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給宋朝帶來了什麼?
13
回覆列表
  • 1 # 一葉舟6459

    1、歷史從來都是當權者書寫的,一家之言、一面之辭,正所謂成王敗寇 。趙光義當上皇帝后,他會允許不利於自己的不同聲音的出現嗎?

    2、無風不起浪,“斧光燭影”的傳說,自有他的道理。趙匡胤正值壯年,兄弟倆夜裡觥籌交錯於皇宮,這不合常理。更為奇怪的是,趙光義當晚居然留宿皇宮,但是,太監宮女卻都不在身邊服侍皇帝!然後,第二天趙匡胤就暴死了!

    3、趙匡胤駕崩那年,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25歲,趙德芳17歲,均已長大成人。按照傳統習慣,應該將皇位傳位於自己的兒子,怎麼會是弟弟趙光義呢?

  • 2 # 帝國的臉譜

    趙光義繼承皇位合法嗎?帝王時代,帝王就是法,無論是皇父傳子還是兄終弟及,他們自行安排的而沒有透過流血爭奪的,就是合法。

    趙光義繼皇帝位,是有合法依據的。宋太祖趙匡胤是個孝子,對母親杜太后的話句句尊行。杜太后對後周滅亡的教訓深有感觸,她曾經多次說,周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周世宗將皇位傳給少兒柴宗訓,導致帝少國疑。柴宗訓繼位時,年齡才6歲多,不到7歲,這樣一個小孩子坐在金鑾殿上,會有多少權臣悍將覷覦他的位子啊。帝少國疑,為亡國之兆,杜太后堅決反對讓少子繼位。

    所以,杜太后臨終前,就將趙匡胤和宰相趙普叫到跟前,當面交待繼位遺言,她口述,由趙普記錄,確定了一個皇位繼承順序,說趙匡胤百年後,由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由趙光義先傳弟弟趙廷美,再由趙廷美傳給趙匡胤的兒子們,她讓趙普寫好遺言,將這個遺詔“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這就是“金匱之盟”,這個盟約,在宋朝的正史和野史上都有記載。

    因此,趙光義的繼位是合法的,他沒有透過流血爭奪,也無須流血爭奪。而趙匡胤在對皇位繼承的安排,也在“金匱之盟”的框架下進行。趙匡胤有四子,他當上皇帝后,二子早逝,二子尚在身邊,即趙德昭、越德芳。

    趙匡胤960年黃袍加身,976年去世,在位整整16年多時間,在這16年多時間裡,他沒有安排他的兩個兒子任過有繼承皇位先兆的顯赫職務,比如任開封府尹,比如封王,都沒有,在位16年,他有的是時間做這些子承父業的事情,他沒有,反倒是對自己弟弟趙光義加官進爵,一再作繼承人安排:他任命趙光義任過開封府尹,封了晉王,還加平章事、中書令,位居宰相之上。這都是以趙光義為儲君的安排,用意十分明顯。至於坊間所謂“燭影斧聲”的說法,都是對趙光義繼皇位不服氣的杜撰,“燭影斧聲”,就是捕風捉影,如此而已。

    但是,坊間為什麼要杜撰情節、影射趙光義得位不正呢?這與趙光義後來的表現有關。趙光義繼承皇位,直到他去世,在位時間達整整21年時間,20多年,很多東西都會變的,包括對“金匱之盟”的執行。

    趙光義後來確實沒按照“金匱之盟”的安排,傳位於弟弟趙廷美,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不僅沒傳位,而且對他們進行了迫害,先將趙廷美貶到四川,趙廷美受封魏王,當年比趙光義的地位差不了多少,但趙光義當了皇帝,卻將這個弟弟找了個不是而流放了,趙廷美鬱鬱而終,死於貶所。同時,又對趙匡胤的二子進行擠壓,致使“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都死了,趙光義如願以償,將皇位最後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恆。

    但是,趙廷美作為魏王,他也有部眾、親隨、家人,他有冤,人家當然會在坊間傳,要申訴,要正義。而趙匡胤的聲望在朝在野都高於趙光義,他的兒子早死,關心的人們自然要找原因、尋禍首,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趙光義。反推,既然迫害了趙匡胤身邊那麼多親人,這得位自然就來路不正了。所以,合法也在口口相傳中變成了不合法。

