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愛侃足球

    世人只知諸葛武侯,但這位“武侯”不僅曾治理巴蜀,還實現了統一!

    整個中國歷史上,說到家喻戶曉,恐怕很難有人能夠超過諸葛亮:舌戰群儒、六出祁山、安定益州......

    這些故事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千年以來遊人不絕的武侯祠,正是諸葛亮豐功偉績的最好佐證。

    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是諸葛亮一生的未完成的夙願,但就在他去世40多年後,另一位“武侯”也是從益州出發,卻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這個人就是西晉名將——王濬。

    按照《晉書》、《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王濬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家世二千石”——按照漢朝的俸祿評級,能拿到兩千石俸祿的至少也是個郡守,算的上是個高幹子弟。

    王濬出身好,長得也帥(“美資貌”),免不了就有點年少輕狂、放蕩不羈。在家鄉的長輩眼裡,王濬雖然算不得敗家子,但也看不出有什麼大出息來。

    就是這樣一個小子,在修建房屋的時候,竟特地在門前留出了一條几十步寬的大路。鄰居們問他為什麼?王濬理直氣壯的說:“路當然得寬,要不然將軍所用的那些儀仗隊怎麼能走得開?”

    聽了王濬的話,眾人一致認為,這孩子大概是失心瘋了。面對大夥的嘲笑,王濬卻輕飄飄地扔下一句:

    “陳勝有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轉身走了。

    被王濬嘲諷了一番的鄉鄰們自然很生氣,但估計他們誰也沒有想到——王濬這番話,絕不是開玩笑的。

    成年後,王濬被徵辟為河東(今山西沁水、霍山一帶)從事,後來又隨一代名將羊祜南征,深得羊祜的賞識,先後任巴郡太守、廣漢太守、益州刺史等職。

    在益州主政期間,王濬平定張弘叛亂、寬徭薄賦、安撫蠻族,使得報警戰亂的益州地區在較短時間內恢復了生機,也得到了益州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由於王濬治理益州有功,晉武帝司馬炎要將王濬調至京城,任大司農一職,成為堂堂的“大九卿”之一。但就在這時,曾經非常賞識王濬的羊祜卻秘密上奏:絕不可讓王濬離開益州!

    關鍵時候撤梯子、拽後腿,羊祜乾的這件事看上去忒不厚道。但奇怪的是,不僅晉武帝採納了羊祜的奏章,王濬居然也坦然受之,樂呵呵地回到了益州刺史任上。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羊祜當時陳兵長江以北,正在謀劃出征吳國的大計。就在這時,一首吳國的童謠傳到了羊祜的耳中:

    “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

    巧的是,王濬的小名就叫“阿童”。

    這個場面很是眼熟:在歷史上,凡是大事發生前,常常會冒出這種類似預言一般的童謠,還說的有鼻子有眼,由不得你不信。

    但“怪力亂神”的背後總有原因。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王濬長期執掌的益州與吳地接壤,想要散佈謠言之類的資訊相當方便,再結合他從少年以來的從軍立功的志向,這首童謠的出處,就很耐人尋味了。

    這首童謠到底是不是王濬暗箱操作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結果是很明顯的——王濬重新回到了益州,並擔負起了建造艦船、操練水軍的重任。

    晉武帝咸寧五年(279年)十二月,王濬率領水軍七萬餘人,乘鉅艦順流而下,直撲吳地。當時,吳國守將在江面上橫旦鐵鏈,並在江底遍佈鐵錐,想要阻擋西晉水軍。

    但王濬用大木筏開路,帶走鐵錐,又在船頭樹立灌滿麻油的粗大火炬,熔斷鐵鏈,使得整個長江暢行無阻。唐朝詩人劉禹錫在名作《西塞山懷古》中曾經這樣形容王濬徵吳的威勢:“王濬樓船出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出征僅僅兩個多月的王濬便逼近了建業。吳國末帝孫皓眼見大勢已去,只得親自抬著棺材,出城投降。從這時起,綿延九十餘年的三國分立的時代正式結束,一個大一統的政權重新出現在中國的土地上。

    太康六年(285年),年屆八十的王濬去世,諡號“武侯”。雖然他的身後之名遠沒有諸葛武侯顯赫,但他立下的功勳卻永遠留在歷史之中,值得銘記!

