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村中無人對局

    喜愛巴頓的人主要都是美華人,世界其他地方喜歡巴頓的人主要是受到美國強大文化影響而造成的。僅僅從軍事歷史上來看,巴頓的軍事才能是一般的,貢獻不能說特別大,畢竟美國的實力擺在那裡,我上我也行的基本。但在美國曆史上對外戰爭比較少,所以曾經在北非與德軍作戰後來有參加了歐戰的巴頓就顯得比較突出了。

    相比較美國二戰名將: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馬歇爾等人,巴頓才是一名純粹的軍人。其他的人更像是政治家,戰後被媒體渲染的狡猾而虛偽。巴頓的性格比較直率,所以經常違反軍紀,成為美國媒體口誅筆伐的物件,但卻更真實。

    但是就像人們喜歡球王馬拉多納一樣,桀驁不馴的人往往給人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巴頓的理念深受美國強硬派影響,尤其是二戰技術後冷戰的40年時間裡,很多人都對巴頓將軍表示懷念。1945年攻破柏林之後,巴頓因為主張直接進攻蘇聯,最終被罷免了職務,不久之後因酒後車禍身亡。

    其實最關鍵的還在於美國電影文化的強大力量,在拍攝二戰題材的電影時,巴頓成為了最好的題材。

    評價歷史人物,分為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在歷史學家那裡,他們根據客觀事實,一板一眼的記錄了每一個前人的功過;另一個人則在小說家和平民的口口相傳中,在這裡,歷史人物能夠過五關斬六將,封神榜上耀武揚威。

  • 2 # 圓融自在聊生活

    巴頓將軍(1885.11.11——1945.12.21),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軍人家庭,畢業於西點軍校,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其中以二戰而文明於世。具體的作戰經歷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巴頓將軍以“不讓恐懼左右自己”為座右銘!天生的為戰爭而生,其作戰決策和技巧來自於天賦,敢於冒險而不魯莽(二戰著名的諾曼底戰役),但其性格暴躁也為其日後的人生結局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讓人欣賞之地:第一:自信。如果是在公司中,擁有巴頓將軍這樣性格的人幾乎是拓疆抜寨,佔領市場的靈魂人物。並且身先士卒。不過這樣性格的人最適合的階段就是公司的初創期,換句話“適合打江山而不適合守江山”。

    第二:冒險。冒險精神不是人人都有。但巴頓將軍的這種冒險而非魯莽。有著戰爭的直覺。如果在公司中,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是靠“鼻子做生意”的領袖和典範!做市場的人誰不希望攻城掠地?跟著這樣的首領在一起,你會感覺到成功的快感!

    第三:身先士卒。人往往是所處位置越高而很難在衝鋒陷陣於一線。除去時間,瑣事不允許外,或許惰性也固然存在。巴頓將軍身先士卒幾乎成為了天性。在公司經營中,如果老闆和高管時不時衝鋒於一線,下面的員工會怎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用現在的話說,狼性精神在巴頓將軍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第四:性格暴躁。人無完人。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巴頓將軍和早新年的電視機《亮劍》中的李雲龍的性格頗有不少相似之處,李雲龍這個人物相信你也和很欣賞和喜歡吧?

  • 3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生活中我們常有一種體會,看一篇文章就能大致這是出自誰的手筆;對一些事情做事風格,也能很容易聯想到會是誰做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人的個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個性是一個人成為人的標誌,區別只是相對於表現的明顯與不明顯。由於做事太有個性,無論怎麼隱瞞,也擺脫不了人們對他的關注。二戰時期就有這麼一個人,他就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例子。

    如果說二戰中有哪些優秀的戰術家,相信大家一定能說出許多耳聽能詳的名字;如果說在這群軍人中誰最好戰、最急躁、最愛信口開河、最愛惹是生非,大家一定會說是:“巴頓”。

    沒錯,就是他。他是出類拔萃的戰術家,以善於進攻著稱。但他性情急躁,易於衝動蠻幹,一旦發作起來像個任性的大男孩兒。他一生中唯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作戰,無論對方是誰,只要有仗打,讓他幹什麼都行。典型的“好戰分子”。

    然而,盟軍開闢第二戰場,這麼重大的戰役,人們卻很久沒有聽到“巴頓”的名字。其實他就在英國,眼睜睜的看著諾曼底登陸戰役的開始。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他又惹什麼事了嗎?

