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liter

    太安逸了,地理位置也不咋樣。一般來說,中間國家發展是受限制的,比如魏國,南韓,最典型的是南韓;外圍國家發展空間比較大,像趙國,秦國,楚國。再說說魏國本身,大胃王估計一直想做春秋夢不知今夕何夕,魏惠王時期已經要衰敗了,人才那個流失啊,吳起跑到楚國,楚國後來多牛逼,衛鞅跑到秦國,秦國咋樣,全他麼人才啊。

  • 2 # 一枚工科男的歷史觀

    魏國本就是先崛起的啊,,,只是跟下圍棋一樣,金角銀邊草肚皮,魏國後期除了山西南部陝西東北都在中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等到河東也被秦所佔,改為梁以後也就意味著魏國衰落了,梁惠文王也算是轉折點吧,稱王過過嘴癮而已。三家如果沒有分晉也許有可能,只是晉國太大,地緣又太複雜難免分裂,如果把山西的運城臨汾上黨太原忻定等地分裂成一個國家的話或許還有機會,由山西高原向東滅掉中山燕國,向西限制秦國發展,向南吞併黃淮諸小國,繼續向東圖謀齊國,向西滅秦向南滅楚還有可能。。。只可惜歷史沒有假設,秦國會向南吞併蜀國,楚國會向東吞併越國向西吞併巴國,向南莊蹻入滇,不好對付,所以說金角銀邊草肚皮,邊緣國家可以擴張的地方太多,但以山西高原為主體還是有機會的。

  • 3 # 瀟蕭歷史文社

    戰國初期魏國最先崛起,併成為中原的霸主,但最後為什麼沒落呢?其實原因主要以下幾點:

    首先魏國的立國天生就先天不足,且不說魏國處於中原地區四戰之地,在他的身邊秦、趙、韓、中山、齊國和燕國四面都是強敵,這讓魏國長年處於戰爭狀態,耗費大量的國力,儘管魏國在魏文侯的改革下實現的百年霸業,但這百年霸業並不是自發的擴張行為,很多情況下是為了給魏國留下更好的生存空間,他並沒有明確的仇敵,一會兒打南韓、一會兒齊國又一會兒秦國,最多的時候就是消除威脅而非滅掉國家。

    第二點:魏國作為變法的先行者最強強大,但也為其他國的強盛提供借鑑,在魏國之後,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申不害在南韓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燕昭王變法,天下各國都在變法圖強,本來先行變法的紅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消失,而四面環敵的局面卻沒有被改變,先天不足的情況也隨之出現,四戰之地最終將魏國推向滅亡。正如現代管理一樣一個好的模式一旦被對手學到並加以改進,最終會制約自己的發展,這也就是教會的徒弟餓死的師傅。

    第三點: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主要發生在魏惠王時期,正因為人才的流失最終讓魏國百年霸業毀於一旦,魏惠王在位的時候,使秦國強大的商鞅到的秦國,孫臏到了齊國,而這兩個人後來都成為魏國的心頭大患,商鞅幫助秦國取河西而孫臏在馬陵大敗魏軍,讓魏國的霸業成為夢影。

  • 4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縱觀戰國曆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魏國在歷經179年後,其滅亡的過程中沒有波瀾,算是山東六國壽終正寢的典型。一個國家消失的悄無聲息,默默無聞,在史料中除了魏文侯,居然沒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文臣武將,這不得不讓人稱奇。轟轟烈烈的魏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都經歷什麼?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談談對魏國衰亡的一些看法。

    首先,魏國強盛靠人才,衰敗也是因為人才。

    戰國時期,魏國開先河的倡導文明生態,安邑、大梁兩座都城,曾先後成為天下人才最為集中的地方,他們開講座、做研討。在當時,名門、大家們都把去魏國求學和遊歷,視為最為榮耀的一件事。就像80年代初中國深圳似的,吸引著大量人才前往。可以說,魏國是當時天下政治家、學問家及各種專家的滋生基地。為此,魏國立國之初,魏文侯就重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等能人,並且變法圖強,國勢逐漸強盛,一舉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

    但到了魏國中後期,人才流失的相當嚴重,其中商鞅、孫臏、樂毅、張儀,范雎、吳起、尉繚子等人,在當時堪稱大才。結果這些大才是一個也沒有留下,他們學成以後,紛紛去幫助其他的國家。其中,在所有的流失人才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商鞅。商鞅很喜歡魏都安邑城的文化氛圍,很想留在魏國實現個人價值。但得知幾次舉薦,魏惠王都無動於衷,甚至連殺他的興趣都沒有。

    這件事確實讓人感到感慨:一是在秦孝公的支援和推動下,改變戰國格局的變法順利實施;二則商鞅入不了魏惠王的法眼,也沒有采取防範措施;三則是魏惠王后來後悔沒有殺商鞅。後來,商鞅去了秦國,得到重用;積極變法,秦國崛起,最後滅了魏國。可見,能人志士魏國中、後期沒人重視,到了麻木之極的地步,這樣的國家怎能不亡!