  • 2 # 晝錦還鄉

    西晉將領王濬在歷史上知名度不高,比起諸葛丞相的大名,可謂“小巫見大巫”!

    王濬出生富貴之家,從小愛讀書,博聞強記,且長相俊美,深受晉武帝的賞識,拜為益州刺史!當時的蜀漢政權已經滅亡,蜀地成了晉國的一個郡,稱為“益州郡”。益州刺史是當地最高的行政長官!

    王濬主政益州期間,減輕徭役,治理有方,深得百姓愛戴!晉武帝與大臣羊祜密謀東吳時,羊祜建議晉武帝,讓王濬在益州訓練水軍,並打造船艦。

    後來,晉國攻打吳國時,王濬率領水軍,從成都出發,經過重慶,沿著三峽,順流而下,輕輕鬆鬆地滅掉了吳國,為晉國的統一大業,作出重大貢獻!死後諡號為“武侯”!

    諡號是官方對死去的大臣的評價,“武”是一個很好的諡號,只有對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大臣,才能獲此殊榮!這說明,晉國對王濬在統一大業中的表現是認可的!

  • 3 # 小劉解讀

    魏蜀吳天下三分的局面從蜀漢的滅亡逐步走向了統一。竊取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建立西晉,最終在晉武帝司馬炎的統治下滅亡了東吳,結束了自東漢末期以來中華分崩離析的局面。 說到滅東吳,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西晉大將,滅東吳的首功之臣-王濬。

    王濬在歷史上也跟姜子牙一樣屬於大器晚成之人。不過與姜太公不一樣的是王濬起點很高。據《晉書》記載:王濬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家庭優越。在講究門第的封建社會,尤其是晉朝以世家則仕的朝代,王濬顯然是成功的。但是真正使其青史留名的卻是他七十歲以後的事情。

    晉武帝時期,加緊了對東吳的征伐軍事策略。王濬在一代名將羊祜的舉薦下為大司農仍領益州刺史在長江上游打造戰船為攻打東吳做準備。王濬摩拳擦掌等待著屬於自己時刻的到來,因為這個時候的王濬已經六十多歲了……

    公元279年,年過七十的王濬率水軍沿江而下……同時陸路兩軍分別由杜預、王渾指揮(當時羊祜已死)晉武帝給王濬下達命令:攻下建平以後接受杜預排程,打到秣陵後聽從王渾指揮。杜預是羊祜指定的接班人,早知王濬立功心切,不服管教。於是就提前寫信給王濬:足下能摧毀吳西邊的屏障,便當直取秣陵,討伐數世為患的逃寇,解救吳民於塗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過泗水汴水,溯黃河而上,整軍還都,這是曠世未有的盛事啊!

    王濬看到後大喜,命令戰船全速前進。攻下秣陵後又馬不停蹄的進入石頭城。這下惹惱了主將王渾。原來王渾早就打敗了東吳主力,只是沒有進城收編。王濬撿了個“現成的便宜”。王渾當時也怕滅吳首功被搶,所以給王濬下命令城外等待。到這個時候了王濬怎麼能聽你的命令?隨便找了個理由:風太大,船剎不住……不僅進了城,還成功的收編了東吳皇帝孫皓、太子、文武百官……。

    從此王濬和王渾結下了樑子,在晉武帝面前相互人身攻擊,好在晉武帝是個“和稀泥”高手,在中間調停。王濬死後,晉武帝上諡號為“武侯”,彰顯功績。

  • 4 # 夏有涼風61

    王濬是河南人。西晉時的名將,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平了東吳,結束了南北分裂,使得西晉一統。

    王濬是羊祜舉薦的人才,王濬任河東從事時就很嚴峻,地方官不廉潔者甚少。後做了徵南將軍參軍,後轉為車騎將軍。

    王濬在任“巴郡”太守時,因與“吳”接壤,兵士苦於戰爭徭役,人家生了男孩都不願養育。王濬就制定了嚴格的法規條款,減輕郡內徭役課稅,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存活的嬰兒有數千人,這數千嬰也成了王濬之後伐吳的生力軍。

