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白露為霜65799235

    春秋,魯莊公齊襄公年代之前,齊魯還算實力均衡,那時候齊魯鄭宋四家兩兩聯合爭霸,也就是齊襄公開始壓制魯國,齊桓公登位齊國更加強大(當然齊桓公伐魯還被曹劌三通鼓打的屁滾尿流),魯鄭宋日衰,魯國在齊國邊上,被齊國壓制欺凌多年,國力更加衰弱,國土不斷被蠶食,戰國時還被強大起來的吳國吃一大口,整個成了魚腩小國,最後被楚國直接滅了。

  • 2 # az2777

    有人說了重複的我就不提了,

    我提一點,秦末亂戰項羽被楚後懷王封為魯公,毫無疑問魯地被楚國佔了。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魯國可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很重要的諸侯國,其先祖是周公旦之子封地,爵位侯爵,姬姓。

    起初地盤很小,但經過吞併他國,侵佔鄰國而擴大。

    奈何遇上了宿命中必須面對的勁敵,齊國,落於下風,自此一蹶不振,但其地位也不純粹弱勢,在戰國開局前段,仍然有弱小諸侯國對其進貢。

    輝煌歷史:抗擊過齊楚晉三大諸侯國,名人迭出,譬如孔子、曾子、魯班等等。

    傳二十五世,三十四君王,時709年,算是諸侯國中比較穩定安康的。

    作為春秋戰國的周禮典範的魯國最終於公元前256年被楚考烈王所滅,也就是楚國滅了它。

  • 4 # 關東俠客

    魯國是一個有790年曆史的國家,夾在齊晉楚等大國之間。到戰國時期被楚考烈王所滅。魯國是周初主要封國,姬姓。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輔佐周成王制理天下,他的兒子伯禽在太昊之墟建立魯國,定都曲埠。魯國開始建國時疆域很小″封土不過百里”,後來逐步兼併一些小國,魯國才成為大國。魯國嚴守周禮法制度以禮治國又接收″殷民六族",殷民文化較高善於經商,因此魯國的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就是一個樣板國家"周禮盡在魯矣"。魯國疆域最強時北到泰山,東達黃海,西抵定陶,南接徐淮。由於魯國位置比較特殊夾在晉齊楚大國之間,加上內亂不斷“慶父不死魯難未己"。魯國一直沒有機會成為泱泱大國。秦將白起攻佔楚國都城郢都,火燒夷陵之後,楚國東遷,都城定在壽春。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相持幾年,楚考烈王找到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公元前261年北上進攻魯國佔徐州,前255年北上攻佔魯國都城曲埠,把魯頃公遷到莒,魯國滅亡。魯國共傳二十五世,三十四君,歷七百九十年亡國,但楚國也是為別人作嫁衣二十多年後被秦國所滅。

  • 5 # 西府趙王爺

    據史載,魯國乃是於公元前256年由為楚考烈王所滅。此時魯國已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0年。

    在這裡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魯國的滅亡時間和周朝差不多,周朝也是在公元前256年為秦國所滅。

    其實這並不是巧合,而是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因果關係。

    眾所周知,在戰國後期,周朝王室已經衰落到了極點,不過由於其特殊的地位,也沒有人冒著成為眾矢之的的危險的去動他,即使是當時最為強大的秦國,也不想因此而惹麻煩。

    但是別人不動你架不住自己作死啊!

    在秦楚爭霸的時候,由於楚國打不過秦國,楚孝烈王便教唆周赧王,讓他以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給自己出頭,結果六國不配。周赧王白忙活一場不說,還因此得罪了秦國。秦王脾氣不好,見周王室如此不聽話,於是便派兵攻破洛邑,殺周赧王,東周滅亡。

    而身為罪魁禍首的楚孝烈王見秦國滅了周朝,很是不服氣,為了贏回顏面,便伺機滅亡了魯國。

    至於為何要拿魯國開刀,這是有原因的。要知道魯國當初可是周公的封國,周公是誰啊?周武王的親弟弟啊,所以魯國從地位上講,一直以來都是諸侯之首!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

    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秦國滅了周朝,但楚國也滅了魯國,在楚孝烈王看來,上如此楚國就算是輸給秦國。

    也是槓精無疑了!

    當然,其實由於和周王室的關係,周朝與魯國同為天下禮儀正統。秦國既然已經滅亡了周朝,那麼魯國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他已經失去了自己最為仰仗的正統性。

    那麼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魯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 6 # 與風互語

    這個問題史書上有,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滅了魯國,

    魯國在戰國時出了很多傑出人才,但它的重要性在戰國時也並不太明顯,

    所以魯國好像不太被學者們提起和重視,因此在史書上也沒有太多的資料,除了紀年表和國君的年號和滅亡時間外,也沒有什麼重大事件可供參考。

  • 7 # XGC上善若水

    戰國時期魯國是在公元前249年被楚國楚考烈王所滅。

    魯國是周朝的一個邦國,地域較小,國力最強盛時地域也不過北至泰山,南至徐淮,西至定陶,東至黃海。國都定都在山東濟寧市的油阜,對於魯國的面積,歷史上是這樣形容的“封土不過百里”。

    魯國需小,但存在時間較長,歷時長達790年之久,魯國為什麼能生存這麼長時間?是因為魯國的制度,全部沿襲周朝的禮制。當時的齊國非常強大,幾次想滅掉魯國,但是遭到諸國的討伐,魯國才倖免滅國。

