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愛上資訊吧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問題,漢武帝是如何終結匈奴帝國的?俗話說的好,攘外必先安內,我覺得漢武帝劉徹,對這話就做了很好的詮釋。漢武帝能終結匈奴帝國也離不開他對這句話做的努力。在當時要想終結匈奴帝國,說實話的確是有一些難度,但是漢武帝確做到了,下面我來帶大家看看他是怎麼做到的。

    “安內”,你對“安內”做了一系列政策,在他剛登基之初,漢武帝繼續其父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當然,漢武帝時期,漢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

    “攘外”,他對匈奴主要採用了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先結束了匈奴的和親政策,再對匈奴進行了一步一步的宣戰。主要下面四次的戰役。

    (1)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2)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漢武帝派李廣鎮守右北平(今遼寧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則避開李廣,而從雁門關入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並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後襲擊匈奴。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趕往前線。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爭先。斬殺、俘獲敵人數千名,匈奴大敗而逃。

    (3)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這是西漢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絡。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妙,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因為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定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史記》《漢書》盛讚此仗漢軍“全甲兵而還”,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4)匈奴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敗,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奪回去,所以在幾年內多次出兵,但都被漢軍擋了回去。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發;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都受衛青的節制,率兵從朔方出發;李息、張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發。這次總兵力有十餘萬人。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離得很遠,一時不可能來到,就放鬆了警惕。衛青率大軍急行軍六、七百里,趁著黑夜包圍了右賢王的營帳。這時,右賢王正在帳中擁著美妾,暢飲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聽帳外殺聲震天,火光遍野,右賢王驚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馬,帶了幾百壯騎,突出重圍,向北逃去。漢軍輕騎校尉郭成等領兵追趕數百里沒有追上,卻俘虜了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有幾百萬頭。漢軍大獲全勝,高奏凱歌,收兵回朝。經過了這幾次戰役,可以說匈奴已經不成氣候了。

    漢武帝,通過了自己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步一步的終結了匈奴帝國。

  • 2 # 醉聽風雨

    最根本的原因 匈奴是被漢武帝換血換死的。漢武帝時期匈奴的人口也就在一百萬左右,這還是吞併了樓煩、白羊以後的人口。不要驚訝,元朝時蒙古軍隊吊打全世界,人口也就一百萬左右。

    我在其他問答中介紹過遊牧民族的特點,他們是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成年男子拿起武器就是騎兵。漢初時期匈奴號稱控弦三十萬,這數字應該沒什麼水分,能上馬拉弓的沒有三十萬也差不多。而漢武帝時期漢朝多少人呢? 有三千多萬,除去守備兵力以外,漢朝可以拿出二十萬左右的兵力一直追著匈奴換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戰損比例。

    公元前129年的龍城之戰是漢朝反擊匈奴的起點,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各領一萬騎兵出擊匈奴。公孫賀沒找到人,遊行一圈回來了。公孫敖損失七千騎。李廣兵敗被俘,後來跑回來了。只有衛青直搗龍城,斬首七百。這戰績簡直不忍直視,李廣的一萬騎兵估計能跑回來的也不過百,衛青沒有記載損失多少。有資料的公孫賀和李廣就損失了一萬七千,一萬七千人就斬首七百。兩百比一的戰損,史書寫龍城大捷。但是隨著漢朝不斷的跟匈奴交戰,迅速積累了大規模騎兵作戰經驗。到公元前127年漠南之戰的時候,戰損比例差不多就一比一了,特別是衛青和霍去病,深得騎兵作戰精髓,遠距離迂迴、包抄、突 襲,不斷的進攻,殺傷了大量的匈奴人。

    在長城以外廣闊的草原和戈壁上,沒有可以埋伏或者堅守的地方,戰況及其慘烈。漢朝軍隊出塞時騎兵、步兵數十萬,能回來的也就兩三萬。可以說漢朝是硬生生的把匈奴換血換死了。

    漠北之戰以後,匈奴人退到漠北的苦寒之地,人口不斷減少,再沒有力量和漢朝大規模的交戰,

  • 3 # 南影小生

    漢武帝在位54年,用44年的時間,多次出兵反擊匈奴,使得匈奴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漢朝再戰。

    漢武帝前後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的戰役,給匈奴沉重致命的打擊。

    1.漠南之戰

    漢武帝以衛青、李廣、公孫賀等為將,發兵十多萬,兵分多路,在漠南定襄、朔方等地區反擊匈奴,給匈奴承重的打擊,殲滅匈奴數萬人,使得匈奴北撤,大大鞏固了漢朝的北方邊境。

