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看人生yzs
-
2 # 小酒妹南波兔
古語有“父母在不遠游”一說,其實還有後半句,我們可能錯了
我們現在經常會聽到一句話:”父母在不遠游“,按我們的理解就是,父母尚在,我們最好不要遠行,守在父母身邊是最好的,更是有很多人以此為藉口,說父母尚在,作為男女就應該守在父母身邊,最好不要去遠的地方,可是可能嗎,父母老了,難道我們不得贍養父母嗎?拿什麼去贍養,天天蹲在家裡,別說是養父母了,估計自己還得父母養吧。
我們每次都是隻看半句,就開始斷章取義,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的,完整的應該是:”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父母年邁在世,我們做子女的儘量不要長期在外地,如果是不得已,必須和父母說清楚緣由,告訴父母你要去哪裡,去多久,什麼時候回來,並且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安排好父母你走之後的生活,這句話究竟是出自哪裡的,為什麼會有此一說呢?
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論語》的,那麼有人就誤解了孔子的意思,認為父母尚在,我們就守在家裡孝敬父母就好,其實這是有違孔子的思想的,孔子提出的齊家治國平天那不就成了空談,如果家境富裕我們就不說了,可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子總得過吧,如果你衣食堪憂,難道要父母也跟著你飢寒交迫嗎,這就是孝順嗎?我看未必,這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古人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恰恰是鼓勵人們去開創事業,為祿為仕,以奉養父母,光宗耀祖。只有讓父母衣食無憂,這才是我們最基本的孝順。我們不能因為父母尚在,就不去打拼。
現在有很多的啃老族,說什麼陪伴是最好的孝順,簡直就是不想勞動的藉口,是陪伴在父母身邊是值得鼓勵的,可是我們也要結合現實的情況來看,現在出現了很多的留守兒童,誰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父母親人兒女外出打拼呢,可是沒辦法,生活逼的你必須這樣做,如果陪著你,我就沒法養活你,我們還是得先解決一家的溫飽問題。最起碼給父母物質生活上的保障,當然如果父母物質生活得到了保障,多陪陪他們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關鍵是後半句,做不到父母在不遠游的人,沒有關係,可以理解,畢竟生活所迫,可是如果做不到後半句,那就真的是不孝了,外出打拼是可以的,但是必須提前安置好父母,別讓父母的生活困難,有兒女卻沒人管。
當然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人之常情,重要的是要讓父母知道你的去向,同時把父母的生活做好安排,讓父母在家能夠衣食無憂。有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這是最重要的,必須常回家看看,看看父母的生活怎麼樣,解解父母的相思苦。
-
3 # 尋味煙臺
我用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家境極貧寒,父母千辛萬苦借錢供養我上完了北京的大學。
畢業分配,我就一個想法:回到父母身邊,孝敬老人,報答他們的生養之恩。
但幾年下來,我的事業並無起色,也沒有多大程度地改善老人的生活狀態。每個月有限的薪資除了已用,再留給父母,經常捉襟見肘。
而此時,同班同學早已混得風聲水起,於是,我鬱悶了。
父母看出了我的心思,也經常聊起,他們供養我上大學,就是為了讓我有出息。你想孝敬父母的心情我們理解,但是你連自己都養不好,你怎麼養我們?
這是個樸素的真理,卻讓父母一語道破。
由此,開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思考和轉機。
幾年下年,事業初成,在一個新小區同時買了兩套房,方便照顧父母。自己住一套小面積的,給父母專門買了一套一樓帶花園的大面積房子。
房子裝修好了,回老家把父母接了去住,同時把父母的地也一同轉了出去。
剛剛搬來,父母自然喜氣洋洋。 可僅僅過了三年,父母不幹了,嚷嚷著要回老家住。
父母的理由老充分了: 你買這麼大的房子,我們老倆口每天光打掃衛生,就得累個半死,我們成了打掃衛生的,你這是孝敬嗎?
我說給您僱個保姆吧。開始死活不同意,後來經不住勸說,保姆請來了,你猜怎麼著?老人和保姆一起幹活;說是幹了一輩子的活,看別人幹活,自己閒不住。還說,家裡有一個外人,說話都彆扭。
沒辦法,辭掉了保姆,新問題又來啦。 我要做飯,父母說你天天忙成那個樣子,回家就吃現成的好啦。再說,你做的飯我們也吃不慣。
我說,我這不是心痛您嘛。 老媽說,你呀,真的是不瞭解我們老人的想法。
我知道老媽是個愛熱鬧的人,在老家天天有說有笑,農閒時每天晚上院裡院外坐滿了打麻將、打撲克、聊天、喝茶的鄉鄰。 但在城市小區,隔門不說話。有時去小區人多的地方,也插不上嘴。
於是,父母鬱悶了,還創了一個新詞,叫:活監。
我又面臨一個新的選擇。
沒辦法,我只好把老家的房子拾掇一下,把父母又搬回了老家住。 這一回去,老倆口就撒歡啦。 老媽那好幾年都沒聽到的大笑老遠都聽得到。
鄉親們就像得了寶似地,跟我說:不准你再把老太太接走啦,你看看在老家多歡實啊。你要孝啊,瞅時間,多回老家看看才是正道。
鄉親們給我指出了正道! 我就照此辦理,於是四處和氣,各得其樂。
這個故事講出來,我體會至深有幾點:
守在父母身旁,未必能盡孝。 遠離是過程,並非遠離孝道。
人生一世,既要盡孝;更要盡責。 小的說,為小家、為家族,要拚盡心力;大的說,還有家國天下的榮光,也要去拚、去闖。
打拚未必去外地,但如果外地有更多的機會,何不嘗試一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事業有成,你守在父母身邊一事無成,豈不給父母添堵?孝從何來?