  • 3 # 文史不假

    我們都很清楚,趙匡胤的江山得來不正,也算不得正大光明。後周世宗柴榮生前對趙匡胤不薄,他死後不久,面對柴家的孤兒寡母,趙匡胤假借“陳橋兵變”奪了人家的政權,建立了北宋。

    俗話說,江湖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句話對趙匡胤而言,特別合適。

    在趙匡胤的奮鬥過程中,身邊一直有個人鼎力支援他,這個人就是他的弟弟趙匡義。後來,老趙成了皇帝后,為了避其名諱,小趙改名為趙光義。

    在哥倆合謀奪得後周的江山後,建立了大宋王朝。此時,對趙匡胤而言,事兒算是辦完了,該享受生活了。可是,對於趙光義而言:“成功?我才剛剛上路。”因為小趙同學還有第二步棋要走,那就是,自己也要當皇帝,接哥哥趙匡胤的班。

    那麼,問題來了。這當皇帝,可不像是在班裡當課代表或者是小組長,名額特別多,這個不行換那個。這皇帝的名額,具有高度的稀缺性,有且只有一個,小趙同學當然也知道這點。於是,他開始動歪腦筋了,但凡和皇帝寶座能搭上邊的人,一個個都突遭厄運。

    976年,十月十九日晚,當朝皇帝趙匡胤,突然就莫名其妙地駕崩了,享年僅50歲。顯然,對於一個年富力強,身邊沒病而且長期帶兵的馬上皇帝而言,這個年齡死亡太過於不合常理了,其中必有蹊蹺,成為一個千古的未解之謎。

    據載,事發的當天晚上,趙光義曾奉詔入宮。哥倆見面後,屏退左右的太監宮女,酣暢淋漓地推杯換盞,盡情暢飲。酒過六巡後,哥倆開始秘談,談話內容不詳,但是卻很激烈。

    殿外的眾多宮女和太監,都在燭影搖曳中,看到趙光義起身爭吵,而趙匡胤則擺手後退,之後突聞“嚓嚓”的斧聲,這也就是後世“燭影斧聲”的由來。

    第二天凌晨,官宣宋太祖趙匡胤昨夜駕崩。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前去召皇太子趙德芳入宮,準備繼承大統。可是,太監王繼恩卻跑到了晉王府找來了趙光義,當皇后一見到小叔子光義和他身後的軍隊時,當時就完全明白了。

    出於自保的心態,皇后沒有過多爭辯。據《宋史》記載:

    皇后言及太宗,吾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

    “官家”,在當時是對皇帝特有的稱謂。史書這樣記載,說明皇后已經無奈的承認趙光義做新皇帝。當然,《宋史》對此事的記載,前後漏洞頗多,可信度大打折扣。在當時趙匡胤已有多個皇子的前提下,其弟趙光義即位,必然經過了一系列的宮廷鬥爭,絕非記載的如此簡單。

    就這樣,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史稱宋太宗。

    趙光義即位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朝野上下都議論紛紛,質疑新皇趙光義的皇位來路不正。小趙雖然當了皇帝,但卻面臨著極其嚴峻的信任危機,必須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和真實性找到依據。

    在幕僚的支援下,趙光義想出一計,搬出了自己已經過世的母親杜太后。他說,母親杜太后曾在臨終前,當著他哥倆的面留下懿旨,讓趙匡胤死後傳位於他趙光義,名曰“兄終弟及”。這套說辭有板有眼,還有一份懿旨藏於金匱之內,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979年,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被惡叔叔趙光義一頓鋪天蓋地的訓斥。回家後,竟然莫名其妙的死了,官宣是自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981年,趙匡胤的最後一個兒子趙德芳,也突然暴斃了。無病無災,無憂無慮,年僅23歲的小青年,如何就暴斃了?真相,或許只能問趙光義了。

    後世的許多影視作品中,經常提到的“八賢王”,說是趙匡胤的兒子,他有御賜的金鐧,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但!我要遺憾地告訴你,這是假的。歷史上,絕對沒有八賢王這個人,因為趙匡胤的兒子,早早就被趙光義料理完了。

    趙光美又氣又恨,終於憂憤成疾,很快就死掉了。經過即位後短短的七年時間,趙光義繼除掉了趙匡胤後,又收拾了趙德昭、趙德芳和趙廷美。這下,趙光義徹底放心踏實了。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宋朝的皇位傳承真的非常有意思。北宋,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外,後世繼位的皇帝都是趙光義的這一支;南宋,除了開國皇帝趙構外,繼位的皇帝都是趙匡胤的這一支。

    是不是非常詭異啊?

