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說對清朝皇帝之前的稱呼很多都是直呼其名,如劉徹,楊堅,李世民,李隆基,朱元璋,朱棣等,而很少會有人直接稱年號叫他們開皇,大業,貞觀,開元,洪武,永樂等。而對清朝皇帝卻是大多數稱年號,如順治,康熙等,而鮮有人叫福臨,玄燁。
6
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對於其他朝代皇帝,今人一般都是直接稱呼名字或者是其諡號或者廟號,比如唐太宗,我們也可以叫他李世民。但是對清朝的皇帝,我們一般都是直接叫他們年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首先,清朝皇帝除了皇太極,都只有一個年號,入關以後更是全部只用一個年號。而其他王朝的皇帝則許多不止一個年號,武則天更是隔三差五就換年號玩兒。因此用年號來代指就不合適。

    其次,清朝皇帝的名字比較特殊。康熙的名字是玄燁,雍正的名字叫胤禛,都有不太常用的字。其實除了福臨和弘曆,關內的清朝皇帝幾乎就沒有名字好認的。這固然為避諱省了事,卻也為稱他們名字帶來了麻煩。相比於難認的奕詝,想必還是咸豐更順口吧?

    最後,其實不是對清朝皇帝的稱呼特殊,明朝也一樣。明朝的皇帝本就是一人一年號,到死了都不換。清朝在政治體制上幾乎照搬明朝,自然不死皇帝不改元的慣例也就承繼了。

  • 2 # 滄海話歷史

    從常見的稱呼來看,對皇帝的稱呼主要有四種,分別是諡號、廟號、年號、徽號(尊號),在不同的朝代有所不同。

    皇帝自秦始皇開始,由於秦始皇認為諡號是人死後才追封的,皇帝的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所以就廢除了諡號,秦朝的皇帝就按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秦四世一直往後排,不過秦朝三世而亡,就排到了秦三世子嬰。

    到漢朝之後,諡號又重新被採用,但是廟號並沒有普及,所以漢朝的皇帝多以諡號相稱,比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等,一直到隋朝的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皇帝的諡號。

    到了唐朝之後,為了凸顯皇帝的功績,諡號變得越來越長,平常稱呼不方便使用,再加上廟號的普及,開始以廟號相稱,並且基本固定了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第二位皇帝廟號為太宗的模式,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都是這樣,只不過明朝後來的嘉靖皇帝把朱棣的廟號改成了成祖,所以造成了明朝二祖而沒有太宗的情況。

    像唐朝的唐太祖、唐太宗、唐玄宗,宋朝的宋太祖、宋太祖、宋高宗、明朝的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和清朝的清太祖、清太宗、清聖祖等都是皇帝的廟號。但是明朝開始皇帝開始固定使用一個年號,除了特殊情況的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從明朝開始又逐漸開始了以年號稱呼皇帝。

    明英宗因復辟當了兩次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清太宗皇太極因為稱帝啟用了一個新年號,其他明清的皇帝都是一人一個,同治皇帝剛開始有一個祺祥的年號,但是未改元就換成同治了,所以也算一個年號。比如明朝的正德皇帝、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和崇禎皇帝等用的都是年號,清朝從順治以來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宣統等都是年號。

    由於明朝之前的皇帝大都不是一個年號,所以沒法以年號稱呼皇帝,至於題主所說的清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直呼其名,而清朝皇帝很少稱呼其姓名的,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漢族皇帝名姓在一塊方便稱呼,而清朝的愛新覺羅較長,僅僅稱呼其名又好像不是那麼回事,二是清朝皇帝為了防止避諱麻煩,起了不少生僻字,比如嘉慶顒琰的顒字,道光旻寧的旻字,咸豐奕詝的詝字,這就給稱呼名字造成了麻煩,所以簡單好叫的年號用來稱呼皇帝就再合適不過了。