再者,父母自有自己的生活樂趣,守在父母身邊,未必是真孝。
你理解的孝可能不是父母所要。 瞭解父母,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讓他們活得開心自在,比什麼都好。
該拚則拚,莫錯過年輪。
拚而有為,才能盡孝。
承歡膝下,生而有道。
-
4 # 藍桉樹洞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面對日漸老去的父母,既要有盡孝的時間,又要有盡孝的能力。
有過這麼一次經歷,剛畢業那年,父親手腕骨裂,只是陪父親去趟醫院就花光了所有積蓄,原本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我那一刻突然有個莫名的想法,如果就這麼混下去,等父母真的需要我的時候該怎麼辦。趁父母健在,自己年輕,為了以後家人需要我們的時候不至於束手無策,努力打拼相較於安於現狀可能是更靠譜的一種選擇。
其次,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活一輩子也就那麼幾年年輕自由的時間,這幾年既是應該打拼的年齡,也是增長見識與閱歷的階段,一輩子禁錮在這種安穩的生活裡,總是感覺少了些許色彩。
這個選擇裡我更傾向於選擇外出打拼,但現實生活中父母對於兒女的期望有所差別,人與人的性格也不盡相同,如何選擇更適合自己還是結合自身狀況吧。
如果你出生在一個小縣城之類的地方,雖無大富大貴,但也不愁吃喝,平平淡淡,你會選擇陪在父母身邊,還是選擇出門打拼一下,見見世面。
回覆列表
故事的開端是一個老爺爺,在一個廣闊的草原上,拿著還是翻蓋的手機,和在城裡的孫子打電話,問孫子想要什麼,爺爺給你準備。
孫子那邊說,我想要小豬佩奇。
爺爺詢問什麼是佩奇,還沒等孫子回答,手機的天線就斷了,電話就結束通話了。
由此故事展開了。
爺爺去查字典,去村口的大喇叭詢問村民,去問村裡先富者,啥是佩奇。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佩奇,最後是在外當過保姆的老三媳婦告訴爺爺,佩奇是個粉色的豬。
爺爺嘗試給黑白小花豬染色,結果不但沒成功,還受了小傷。
老三媳婦說佩奇長得就和鼓風機是的。
爺爺聽了以後就開工了,老三媳婦一邊用指導,爺爺一邊拿起工具製作修改……
就這樣春節慢慢的來了,電視裡放著回城方向的新聞,別人家的孩子回家看父母,老爺子只能自己默默的包著餃子。
我看影片的時候以為到這故事就結束了,不孝的兒女,讓年老的父親,獨自一人孤單過年的故事。
沒想到事情出現了翻轉,兒子開著車,來接父親去城裡過年。
老爺子一邊倔強的說不去,一邊快步的往家走,回去收拾東西,那種嘴硬內心又帶著小竊喜的樣子真的和我們的父親一樣。
就這樣老爺子大包小裹的進城過年了,在年夜飯的飯桌上掏出給孩子們帶的土特產,孩子們一邊微笑一邊無可奈何……
但是老爺子拿出了給孫子的禮物——佩奇,大家都驚呆了。
是一個鼓風機改裝的佩奇,刷成了粉紅色,爺爺在完全沒見過佩奇的情況下,做出了還原度非常高的佩奇,那應該是最拉風的佩奇了。
故事在一家祖孫三代在電影院看電影中慢慢落幕,最後定格在一面牆上,這才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個移動影片彩鈴的廣告。
但這可能是近幾年我們看到最走心的廣告了。
這個故事到底講了什麼,講的是留守老人對孫子的牽掛,春節與子女異地過年老人的孤獨,父母對於我們子孫無條件的愛。
我們身在浮躁的城市中,被周圍的爾虞我詐弄的筋疲力盡,但是不要忘記在遠處的家鄉有一個人對我們有最純粹的愛。
春節就要來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不管在外面混的好不好,不管有多少事情需要你去忙,都記得要回家過年。
父母一整年都在期盼春節你回家的這一天。故事的開端是一個老爺爺,在一個廣闊的草原上,拿著還是翻蓋的手機,和在城裡的孫子打電話,問孫子想要什麼,爺爺給你準備。
孫子那邊說,我想要小豬佩奇。
爺爺詢問什麼是佩奇,還沒等孫子回答,手機的天線就斷了,電話就結束通話了。
由此故事展開了。
爺爺去查字典,去村口的大喇叭詢問村民,去問村裡先富者,啥是佩奇。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佩奇,最後是在外當過保姆的老三媳婦告訴爺爺,佩奇是個粉色的豬。
爺爺嘗試給黑白小花豬染色,結果不但沒成功,還受了小傷。
老三媳婦說佩奇長得就和鼓風機是的。
爺爺聽了以後就開工了,老三媳婦一邊用指導,爺爺一邊拿起工具製作修改……
就這樣春節慢慢的來了,電視裡放著回城方向的新聞,別人家的孩子回家看父母,老爺子只能自己默默的包著餃子。
我看影片的時候以為到這故事就結束了,不孝的兒女,讓年老的父親,獨自一人孤單過年的故事。
沒想到事情出現了翻轉,兒子開著車,來接父親去城裡過年。
老爺子一邊倔強的說不去,一邊快步的往家走,回去收拾東西,那種嘴硬內心又帶著小竊喜的樣子真的和我們的父親一樣。
就這樣老爺子大包小裹的進城過年了,在年夜飯的飯桌上掏出給孩子們帶的土特產,孩子們一邊微笑一邊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