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避雷針2
-
2 # 兔先生的vlog
唐朝的輝煌不僅僅體現在國力和詩詞文化上,還有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
大唐是一個極其開放的時代,所以唐朝的很多東西都頗具異域特色。美食也不例外,穿梭在長安的街頭巷尾,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琳琅滿目。今天我就大家一起穿越回唐朝去品一品那些玉盤珍饈。
一、切鱠
這是一道既熟悉又陌生的菜品,為什麼呢,所謂切膾,現在稱生魚片又稱魚生,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起源於中國,後傳至日本,現在又由日本傳回中國。這可是當時的頂級菜餚了,因為切魚片對刀功的要求很高。
二、饆饠 [bì luó]
饆饠是一種包有餡心的面制點心。當時長安的長興坊有胡人開的饆饠店,有蟹黃饆饠、櫻桃饆饠、天花饆饠等,在唐朝盛極一時,可惜現在已經失傳。
饆饠需油煎而成,裡面的餡料以肉為主,但有時也會有水果,比如櫻桃饆饠,但一般都是羊肝饆饠、蟹黃饆饠等,以葷餡為主,呈卷狀,兩邊開口。
三、駝蹄羹
駝峰和駝蹄列為八珍之一,駱駝能負重千斤,日行三百里,全身負重最後都在四蹄上,駝蹄由此陽氣最烈。這樣在沙子中灑脫踢飛之蹄,脂膏更有韌度,所以以它為羹,即使掌軟爛後,亦只剖以細粒,在配料襯托下,粒粒晶瑩可愛。駝蹄羹味道鮮美。主料是駝蹄。調料突出姜、蔥、胡椒。佐以香菇等清爽可口的菜蔬。汁濃如乳。入口清香,回味不盡。
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前一句就是
勸客駝蹄羹,
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說的就是唐明皇在華清宮擁著楊貴妃作樂。吃的就有駝蹄羹。
四、槐葉冷淘
以面與槐葉水等調和,切成餅、條、絲等形狀,煮熟,用涼水汀過後食用。採青槐嫩葉搗汁和入麵粉,做成細麵條,煮熟後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鮮碧,然後撈起,以熟油澆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時再加佐料調味,成為令人爽心適口的消暑佳食。
杜甫曾在《槐葉冷淘》一詩中寫道:“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
最後我們再說一說唐朝人的主食結構,主要是餅和飯。這二者中,餅又佔據主要地位。
唐代趙璘在筆記小說《因話錄》裡就提到“世重餅啖”,這是多數唐朝人食餅的真實反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餅,有胡餅、蒸餅和湯餅
1、胡餅
胡餅就是饢,與胡餅類似的傳統餅類食品有“燒餅”、 “爐餅”,“麻餅”等。漢代控制西域後,引進芝麻,胡桃,為餅類製作增添了新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也被稱為“胡餅”。
2、蒸餅
蒸餅不但是百姓餐桌上常備的食物,也能登上皇家的大雅之堂。
白居易在《社日謝賜酒餅狀》一文中,曾提到“蒙恩賜臣等酒及蒸餅、環餅等”,這說明皇帝賜給大臣的食品,就有蒸餅。
唐朝人食用的蒸餅種類很多,它既可單純用麥面製作,也可摻進各種配料。 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蒸餅法,用大例面一升,練豬膏三合。”這裡指的就是在白麵中摻進豬油製作的蒸餅。
3、湯餅
湯餅是面片湯,系將調好的麵糰託在手裡撕成片下鍋煮熟。湯餅後來又叫煮餅。湯餅後來發展成索餅,《釋名疏證補》:“索餅疑即水引餅。
唐朝人食用的湯餅種類也很多,當時的詩人對此也多有吟詠。
