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桐林
-
2 # 邊境行者X飛翠中國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一部古訓集、民間諺語集。其內容彙集了為人處事的各類諺語,很有哲理性,釋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體現。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
書名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蒙學的基本要求:易誦易學、易懂易記。
你覺得達標了嗎
-
3 # 三峽孬張
當代某些人認為,《增廣賢文》兒童不宜,竊以為此乃陋見或曰有意貶低此書的社會價值。我見過非常棒的民國時期《增廣賢文》小學繪本,無論共繪畫還是圖文編輯水準,我不好意思與當代課本作比較。
《增廣賢文》很多章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社會經驗、格言警句,至今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歷久彌新。如:以“士者國之寶,儒為席上珍”、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如草如蒿”、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強調讀書求學的重要性。
又如: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黑髮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頭翁”、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試問: 這麼好的告誡人們要少年立志,搶抓時機,勤勉努力,不負青春時光的《增廣賢文》,咋就不能作為蒙學讀物呢?
一一難道有人害怕更多少年早成材: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
4 # 純鈞LHGR
《增廣賢文》本就是經典兒童啟蒙讀物,不知何來“不宜做蒙學讀物”一說。
古人說:“讀了《幼學》走天下,讀了《增廣》會說話”。《增廣賢文》與《幼學瓊林》一直都是童蒙讀物,自古至今,已成經典。
若有人說《增廣》不宜做童蒙讀物,那只有一個故事可以解釋。
傳說宋代文豪蘇東坡,一次去見老友佛印。期間閒聊,蘇東坡問佛印:“大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答道:“居士像佛。”
蘇東坡十分高興,接著反問佛印,“大師可知我看您像什麼?”
佛印搖頭說不知,蘇東坡大笑道:“我看大師似糞!”
佛印沒有迴應,笑笑作罷。
蘇東坡回家後,便向向蘇小妹炫耀。
蘇小妹卻一語道破:“佛印心中有佛,觀你似佛;你心中有糞,觀他似糞,明明是你落了下乘啊!”
如果說有人覺得《增廣》裡有什麼不適合童蒙閱讀的,那隻能說,出了問題的並非是《增廣》,而是人心。
-
5 # 卿為車狂
其實我個人覺得不宜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此書需要有人引導著來學習,而不像其他讀物那樣適合低齡幼兒輕鬆理解。說說我的真實觀點和看法:
這個問題我們先明白什麼是蒙學?
蒙學就是對傳統幼兒啟蒙教育的統稱,區別於小學和大學教育。是我們國家傳統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蒙學讀物就是這個階段的教學書本。
這個時候獨秀同志要問了:幼兒指的是幾歲到幾歲呢?
其實幼兒是沒有固定指明年齡段的,我們國家把0-18歲統稱為兒童。
但是,基於以上對蒙學的解釋,我們可以認為在進入小學學習之前的階段,都可以認為是幼兒。
這個階段,能讀懂字的,也就是3-6歲了。清楚了孩子多大後,我們再來看看《增廣賢文》到底是否適合做蒙學讀物。
《增廣賢文》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全篇是一個名言錄。既有可入殿堂名家名言,也有能深入市井的世俗民諺。很多道理讓人感到充滿智慧。
但是《增廣賢文》中內容也有很多反映社會陰暗面和人性剖析的,如“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種處世之道容易讓年齡還小的幼兒錯誤解讀,因為現實中我見過太多的成年人一樣錯誤解讀這句話,把它等同於兩面三刀,陽奉陰違,七面玲瓏…… 成人如此,何況未經處世的幼兒!