    最後回答一句,趙光義的繼位絕對不合法,這絕對是大宋王朝最大的一宗迷案。

  • 4 # 文史園地

    向來皇帝都是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兒子的,除非實在沒有兒子了,才會考慮弟弟、侄子之類的。可是趙匡胤明明有兒子,而且在他去世的時候最大的兒子已經二十多歲了,卻仍然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這又是為什麼呢?當然了,現在好多人覺得是趙光義害死了哥哥,然後搶走了皇位,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傳位弟弟是趙匡胤自己的意思,而且是明擺著的,趙光義的繼位,從法理上講一點問題也沒有。

    這麼說的證據就是在太祖去世之前,趙光義就已經是“皇儲”的身份了。當然了這個皇儲是要加引號的,主要是因為他是實際上的皇儲,但不是名義上的。因為要名義的話,趙光義應該要被立為皇太弟才對,可是他沒有這種頭銜。實際上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原大地上就沒有出現過名義上的皇儲這種東西。太子這玩意往上追溯還得追溯到唐朝了。

    五代的時候,朝代更

    五代的時候,朝代更迭很頻繁,國君不但要防著大臣,而且還要防著自己的兒子或者其他能夠繼承大位的人,所以大家都是不願立儲君的。但是當時也有著一個預設的規定,那就是滿足兩個條件,在大家的眼裡就基本上是儲君的地位了。一個是皇族身份,還一個是當開封的長官。這兩個條件都滿足的話,那下任皇帝就跑不了了,除非還沒輪到他當國家就滅了或者他自己就死了。

    比如在北宋之前的三個朝代,就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後晉的石崇貴,他只是前任皇帝的侄子,但是因為以皇族的身份擔任了開封的長官,所以後來就登上了帝位。再比如之後的後漢,劉承訓也同樣以皇族的身份做過這樣的官。一直到後周的柴榮,他雖然只不皇帝的養子,但是當時郭威已經沒有其他的兒子了,所以 他仍然是合法的皇族身份,當他當上開封的府尹的時候,大家就知道皇位非他莫屬了。

    而趙匡胤在登位之初,就把弟弟封了王,而且讓他去開封任職,這就是擺明了把他當成儲君來培養的。在那個時候,這樣做情有可原,因為後周的教訓太深刻了,孤兒寡母的,很容易就會被手下的大臣們給篡走皇位。所以雖然趙匡胤那時候已經有兒子了,但是他不敢把兒子培養成儲君,因為年紀太小了。就算是趙光義,真要說起來也還嫌嫩呢,不過他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趙匡胤選弟弟做繼承人,還有一個考量可能是弟弟在他黃袍加身的時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時這件事,有兩個人的作用最大,一個是趙普,他後來在北宋多次出任宰相一職。還有一個就是趙光義了,當時這個毛頭小子的振臂一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直接帶動了士兵們擁立的氣氛。所以很有可能,在被加身的時候,趙匡胤就已經與弟弟達成了某種約定了,或許他那時候就承諾過,以後會把皇位傳給他。

    當然了,後來趙光義繼位之後,給出的理由是所謂的金匱之約。但是這個似乎是不太經得起推敲的。因為它不是在其繼位之初就拿出來的證據,而是過了好久才被推出來的,杜撰的可能性很高。而且後來趙光義又把弟弟給害死了,後來太祖的兩個活到成年的兒子也都早亡,這樣金匱之約也就不能能夠繼續執行下去了。從這一點上,至多可以說趙光義這個人有私心,想要把皇位留給自己的子孫。但有一定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的繼位是完全合法的,是太祖同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該不該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