    還要從他的“臭毛病”說起。

    在非洲和西西里島的勝利,讓他的軍旅生涯如日中天。但是,由於他打了一名怯戰士兵的耳光,招致美國上下的不滿和聲討。他也陷入空前的窘境,在隨後的日子裡,他似乎被打入了冷宮,在無奈和期盼中苦苦度日。

    其實,他的上司如此對待他,既有懲罰他衝動行為的意思,也有出於特殊的策略上的考慮。由於他在北非和西西里兩大戰役中表現出色,已經引起了德軍的高度關注,認為他指揮大規模坦克戰的能力是無人能比的。

    無論他在哪裡出現,都會讓他們認為,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盟軍的主攻方向。因此根據這一點,司令部決定讓他虛張聲勢地四處巡視,以轉移敵人的視線。

    而此時,他還在自以為是的認為,一定能帶兵登陸法國。

    不能帶兵打仗,是對他的最大懲罰。被解除職務後,他奉命帶著一幫參謀在地中海地區巡遊,視察軍事基地,進行勘測,繪製地圖,給人一種要接管這些地區的假象。

    實際上,他的心始終沒有離開硝煙瀰漫的戰場。當得知“霸王”行動在物色適當的指揮人選時,不善於“拍馬屁”的巴頓,立即給艾森豪威爾送去兩隻火雞,意思就是:別忘了我,我就在你身邊,招之即來。他自信地認為:這一職位非他莫屬。他甚至在身上總是攜帶著一份法國地圖,天天研究戰法。

    意外的是,他曾經的部下布萊德利,被任命負責“霸王”行動計劃。他一時難以接受這一事實,自己的部下不但一夜之間超越了自己,而且還佔據著自己夢寐以求的位置。心中的憤怒和不平是可想而知的。

    知人善任的艾森豪威爾十分了解這位部下。認為他是美軍中最優秀的坦克專家和戰術大師,他一往無前的進攻精神是無與倫比的。最適合擔當先鋒官的角色,在空前慘烈的戰鬥中,美軍需要這樣敢打硬仗的進攻型將領,他的作用是誰也無法取代的。因此,決定任命他為第一集團軍司令。

    有仗打,比什麼都高興。但很快,一盆冷水澆在他的頭上。

    原來,這個第一集團軍只是一個空殼,是誘騙德軍上當的招數。他來這裡只是做個樣子,目的是告訴德華人,對諾曼底的行動只是佯攻,盟軍的真正目標是加萊。這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巴頓到哪裡,哪裡就是主攻的出發地。

    但是,他的另一個秘密使命,卻讓他心奮不已。他的真實身份是出任第3集團軍司令,任務是一旦盟軍登陸成功即進行擴張戰果,向法國腹地大踏步推進。他一邊一絲不苟的欺騙德軍,另一邊抓緊訓練部隊,他要打造一支勇敢剛毅、無堅不摧的鋼鐵大軍。

    盟軍登陸法國後,勢如破竹。由於要繼續牽制加萊的德軍,美國軍方對他已在法國指揮作戰一事進行保密。事實證明,這一誘騙行動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在諾曼底登陸作戰期間,駐紮在加萊的德國主力裝甲部隊始終未敢越雷池一步。

    此時,秘密在法國作戰第3集團軍,馳騁疆場、所向披靡、攻城略地、節節勝利。但戰報中從來不提他的名字,也不提他的部隊。為了防止暴露身份,甚至外出時他總要戴上一個大墨鏡。

    什麼都能騙,但做事風格和個性騙不了人。

    熟悉其作戰風格的德華人,看到一支部隊一往無前,不停的進攻,很快就斷定是巴頓在指揮。即使遠在美國的巴頓夫人,也能輕易在地圖上標出她丈夫的方位,並在心中默默地為丈夫祈禱。

