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龍的傳人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發動了“玄武門政變”。這場政變是一場預謀很久的偶然。

    一,之所以說這場政變預謀很久,那是因為秦王李世民自從唐朝建立以來,從來都沒有一刻放棄過繼承大唐帝國皇位的念想。因為一個在反抗大潮中成長起來的英雄,他應該有自己的雄心與壯志。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軍事家莫不如此。但是由於他的哥哥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再加上他的哥哥李建成能力本身也不差,這一切都註定了他要登上皇位,必須透過非比尋常的手段,找到非比尋常的時機,一擊即中,絕不給對手反擊的餘地。所以自從武德元年開始:這一場政變就已經在醞釀之中了。

    二,這場政變之所以在玄武門爆發完全是一個偶然。在玄門爆發政變這一天之前,秦王李世民一直都在猶豫之中徘徊,即使他知道,自己的兄弟想要下毒將自己毒害,他還是在徘徊中猶豫,在猶豫中徘徊。但是一個人的徘徊總是架不住多個人的勸說鼓動。

    1,尉遲恭對秦王說:“作為人之常情,有誰能夠捨得去死!現在大家誓死侍奉大王,這是上天所授。禍事馬上就要發生,大王卻仍舊神態自若,毫不擔憂。即使大王把自己看輕,又怎麼對得起宗廟社稷呢!如果大王不肯採用我的主張,我就準備逃身荒野草澤,不能留在大王身邊,拱手任人宰割!”

    “如今大王處理事情猶豫不定,這是不明智的;面臨危難,不能決斷,這是不果敢的。況且,大王平時畜養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面的,現在都已經進入宮中,他們穿好盔甲,手握兵器,起事的形勢已經形成,大王怎麼能夠制止得住呢!”

    2,長孫無忌說:“如果大王不肯聽從尉遲恭的主張,事情肯定要失敗了。尉遲恭等人肯定不會再追隨大王,我也應當跟著他們離開大王,不能夠再事奉大王了!”

    經過將軍和謀士們的多番勸說秦王李世民最終還是決定了在玄武門發動政變,相信在政變的前一刻,或者說在殺死自己兄弟的前一刻,他的心裡一定有著極其複雜的心理鬥爭。

    但無論如何,經過長期的謀劃,反覆的深刻思考,當時的形勢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2 # 逗號電影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在現代小說和電視的演繹下,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描述成能力不高,腹黑能力很強的反面人物,可歷史究竟是不是這樣,誰也不能完全下定論!李建成作為嫡長子,自然在那個封建時代被尊推為太子,總說他害怕自己戰功不如李世民而陷害李世民,可是作為早已經被認定為太子的人,當權者肯定適時做保護,不會讓他直接面對戰場那麼多,這符合他的身份,他也沒有必要去刻意陷害李世民,而且李建成真的沒有本事嗎?即使他沒有本事,想想晉惠帝司馬衷做皇帝的過程,只要不是太差,他嫡長子的身份就能保證他以後得皇位,西晉和大唐中間沒有多少年,所以不會有太大的變動!玄武門事變只是李世民想爭奪皇位的一次軍事政變,歷史上想做皇帝就要犧牲很多,包括親情,愛情!李世民的老爹一看這個兒子把自己兩個兒子都給殺掉了,也只能順勢退位,以保其身!雖然李世民完成了唐帝國的統一大業,有貞觀之治的美名,但是李建成做皇帝未必做不到!

