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韭菜剛發芽

    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璀璨瑰麗,僅就與各式服裝搭配的飾物而言,原料之廣泛,工藝之精湛,造型之多樣,紋飾之細膩,內涵之包羅永珍,堪稱一座豐富的服飾寶庫。

    各民族的飾物儘管質料不同,造型、紋飾各異,但大多數飾物佩戴在身上的部位是一致的,如頭花、項鍊、耳環、手鐲、指環等。此外,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為文化象徵符號的飾物及其佩戴方式,有時候,它比衣服更具象徵性,或說包含著更多的民族文化內容。這些飾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述說著民族的歷史,記錄著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土族在服飾上所表現出的對色彩的摯愛,以及使用色彩時的大膽與狂熱,令人歎服而迷醉。杏黃、薑黃、翠綠、深綠、天藍、普藍、大紅、粉紅、藍、白……真正是五顏六色。土族婦女注重頭飾,當地人稱“扭達”。過去,扭達的樣子因地而異,進入現代社會以後,逐漸簡化成一種樣式,只是已婚和未婚之間有差異。姑娘一般梳三根髮辮,已婚婦女梳雙辮;辮子的末梢相聯,並且以珊瑚、松石、海螺片等加以綴飾。土族婦女的雙耳佩戴鑲有紅珊瑚、綠寶石並刻有花紋的金、銀、銅製耳環,下垂五色珠,並在珠子上結穗;其中最講究的是銀耳墜——用數串五色瓷珠把耳環連在一起,珠串長長地垂在胸前,看上去像數條項鍊。土族婦女的頸部佩戴鑲有二十多枚海螺圓片的項圈,腰間懸掛花紋錢袋、荷包、小銅鈴、彩絲穗等飾物。

    裕固族婦女到了成年,開始佩戴“頭面”,表示到了可參與社交併準備婚嫁的年紀。“頭面”在喜慶盛裝中不可缺少,是裕固族最具代表性的飾物。具體戴法是,先將頭髮梳成左、右、後三條辮子,用三條鑲有銀牌、珊瑚、瑪瑙、彩珠、貝殼等飾物的“頭面”,分別系在垂於胸前和背後的三條辮子上。“頭面”重量一般在3✊5公斤左右,分為三段,用金屬環連線,上齊耳環,下以身高定長短。少女們的頭飾也很有特點:在一條長紅布帶的上邊綴各色珊瑚珠,下沿用紅、黃,白、綠、藍五色的珊瑚珠及玉石穿成許多條穗,像珠簾一樣齊眉垂在額前。

    哈薩克族女子也在額前垂掛珠簾,不過不是單獨的頭飾,而是穿在帽子上。這種帽子是新娘的標誌。未婚姑娘有一種用紅色、綠色或黃色絨布縫製的硬殼圓鬥形小帽,帽頂用金絲線繡花,並插上貓頭鷹羽毛。哈薩克族人認定貓頭鷹羽毛象徵著勇敢與堅定,所以特別喜歡把它作為裝飾。還有一種用綢緞、棉布和水獺皮或羊羔皮做成的圓帽,帽頂繡花,鑲嵌有珠子、瑪瑙和金銀做的插孔,孔中也插一根貓頭鷹羽毛。

    傈傈族女性的飾物由於生活的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如雲南怒江地區的傈傈族已婚婦女,耳朵上戴長至肩部的大銅環或銀環,頭上戴由珊瑚和硨磲片穿成的“俄勒”,脖子上戴彩珠、瑪瑙穿起的飾物,一直垂到胸前。麗江地區的傈傈族婦女,則講究頭戴綴滿珠飾的布套頭,頸部垂珠鏈。德宏地區的傈僳族姑娘要戴紅、白、黃布的手帕,上面綴滿珠飾,下面有銀鈴、銀泡和珠墜懸垂,墜頭還繫有彩色的絨球和線穗;胸前掛著銀項圈和串珠連成的銀鎖;項間還掛有上數條或十數條項鍊。

    “俄勒”是傈傈族服飾的典型飾品,這裡也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的姑娘與年輕英俊的小夥子相愛,小夥子整天在深山野林中打獵,由於沒有衣服穿,身上被樹枝掛得傷痕累累。姑娘看後非常難過,就翻山越嶺找到野麻,剝取麻皮上的纖維,捻成線,熬了好多夜,終於織成布並做成衣衫,送給了小夥子。小夥子為了使姑娘更美麗,便用珊瑚珠等編成“俄勒”送給了姑娘。從此,“俄勒”成為姑娘們的頭飾,也從此成了傈傈族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情信物。

