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泊人生57645234
-
2 # 星下靜思
諸葛亮在五丈原與魏軍對陣中,被司馬懿採取拖的戰術,讓諸葛亮求戰不能,終因食少事雜而病重,便用“禳星”大法續命,卻不成想在關鍵時刻司馬懿派夏侯霸來進攻,魏延進帳向諸葛亮報告軍情時將續命燈踏滅,姜維欲拔劍殺魏延時,諸葛亮以天命為由,不讓姜維殺魏延。此時,魏軍來攻,絕不能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內訌,極易亂了自身陣角。再說,蜀軍還有幾個武將可用呢?當務之急是離不開魏延,必須用他來抵抗魏軍穩定大局,諸葛亮才能組織從容撤軍。諸葛亮自認識魏延之初,便沒有好印象,認為他兩反其主,腦後又有反骨,久後必然還會造反。印象一旦形成,便會戴有色眼鏡看人,諸葛亮便沒有改變看法,始終認為魏延會造反。然而,劉備對魏延非常信任,並曾委以漢中太守大任,作為手握重兵大權的封疆大吏駐守前線,多年來忠心戍邊無差錯,此時魏延不造反,非要等到隨諸葛亮出征時才反嗎?
諸葛亮主觀臆斷取人,只是為了印證自已的“神算”和個人喜好,排斥有獨立思想能力的人。諸葛亮死後遺計馬岱,殺死魏延的“妙計”,讓蜀國的將領更加雪上加霜。作為蜀漢丞相,不從整合所有可用之人為蜀國盡力,作好轉化工作,而是採用清除的簡單方式,實在不應該!
-
3 # 老熊173806239
所謂諸葛亮以“非文長之過”阻止姜維殺魏延之說源於《三國演義》“五丈原諸葛禳星,隕大星漢丞相歸天”,純屬虛構。至於“臨終前留下一計”殺掉魏延,也是《三國演義》的說法,與《三國志》的記載不一致。據《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建興十二年秋天,諸葛亮病勢垂危,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商議後亊,安排自己死後的退軍事項(但是隨同出徵並擔任前鋒的魏延卻沒有出席)。讓魏延率軍斷後,姜維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則大軍就不要理睬他,自行出發退回漢中。諸葛亮死後,親信官員保守秘密,不公佈死訊。楊儀命令費禕到魏延軍中探測魏延的態度,對此魏延相當不滿。因為魏延對諸葛亮的安排不滿,以及與楊儀的不和,魏延釆取了不配合楊儀,“趕在楊儀未出發前,搶先率自己的步下向南退去,沿途燒燬依山建造的閣道”。與此同時,兩人都上書後主,指控對方叛逆。魏延軍先到,據守褒谷口,派兵迎擊楊儀。在魏延部下不願自相殘殺、紛紛逃散的情況下,魏延向漢中逃避。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將他殺死。蔣琬推測魏延本意,“不北降魏國,而率軍南歸,只是想殺死楊儀”。魏延的想法不過如此,並不想背叛蜀國,而且罪不至死。綜上所述,魏延之死,雖責在楊儀,但諸葛亮是有責任的。其責任在於秘密會議以及安排心胸狹窄(心胸狹窄的評語來自楊儀傳)又與魏延不和的揚儀領軍後撤。
-
4 # 大飛熊騎士
諸葛亮用“祈禳之法”打算“向天再借五百年”沒有實現,又留下遺計斬魏延,這當然都出自《三國演義》,所以自然得用演義的角度來解讀。當時,魏延入帳,踏滅了諸葛亮本命主燈,無論有意無意,都是天意,這點諸葛亮也是清楚的。更何況魏延畢竟功勞不小,按照《三國演義》的人設,此人腦後反骨,早晚必反的設定,此時的諸葛亮沒有必要殺魏延。因為如果殺了,罪名是什麼?就因為魏延踏滅了一盞燈,那在不知情的人看來,不等於“莫須有”了嗎?縱然也可以讓姜維當“背鍋俠”,不過作為諸葛亮也難逃後人非議的。
所以,在魏延沒有實質性的舉動前,諸葛亮是不會殺了他的,不但不殺,還要繼續使用魏延。前面說了,魏延在演義裡的人設,是早晚必反的,但是諸葛亮何不早點清除他呢?原因第一,蜀漢在夷陵之戰後,嚴重缺乏將才。第二,魏延此時成為資歷,武藝,能力上數一數二的大將。第三,諸葛亮相信,只要他活著,魏延就不會造反,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所以,諸葛亮常常讓魏延當前鋒,有什麼累活讓魏延去幹,把魏延的能力用到最大化,比如詐敗吸引三萬藤甲軍到谷裡,然後一把火燒了,就是諸葛亮讓魏延乾的。諸葛亮阻止姜維殺魏延後,還讓魏延打跑了來試探蜀漢軍的夏侯霸。