    之後“王濬”做了“益州刺史”設下計謀,將殺死前任刺史“皇甫晏”的賊人“張弘”等賊眾一網打盡。因功封“關內侯”在任期間,和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樹之以威,取信於民,蠻夷境外之民多來歸降。朝廷徵召“王濬”入京做官,讓羊祜上秘表於皇帝說將“王濬”留在益州以待大用。於是王濬沒有調京,還做“益州刺史”。

    之後,“晉武帝”謀劃伐吳,讓“王濬”修造舟艦大船,削下的碎木飄滿江面,順流飄下,被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了送給吳主“孫皓”說,晉有攻吳的打算,讓往“建平”增兵防守,孫皓沒聽。東吳的情況就像“王濬”給皇帝上疏所說,孫皓荒淫兇暴,荊揚一代無論賢愚,沒有不怨恨的,觀形勢應從速伐吳。

    太康元年(208)正月,“王濬”從成都出發,一路兵不血刃,無不望旗投降,一路打到石頭城,吳主孫皓沒反抗,抬著棺材投降了“王濬”。

    王濬的勝利也給自身帶來了很大的潛在危險,當初“晉武帝”曾下詔,王濬攻下建平後受“杜預”排程,到秣陵後受“王渾”排程。

    攻下建平“杜預”給“王濬”寫信,讓其發揮,解救吳民於水火,立不世功,王濬大喜,向皇帝上表並呈上杜預的書信。

    王濬到了秣陵的時候,王渾早已打敗“吳孫皓”的中軍,但對石頭城的虛實判斷錯誤,就按兵不前,王濬乘勝進了石頭城接受了“孫皓”的投降,這讓“王渾”覺的顏面掃地,覺的王濬的勝利是摘了他現成的果實,就拿王濬沒接受排程,違背詔命,上表要將“王濬”用檻車徵召回京。

    王濬也給皇帝上書說,沒有接到受“王渾”排程的文書,說接到文書時,吳主已經投降了。

    王渾以王濬違背命令誣告不成,又上表說“王濬”得了吳的寶物,都被“王濬”一一駁回。

    王濬還說,觸犯君主,其罪尚可挽救,為貴臣嫌惡,則有不測之禍。意思就是觸犯了皇帝,不一定致死,得罪了朝臣,就會有不測。還說“王渾”黨羽宗親內外親戚,皆盤根錯節,都處在當世顯位,專門製造事端,花言巧語,迷惑視聽。說“曾參”不殺人,盡人皆知,然而三個人接連說“曾參殺人”連他母親都相信,投下織梭而出走,還說“樂毅伐齊”攻下七十餘城,而終遭受饞言,避禍出奔。魏將“樂羊”伐中山國,得勝歸來,誹謗他的書表積了一筐。

    當然,“王濬”說古為例,也是知道自己功勞太大,出於自保。陳述言語,不讓皇帝親信“王渾”之言。王濬的言辭很奏效,王渾黨羽多次彈劾,晉武帝都寬恕了王濬。

    王濬知道自己平吳功高位重,為了去皇帝疑心,不再守儉素之業,食則佳餚,衣則錦繡,縱情奢侈享受,學那秦時“王翦”之法。

    有位益州護軍,名叫“範通”的曾說,可惜歷來有大功業的人都未能盡善,王濬說這話什麼意思?範通說,卿凱旋歸來之日,應帶隱士之巾,口不言平吳之事,要有人問及,就說平吳全憑聖主之德,群帥之力,這就是藺相如能讓廉頗屈服的原因,王渾對此能不慚愧?

    王濬說,他怕他成為類似“鄧艾”被殺的下場,不得不說。

    從上可看出,王濬在帶兵打仗上主動出擊,在功高位重之時,遭政敵彈劾,也是主動以言辭和實際行動來化解自身危機。

    王濬之所以不能跟諸葛亮比,是諸葛亮的功績連敵人都佩服,王濬雖然平了吳,用智慧化解了自身危機,但王濬平吳能兵不血刃,這個功勞是羊祜的前期準備做的充分,羊祜以德行策略和吳人長年往來,使得吳人喪失了鬥志,加上吳主不修德政,王濬、王渾、杜預等才能順利拿下江東,實現了西晉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小人物無意間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