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壕煙花

    端午將臨,許多人說“屈原”是司馬遷虛構的歷史人物,你相信嗎?

    前言

    這個懷疑由來已久。疑團主要有四:其一,清末的經學大師廖平、民國的大學者胡適等人,發現在先秦的文獻都沒有“屈原”的記載,因此他們認為屈原是虛構。其二,最早提到屈原的文章是西漢賈誼寫的《吊屈原賦》,而且在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介紹了屈原生平後,“屈原”才橫空出世,以前一直不為人知。其三,屈原愛國,受楚華人崇敬,敵國憑什麼也要崇敬他,為他投粽子餵魚?其四,端午節起源於西晉,比傳說中的屈子時代要晚五百年,和屈原八竿子打不著。針對對這些歷史疑點,我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一.在先秦史籍中,為什麼“屈原”沒有見諸記載?

    我想,可能跟秦朝“焚書坑儒”事件有很大關係。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李斯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郡縣制”,要求按古制分封。遭到丞相李斯駁斥。秦始皇採納李斯言,下令焚燒 《秦記》 以外的列國史記。非博士官所職,天下人敢有。私藏《詩》《書》和百家言的人都到守尉那裡一起燒掉,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九族;官吏知情不報與之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大刑勞役侍候。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可以保留。如果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可見,秦始皇為了淨化統一後六華人民的思想,維護秦王朝專治統治,已經下定了決心要整頓自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導致思想混亂的社會局面。在秦始皇如此強大社會輿論壓力前,哪一個人敢冒殺頭示眾滅九族的風險去私藏書籍?

    在此事件中,受害最大的當然是秦國以外的六國曆史文化。而且楚國又是六國中受害最重的。楚國曆來是南北民族矛盾製造者,是影響國家統一的絆腳石。南北矛盾由來已久,不僅在戰國,在周朝就已經顯現,否則周昭王怎麼會葬身魚腹呢?

    屈原作為反秦急先鋒,是秦國頭號通緝犯。為什麼秦王派張儀到楚國用重金賄賂了靳尚和楚懷王寵姬鄭袖,離間楚懷王與屈原關係?說明屈原早就被秦國盯上了。不要說六國統一了,就是沒有統一時都恨不得挑撥楚懷王殺了他。屈原註定是要被秦國趕盡殺絕的。

    屈原的詩文大多數都是憂國憂民,維護楚國利益的詩歌和言論。秦王怎麼可能容忍屈原這樣狹隘的愛國思想留下來禍害自己統治?

    可以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焚就是要焚像屈原這樣的狂熱愛國主義的詩書,坑就是要坑像屈原這樣的政治儒生。

    所以,我認為在先秦史籍中沒有出現“屈原”的記載根本原因:一.屈原官位最高時只相當於部長級別(左徒),而且長時間被楚懷王疏遠不受重用,所以當時各國可能對他不太熟悉,記載本來也不多。二.秦國統一六國後實行了焚書坑儒大清洗運動。像屈原這樣早就被秦國盯上的政治文人,即使有記載,也會被趕盡殺絕。焚書坑儒的鐵律實際上就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不信,你仔細看看秦始皇焚書內容就知道了。所以這樣看來,屈原不從史冊中滅跡,誰滅?

    二、為什麼屈原跟賈誼不是同一朝代人,司馬遷把他們拉到一起寫《屈原賈生列傳》不是歷史虛構?

    許多人一看到屈原是戰華人,而賈誼是西漢人,就認為司馬遷把屈原與賈誼放在一起列傳,風馬牛不相及,懷疑司馬遷虛構造假。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賈誼為屈原作《賦》時離屈原死只有百餘年。屈原(前340-278),賈誼(前200-168),屈原死後78年賈誼就出生了,出生在秦朝(前221-207)滅亡後沒幾年。這代人可以說對秦朝文字獄印象是有,但心情亢奮之時,發發牢騷,估計還是有可能的,畢竟不是秦朝統治嘛。

    秦王焚書坑儒,人滅人,但天不滅人。就在屈原(前340-278)懷石投汨羅江死後百餘年,歷史一幕又重演了。賈誼在朝廷主張變法,被反對派周勃,灌嬰等人汙衊陷害,遭孝文帝疏遠,貶為長沙王太傅。當他經過湘水時,看到濤濤的江水,想起了自己境遇何不就像當年那個懷才不遇投江而死的屈原,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慷慨激昂的《吊屈原賦》。這才使得憂國憂民的屈原,涅槃重生。好人自有好報!

    據《史記》記載: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餘通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

    資料記載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35或145,死不詳。我認為前145更準確些。因為賈誼死為前168,按古代16年一代計算,孫子應該生於前136年。根據此段敘述語氣,司馬遷是把賈嘉當晚輩看。所以我認為司馬遷出生前145年好些。

    這樣從時間上看,司馬遷與賈誼也沒有磨面的機會,更沒有私交。他對賈誼的個人情況瞭解大部分可能也是從其孫子賈嘉書信裡得到的。因此司馬遷跟屈原和賈誼都沒有關係,把他們放在一起列傳,完全出於賈誼與屈原兩個出生年代相近,人物命運相同。他們同樣是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同樣是被奸人所害,不被重用,同樣是懷才不遇,鬱悶而死。所以我認為司馬遷把屈原和賈誼兩個放一起列傳,實在適合不過了。

    三、屈原愛國,受楚華人崇敬,投粽子餵魚,其他敵國憑什麼也崇敬他?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屈原是楚華人,他憂國憂民,出生入死,一心想挽救國家於狂瀾,但始終不被楚王理解,直至國破人亡,含恨而死。楚華人崇敬他可以理解,但其他國家崇敬他似乎不可理解。

    這個問題,只要放在歷史長河中看,就迎刃而解了。秦朝的統一可以簡單歸納為硬體設施的統一,而精神文化等軟體設施遠沒有統一,而這方面統一從漢朝才真正開始。

    一個優秀的民族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吸收古今內外所有民族的文明成果,為其所用。

    所以,秦朝不喜歡屈原愛國憂民思想,不代表其他朝代都不喜歡。歷史證明,一切無私為民的思想永遠是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燈塔,不分民族,不分國界,永遠會被人民牢記!