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了,於是引司馬懿入谷打算燒死,結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馬懿。和吳國約定一起伐魏,結果吳國方面書信被曹魏繳獲,這一路指望不上(這在正史裡有例項)。又在此時,諸葛亮夜觀天象,知道命在旦夕,於是才用“祈禳之法”續命。所以,天意如此,北伐無望。只是有幾件事讓諸葛亮放心不下,其中有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延了。但是魏延這樣一位大將,如果謀反,要殺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姜維明顯不適合做這件事,因為姜維是降將集團的人,資歷和戰功都不如魏延,更何況,經過“續命之法”這件事,魏延會重點提防姜維。馬岱就適合多了,首先武藝也不差,又是西北名將馬超之弟,平時不喜歡出風頭,假裝支援魏延,讓他果然有了鬆懈之心。
所以,姜維一不適合殺魏延,二時機不對,魏延還無反狀。到了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才會行差踏錯,被馬岱所斬。當然,要說明一點的是,在《三國志》中,諸葛亮是不可能清除魏延的,因為魏延是荊州集團唯一可代表的大將,問題是魏延和同為荊州集團政治上的二號人物楊儀不和,這才讓諸葛亮頭疼不已呀。具體過程,筆者在其他問答有詳細分析,這裡不囉嗦了。
-
5 # 柿正紅
很明顯,魏延軍事能力很強,但不屬於效忠諸葛的親信。所以被排擠,不重用。殺魏延,是為諸葛親信掌握兵權做準備。
諸葛臨死時,叫楊儀、姜維等託付後事,而對魏延封鎖訊息。後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誣告其謀反。無諸葛的具體指示安排,不請示皇帝劉禪而擅殺大將,楊儀即不敢也實施不成。
另外,魏延軍事能力確實太強。有不同於諸葛的奇謀。萬一他以後領軍北伐成功,讓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諸葛丞相,顏面何在?
諸葛提拔扶植姜維,由其領軍,北伐成功也算是諸葛的功勞。
-
6 # 初心如舊
諸葛亮以“非文長之過”阻止姜維殺掉魏延,為啥臨死前還留下一計,殺了魏延?
蜀漢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身染重荷,憂心如棼,自感大限將至,心中難以割捨念念不忘的北伐大業,想用穰星之法延續壽命,據說如果長命燈明亮不熄,熬過時辰,諸葛亮將延壽一紀,也就是再多活十二年,即可活到延熙九年(246)。
正在踏罡步鬥、壓鎮將星的諸葛亮,看著幽暗無光,忽閃欲滅的長命燈,漸漸光亮轉強,心中正高興,大寨外一片吶喊,司馬懿人馬殺聲震天,魏延大步流星闖進來,緊急報告軍情:魏兵夜襲,如何應敵?由於腳步太急,掀起風吹滅了眼看暗而復明的長命燈,一直在旁伺候的姜維,看到這裡心中大怒,拔劍欲殺魏延。
然而諸葛亮心中明白,早把手中作法的寶劍,棄於地上嘆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正是:萬事不由人作主,一心難與命爭衡。魏延雖然有錯,但因為公事,出於責任感,並非故意,同時說明諸葛亮、姜維疏於防範,沒有在外圍設定嚴密警戒,但無論咋說,已經晚了,即使把魏延殺掉,也難以挽回後果,而魏延勇武數一數二,殺掉不但可惜,理由也不充分,還有汙諸葛亮名聲。“非文長之過”也確是實情,當時軍情緊急,無暇再自相殘殺,只有先應付當前危機才是正確選擇。
諸葛亮作法禳星、以及設計死後殺魏延,都是演義發揮的故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沒有見到相關內容,羅貫中寫這麼一段,原意褒揚諸葛亮預知死後事,但副作用也很明顯,比如,後世有不少表示難以理解。從史料記載看,魏延被馬岱奉楊儀之命,追殺於漢中,實際與諸葛亮無關。這中間有楊儀挾私報復成分,也有魏延自身問題,是非曲直,自有後人評說。(1:24)
-
7 # 傾一生