  • 3 # 珍珍兒的新新

    首先回答題主問題,玄武門之變並不是偶然,而是李世民施行的一場有預謀的奪權鬥爭。

    歷史都是為勝利者書寫的,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但玄武門之變確實是他一輩子的黑點。除此之外,玄武門之變給唐朝開創了武裝政變奪取皇位的先例,李世民的重孫子李隆基就是效仿其透過“唐隆政變”奪取皇位。玄武門之變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所屬的太子黨、皇帝李淵黨、秦王李世民黨所展開的皇位鬥爭

    根據唐朝正史的記載,唐高祖李淵是志大才疏,資質平平,晚年還沉迷於美色。李建成和李元吉善妒成性,因為嫉妒李世民的功績,所以趁機挑撥李世民和李淵的父子關係。

    後來,太子黨企圖謀反,逼李淵交出政權,李世民在萬般無奈下才像周公平定三王之亂一樣,在玄武門誅殺了太子黨。

    正史完全把李世民描繪成了一個能力卓越,卻受到親兄弟排擠的小可憐,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李世民是否在粉飾罪惡?

    李世民並正史描述的那麼清白,李淵和李建成父子也並非無能之輩

    李淵在太原起兵,打下大唐江山,這絕非泛泛之輩能夠做到的。李建成在晉陽起兵之後,與李世民各率一路大軍出征,後來又打下了西河郡。唐朝開國以後,李建成作為太子就不能再出徵了,而是留在長安幫父親處理政事。恰巧此時,李世民率軍東征洛陽,打敗了王世充和竇建德,聲勢達到了頂峰。玄武門之變的源頭其實是在李淵身上。李世民功勳卓著,被李淵封為秦王,擔任尚書令,也就是丞相一職。後來李世民又被封為天策上將,整個唐朝也只有李世民得到了這一封號,李世民還被允許居住太極宮。有一段時間,整個唐朝可以說是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並行執政。

    李淵不打算廢太子,卻給了李世民這麼大的權力,屬於一個重大失誤

    隨著秦王集團勢力的極具膨脹,李淵和李建成也感受到了壓力。李建成手下的謀士魏徵更是建議太子先下手為強殺了秦王,李淵也殺了秦王手下的劉文靜。可惜,李淵和李建成都沒能挽救局面,反而是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也從皇上變成了沒有實權的太上皇。

    所以說,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李世民被排擠而偶然發起的,這是一場經過慎重謀劃的武裝奪權政變。李世民也不是如史書所描寫的“小白兔”,他的政治謀略遠在兄長李建成之上。

  • 4 # 漁耕樵讀

    玄武門之變是一次偶然,但是李氏兄弟鬩於牆是一個必然。這個事連李元吉都看得出來,李元吉派人刺殺過李世民,而李建成也曾試圖毒害李世民。

    我們不知道歷史上李世民是否也做過同樣的事,畢竟最後的話語權在李世民手上。但是這至少已經說明了一點,三兄弟之間已經勢同水火,將來必然會有一戰。

    李淵的縱容

    造成這件事的原因很多,第一個就是李淵的縱容。李世民的武職是天策上將,天策上將地位在諸王之上而文職則是尚書令,是諸尚書的長官。首先這就給了李建成必然要除掉李世民的理由,而同時也給了李世民反擊李建成的籌碼。

    李世民在朝中擁有那麼高的地位,而且都是實權官職,如果李建成成功登頂,那麼李建成第一個要除掉的必然是李世民。這個道理李建成懂,李世民當然更懂。也就是說自從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李世民就沒有了退路,他即便在李淵在位事不死,李淵過世後必死。而這種形勢也是李淵一手造成的,所以說李淵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但是李淵也不想造成這種形勢,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李淵曾多次許諾立李世民為太子:“高祖律許以為太子”。根據史書的書法,李淵至少有三次許諾李世民為太子。在晉陽起兵時,是李世民謀劃的,所以李淵許諾事成之後立李世民為太子。而在攻取天下時,總是李世民力挽狂瀾,所以又多次許諾立李世民為太子。

    而在楊文幹剛發生時,李淵讓李世民出征,再次許諾在李世民平叛後,他將廢了太子,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是李世民平叛歸來,李淵又反悔了,只是給了李世民一個天策上將。有人認為楊文幹謀反是李世民精心策劃的陰謀,這個我們暫且不論。