如“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李頎)
“雞省露濃湯餅熟,鳳池煙暖詔書成”(羅隱)
唐朝在很多人的心中一直是一個很神秘的朝代,無論是國力還是文化,都曾達到過一個頂峰。長安人生活之奢華,以及情調之高雅,這些美食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大唐的盛世文化。
-
3 # 掌心記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繁華的一個朝代,在唐代,長安城不僅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文化交往中心,還是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大都市會,是世界最大的城市。
民以食為天,何況是盛世的帝都,下面我們就看看盛世的長安人平時都喜歡吃什麼。
一、主食主打還是以麵食為主,稻米為輔。這個和我們現在一樣,受北方地域影響,長安人以麵食為主,不過那時的“面”稱作“餅”,比如說蒸餅,煎餅,胡餅,薄夜餅, 混沌餅,夾餅,截餅,燒餅,湯餅等等,其實都是現在的麵食。
明人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飲食》中提到:“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白居易有詩云“午齋何儉潔,餅與蔬而已。”可見餅也就是麵食,是那個時候長安人的主食。最流行的蒸餅,其實就是用籠屜蒸熟的麵食,相當於我們現代人吃的饅頭。
除了麵食,稻米、粟(小米)、黍(黃米)、菽(大豆)等五穀雜糧也有作主食的。
杜甫的《贈衛八處士》中寫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可見款待客人吃的是稻米摻有黃米的二米飯,應該就是唐朝百姓家常便飯的寫照。
二、肉類吃得最多的還是羊肉,豬肉很少。肉類一般只有貴族高官們可享用得起,一般平民百姓能吃到肉就相當於過年了。那時的肉食以羊肉為主,豬肉雖有但不太多。唐朝的長安人因為受遊牧文化浸潤,對羊肉情有獨鍾。
因為在唐代沒的炒菜,所以有食物主要以蒸、烤、煮為主,烹飪器皿也主要是陶製品,因此加工肉食比較麻煩。
古人稱:“葷,臭菜也。”指的是肉食的腥羶味影響進食,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陳皮等調味品就非常必要,特別是胡椒主要靠從波斯進口,一度成為財富的象徵,價格不菲,不是一般人能消受得起。
唐朝有個寒山的和尚在詩裡寫道各種烹飪肉食的方法:“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可見唐人對吃肉食還是有一套的。當然民間一般老百姓就只能吃雞鴨鵝等禽肉,當然鹿、獐、雁、雀、兔子、野豬、鵪鶉等野味也會出現在餐桌上,不過這些野味是不入流的肉食,上不了正席的。
三、蔬菜最常見的是秋葵、白菜和芹菜。在唐代,最常見的蔬菜是秋葵,不過跟現在的秋葵不一樣,類似現在的莧菜。
杜甫在詩《茅堂檢校收稻二首》裡寫道:“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復新。誰雲滑易飽,老藉軟俱勻”。可見,秋葵是那個時候人們的當家蔬菜,
當時長安還有一種流行蔬菜吃法叫醋芹,它是用白醋把芹菜經過發酵之後,加花椒,八角等調味品烹製成的湯菜,據說是唐朝宰相魏徵的最愛。
還有一種北方人最愛吃的大白菜,當時叫“菘”,不過比現在小很多。
還有波稜菜,也就是現在的菠菜,唐代剛剛從波斯引進,價格太貴,一般人不僅是吃不起的,連見都難得見到。