    當然,德華人還是從被俘的人員及截獲的檔案中確認了他們的對手,並用多種語言向全世界公佈了這一訊息。對於他,德華人比美華人瞭解得還清楚。但艾森豪威爾還是繼續對外保密。

    巴頓對此十分不甘。這不僅是個人榮譽問題,而且還會影響到全軍計程車氣。他的部隊像他一樣需要榮譽來激勵。但“該死的保密”把第3集團軍的勝利掩蓋了起來。官兵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高漲,他們指責最高統帥部是在妒忌他們的首長,剝奪他們的功績。他們的敵對情緒甚至妨礙了戰爭的順利進行。

    是金子總會發光,但金子也有蒙塵的時候。此時的巴頓,經過自己不懈的堅持,為了自己的目標,甘心當“誘餌”,你不計較官階大小,最終成為一顆永遠閃耀在世人眼前,永不褪色的金子。

  • 4 # 世界真的很大

    他就是一個為戰爭而生的人。巴頓及家族中許多成員,都相信靈魂轉世、神秘力量,都能講出一大堆目睹祖先靈魂、看見自己前世的故事。巴頓和他的父親、祖父的軍服,無論是衣長、袖長、肩寬,還是胸圍和腰圍,尺寸完全一致。

    這更使他們相信宿命,相信他們是三位一體的軍魂。 巴頓曾不止一次告訴家人和朋友,他清楚地看見過自己是迦太基統帥、古羅馬軍團的戰士、是14世紀時瞎子約翰王計程車兵。他繪聲繪色地向人描述自己幾輩子的戰鬥生涯,在什麼時代跟著誰作戰,騎的什麼馬等等。

    1943年西西里登陸之前,英國將軍哈羅德·亞歷山大對巴頓說,如果你生在拿破崙時代,你會是一名偉大的將軍。巴頓回答道:“事實上,我的確是”。然後他告訴亞歷山大,他是如何跟著拿破崙出征,又是如何在戰場上被殺害的。

    巴頓還相信,他的下一輩子依然會是一名將軍,繼續指揮部隊打勝仗。他認為自己天生有一張“戰爭臉孔”,敵人看見他害怕,士兵看見他則會鬥志昂揚。巴頓喜歡炫耀、誇張,戴著擦得鋥亮的頭盔、穿著馬褲和高兵靴、佩戴鑲著象牙手柄的柯爾特式自動手槍。

    他的座駕的喇叭聲,也常常很大,老遠就聽得見。他認為一個將軍,永遠都應該耀武揚威。在巴頓眼裡,將軍從來不只是要制訂作戰計劃和下達命令,還應該讓自己成為某種符號,一種不按常理出牌但無畏、對勝利和榮耀有無窮嚮往的象徵。

    但他卻失去了諾曼底登陸總指揮的職位。歐洲的戰事結束後,巴頓想加入太平洋戰區。他懇求馬歇爾,將他放到對日戰場,任何地方任何崗位都可以。然而,他未能如願。他被任命為駐巴伐利亞軍政府首長,但是他對此毫無興趣,而且一點也不快樂。

    當他得知日本投降後,倍感沮喪。他在日記中寫道:“隨著另一場戰爭的結束,我對這個世界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他常常情緒不穩、酗酒、胡言亂語,行為也越來越怪誕,包括聲稱他征服了多少個女人,效能力有多強。

    有人認為,這是他長年軍旅生涯腦部多次受傷的後遺症。不再打仗後,他需要有另一種能力來證明自己,哪怕這種能力是假想的。1945年9月28日,巴頓被被貶去第十五軍。此時的所謂第十五軍,實際上只剩下幾個辦公室,編歐洲戰史,進行歐戰後的掃尾工作。

    巴頓此時計劃12月10日回美國度聖誕假期,然後退休。12月8日,巴頓外出打獵遇車禍,車上的其他人員只受了輕傷,坐在後排的巴頓,顱骨、頸椎和脊椎均有骨折,脖子斷裂。13天以後的12月21日,巴頓死在醫院,享年60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頂天時代的明教異常強大,為何會破裂?到底是誰的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