    《漢書.武帝紀》: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獲首虜萬五千級。

    2.河西之戰

    漢武帝派霍去病帶兵出擊河西走廊的匈奴部,前後共兩次,兩次都是漢軍取得勝利,斬殺匈奴8萬多人,收復了河套地區,從此河西一帶,河套平原地區再也沒有匈奴。

    河套地區一直都是富庶之地,糧草豐足,馬匹眾多,漢朝收復後,有了一個軍事根據地,大大加強了軍事力量。

    《漢書.武帝紀》:將軍去病、公孫敖出北地二千餘裡,過居延,斬首虜三萬餘級。

    3.漠北之戰

    漠南之戰後,匈奴主力北撤,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南下的威脅。為徹底結局匈奴問題,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各帶兵馬5萬北上,深入漠北地區,尋殲匈奴主力。

    這次戰役共殲滅匈奴9萬多人,匈奴遭到致命的打擊,從此之後,匈奴無力再戰。威脅漢朝多年的匈奴問題,得以解決。

    《漢書.武帝紀》:大將軍衛青將四將軍出定襄,將軍去病出代,各將五萬騎。步兵踵軍後數十萬人。青至幕北圍單于,斬首萬九千級,至闐顏山乃還。去病與左賢王戰,斬獲首虜七萬餘級,封狼居胥山乃還。
  • 4 # 冒牌東方朔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先說一個結論,那就是“匈奴”並沒有被“漢武帝”終結,因為直到漢代的第十一位皇帝“漢元帝”在位時期,為了管理“西域三十六國”,也為了維護“絲綢之路”的和平安定,而“北匈奴”便是其中一國,只是說,匈奴的勢力並不如以前強大了而已。

    接下來,就可以說說,漢武帝時期,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

    其實,匈奴這個誕生於“蒙古”草原上的少數民族政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活躍在歷史舞臺上了。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匈奴也沒少給秦朝找麻煩,只不過到了西漢的前期之時,變得異常強大起來,這主要與匈奴歷經了秦朝末期的“亂局”,趁機搶了不少的地盤,再加上西漢國家初立,還沒有騰出功夫去整治邊患,所以匈奴便有了較長的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

    直到“漢武帝”之時,當時西漢的朝局已經穩定,而且還歷經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可以說漢王朝已經有了比較充足的“家底”,再加上漢武帝又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於是,平定邊患,尤其是要削弱“匈奴”的勢力便被漢武帝提上了日程,開始選拔軍事人才,操練兵馬,囤積物資,準備派出大軍征討匈奴。

    於是,就在公元前133年,漢武帝第一次集結大軍,發起來對匈奴的“戰爭”。

    此後,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間,漢武帝曾多次派出大軍對“匈奴”進行征討,頗有一種“打不服就一直打”的勁頭,甚至還提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口號。

    而在諸多的征討當中,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要數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而提到這三次關鍵性的戰役,有兩個人就不得不說,那便是被稱為常勝將軍的“衛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

    這兩位古代歷史上的名將,一生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便是與“匈奴”作戰,最終衛青取得了“七戰七捷”的驕人戰績,衛青也說出了“胡虜未滅,何以為家”的誓言。

    而這兩位“大漢脊樑”也都在這三次關鍵性的戰役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可謂“有勇有謀”,不僅能夠很好地利用草原地區的地勢,還能夠合理地調配兵馬,最終取得了這三場戰役的勝利。

    說到這裡就要來說一說“匈奴”的結局了,在歷經與漢武帝長達數十年的對峙之後,匈奴在“漠北之戰”慘敗之後,被打散分裂成為了五部分,而且只能停留在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的漠北地區。

    在公元前119年,取得大捷的霍去病以“勝利者”的姿態,在漢軍眾將士和投降的匈奴首領的簇擁之下“封狼居胥”“禪於姑衍”“登臨翰海”,瀚海便是現今的“貝加爾湖”,算是在自己為漢王朝所拓展的新版圖之上游走了一番。

    衛青、霍去病、李廣和其他一眾大漢將士針對“匈奴”在軍事上的完勝,也使得“漢武帝”成為了在歷史第一個派大軍深入敵方腹地並取得“大勝”的皇帝,這也為後世在對漢武帝的“武功”評價方面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後,還有一件事情要說,那便是在公元前53年,當時南匈奴的首領“呼韓耶單于”率眾向“漢昭帝”投降,這也能說明當時的“匈奴”仍是一盤散沙,他們一直處在“內鬥”之中,而這也正是當初漢武帝當初對匈奴要“一戰到底”的決心以及成功將匈奴擊潰所打下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毛飛上天》故事情節曲折坎坷,那最震撼你的是哪些劇情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