    但是楊文幹謀反是事實,李世民出兵平叛也是事實(儘管剛出發,楊文幹就被部下殺死了)。作為皇帝,事情發生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善後,其它的賬可以以後算。這些事情都是事實,你甭管它怎麼發生的,你總要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吧?所以李淵不得不給李世民一升再升,直到架到了火上烤。

    李淵的無奈

    李淵當然也有另一個選擇,問題出現了,既然這個問題不好解決,直接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就好了。但是一方面李淵也不好解決李世民,另一方面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不忍心解決李世民。

    為什麼說李淵不好解決李世民呢?李世民在朝中擁有很多勢力,而在軍隊中勢力更大。李世民曾策劃過經營山東,也曾考慮過退守洛陽。在洛陽稱王,與大唐分庭抗禮。李世民遣心腹溫大雅,鎮守洛陽,掌管李世民在河南的全部軍隊,同時派張亮在暗中招兵買馬。

    李世民又兼任了陝東道大行臺,也就是說一旦有風吹草動,李世民就可以立即轉移到洛陽,然後掐斷長安和中原的聯絡。李淵要殺李世民很簡單,但是勢必會再次引起紛爭。更何況李淵也不想真殺了自己兒子。做領導的最怕的就是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皇帝沒有明確的表示,下面的人就必須要選邊站,但是選擇只有一次機會,中途是不允許下船的。即使朱元璋那樣強勢的皇帝,千防萬防還是沒防住朱棣。

    所以說,玄武門之變只是偶然的事件,而李氏兄弟有一戰是必然的。這件事發生的主要因素就是李淵太想要兩全其美了。

  • 5 # 老王1973

    關於玄武門之變,史家素有偶遇無奈論和久已蓄謀論之爭,筆者則傾向於後者。

    唐高祖有子嗣二十餘人,廣為後人所知的有四人: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李元霸)、四子李元吉。

    大唐立國後,李建成被冊封為太子,輔佐高祖處理政務;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統領全國軍政大權;李玄霸英年早逝;李元吉被封齊王。

    在建立大唐和立國後征討軍閥割據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顯著,威名日盛,諸皇子中無出其右者。

    李建成感受到了來自二弟的威脅,遂聯合妒忌李世民的四弟,開始逐步排擠李世民。

    素有文冶武功之名的李世民,自然不甘於大哥和四弟的排濟,於公元627年七月初二日,發動了震驚後世的玄武門之變,政變當中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均被斬殺。

    隨後李世民逼宮高祖,高祖被迫冊立李世民為太子,三年後禪位於李世民,是為唐太宗。

  • 6 # 南朝居士

    唐朝在玄武門發生的政變就有四次,

    第一次是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

    第二次是神龍政變,也是佔領玄武門成功。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李顯佔玄武門,李重俊失敗被殺。

    第四次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誅殺韋后的政變,李隆基佔玄武門,政變成功。

    如果在把條件放寬,李淵兒子李世民政變奪權成功,

    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想學他父親,結果失敗了

    李顯太子李重俊想提前接班,發動政變,結果失敗了。

    李旦的太子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李旦提前退休了。

    李隆基的太子李瑛帥兵衝擊皇宮,失敗被殺。

    李隆基的太子李亨提前接班,李隆基就退休了。

    李亨的兒子建寧王想清君側,結果被清理出局了,

    李亨太子李豫(後來的代宗)想清君側,結果被人勸住了。

    可以看出,唐朝的政變非常的多,皇帝的兒子或者太子,都想提前接班,玄武門之變,只是眾多政變中的一個,

    如果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七百年裡,這樣父子兄弟相殘的慘劇,那就更多了,

    玄武門之變,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換句話說,無論你怎麼立太子,都會發生父子相殘的事,這是貴族政治時代的問題,當到了宋朝以後的官僚政治時代,這種事就很難發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瓜燉肉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