《增廣賢文》是少數從人性出發,對人進行訓蒙,導人向善的書,它扯掉了道德的大旗,指出人性侷限,實屬我們祖先留下的珍寶。
因此,不宜的原因不是《增廣賢文》內容不好,而是因為年幼容易理解錯誤。
-
6 # 大美光山
近年來,“國學熱”掀起了一股“讀經熱”。讀的是什麼經呢?什麼經都有!有《四書五經》,也有佛經和所謂的蒙學經典等。蒙學經典中諸如《弟子規》一類,因為實在過於火熱,引起很多人的關注,爭議很大,被抨擊的也比較多。其實不止是《弟子規》,所謂的“蒙學經典”中還有一些有問題的,不適宜兒童讀的書籍,卻依然被作為“蒙學經典”流行於世。《增廣賢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增廣賢文》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牡丹亭》,被認為是清代以後流行的啟蒙書。原名《昔時賢文》,又稱《古今賢文》,經過清朝周希陶按音韻重編後,更加朗朗上口,便於記誦。裡面彙集了《論語》等諸多經典中的一些比較引人感觸的,通俗易懂的句子,也收入了許多民間諺語和俗語。內容龐雜,涉及面很廣。
雖然其間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也有許多教人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綜合來看,它並不適合兒童過早地當做啟蒙讀物來讀。
首先,過多的世態炎涼,容易擾亂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與判斷。
《增廣賢文》中有許多的句子,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世態的炎涼。對於飽經風霜的成年人來說,極易產生共鳴而大讚其好。比如“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難來時各自飛。”“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等等,更是戳中了許多人的痛點。
這些文字雖然很多時候深得人心,也確實是社會現實的一部分,但是對於未經世事的孩子而言,這些東西非但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反而易使孩子尚未體會到生活的美妙便有了“世態炎涼”的意識,不但阻礙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使他們對這個世界過早地不信任,而且與他們平日所學的積極Sunny的內容是相背離的。這無異於在孩子明鏡一般的心靈上撒上一層灰,如果孩提時便有了這樣的意識,那這“炎涼”的世態便更無指望變得溫暖了。
其次,此文由於乃多人增補而成,思想不統一,也不成體系,生出許多自相矛盾處,也容易使懵懂的孩子莫衷一是。
比如,它一方面教人“詩書必讀,不可做官”、“為人莫當官,當官皆一般”。另一方面,卻又說“學在一人之下,用在萬人之上。”所謂“用在萬人之上”,在古代社會,不是做官,又是什麼?這很明顯是自相矛盾的。且無論是古代的孩子還是我們現在提倡的誦讀經典,《論語》都是繞不開的必讀書目。《論語》中明確說“學而優則仕”,顯然與“詩書必讀,不可做官”的思想是相互矛盾的,那麼,對於尚未能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思想體系的兒童而言,便極易產生困惑了。
再次,《增廣賢文》中有許多敷衍應世的消極思想,不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消極的善惡觀,容易挫傷孩子的向善之心。“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種俗語,雖然一定程度地反應了社會現實,但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言語,如果用來啟蒙孩子,只怕會傷害一顆天性善良的種子。
消極的金錢觀,大概會使本就浮躁的社會,更多一點混亂的理由。“有錢就是男子漢,無錢就是漢子難。”“有錢能說話,無錢話不靈。”且不說事實可能不是完全這樣的悲觀,這只是作者對社會的諷刺言論。可孩子未必有這個分辨能力,一旦在他們心中產生了這樣的消極意識,對孩子的一生而言,其危害都是不可估量的。
消極的宿命論,阻斷了孩子努力進取的路。儒家思想中有宿命論,但是卻並非消極的。孔子說“盡人事,聽天命”“無可奈何之謂命”。人盡全力了以後,剩下的才聽天的安排。但是《增廣賢文》中卻說,“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萬事前身定,浮生空自忙”。顯然是極為消極,否定了人自身的努力與作用的,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最後,《增廣賢文》有許多時代的烙印,有於今不符的,許多時代特色的思想,不適宜思想尚未成型的兒童閱讀。
文中“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妻子如衣服,弟兄似手足。衣服補易新,手足斷難續”等諸如此類涉及到女性的言論,與明清時期的特殊時代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已然完全不適用於當今社會,只能作為我們瞭解歷史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教育尚未成年的兒童的啟蒙言語。
總而言之,《增廣賢文》中,雖然有許多積極的,一針見血的精妙言論。但是卻只能作為成年人偶爾翻閱,增長見識,提點自己的閒書。
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是萬萬含糊不得的。“經典誦讀”是啟迪孩子生命與心靈的大工程,任重道遠,倘若不加分辨,什麼“經典”都拿來啟蒙孩子,恐怕非但不能弘揚傳統文化,還會適得其反!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還望讀經教育者們深思!
-
7 # 鄉村牛兄
《增廣賢文》為何不宜做蒙學讀物,當然,由於歷史的原因,它的一些內容是反映封建社會思想文化的東西,有明哲保身,爾虞我詐,互相欺騙,明爭暗鬥,勾心鬥爭等,並在輔導兒童做蒙學讀物適當的取捨。
不過近年來,這類蒙學讀物也零散出版了一些,內容是包括有《增廣賢文》《三字經》《百家姓》《千文字》《千家詩》《幼學瓊林》這類已流行有幾百年的傳統啟蒙課本,無凝對天真無邪的兒童點樣認識世界的兩面性,其內容也有很多有益的知識如天文、地理、歷史、文學、倫理、算術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亦可作為兒童啟蒙識字,增長知識的一個輔導讀本,下面讀一段《增廣賢文》開頭文給讀者參考。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
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酒逄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逄好似初相識,至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烏音。
易長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抑成陰。
回覆列表
因為增廣賢文裡面都是寫的世俗的道理,很實際,裡面有寫積極一面的,比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有也世俗炎涼一面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所以不太適合教育小孩,教育小孩應當都是比較積極的。而且增廣賢文寫的內容比較深,要經歷過社會後,才能有感觸,不太適合小孩子。它和弟子規不一樣,弟子規是教倫理和做人的規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