首先,所謂諸葛亮遺計殺魏延其實是不存在的。魏延真正死因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內部權利爭奪的結果。
但是魏延這個人個性叛逆目中無人,在蜀漢得罪人不少。不僅僅是楊儀,大將王平,老資格的劉琰都被他所得罪,可是諸葛亮卻一直重用他。 魏延在短短數年之間從門牙將軍到軍界第一人,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急劇地躥紅也使魏延的個人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魏延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三國志》裡記載“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諸葛亮隕落五丈原,狂傲的魏延天真認為自己展示才華的機會來了,居然打著北伐的旗號胡來。殊不知,他最大靠山已經倒了,沒有諸葛亮從中周旋,楊儀、王平終於開始秋後算賬,一刀拔了這個“眼中釘”。
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魏延並沒有反叛,如果他反叛的話他大可直接率隊去投魏,而不是回成都。後主劉禪在處理魏延的後事上,就說明了魏延並沒有反叛,劉禪不僅沒有追究魏延的家人,還厚葬了魏延。 倒是那個楊儀不能為相後,後悔沒有率兵投魏,並上書誹謗朝廷,終被流放,最後自殺。
(詳細內容可以看一下我主頁有一篇詳細的文章,連線在下面。)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465644127135465998/?iid=50167770437&app=news_article×tamp=1542015580&group_id=6465644127135465998
-
8 # 巴山夜雨涮鍋
諸葛亮留下一計不是“無論如何都殺死魏延”而是“在魏延造反時殺死魏延”。換言之,魏延只要不造反,就不會被殺。
《三國演義》(這裡以毛本為準)的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心狠手辣的陰險傢伙,處處針對魏延。但是,陰險的諸葛亮同時也是個正大光明的人,他殺人從來是按法規來殺,不會在法度之外擅自殺。
魏延,按照演義中諸葛亮的活神仙推算,日後必然造反,所以諸葛亮早想除掉他。但除掉他也要光明正大,而不能殺得他不服,更不能殺得冷了眾人之心。再說,如果魏延真的痛改前非不造反,諸葛亮也不是非殺他不可的。
魏延撲滅七星燈的時候,姜維要殺魏延,諸葛亮說這不是魏延的過錯,阻止了姜維。因為當時魏延是來中軍帳稟報軍情,不小心撲滅了燈。這本來就是履行本職時候的無心之過,更大責任是姜維沒有守好門。就此殺魏延,不但魏延心不服,眾將也未必服氣。
而此後諸葛亮留下的錦囊妙計給馬岱,是讓馬岱在魏延造反囂張的時候砍了魏延。換言之,殺魏延的前提是魏延已經造反。這時候再殺他,不但是罪有應得,大家心服口服,而且更能顯得諸葛亮料事如神,安定身後的軍心民心。
回覆列表
魏延是一文武全才之將,他對諸葛亮不是很佩服,但還是買一點諸葛亮的帳,諸葛亮要匡扶漢室五虎上將都已去世,蜀中無大將就只能借用魏延來打天下,諸葛亮在世時還可以震住魏延,所以姜維要殺魏延時諸葛亮理所當然要阻止,諸葛亮死後如不殺他就沒有人能領導魏延了,加之諸葛亮與魏延關係歷來不好,所以諸葛亮必須以反國罪殺掉魏延。從中看出諸葛亮不以國家為重,以公仇報私怨。特別是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家就己衰敗,作為丞相就應該休養生息,然而諸葛亮卻自呈其才六出祁山,亳無寸土之功卻把一個蜀國推向了滅亡的邊緣,在蜀國無大將的情況下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把魏延殺了,因此蜀國的敗亡與諸葛亮有著直接的關係。諸葛亮的智、忠都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小說中張冠李帶歌頌出來的,諸葛亮如果有三國演義中那麼神,蜀國早就滅了吳、魏二國,統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