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氏制筆
-
2 # 可食中國
其實不是意臨與否的問題,是功夫的問題。
首先,要釐清一個概念,碑和帖是不同的概念,帖也是屬於墨跡的,有原貼,也有臨摹的很好,流傳成帖。碑則是書法家書丹或者刻工參照原作利用一些技術進行的雕刻。
學書的人能夠臨摹原貼是最好的,但是這個太難的,因為我們基本沒有機會能夠拿著個稀世珍寶級別的原作來臨寫。所以,基本都是對原貼進行了摹刻和還原之後再流傳到社會上,現代技術基本能做到完整還原,再古代則視刻工水平和工藝而使得在水平參差不齊。
再說說碑刻對原作的影響問題。事實上刻工在刻碑時最終呈現的作品與原作之間是存在諸多因素影響的,有刻工的水平,有工具的問題,有石材的問題,還有作品風格問題。這是橫隔在原作與碑刻之間的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有時候碑刻作品會比原作好,如魏碑,刻工的某些率意,讓作品擁有了別有的風味。而有的碑刻則不但無法還原全貌,簡直讓原作掉了一個級別。如此,選擇什麼樣的碑刻和古帖都是十分重要的。
最後,說說意臨的問題,意臨是一個在學習碑帖到了一定階段後的更高的一種臨寫方式。它對臨寫者對碑帖的筆畫,結構,神態,氣韻等等都有基本的掌握之後,為了更好地能夠消化和融合自己的感悟而進行的臨寫。
在意臨的階段,其實就是考驗你自己的功夫了,不是考驗碑帖的問題。要是功夫不到家,即使《蘭亭序》的真跡擺在你面前也是枉然,要是功夫到家,那麼自然心到手到,心神合一,形神合一,這才是關鍵。
-
3 # 龍井茶葉虎跑水
能臨到墨跡是最好的,碑刻說到底是人加工過的,與原真跡不可能百分之百相同,總是或多或少有失真現象。所以無論怎麼臨,面對墨跡總比碑刻好,有條件的,最好現場看書家寫,學的快,且容易掌握。
-
4 # 子衿書法
我不記得是哪位書法家說過這麼一句話:‘以意臨來掩蓋臨帖臨不像,就是耍流氓’。
意臨本來子虛烏有。是現代書法家的一大發明。古人臨帖,筆頹成山,極力專精。為的是得到神意。神意從何來?從形來。臨得牛頭不對馬嘴的卻說‘得其意也’,哄鬼去吧!形之不存,意從何而來?王僧虔《筆意贊》中寫道:‘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話說的十分清楚,要二者皆有,才能繼承古人。把臨不像說成了是高階的意臨,完全就是用意臨來為不著調作掩飾。
臨,就是面對。對著字帖才叫臨。不看字帖行不行?當然行。而且是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不看字帖。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臨帖了。你可以說,以某某人的筆意而書,這和臨完全不一樣。還有人說背臨。背臨,是臨帖的一個強化手段。目的為的是加深記憶。它也屬於臨帖的範圍。臨帖的作用是什麼?學習。學習別人的筆法,學習別人的結構處理。學會了再依此而作,就是創作。寫不像卻以意臨來搪塞,那麼就來點初級的對臨,臨像了,你的意臨就成立。臨不像,就是耍流氓。
再來談石刻與墨跡的問題。米芾《海岳名言》清楚的寫道:‘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意。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學習書法主要掌握的是他人的筆法。要得筆法,就要看字帖中點畫的細節。石刻用的是刀,刀對墨跡中的細節損壞殆盡,只留下形質。對著碑帖學習得到的,就是刀痕。有大師說:‘透過刀痕看筆痕’。話說的十分在理。但是,筆痕豈是輕易能夠看到?對著墨跡,尚且不知從何下手,從石刻再經過摹拓下來,姑且不論風蝕剝落,就是痕跡清晰的石刻,也是二次加工的東西,怎麼能與墨跡相比?
