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爆笑影片系列
-
2 # 小史同學
事實並不是如此,中國歷史一般上都是由後來的朝代為前朝修史。清朝是推翻明朝建立的天下因此明史很大程度上是帶有主觀色彩的,如果清朝的皇帝把明朝皇帝說的很厲害那自己的臉往哪裡放。
明朝也有很厲害的皇帝比如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及永樂皇帝朱棣,鄭和下西洋等宏偉事蹟便是發生在明朝。
-
3 # 李徵鴻
確實明朝皇帝更昏庸一些。
清朝皇帝再怎麼樣,都是比較盡職盡責的,雖然乾隆之後幾乎都是平庸的君主,但都不混蛋,兢兢業業。嘉慶、道光都是盡力挽救王朝的,無奈能力有限。咸豐、同治得過且過,但也都不亂搞。光緒更是一個熱血、有新思想的有為青年,可惜生不逢時,一輩子被慈禧壓制。
努爾哈赤一代梟雄,破壞有餘建設不足,但也算是一代軍事奇才。皇太極、順治到康雍乾,五個皇帝個個都是非常英明的政治家。
反觀明朝,自宣宗之後,皇帝平庸、昏懦、荒淫之輩頻出,孝宗之後皇帝素質急轉而下,就只有一個隆慶還湊合。英宗一生錯誤頻出,不是他不想幹好,而是自己判斷不清形勢容易被矇蔽。憲宗時期國家其實還算太平,但他也開了很多不好的頭,比如皇莊、傳奉官等等,因為性格過於得過且過,所以也可以算問題皇帝。武宗更是亂搞、瞎搞,把國家當兒戲。嘉靖、萬曆一個比一個自私,祖孫倆把國家當私產,把明朝折騰的民窮財盡。天啟用魏忠賢瞎搞,徹底把國家搞亡。到了崇禎,自己本身就能力不足,所以也就只能來為了祖宗們背鍋了。
明朝皇帝並不是絕對的能力不足,嘉靖、萬曆都算是聰明,但無奈就是不好好幹,在位時間還長的很,能把你氣死。總體來說,明朝中後期理學式微,理學的權威性下降,皇帝們自身就已經不再願意遵守理學的道德規則了,這也是導致明朝問題皇帝多的重要原因。而清朝重塑了理學權威,清朝皇帝對中原文化充滿敬仰,因此反而能夠更好的履行皇帝的職責。
-
4 # 蘭臺
這要看你怎麼定義“昏庸”。
如果定義為天性聰明或者愚鈍,這個實在無法比較。
如果定義為平均“受儒家教育程度”,那麼毫無疑問,清朝皇帝平均受教育程度要高於明朝皇帝。
所以這完全取決於你怎麼定義“昏庸”。
但是這裡我談一下我觀察到的明清皇帝最大的不同。
明清皇帝最大的不同我認為在於清朝皇帝相比明朝皇帝更有危機感,而在這方面,明朝皇帝普遍缺乏危機感。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明朝皇帝普遍認為老朱家“得天下最正”,這種心態不是嘴上說說,而是明朝皇帝普遍心態。
這一點就連清朝大臣都觀察到了,他們在拍愛新覺羅皇帝馬屁的時候會提到“明朝皇帝總愛標榜自家‘得天下最正’,所以做事肆無忌憚,肆意妄為,所以出了很多昏君。”
當然,清朝大臣這確實是拍馬屁,但是也點出了明朝皇帝特點:普遍在施政上缺乏危機感。
皇帝施政缺乏危機感,好,也不好。
不好當然就如同清朝大臣們總結那樣皇帝不剋制自己“肆意妄為”,而且容易怠政,對於一個一元化帝國的皇帝,怠政對他的統治是非常不利的;
而好的一面則在於明朝皇帝不會對自己權力源頭感到焦慮,使得他們在倦政的同時無形中給整個社會鬆綁。
再說直白點,明朝皇帝普遍缺乏危機感,因為缺乏危機感而大多選擇怠政,而怠政雖然對朱明皇室不利,不利於他們的統治,但是卻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
而清朝皇帝則和明朝皇帝相反,儘管康熙帝天天把“自古得天下之正,莫過於本朝”掛在嘴上,但是從他開始,一直到慈禧,清朝皇帝始終沒有辦法擺脫源危機感和焦慮,所以清朝皇帝特別自我剋制,對行使權力和施政充滿了危機感和緊張感。
