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包頭霞姐

    #新星計劃# #美食品鑑官# #美食測評團#

    答:在《富爸爸窮爸爸》中寫到:從小就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長大後會碰到的四個問題:沒有節制消費意識、需求排序意識、投資意識和危險意識。

    教育家默克爾說:

    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不跟孩子談錢後患無窮,2018年4月24日,河南一位10歲男孩,把媽媽手機裡的5萬塊錢全部打賞給了遊戲主播。這錢,是男孩爸爸的喪葬費,男孩媽媽還患有直腸癌。讓人心寒!如果他知道這筆錢對家庭的重要意義,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這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用錢往往買不到”——從小家長就應該培養孩子“識貨”能力,讓孩懂得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不行!想有錢必須依靠自己透過聰明的腦袋正當的渠道獲得,而不是不勞而獲!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中曾經提到:

    “因為我知道給人帶來傷害最快捷的途徑就是給錢,它可以讓人腐化墮落,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樂。

    我不能用財富埋葬我心愛的孩子,愚蠢地讓你們成為不思進取,只知依賴父母勞動成果的無能者。”

    就此,他將比金錢更寶貴的自立自強、誠懇、善良、勇氣等品質一一強化給孩子。

    不僅如此,他還透過行為有意識地灌輸自立,個人奮鬥等價值觀念。在家裡,拍蒼蠅、打老鼠、拔草、擦皮鞋等等家務活兒,都明碼實價,鼓勵孩子們做家務勞動,培養子女的自立精神。

  • 2 # 追古堂老陳

    和小孩子談錢,我以前也覺得不宜過早。但經歷過一件事情之後,我覺得,這件事情,需要從小給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能有多早就多早。

    兒子還是在一年級的時候,我覺察到他對零錢的態度有些輕蔑甚至不屑,一直沒逮到合適的機會給他好好說說。有一天,我愛人叫兒子幫忙拿一塊錢硬幣到地下車庫給電動腳踏車投幣充電。過了一會兒,兒子上來了,說電沒充上,投幣以後充電機器沒有正常充電,說完以後還冒了句,不就一塊錢嘛,無所謂。聽到這裡,我按捺不住了,很認真的給他佈置了一個週末的任務,不靠任何人,不能接受任何人的錢物的幫助,自己想辦法,這個週末靠自己獨立掙5元,所有事情放在一邊,以完成這個任務為優先。母子倆看我說的很鄭重略加有點凝重的樣子,兒子和他媽媽都覺得我不是在開玩笑。兒子似乎也感覺到了自己說錯話了,臉上似乎有些不情願,更多的是不知道怎麼辦。媽媽和爺爺奶奶迅速地在給他出主意,比如到旁邊商業街表演二胡、撿拾可回收垃圾售賣等等。最終還是覺得撿拾可回收垃圾進行售賣是比較快可以實現這個目標的方式。這個週末,他很緊張也一直很努力的在小區轉悠,甚至在週日的早上,他起的非常地早,用他後來的話說,他要和小區的其它的撿拾可回收垃圾的老人比拼誰起得早,這讓我感到很驚訝。讓我感到很高興的是,這個週末他有7元的收入,但這件事情在他的心裡種下了金錢觀念的種子-每分錢都來之不易,花每分錢都要慎重合理。

    現在孩子們對錢的觀念比較單薄,攀比、亂花錢、不會適度的管理自己手上有限的財富,其實追溯起來和家長們平時對孩子的放任、默許和溺愛不無關係。沒有計劃,沒有目標,任何東西都可以輕易得到,體會不到那種經過奮鬥而得到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和自己的未來的希望就會單薄很多。平時在家裡,家長可以透過在生活中可以培養孩子的消費習慣比如購物比價、讓孩子自己選擇商品並教會他們對比商品、有償家務積攢零花錢、找適當計劃讓孩子體驗賺錢的艱辛等等,讓孩子們逐步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和金錢觀念,從而從另外一個方面激發孩子們的求學慾望和建立自己的未來的人生目標。