    景頗族女性的銀飾特別顯眼,如果有景頗族青年婦女從遠處走來,首先吸引我們的就是那掛滿前胸的閃亮的銀飾。因為她們愛穿黑色圓領短上衣,銀飾顯得格外耀眼。除了胸飾以外,還要再掛幾串銀項鍊和銀項圈,走起路來,不僅銀光閃爍,同時鏗鏘作響。再配上景頗女性常穿的大紅色筒裙和大紅色頭箍,黑、白、紅三色輝映,具有強烈的對比效果。

    怒族女性也佩戴胸飾,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銀幣,穿成紅、綠、白相間的珠串,正掛或斜掛在前胸;她們戴紅色珠串組合成的頭飾,或以紅藤纏繞在頭部;喜歡以竹管穿耳或以銅質大耳環為飾。雖然這些飾物的質料與其他民族有相似之處,但製作和穿著後所呈現出來的裝飾風格卻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說起佩飾來,恐怕飾物最多的要數苗族女性,而且幾乎全是銀質飾品。苗族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可謂首屈一指。凡婦女盛裝,必佩銀飾,其數目數不勝數,有銀插花、銀牛角、銀帽、銀梳、銀簪、銀扇、銀項圈、銀耳環、銀披肩、銀胸鎖、銀腰鏈、銀鈴、銀手鐲和銀戒指等等。一個盛裝的苗族婦女,全身銀飾可重達二三十斤。苗家人認為,佩戴銀飾不僅表示富有,也不只是出於審美需要,更重要的是有祈福、驅邪的目的。

    苗族的銀製品工藝歷史久遠,而且水平相當高,銀飾造型及紋飾也非常豐富。如銀手釧、銀項圈等,有空心、實心、刨花和六方形、圓柱形等諸多樣式。苗家銀飾中,要數牛角形頭飾最為引人注目,作為民族服飾品來說也最具代表性。銀牛角頭飾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地區,婦女盛裝時要在高高的髮髻上直插一架銀質牛角。銀牛角用薄厚不一的白銀片打製而成,兩角高高聳起,形如水牛角,上有各種圖案,高與寬可達1米,重約1公斤。銀角間插有壓花銀扇。

    還有一種木質的牛角形頭飾,主要流行於貴州省貴陽、畢節等苗族居住地。牛角用木頭製成,長達50釐米,兩端角尖豎起,中間有梳齒,便於假髮的纏繞固定。婦女們先把長髮挽髻於頭頂,然後用假髮和黑色棉線或絲線把木製牛角形頭飾固定在頭頂上。這種牛角飾仿自黃牛角,源於原始崇拜。苗族人崇尚牛,認為牛是上天神牛,降至人間助民耕田耙地,是為了造福人類。因此,他們每年都要給牛過生日,舉行敬拜牛神的祭祀大禮。民間還傳說,古時候苗人是男子嫁到女家,為了將出嫁的新郎打扮得威武雄壯,就給新郎頭頂配上一對木製犄角,除了裝扮新郎、使婚禮更有排場外,還有辟邪的目的。到近代,婚俗改為婦女嫁到男家,牛角形頭飾就轉移到了新娘的頭上。時至今日,已不只限於婚禮,牛角形頭飾已是苗家女盛裝的一部分了。除了大量用銀飾以外,苗家的繡衣也十分精緻,僅新娘的一件貼繡上衣上,由彩色黃片摺疊的小三角就可達17000多個。姑娘從六七歲時就開始製作,當完成這件凝聚著心血的工藝嫁衣時,差不多就到了該出嫁的年齡。

    侗族人也愛銀飾,而且以其多而精緻為著裝美的最高追求。節日盛裝包括銀花、銀帽、銀胸飾、銀項圈、銀手鐲等數十種飾品,很多纏成麻花狀,一環套一環,形同細鏈。銀飾帽簷上層一般要鑲18個羅漢,下層嵌18朵梅花,兩鬢處各鑲一個雄獅,既講究工藝上的一絲不苟,又寄予吉祥的意願。婦女生育後,孃家送給外孫的銀飾件,有銀帽、銀鎖、銀項圈、銀手圈等。侗族女性的衣服多講究顏色素雅,常用青、藍、紫、白為基調,區域性施繡才用些淺綠、淺玫瑰紅等顏色。這一點與水族服飾很相似,水族人也喜歡黑衣、藍衣,也要佩銀胸鎖、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銀腰鏈、銀梳、銀扣等。