好的一面自然是對於救災、水利、墾荒、吏治等方面,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更上心,更緊張,以乾隆為例,乾隆皇帝對救災、水利很墾荒的關心,我覺得超過了明朝任何一個皇帝,華人口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好的一面則是由於清朝皇帝過分的危機感,使得他們對社會任何地方的鬆動都保持非常大的警惕,無論是思想上的還是社會形態上的,我懶得舉乾隆以文字罪人的例子了,我這裡說一個大家不太瞭解的,嘉慶皇帝的例子。
嘉慶皇帝在執政的中期開始對當時社會現實妥協(比如縱容貪汙等),但是唯獨他對民間自發組織開礦很警惕,他寧願給流民找地方墾荒也絕不輕易開口子,讓流民開礦。
因為在嘉慶帝看來,民間開礦容易導致老百姓抱團,而抱團就容易出事。嘉慶帝對民間開礦的打壓大大推遲了“天平天國”爆發的時間,這裡再提一句,楊秀清、蕭朝貴就是民間開礦燒炭的。
而清朝皇帝勤政的好與不好,就正好和明朝反過來了。
-
5 # 人間處處是青山
皇帝的個人能力是一方面,但是手底下能不能有人是另一方面,一個民族和國家一個人帶動和一群人帶動是不一樣的,那個人品德去評價政治人物首先就是錯的,事必躬親,不懂放權不一定代表不好,也不一定代表好,一個民族在發展,儘管這條路充滿艱險,但是始終是進步的,大勢面前個人是做不了什麼的,比如明末,比如清末,我沒有覺得明朝或者清朝的皇帝昏庸,否則也不可能安安穩穩的穩坐大位,我們所看的是作為皇帝是不是帶領這個國家在前進,所以說昏庸嘉靖,萬曆都是首當其衝,玩弄權利把控平衡和做一個好皇帝不一樣,康熙一樣如此,掌控權利但是實質的進步和發展卻沒有,所以本質是一樣
-
6 # 火器工坊
其實不是明朝皇帝昏庸,而是明朝皇帝比清朝皇帝要更自由一些。而且兩朝的帝王繼承人選擇方式不同,也決定了兩朝皇帝在朝表現也會不同。
明朝皇帝應該說是啥樣的都有,這點在漢唐時代也是一樣。獨裁暴君、寬厚仁君、不理朝政的、太有個性的,應有盡有。
像洪武、永樂、嘉靖、萬曆、崇禎,就屬於典型的獨裁暴君,他們五個做事可以說是雷厲風行,不過明初和明中期的環境大有不同。明初皇權確實可以為所欲為的攬權,洪武和永樂是非常成功的把所有大權都握在了自己手裡。
但是明中後期,能與皇權對抗的文官集團已經幾近成熟,皇帝要想獨裁,已然是個不太現實的想法。因此這幾個時期明朝的黨爭不斷,不過嘉靖皇帝的御臣之術也是了得,所以也是嘉靖一朝,雖然文臣黨爭,卻也不敢太出格。
不過萬曆和崇禎就差遠了,萬曆本想用立儲一事捍衛自己皇帝的威嚴,卻不想引發了一場34年無休止的黨爭。而且到最後,事態已經發展到自己根本控制不住的狀況,只能採用愚蠢的罷官手段,雖然給自己稍稍換來些清靜,但卻實在的嚯嚯了國家。
崇禎皇帝的權術水平堪稱大明獨裁者中最差的了,本想駕馭群臣,卻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出事就想找個墊背的,終於是弄到君臣之間毫無信任,那政府也就差不多該倒閉了。
再就是洪熙、宣德、景泰、弘治、隆慶五個寬厚仁君,在他們的治理下,大明基本上都是拜託了當時的危機,應該說,這幾位都是大明的續命稻草。
然後就是太有個性的皇帝,像正德,文武雙全,廟號武宗,這可是個高評價。在他的統治期間,大明有黑暗時刻也有撥亂反正,也是正德在位期間,內閣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文官集團基本上成熟於這個時期,如果不是正德皇帝的放權,也不會有這個局面出現。
另外正德皇帝自己騎馬打仗,也是古之帝王中少有的一類。
再就是天啟,這個說實話有不小的爭議,有說他傻子的,有說他老謀深算的。根據《明史》、《明實錄》給我的印象,我倒覺得他就是個搞藝術的,只是倒黴生在帝王家,其實跟宋徽宗應該是差不多的,一個不善於政治的雕刻家。