  • 3 # 19點職場課堂

    小孩子對金錢的認知會經歷這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把錢當物品

    2、第二個階段:知道金錢可以交換物品,但不知道幣值的意義

    3、第三個階段:知道錢可以用來交換物品,也知道幣值的意義,但不清楚賺錢的辛苦

    小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大概在三歲左右,也就是他會用“我”來說話的時候。

    我們也許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我們帶孩子到廣場玩,他看到鄰居小孩子手上有玩具,然後就過去搶,鄰居小孩子的媽媽看到了,就說:“給他,給他”。大家可以注意自家小孩子的語言,也是模仿著說“給他,給他”,這是因為在他的認知結構裡還沒有“我”這個概念,只到三歲之後,他才開始慢慢用“我”來描述;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他會死死的抓住錢不放,哇哇的哭,並且憤怒的告訴大人:“這是我的”,這時候我們再注意小孩子的語言,他會強調“我的”,而且語調明顯是重音。這個階段,發展心理學把它稱為“自我意識的形成階段”

    所以這個時期,有些家長會嘗試著讓寶寶拿著錢去買棒棒糖,商店老闆給他棒棒糖後,很多寶寶都不願意把錢給人家;有些寶寶還會哭鬧;因為在小孩子的眼裡,錢是自家的物品;所以他對錢是有情感的,就跟他平時穿的衣服和鞋子一樣的。這是我們說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寶寶稍微大一點之後,你再讓寶寶拿十塊錢去買一瓶醬油,店家給他醬油後,他頭也不回的就走掉了,這個時候的寶寶,他可能認識不同顏色的錢代表著不同的幣值,但並不知道幣值的意義!不同的錢對於他而言,就是不同的符號。

    第三個階段指的是六歲左右的寶寶,他在自我發展過程當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接受到了幣值的意義,他開始知道不同幣值的錢背後代表的規律,也開始注意到不同商品的價格,透過不斷的觀察父母購物的過程,驗證了錢與物品的交易規律,他開始知道,一個棒棒糖一元錢,一瓶醬油五塊錢等等這些資訊。

    所以,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具備了獨立的用錢去購買商品的能力。

    在這個階段,寶寶還有一個變化,就是“需要”的發展。他處於認知的高速發展期,對一切事物都會非常好奇,所以經常會問父母“十萬個為什麼”。同時,他基礎的能力已經形成了,也是最調皮搗蛋的時候。當寶寶對一個物品或一件事情好奇的時候,他都會產生一種需要,都會不自覺的去做嘗試,比如,用打火機點燃一堆紙,比如:去嘗試同學手裡的冰棒是什麼味道,等等。而“錢”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滿足他需要的工具。

    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滿足他對玩具的需要,給他錢去購買的時候,他就高興;拒絕給他錢去購買的時候,他就哭鬧;這是因為他不知道父母賺錢的辛苦!他對“錢”這個事物有概念,但他對“賺錢”這個行為是沒有概念的;

    那麼父母如何跟孩子談“錢”而又恰到好處呢?這是我們本篇文章的重點內容。

    其實上述現象涉及到發展心理學最為重要的一個內容:人格發展。

    既然寶寶對“錢”有概念,而對“賺錢”沒有概念,我們實際上是要幫他建立“賺錢”這個行為的認知。怎麼建立呢?

    就是親身體驗。

    與是,當寶寶再次拉上爸媽去商店要玩具的時候,父母對他說“不行”

    不同的寶寶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寶寶是傷心一會兒,就沒事了;也有的寶寶會以哭鬧的方式來喧洩情緒。不同寶寶的行為反應代表著不同的性格特徵。

    那麼做為寶媽寶爸該如何幫寶寶建立對“賺錢”這件事情的認知呢?