    毛南族服飾中最有名的是花竹帽,它的主要功能不是遮陽擋雨,更多的是作為裝飾品,而且大多是作為愛情信物送給心上人的。花竹帽上綴以銀飾,如銀簪、銀梳、銀環,青、藍色衣服外面也綴以銀項圈、銀麒麟、銀牌、銀鈕釦。

    聚居在海南島的黎族婦女也是銀飾滿身,頭上戴銀釵、胸前掛銀珠鈴、頸間戴銀項圈,腰上垂掛銀牌和銀鏈、腳上系銀環,甚至衣服下襬都有排列整齊的銀飾。黎族的飾物不限於銀飾,她們還鍾情於銅錢項圈、腰間的鋼質挎刀、彩珠穿成的多層串飾,以及繡有色彩豔麗圖案的挎槍的帶子和內裝火藥的胸掛。

    生活在臺灣島上的高山族,到了近代,還保留著許多有原始意味的佩飾,很好地記載著人類的童年趣味。如那些裝飾在男女身上的貝飾、琉璃珠、豬牙、熊牙、羽毛、獸皮、花卉、銅質或銀質飾件、裝飾用的錢幣、骨質或銀質鈕釦以及竹管等。其中一支泰雅人有一種極為貴重的服飾,是用貝殼經過精心琢磨,製成一顆顆圓形帶細孔的小珠粒,然後用細麻線穿成串,再將其成行縫製在衣服上的。據說製成一件珠衣,至少需要五六萬顆貝珠。

    關於少數民族的飾物,僅用幾頁書紙是很難表述清楚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青年紛紛走出深山峽谷,走進城市,一些飾物已出現消亡的勢頭。中國漢族人服飾西化,而少數民族服飾則迅速漢化,面對現代社會工業化的衝擊,那些精湛的、用心靈塑造的工藝是否會真的漸漸逝去呢?

  • 2 # 慢半拍的花花姐

    少數名族身上有那麼多銀飾品。

    銀自古到今都非常受人愛戴。銀有消炎並幫助傷口癒合,比如新打的耳洞最好先帶銀耳環,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還有殺菌作用,並能有效控制頑抗菌株。銀還可以殺死所有有害微生物(細菌、病毒、真疫屏障)。銀離子保健杯對治療胃炎、瘧疾達到不醫而愈的功效。

    少數名族銀飾穿在身上第一是為了安全,第二少數名族居住環境等因素經常搬遷方便攜帶,還有炫富,銀是財富的象徵,佩戴銀飾被認為是社會地位的體現,基本上他們的銀服飾都是純銀打造的。

  • 3 # 文史馮一家

    少數民族比較日常的裝扮還是很簡單樸素,平時在電視上網上看到的身配大量飾品一般都是在比較重大的節日才佩戴的。

  • 4 # 微光人文

    我認為少數民族身上佩戴那麼多影片的原因,主要有三種,第1種是跟他們的生活習俗有關,第2種是跟他們與其他民族交流有關,第3種是跟他們的傳統文化傳承有關。

    第1種 跟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有關

    主要是來源於少數民族本身的生產生活過程當中,出現的特定環境,因此使他們佩戴如此多的飾品,例如像蒙古族,因為在遊牧生活當中無法去擁有一個固定資產,而如何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將自身所最為貴重的東西轉移,這就成為了他們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透過那些貴重的飾品,他們就可以直接佩戴,不僅具有著彰顯其地位和財富的作用,在另一方面也有著美觀度和便於保管等各種更為方便的能力,這些能力,也成為了少數民族更為熱愛佩戴飾品的原因。

    第2種 與他們和其他民族的交流有關

    主要是少數民族在和漢族之間的商業貿易當中,透過自身的特產,和漢族交換那些銀子的,不同的東西,而那些東西對他們的生產生活來說並沒有直接的用處,而是透過打造成各種各樣的影片來對他們形成美觀度和財富方面的累積作用,因此也是那些少數民族更為的喜愛這些影片主要表現就是南方的少數民族,喜愛銀飾的例子中,所體現出來的那樣。

    第3種 和少數民族本身的傳統文化傳承有關

    有許多少數民族在早期的時候都有圖騰崇拜和自然物崇拜的傾向,在那些圖騰崇拜和自然物崇拜當中,也有附屬的,對神聖物什和神聖的事物的崇拜,這些事物和東西的崇拜,從另一側面,也是他們對各種各樣的飾品產生很大的喜愛感,這也是,少數民族願意佩戴那些影片的原因之一。

    這就是我認為少數民族身上佩戴那麼多影片的原因主要有生活習俗,民族交流和傳統文化三個方面,請大家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用是如何從王倫手中奪下樑山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