困難並不意味著他們很笨,他們就會更有毅力堅持下去。
所以,我們要學會用減壓的方式,鼓勵孩子。與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直接給他一個解決方案,不如看看他自己能否想出辦法解決。抑制住想要幫他的衝動。如果很明顯他正處於迷茫狀態,可以這樣和他談談:“看起來你真的遇到困難了,你覺得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嗎?”啟發他自己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這樣的鍛鍊讓孩子養成一種自信——“嘿,我自己能解決。”
3、要幫孩子設立目標
生活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
鼓勵孩子擁有自己的目標,一生都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模式,需要家長的以身作則的引領作用。
我們要擁有長遠目標,擁有激情和對未來的堅持,日復一日,不是僅僅持續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而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努力奮鬥著,把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
回覆列表
該不該誇孩子是最棒的?毫無疑問的應該誇!必須誇!
每個孩子從小都會經歷若干次挫折失敗與成功,但第一任老師的家長們該如何面對解決處理孩子好多問題。
尤其是孩子成績忽高忽低,父母多半會批評指責,卻忽略孩子幼小的心靈能不能承受這一切。經常會拿其他同學的成績來攀比,給孩子列了好多條條框框限制著孩子的成長,造成孩子自信心不足謹小慎微,本身活潑調皮自信滿滿的孩子慢慢的轉變為沉默寡言內向起來。作什麼事情都有些畏手畏腳,上課中積極性互動性欠缺。成績也每況愈下,班級排名直線下降。
好多朋友感覺危言聳聽了,然而也就是這樣!沒必要疑惑。孩子自信努力的成果都是誇讚出來,當孩子在家做個手工,剛開始做的肯定也美觀,作為家長的我們就要拿出耐心輔助輔導孩子完成,當下次一個人完成成果,家長們要大力讚揚,孩子自信感就很足,因為孩子能力得到家長肯定了!當這次成績落後時,我們尋求尋找原因,盡力幫助孩子考試失利對孩子造成心裡負擔!失敗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孩子掙扎著起不來。
輕易不要打擊打壓孩子的自信心!要永遠相信自己孩子就是最棒的。誇獎孩子的語言不要裝在心裡時刻表現表達在孩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