    當寶寶要玩具的時候:

    1、同意他的需求,但同時告訴他,爸媽現在沒帶錢,或者沒有那麼多的錢,等下個星期休息的時候再來買。讓他知道父母是在乎他的需求的。

    2、第二天起,開始鼓勵他做家務(這個時期的孩子可以獨立做家務了),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他會感覺到累,覺得很多的不適,然後找父母抱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告訴他:“爸媽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晚上還要回來做家務,照顧爺爺奶奶,爸媽累不累?”即便是這麼累,一個月的工資除了開銷,還得供你上學,還得給你買玩具,你要買的那個玩具就是媽媽要像你這樣做事,做一天都可能買不了你要的那個玩具。你說爸媽辛苦嗎?小孩子這時多少會有一些認知。然後父母再進一步的鼓勵他幫忙分擔家務。

    在這個過程中,小孩子會認識到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父母上班很累;第二件事情就是工作很辛苦。

    3、滿足他這次需求之後,可以給他一個存錢罐,在家裡幫父母做一些家務是可以得到獎勵的,具體的獎勵金額由父母說了算(不要明碼標價),以後寶寶所有買物品需要用的錢,可以用錢罐裡的錢。如果做了好事,父母就往裡面放錢,如果做了壞事,父母就從裡面扣錢。有一個前提條件,用裡面的錢必須由父母同意,還得讓他的小手畫個押,確認一下。

    這樣子,寶寶會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而且不僅對“錢”有概念,還對“賺錢”這個行為是有概念的。

    補充一點:

    當孩子處於青春期的時候,對“錢”和“賺錢”都有了清晰的認知了,這時,父母在給孩子提及錢的時候,要注意一點;這個時期的孩子對錢比較敏感;因為他們知道賺錢很辛苦,但他們卻又在學校讀書,是個消費者,雖然很想幫父母減輕負擔,但力不能及。有些孩子會羞於向家裡伸手要錢。

    所以,孩子用父母的銀行卡出去買一件衣服,購物資訊發到母親的手機上了,母親出於好意,本打算打電話詢問錢夠不夠用的時候,估計還沒開口,孩子就會顯得不耐煩。這些都是這個時期孩子對“錢”比較敏感的表現。

    好了,總結一下,小孩子對錢的認知過程如下:

    1、錢是物品,和衣服、鞋子一樣,他會表現出“擁有感”

    2、錢是符號,知道錢的用途,不知道“用錢”的規律;

    3、清楚的知道“錢”的概念(錢的使用規律),但對“賺錢” 沒有認知

    4、清楚“錢”“賺錢”背後的規律,但力不能及,有壓力會造成“敏感”的情緒。

  • 4 # 小豆皮

    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的父母總是跟我說:賺錢不容易,你別亂花錢,家裡有飯吃,吃什麼零食,多浪費錢!我就是聽著這些話長大的。父母雖然沒有錯,但這些話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一輩子,導致我一花錢就有罪惡感。

    當我有了小孩子,我必須要好好和他聊聊錢這回事:

    現在網上總是能看到,哪個小孩沉迷遊戲,花費上萬塊打賞主播之類的新聞。也許很多家長還沒意識到小孩子對於金錢這個概念是很模糊的,首先讓孩子對金錢有一個認識瞭解:

    錢是什麼?錢從哪裡來的?錢可以用來買他喜歡的玩具。告訴他他的玩具大概多少錢,父母一個月的工資多少錢,算一筆賬,父母的工資可以買多少玩具。這樣一算,孩子就明白,父母的錢是有限的,不能買下所有他想要的東西。帶他出去走走,告訴他商店那些人都在辛苦工作,一天才能掙到多少錢,掙錢確實不容易。

    培養孩子存錢的習慣 當孩子對錢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定時發放一些零用錢給孩子。這些零用錢可以當作獎勵,每週或者每月發一次。給孩子佈置任務,比如做家務,完成後,可適當增加零用錢。讓孩子作一個計劃表,計劃這些零用錢怎麼用,最後都用到哪裡去了。讓孩子去管理一筆錢,他能對金錢有更深刻的認識。

    最後,別忘了告訴孩子,錢很重要,但錢不是生活的全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寶貝翻跟頭的好處都有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