  • 3 # 千年一嘆什麼

    其他朝代的皇帝不止一個年號,清朝皇帝每個人只有一個年號。再加上清朝離我們這個時代距離最近,史料多,歷史事件記錄的比較詳細,其他朝代歷史事件多有些虛構或年份不詳,現在的清宮戲又比較多,裡面的大臣講某某事件時都會說,康熙多少多少年,順治多少多少年等。

  • 4 # 一點點歷史

    我們對於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可以有多種稱呼,可以用廟號稱呼,也可以用諡號稱呼,甚至直呼其名。

    比如漢武帝,他的名字是劉徹,廟號是世宗,諡號是“孝武皇帝”,再比如我們熟悉的李世民,我們一般用廟號來稱呼他,為唐太宗,還有隋煬帝楊廣,隋朝上的諡號是明帝,廟號是世祖,“煬”是唐朝加的惡諡,也就一直流傳下來。

    後世對於清朝的皇帝稱呼確實比較特殊,不是諡號也不是廟號,而是用“年號”來稱呼,比如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本名愛新覺羅·玄燁,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但是我們卻用年號康熙來稱呼。

    其實我們對於明朝後期的很多皇帝也用年號稱呼,比如嘉靖,萬曆,天啟,崇禎都是他們的年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政局比較穩定年號使用時間長

    明清時期政局比較穩定,除了及特殊的情況外,皇帝從繼位到去世都使用一個年號,而明朝以前的皇帝在位期間大多使用多個年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光年號就用了十四個,而宋朝的宋仁宗趙禎,在位四十一年也用了九個年號。如果用年號來稱呼這些皇帝很可能造成混亂,所以大多用廟號加名字的方式稱呼。

    但是清朝也有例外,比如皇太極,我們大多以名字稱呼,因為皇太極在位期間也使用了兩個年號,被選為大汗時,年號天聰,在天聰十年皇太極稱帝后改元崇德。還有同治皇帝繼位後初定的年號為“祺祥”,辛酉政變後改年號為同治。

    少數民族政權,名字比較拗口

    除此之外清朝由於是外來少數民族政權,名字叫起來比較拗口,還有一些生僻字,所以用年號稱呼更為簡單實用。

    比如嘉慶皇帝名為愛新覺羅·顒琰,咸豐皇帝名為愛新覺羅·奕詝,光緒名為愛新覺羅·載湉,名字都不是常用字。

    其實如何稱呼只是習慣問題,我們對於清朝末代皇帝大部分直呼其名溥儀,也可以用宣統年號來稱呼。

  • 5 # 考古班二愣子

    歷代帝王之稱號,商周至隋朝多稱諡號,唐宋元三朝多稱廟號,明清兩朝多稱年號。現解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明清兩朝多稱年號

    我們稱清朝皇帝確實大多稱其年號,例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很少直呼其名;但是,大明朝的二祖十四宗表示很不服啊,我們稱明朝皇帝也是很少用諡號和廟號的,大多用年號,比如: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

    直呼其名的也有,像朱元璋、朱棣、朱由檢、努爾哈赤、皇太極、玄燁、胤禛、溥儀之類的,那是因為他們太有名了,要麼是開國之君,像朱元璋、努爾哈赤;要麼是有豐功偉績的,像朱棣、玄燁;要麼是亡國之君,像朱由檢,溥儀,就算沒讀過什麼書的人也能坦坦蕩蕩地說出那六個字:末代皇帝溥儀!要麼是歷史故事很精彩,老少皆知的,比如明末皇太極與明朝之間的軍事鬥爭,皇太極與多爾袞、孝莊三個人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比如康熙晚年非常精彩的九龍奪嫡,相信很多人不僅知道雍正叫胤禛,還知道二阿哥叫胤礽、八阿哥叫胤禩,十三阿哥叫胤祥……

    但是其他的比較平庸的皇帝,知道其名字的人不多吧,比如成化皇帝朱見深,隆慶皇帝朱載垕,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明清之前的皇帝,一般人能直呼其名的,如嬴政,劉徹,劉秀,楊堅,李世民,李隆基,趙匡胤等等也大多是鼎鼎有名的皇帝,其他的皇帝能直呼其名的怕是不多,如漢哀帝劉欣、唐懿宗李漼、唐順宗李誦、宋寧宗趙擴、宋度宗趙禥……

    為什麼明清兩朝稱其年號呢?