以現在的學習條件,弄到墨跡影印字帖並不難。這是提高學習成效的關鍵。
-
5 # 翰墨書道
為什麼不是絕對的創新和走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新之路呢,在書法發展到至今,幾乎是不可能的,何況書法本身就是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所以臨摹是書法家一生都要做的功課。這是不是有些悲觀呢,恰恰相反而是最清晰清醒的明智的認識,是避免走入野狐禪之歧途的理智或清醒, 是先見之明。
無論是意臨還是進行獨立的成熟的書法創作,還是不要把創新放在第一位方好,因為能夠做到真正意義說的完全繼承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妄談創新不切實際,能夠把古代經典的筆法技法和墨法,做到即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化古為我,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創新書法,以米芾為例 前半生幾乎都是集字創作,無論點畫,結構,筆法可以說全有來歷,最後才融會貫通,形成自家面目,表面上看風格個性別具,實際上,仍然是最傳統的書法路數和家法,變得是外在的形和勢與意,與用筆技法墨法結構面仍然是非常傳統的,米芾的書法仍然是以前代經典的書法技法,在嫻熟的駕馭能力之上融入了自我的性情和審美觀念而已。書法的發法何嘗有什麼創新。實際上自王羲之以後的書法大家莫不如此,萬變不離其宗,變的是外在的形而已。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個問題其實就涉及到了書法創新的問題了,我認為書法臨帖必須要涉及到書法創新,尤其是在意臨的階段,更是我們書法創新的好機會。
為了詳細的解釋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臨帖的過程,然後再對這個問題做系統的說明。
一、書法臨帖
總體上講臨帖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我們對於這個書法作品做背景的分析,包括這個字帖的作者,他們的書法風格。然後就是我們對於這個字帖進行挑選字例,精心的臨摹。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精臨的階段。當我們在精臨的階段對字帖做了一個詳細的熟悉之後,就可以著手開始對其他的字進行臨摹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採取一行一行的臨摹或者說一頁一頁的臨摹這樣的方法。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使得我們的書法臨摹在解決具體的字的問題中解決我們的章法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是對整篇的書法作品進行一個通篇的臨摹,我們稱之為通臨,也是被人們稱之為抄帖。
書法學習的最後一步,我們稱之為意臨。而意臨是我們在整個學習書法過程中唯一需要創新的部分。
前面的幾個部分基本上都是我們學習和臨摹的一個過程,而唯一的最後一個步驟是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修養、內涵以及自己的審美趣味進行創新的部分。
二、書法零帖的墨跡和碑石的分別
事實上,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碑石和墨跡和區分不是特別的大,但是,我們學習書畫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以墨跡的形式呈現出來,而不是把它雕刻在石頭上。
所以如果一個書法作品,如果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墨跡,一種是碑帖,那麼我建議你們去選擇墨跡去進行臨摹創作而不是碑帖來進行臨摹創作。因為這最接近於你真實得書寫情景和書寫姿態,有助於你理解書法家得用筆和書寫。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有一些書法作品,他們只有碑帖的形式,那麼這樣的書法作品,我們只能是透過碑帖來進行書法的創作了,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到一個工作就是透過刀痕看筆痕。
三、墨法和筆法的創新
在書法的創新中,確實存在兩種創新,一種是墨法創新,一種是筆法創新。
這兩種創新形式佔據主要地位的是筆法創新,墨法創新是低階的創新。因為墨法是以改變墨色種類和墨色枯瘦濃淡為主,屬於器具層面的,只要瞭解其中墨色與紙張接觸的原理就可以做到。
而筆法創新是高階的創新,因為筆法需要配合用筆以及個人審美方向上的一個創新,需要對用筆高度的熟練。所以,筆法創新是高階的創新。
但是我們說書法創新又不僅僅限於筆法和墨法的創新,它還包括了很多種書法的創新,比如章法和結構上的創新,這些創新種類其實更加繁富和複雜。但是總體上來講,書法的創新,皆以筆法的創新為最基礎的內容。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
7 # 亦涵9966
管它是墨跡還是碑帖,該怎麼臨就怎麼臨!