    四、端午節起源於西晉,比傳說中的屈子時代要晚五百年,為什麼八竿子照樣打得著?

    風俗需要在民間和統治階層中間慢慢醞釀,淘汰掉其中各自認為消極的成分,留下共同認可的精華。所以,風俗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漫長洗禮和沉澱的過程。比如“過年”風俗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定下來,歷時上千年,比”端午節”耗時更長。

    所以,端午節起源於西晉,比傳說中的屈子時代要晚五百年,非常正常,不足為怪。

    結束語

    撥開歷史疑雲,重見太陽的光芒。人類只有在正確歷史觀指導下,運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才能真正看清歷史,瞭解歷史,吸收營養,日臻完善自己,向著更高人類文明攀登!(一家之言)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按系統要求,為領域認證作答:

    端午將至,僅以此短文來表達對中國歷史上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懷念和敬意。

    現社會上有兩種不好的風氣。一是爭名人故里,若從想提高家鄉知名度、為旅遊商業利益謀,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第二,抹黑歷史名人,或否定他們存在過的事實,就別有用心了。

    或為標新立異出風頭,或別的目的。這樣我們的臨國可就高興了,他們早把我們眾多歷史名人爭搶是他們的先人。

    現在拿屈原來說事,定會引起華人憤恨。屈原(又名平),戰國時期楚華人,任楚懷王時期的大夫,有遠大的政治報負,最初很受懷王信任,幫助懷王制定了一系列的強國富民的政策。使秦對楚望而生畏。

    懷王死,傾襄王即位,奸人靳尚、公子蘭等人遂步離間屈原和傾襄王的關係。屈原遭到放逐,眼看楚國己處於危亡之機,自己又遭此打擊,心中只剩下悲痛和憤恨。他的傳世大作,象《離騷》、《天問》等都出自這一時期。

    後終於憂憤交加,為名志,投汩羅江自盡。後人為紀念他,才有了端午節!

    若說大詩人李白:天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同樣:屈原若不在,《離騷》何人編?

    好在太史令司馬遷己有明確記載:他在史記中的一篇結語中寫道:古之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非常倜儻之人稱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豈能有假?

  • 3 # 俚說
    否定方觀點

    一、先秦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的名字,疑似司馬遷或後人杜撰。

    後世有關屈原的生平記事,皆出自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持否定觀點的人認為,《屈原賈生列傳》關於屈原的記述前後矛盾,通篇記事少,議論多,對於屈原的出身籍貫,僅一句”楚之同姓“便一筆帶過,傳記體必須的元素實在太少,疑為司馬遷杜撰《屈原賈生列傳》,來感懷自己的身世。如胡適就說,“《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胡適認為,《史記》中屈原“理想的忠臣”形象,是漢朝文人改造出來的,屈原故事是“宣帝時人”補《史記》,“七拼八湊”“塞進《史記》”的。

    二、《離騷》不是出屈原所作。

    《離騷》不是出屈原所作,是秦方士為秦始皇作的”仙真人詩”。《離騷》前幾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予曰正則兮,字予曰靈均”,其實是追述秦國曆史——秦先祖為“高陽氏”;始皇名“政”,“正則”即其化名。《離騷》原作者為淮南王劉安,其謀反自殺後,著作權被劉向、劉歆父子給了“屈原”。有學者認為,屈原是賈誼偽造的人物,意在抒寫自己的“冤屈”。還有學者認為,《離騷》表達的不是屈原或其他特定人物的個人情感,而是“經過古代多數詩人之手,一點一點地加工而流傳下來的一種民族歌謠”等等。肯定方觀點。肯定方認為:有關屈原的史料,在秦始皇焚書時就已燒燬。秦始皇焚的就是六國的書,坑的就是六國的儒,作為反秦急先鋒的屈原,資料缺失也很正常。秦朝那些方士為秦始皇所寫的“仙真人詩”早已失傳,無法與《離騷》等作類比。《離騷》等篇的藝木高度,不是那些阿諛的方士奉承幾句就能寫得出的。如果一個人,真的將《楚辭》通讀並理解了,是絕不會相信這樣偉大的作品,會是所謂方士所作。現存秦朝刻石詩都是四言詩。秦人強悍,他們的詩作,和《楚辭》這種南方典型的香草美人式的婉約詩風應是完全不同的。《楚辭》的土壤應在南方。以司馬遷的治學態度,史官的直筆忠誠,是不會憑空杜撰一個並不存在的人的。何況還有賈誼,還有劉向,劉歆?一個做假可能,難道他們都穿越時空了,相約著一起作假?一個人,一段故事,流傳的方式有很多種,民間口耳相傳,也是一種傳播方式。屈原的人格魅力能在民間形式一種二千多年來自發的紀念活動,不是杜撰一個人就可以形成的。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離騷》是賈誼所做,或是淮南王劉安所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股最重要的是控制好倉位,那麼該怎麼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