    其次,表面上看躲避戰亂,魏國才遷都的,實則是國門洞開。

    魏國,主要佔有今山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河南及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部分地區。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公元前361年,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舊都城安邑因為緊靠秦國邊境,經常受到秦國的騷擾,而且安邑城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爭不斷。

    遷都後,魏都暫時擺脫了戰亂,得到一絲安寧。但是,隨著首都的遷移,西線兵力明顯不足,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防線更加捉襟見肘,難以抵禦秦國的進攻。事實上,安邑城在魏國遷都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就被秦軍攻陷了。

    最後,單憑修築長城來防範敵人,猶如二戰時法國的“馬其諾防線”。

    春秋時代各國的防禦戰術,主要是以城堡為主的點式防禦。到了戰國時代,由於戰爭規模的急劇擴大,防禦戰術改為長城為依託的線形防守戰術。這種新型防禦模式在當時成為主流。於是各國紛紛仿效,先後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構築長城防線。

    但是任何一種防禦手段都不是萬能的,當年吳起在西河就對魏武侯告誡過,戰爭“在德不在險”, 打仗要靠民心士氣,民心士氣要靠帝王的“德”來維繫。高山大川尚且不能阻擋他國的進攻,更何況是長城!

    面對秦國的威脅,魏國先是勞民傷財的在河西修築長城。如今,危險正悄然逼近,自己遷都先溜走了,前線士卒計程車氣大大受挫;遷都後,為了保護新都的安全,又在大梁城西部大興土木的修築一條長城,這無疑使百姓的負擔更加沉重,加劇了魏國的衰亡。

    結語

    縱觀魏國曆史,有過輝煌,最終衰亡,根本原因在於不重視人才的使用。對商鞅的視而不見,對吳起的變相排擠,對孫臏的殘酷迫害,對張儀的公然蔑視,對尉繚子的置若罔聞,對范雎的嫉妒折磨,對樂毅等的放任出走……回顧魏國的用人史,幾乎是一條僵直的黑線。一個國家,在將近200年的時間裡始終重複著一個可怕的錯誤,其亡國是遲早的事情。

  • 5 # 百里不奚

    雄才大略的魏文侯

    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魏氏、韓氏得到的要少一些。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繼承晉國魏氏領袖,他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

    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戰國招賢養士之風,是從魏文侯開始的。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計程車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李悝又名李克,是卜子夏的學生,曾經做過魏國的北地守。李悝繼承和發揚了法家先驅的思想,在擔任魏國相國的10年,他既得到魏文侯的信任,又得到新興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支援,因此改革比較徹底。

    1.農業:“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

    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破除舊有的阡陌封疆,鼓勵自由開闢耕地,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為了使政治穩定,就必須使人民生活安定,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他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平糴法”就是這個目的,當收成的時候,農民交納什一之稅,留下自己用的糧食之外,其餘的糧食由政府按定價收購,等到荒年的時候,又由政府平價糶(tiao)出。這樣不僅可以防止“饑饉水旱”,還由於價格由政府統一規定,免除了商賈囤積居奇,從中牟取暴利,自然可以在荒年缺糧食的時候保持糧價穩定。這樣一來就“使民無傷亡而農益勸”,人民生活安定,政府財政收入也有了保證。

    2.招攬人才

    李悝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具體來說就是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改為按功勞大小和對國家貢獻的多寡,授予職位和新的爵祿。對那些與國家沒有貢獻而依靠祖輩的爵位享受特權,穿著華麗的服裝出門,乘著車馬,回到府邸又沉浸在歌舞之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作威作福的“淫民”則予以打壓取締。用這些爵祿去招攬四方新興地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這樣一來就打擊了殘餘舊勢力,為新型封建階級的上升打開了方便之門,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發展壯大。

    在這一時期,魏國出現了大批傑出人才:吳起、西門豹、北門可、翟璜、樂羊子、屈侯鮒等等。

    3.軍事擴張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薦衛人吳起,魏文侯對吳起的指揮才能很欣賞,任命吳起為魏軍攻擊秦國的主將。吳起上任後,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軍節節勝利。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李悝率領魏軍在西河戰場戰勝秦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後,吳起直撲秦國進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秦國舉國震怖。吳起指揮渡河的魏軍對秦國在西河地區的軍事據點進行清除,吳起五戰五捷,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國完全佔據了西河地區,魏國的領土大大擴張。

    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使秦國不得與中原交通,魏國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控制秦國同中原的交流,從中攫取暴利,秦國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國卻越來越富。

    魏文侯在對秦攻略中除了軍事打擊、政策攻心外,還進行了文化滲透,著名的西河學派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魏國之所以能夠稱霸百年,一方面是由於強大的軍事實力,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魏文侯把魏國變成了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

    魏文侯三十八年,在名將樂羊的率領下,魏軍越過趙國攻擊中山。在樂羊的出色指揮下,訓練有素的魏軍苦戰三年,在魏文侯四十年,終於攻破了中山國,解除了中山對趙國的威脅。

    由於趙、魏、韓向黃河南岸發展,進攻鄭國和宋國,與一直想要控制的楚國發生利益衝突,三晉與楚國發生多次激戰,楚國被三晉連續擊敗,中原土地連喪,魏國則在中原站穩了腳跟。

    魏文侯雄才大略,他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以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戰國二百餘年曆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文侯在位50年,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只說國家實力的話,魏國是戰國首強,這一點毋庸置疑,可要一統七國,客觀條件同樣重要。魏國接壤的四個方向都有強國林立,地理位置很不利。如果魏國真有滅國之心,其他各國絕不會坐視不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壤酸化對農作物危害大,土壤是怎麼酸化的?應如何改良酸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