心動不如行動。學書法,不要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光說不練,一切都等於零。我是這樣認為的。
練習書法,越放鬆越好。臨摹的不理想時,就扔掉重新臨摹,不要怕浪費紙墨。
與其爭來爭去,還不如多臨摹一張字呢。
-
8 # 千年蘭亭
臨習碑帖,碑與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學碑可以強骨,學帖可以養氣。
還有一種說法,學間架可看石碑,學精到處非看真跡不可,當今印刷術發達,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法帖墨跡。
現在流傳下來的碑刻,古人書丹上石,一經刻工鑿刀刻入,筆意已失,就很明顯地帶上了斧鑿刀刻之痕,即使有刻工極佳者,也很難表現用筆細膩之處。
而這些碑刻歷經千年,在風雨的侵蝕和人工的椎拓下,字口剝蝕,字形變細,再加上輾轉翻刻,面目全非,這會給我們學習帶來困難。
墨跡則是我們研究筆法的最佳資料。古時,名家真跡大多藏於宮中內府或藏家之手,常人不易見到,現在印刷術發達,我們有了眼福。
-
9 # 豈有此李
首先,我們要先搞清楚一點,何為意臨?愚自以為,自古迄今的所有學書者,都在主動或被動的進行意臨。主動者,不求酷似,或學筆法,或求墨法,或習章法,或取風格,或入意境,擇一而成自家風貌。而被動者,多如世人學蘭亭,習者萬千,卻面貌各異。因何?傳言王羲之事後複寫蘭亭數遍,皆不如前。由此可見,人不是機器,無法複製完全相同的作品,僅是相似程度而己。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諸多的因素註定了任何個體吸收外來事物的同時也在有意識地進行融合。佛教入中土便是一例。
古時立石為碑,墨跡為帖。自宋代以後,為傳播、學習方便才匯帖刻本。至於碑帖也好,墨跡也罷,只要是好的作品,都是我們臨習的樣本。
南朝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提到,“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一般來講,書法的審美標準就在於點、畫、線條的力量感、節奏感、立體感,歷代書法家都是在這上面做文章。現如今,我們有著古人所沒有的便利,各種名家碑帖任意臨習,各式筆墨紙硯隨心選擇,各類影片展覽可供觀摩。在學習書法的同時,我們其實已經走在了創新的路上。筆墨當隨時代!
-
10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如果是書法意臨,你覺得墨跡與碑帖還有區別嗎?應該說,區別不大。意臨臨的是感覺,有半創作的成份,或者說,就是以墨跡或碑帖做引子,激發出創作的慾望。當然,對原墨跡或碑帖意臨的成度有深淺,感知有多少。但是,是否是墨跡還是碑帖沒有區別。因為,無非就是“白字”和“黑字”而已。如果說墨跡還能清晰可見運筆往來,似乎是比碑帖有優勢,要知道,意臨,意臨,只是取其意而已。能意臨者,不是沒入帖,而美其名曰“意臨”,實際上,根本就學不像,只是“自欺欺人”的美麗慌言。再就是,已是功底頗深,或有自我面目。意臨的目的是“採百花香釀一家蜜”,充實、補充作品之所需,完善、完美作品之所用,最終達到心中的理想狀態。意臨是臨習的最高境界,但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學書方式、方法。無論墨跡與碑帖,都是取法物件,但看個人的喜好和成度做以意向性的選擇。
回覆列表
記得日本書法展在上海舉行時,當時上海書畫院的名士,感慨地說:再不努力,日本要超越我們。
在這裡作為一個喜歡而又是門外漢的人,我想問一下當下那些瘋瘋傻傻,自詡大師的醜書倡導者們,你們對得起祖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