當然明朝平庸皇帝也是有的,像正統和成華就沒什麼太大的能力,個人也不是那麼強硬,統治期間比較軟弱,像土木堡就是發生在正統年間。
其實明朝的皇帝,除了洪武、永樂出於行伍,成化、天啟疏於教育,其他帝王都是受到過良好教育的。之所以花樣百出,也是因為明代有代理皇帝決策的司禮監和握有議政權和執行權的文官集團可以在皇帝不幹活的時候有秩序的繼續執行這個國家機器。而大清,所有的決策權都在皇帝手上,雖然會受到議政王會議的制約,但是從康熙開始,基本就在無人可以在撼動皇帝的絕對決策權。
清朝的皇帝,確切來說是沒有昏君,但是庸君也是不少。雖然摒棄了嫡長子繼承製,轉而採用賢者繼承。但是這種選舉制度很快在乾隆之後就變了味。
不得不說,從天聰到乾隆,這幾個皇帝都是個頂個的人才,皆有治世大才(乾隆後來是對群臣心灰意冷,再加上孝賢皇后掛了,然後生性大變,成了混蛋)。但是嘉慶往後,基本上就都是空會讀死書,卻並沒什麼治國才華的庸君。只是體制下逼得他們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所以國家在這個時候也是越來越完蛋,要沒有近代突變,大清怕是要早亡國六十年了。
-
7 # 歷史一書生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明朝皇帝不可能說自己是奇葩吧,是暴君吧,我是木匠皇帝,蟋蟀天子....那是統治者說的,後朝抹黑前朝的可能性我們也不能排除,因為這是很正常的事,皇帝要維護自己的統治,抹黑前朝皇帝,愚昧的老百姓又很少了解歷史,很容易被忽悠。
-
8 # 祖國瞭望
不是,是清朝大肆篡改歷史,以至於清朝皇帝成了傻子,也沒有真實的明史可讀,清朝皇帝也昏庸且很邪惡,但,當今文史界娛樂界,滿清餘孽過多
回覆列表
不是。只是明清皇帝的環境不一樣。
首先,我們先說清楚皇權和皇帝權利的區別。皇權是皇帝為首腦與貴族相互博弈的制度。官僚系統就是這種制度的工具。官僚系統在保證皇權的強大的同時,也制約著皇帝。就是說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不能隨意干涉官僚系統管理。皇帝權利才是皇帝個人的權利。
在明朝立國的時候,朱元璋覺得皇帝權利不能受到官僚系統的約束。不能太給那些士大夫臉。他一直努力建立一種獨立於官僚系統外的屬於皇帝個人的系統,這就是明朝專屬的錦衣衛,東廠各種特務機構。這種系統不按照官僚的那套辦法執行。只按照皇帝的喜怒執行。明朝有很多大太監擁有很大的權利,其實就是屬於皇帝的白手套。皇帝個人權利的過大導致官僚系統必須結黨才能抗衡。結果就是大家逐漸失去底線。要是一個臣子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須結盟。不是投靠閹黨就是投靠士大夫這邊。結果整個國家失去控制了。任何一項政策就非常難透過。大家不去想這個政策好不好,只是單獨的因為各自的黨派而反對。最終導致國家走向滅亡
清朝基本繼承了明朝的所有管理制度。而且清朝皇帝也覺得皇帝個人的權利不應該受官僚系統約束。但是他們沒有透過太監來對抗官僚系統。明朝皇帝之所以用太監,是因為太監必須依附皇權才能生存。就是說必須和皇帝有很好的私人關係才能放心使用。清朝皇帝沒用太監是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包衣奴隸。別覺得包衣奴隸就是奴隸。他們其實是皇帝的心腹。比如雍正一朝的年羹堯就屬於這種人。
這種人既是官僚又是皇帝的私人同夥,對於國家的管理相對就順利。
看歷史就是這樣,不是這個人無能昏庸,而是他處在那個環境不得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