    由於秦國滅掉了周朝王室,當時的楚國去幫周王室解圍,結果被秦打敗,這時周王室己不存在,魯國是沿襲周制的小國,再加上魯國的存在己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楚國為了挽回自己的顏面,趁勢滅了魯國。

    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的軍隊進入曲阜,把魯國最後一位國君魯頃公放逐,六年後(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再次把魯頃公廢為平民,這時的魯國徹底滅亡。

  • 8 # 源稚生

    魯國在中國歷史上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國君姬姓。第一任魯國國君是周公的兒子姬伯禽,由於周公作為周成王的輔政大臣,於是他把魯國的治理交給了兒子姬伯禽。

    魯國始封時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里”,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國。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魯國曆經魯公伯禽、考公酋(世本作“就”,鄒誕本作“遒”)、煬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世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厲公擢(世本作“翟”)、獻公具(厲公弟)、真公濞(世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強藩,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

    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其國力之強,使得華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國力最強時其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都位於今山東省濟寧市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

    從西周一直到春秋,魯國一直是比較重要的諸侯國。具體到春秋時期,大約在魯僖公時期魯國國力達到最高峰。表現在詩經魯頌即是讚揚魯僖公的詩作。

    魯僖公之後,公室權力逐漸旁落到三桓手中。國家陷入公室和三桓內鬥,國力就逐漸衰弱了。到春秋末期,《史記》記載: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到了戰國時期,魯國國勢繼續衰弱,成為二等國家。戰國時期的魯國曆史記載得很粗略。甚至史料中各位國君在位年數也互有牴牾。到魯穆公時,三桓破滅了,國君收回了權力,進行了一些改革,國力稍有改善。之後就繼續沉淪,記載也更不清楚了。直到公元前256年魯頃公時,被向東方發展的楚國所滅。

  • 9 # 歷史倪說

    一、關於魯國滅亡的記載

    魯頃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魯頃公出逃,躲到魯都之外,成為平民。魯國自此絕祀。《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頃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頃公亡,遷於下邑,為家人,魯絕祀。”令人不解的是,“楚國滅魯國”,對楚國來說,如此大事,應該大書特書,《史記·楚世家》卻隻字未提。

    《資治通鑑》對魯國滅亡的記載稍微詳細一些,記載如下: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楚王遷魯於莒而取其地。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楚滅魯,遷魯頃公於卞,為家人。

    二、君權旁落,名存實亡

    其實,魯國君權早已旁落至“三桓家族”。說起三桓家族不得不從魯桓公說起。魯桓公三年,魯桓公迎娶了被譽為“春秋三小霸”之一齊僖公的女兒文姜做夫人,並於魯桓公六年生下了公子同,因其為魯桓公的嫡長子,故立為太子。

    魯桓公因為文姜與齊襄公兄妹的不倫關係,客死齊國之後,太子同即位,史稱魯莊公。“莊公有三弟,長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三人均為魯國大夫,後來他們逐漸繁衍發展成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大家族。由於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均出自魯桓公,被稱為“三桓”。

    至魯宣公時,魯宣公對“三桓”忍無可忍,“欲去三桓”,並在鐵桿支持者東門氏支援下“與晉謀伐三桓”。但魯宣公去三桓的事業未成即去世,季文子首先發難,東門襄仲的兒子公孫歸父隨即逃亡齊國。“三桓家族”聯合發難,驅逐了東門氏,並隨即掌控魯國國政,“魯由此公室卑,三桓強”。

    到了魯襄公在位時,“三桓家族”勢力更加強大,並於魯襄公十一年“三桓氏分為三軍”,即三桓家族分別掌控魯國三軍。據記載,“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伯禽之封,舊有三軍,其後削弱,二軍而已。季武子欲專公室,故益中軍,以為三軍,三家各徵其一。”

    《史記》記載了晉國趙簡子與史墨的一段對話,“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可以印證“三桓家族”在魯國勢力之強,且魯君無論如何難以收回政權。

    據《史記》記載:“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至魯頃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為止,魯國公室自顧不暇,僅能看“三桓家族”臉色過日子。

    魯國公室之所以在“三桓家族”牢牢把控魯國國政的情況下,始終保全名位,直至魯國被楚國滅國,而未發生像“三家分晉”、“田氏代姜”之類的事情,或許是因為“三桓家族”皆出自魯國公族,多少受到一些宗法的約束,顧及一點家族情分。

    三、三桓結局

    按照百度對“三桓”結局的解釋:魯穆公元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季氏據其封邑費、卞、東野成為獨立小國(費國),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孫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齊國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魯國的權力中心。 或許陷於資料的缺乏,有些不解。

    首先,作為魯穆公改革的主持者公儀休既然有如此一番作為,《史記.循吏列傳》對他的記載也僅僅是“奉法循理,無所變更”、“清正廉潔”等等,且記載了他“拒不受魚”的故事。

    其次,《史記》對魯穆公的記載僅有即位之年、去世之年,寥寥數字。

    所以,一些人講到“三桓”常以“魯國公室因三桓專權無法振作,直到亡於楚國”,“三桓”也應該是隨著“楚滅魯”或被滅,或逃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椒樹追肥,葉子燒乾能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