四、水果點心最愛的是櫻桃和甜食。橘子、荔枝、琵琶、龍眼、梨、桃、棗、杏、李子、櫻桃都是當時長安常見的果品,但荔枝你是絕對吃不到的,除非你是楊貴妃,因為長安離荔枝產地太遠,而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所以如果想吃荔枝,象蘇軾那樣發配到瓊州就可以吃個夠了。
在唐代,講究的人家喜歡擺個甜點什麼的,而且長安人好像比較重口味,特別喜歡吃甜食,難怪女人都長得胖。
《楊太妃外傳》寫唐玄宗因思念楊貴妃,無心飲食:“張皇后進櫻桃、蔗漿,聖皇並不食”。可見吃新鮮櫻桃的時候,都喜歡澆以蔗漿。
“蔗漿”是唐人把甘蔗汁經過晾曬、熬煎做成濃縮的甜漿,一般儲存在缸、罐一類容器裡,上面提到的蔗漿澆櫻桃是唐朝長安上層人士春季最喜歡的高檔甜品。
作為一般長安市民,比較常見的水果是梨子,但他們的吃法是蒸熟了吃。
貫休《田家作》寫道:“田家老翁無可作,晝甑蒸梨香漠漠。”田老爹在家閒來沒事做,蒸個梨子吃吃,好悠哉!除了最流行的蒸梨外,在唐時長安還有一種高階的吃法就是“爐端燒梨”,就是將梨子用爐火烤熟了再吃。
據說唐肅宗李亨就親自為自己心愛的臣子李泌燒梨,現燒現吃。
回覆列表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那碗熱氣騰騰的水盆羊肉,看得人直流口水。在靖安司旁邊的破道觀裡,檀棋拿給張小敬和李必做宵夜的油棰,又讓人想品嚐的慾望。從不同時間的不同食物,我們可以看到,唐朝人的餐桌很豐富。那麼,唐朝人的餐桌上都有什麼呢?
1.饆饠(畢羅)。據說是一種用肉或蔬菜、水果煮成的飯。長安城的東市、西市以及長興坊都開有畢羅店,其中有蟹黃畢羅、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等。看來,不是高階食品。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天寶中,進士有東西棚,各有聲勢,稍傖者多會於酒樓食畢羅。”沒多少錢的人才吃,看來,畢羅是中下階層的食品。
2.餅。在唐朝,餅的種類也很多。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有五色餅的做法:刻木蓮花,藉禽獸形按成之,閤中累積五色豎作道,名為鬥釘。色作一合者,皆糖蜜。
看來,這五色餅和我們今天的糖餅有些相似,但比糖餅顏色更鮮豔,造型也更多樣,更漂亮。不得不佩服古人吃的智慧。除此之外,還有蒸餅、肉餅。蒸餅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饅頭。至於肉餅,大概是現在西安肉夾饃的早期形態。韓愈在《贈劉師服》中有“羨君齒牙牢且潔,大肉硬餅如刀截”的詩句,說明那時候已經有了肉餅。
3.魚肉。同樣是婁師德出差時的故事。廚師端上一盤羊肉後,又端上一盤魚。婁師德又問,為何要殺魚。廚師依舊回答,魚不是殺死的,是豺咬死的。婁師德笑著罵廚師:蠢貨,豺怎麼能咬死魚呢,你應該說是水獺咬死的!
唐朝人吃魚喜歡做成魚膾。“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這是大詩人杜甫描寫做魚膾的場景。
4.蒸豆和蔬菜。《太平御覽》記載,開元宰相盧懷慎生病期間,宋璟和盧從願經常相約一起去看他。遇到下雨天,宋璟和盧從願就留在盧懷慎家吃飯。儘管是宰相,又有客人,盧懷慎的飯也很簡單,“有蒸豆兩甌,菜數俎而已,此外修然無辦。”兩盆蒸豆和一些蔬菜,就是三個高官的一頓飯。盧懷慎的清廉由此可見一斑。
5.熱洛河。《太平御覽》記載,安祿山和思順翰來長安覲見時,唐玄宗讓高力士在京城東駙馬崔惠童的別墅裡宴請他們。“使射生官射鮮鹿,取血煮其腸,為之熱洛河。”
此外,唐朝人餐桌上的美食還有混沌、粽子。《酉陽雜俎》記載,長安有名的店鋪有蕭家混沌,庚家粽子。由此可見,唐朝人對吃已經很講究,吃出了牌子。
除了上述這些,還有肉乾、乳酪、石蜜等。想象一下,茶餘飯後,休閒娛樂的時候,來幾塊肉乾就乳酪,再來一碗加了石蜜的甜湯水,唐朝人真是會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