    我們稱古代的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大致有三種方法:諡號、廟號、年號。所謂年號,是指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如洪武、康熙等。所謂的廟號,是指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例如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等。

    唐宋元三朝多稱廟號,因為明朝之前的皇帝有很多年號,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女皇武則天有17個年號,用年號稱呼皇帝顯然不便,而諡號在使用過程中重複次數越來越多,字數越來越長,也不方便,因此唐宋元三朝多用廟號。但是明清兩朝,一般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正統、天順)和清穆宗(祺祥和同治),年號一般兩個字,廟號一般兩個字較為簡潔,因此明清兩朝多稱年號。

    所謂諡號,是指古代帝王或者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給予一種稱號用來褒揚或者貶低或者表示同情憐憫的稱號。比如漢武帝,諡號就是一個字,武;隋文帝,諡號也是一個字,文。但是諡號太容易重複,撞臉最頻繁的就是文、武之類的,為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想到增加諡號的字數,以至於到了明清,字數多得讓人無話可說,例如:

    朱元璋,年號:洪武,廟號:明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由檢,年號:崇禎,廟號:明思宗,諡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廟號:清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廟號:清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廟號:清穆宗,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 6 # 沅汰

    商代多稱呼祭名,比如“成湯”、“盤庚”、“武丁”。西周和春秋戰國都用諡號稱呼,比如“周武王”、“晉文公”等。

    真正能稱得上帝王要從秦始皇算起。不過秦代的皇帝沒諡號也沒廟號。“秦始皇”、“秦二世”這類稱呼更像是別號。從漢代往後對皇帝的稱呼多是諡號、帝號,比如“漢高祖”、“梁武帝”。也有例外的,有的朝代很短,以先後作為別稱。如“先主劉備”、“後主劉禪”、“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等。

    對清朝皇帝的稱呼其實在不同的群體中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在官吏中稱呼時還是用諡號、廟號。例如乾隆皇帝,在官吏中稱為“高宗”或是“純廟”。至於“乾隆爺”這種稱呼是宮裡太監背後的叫法,當這種叫法傳至民間的時候就稱為“乾隆皇帝”。不過官吏們是不屑這種稱呼的。比如左宗棠和胡雪巖私聊,聽到胡雪巖說“乾隆皇帝”,就覺得很好笑。

    用年號稱呼在清朝很行得通,因為清朝入關以後的皇帝,從順治起到最後的宣統都是一人一個年號。唯有一個例外是載淳的“祺祥”,這個年號是肅順擬的,還沒有用得上顧命八大臣就被革除了,然後用了“同治”。

    如果像漢唐皇帝動不動十幾個年號,再用年號稱呼那顯然就不合適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就用了十八個年號。

  • 7 # a本色蔚藍

    這個問題吧,僅作為一個歷史小白對此的看法。

    個人覺得主要還是因為皇帝個人功績吧。明清兩朝,每個皇帝都終生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朱祁鎮有兩個年號)。古代年號紀元,一個年號這麼好記,後人叫著又順口,久而久之也就感覺特殊了呢。。

    哈哈哈

    其實對於明清兩朝的皇帝來說,對於他們的名字,還是有不少皇帝的名字我們是知道的,比如朱元璋,朱棣,朱由檢,努爾哈赤,皇帝,溥儀等,我這麼舉例,大家可能就發現了,這些皇帝要麼是開國之君,要麼是各自王朝的末代皇帝,大家可能都知道他們的名字,廟號,諡號,其餘中間的皇帝我們大概就知道年號了。

    這不奇怪,開國之君嘛,氣吞萬里如虎,建立了一個王朝,在史書上肯定是大書特書。亡國之君呢,往往是被拿來當做後朝的反例被屢屢鞭屍。出現的頻率一高,你自然就有印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的土豆價格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