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籍與歷史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說兩個問題:一個是“閉關鎖國”,一個是“敗家”。
一、先來說說“閉關鎖國”的問題。
說乾隆“閉關鎖國”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實際上,乾隆與洋人一直在做生意,沿海的口岸也一直在對外開放,並沒有關閉。
很多人說乾隆閉關鎖國,主要依據是這樣的: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降下諭旨關閉了江、浙、閩三個海關,只留下廣州一處對外貿易口岸,這就是所謂“閉關鎖國”的開端。
主要引用的是這份諭旨: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上諭。
【諭軍機大臣等: 楊應琚所奏勘定浙海關征收洋船貨物酌補贛船關稅及梁頭等款,並請用內府司員督理關稅一摺,已批該部議奏。及觀另摺所奏,所見甚是,前摺竟不必交議。
從前令浙省加定稅則,原非為增添稅額起見,不過以洋船意在圖利,使其無利可圖,則自歸粵省收泊,乃不禁之禁耳。今浙省出洋之貨,價值既賤於廣東,而廣東收口之路,稽查又加嚴密,即使補徵關稅、梁頭。而官辦只能得其大概,商人計析分毫,但予以可乘,終不能強其舍浙而就廣也。
粵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洋船謀生,不獨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門、黃埔在在設有官兵,較之寧波之可以揚帆直至者形勢亦異,自以仍令赴粵貿易為正。本年來船雖已照上年則例辦理,而明歲赴浙之船,必當嚴行禁絕。但此等貿易細故,無煩重以綸音。
可傳諭楊應琚,令以己意曉諭番商。以該督前任廣東總督時,兼管關務,深悉爾等情形。
凡番船至廣,即嚴飭行戶善為料理,並無與爾等不便之處,此該商等所素知,今經調任閩浙,在粵在浙,均所管轄,原無分彼此。但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
豫令粵關,傳諭該商等知悉。若可如此辦理,該督即以此意為諮文,並將此旨加封寄示李侍堯。
令行文該國番商,遍諭番商。嗣後口岸定於廣東,不得再赴浙省。此於粵民生計並贛、韶等關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肅清。
看來番船連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於避重就輕。而寧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誘,並當留心查察。如市儈設有洋行,及圖謀設立天主堂等,皆當嚴行禁逐,則番商無所依託,為可斷其來路耳。如或有難行之處,該督亦即據實具奏。再將前摺隨奏交部議覆,可一併傳諭知之。】
【尋,覆奏:臣已遵旨曉諭番商洪任等回帆。並諮移李侍堯及札行寧波定海各官一體遵照。現在尚無設立洋行及天主堂等情弊。 】
乾隆這道諭旨上並未說要關閉某些口岸,只是要求西洋番商以後只允許在廣州口岸一處進行貿易。而不許再到江、浙、閩三處。主要針對的是英、法、葡、西等歐洲商人。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有原因的。
洪任輝事件:
這道諭旨中的“洪任”,就是洪任輝。
洪任輝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翻譯,精通中文。 乾隆初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貿易份額越來越大,但東印度公司的負責人對廣州的行商制度的限制非常不滿意,覺得利益被削薄了。於是,在乾隆二十年,東印度公司就派洪任輝率領船隊跑到了寧波定海港,採購茶葉和絲綢等產品,並在當地出售歐洲的商品,非常成功,獲利非常巨大。
於是,東印度公司隨後兩年派往廣州的商船數量肯定就減少了,大多數都跑到寧波去了。這樣一來,廣州海關少了這麼大的客戶,關稅收入自然就減少很多。
開始,乾隆認為可行,就諭令閩浙總督喀爾吉善與浙江海關更定稅則。
“但使浙省稅額重於廣東,令畨商無利可圖,自必仍歸廣東貿易。此不禁自除之道。”
“近年奸牙勾串漁利,洋船至寧波者甚多,將來番船雲集,留住日久,將又成一粵省之澳門矣。於海疆重地、民風土俗均有關係。是以更定章程,視粵稍重,則洋商無所利而不來,以示限制。意並不在增稅也。”
但是,後來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楊應琚調任閩浙總督後又上奏,說寧波很接近茶葉和絲綢原產地,這些歐洲商人收購的成本很低,即使提高了稅率,也很難阻止西洋商人繼續前往浙江沿海,不如採取行政手段,直接下令西洋“番商”只允許在廣州進行貿易。乾隆皇帝認為“所見甚是。”
這才有了上面提到的這道諭旨。 從諭旨和奏摺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浙江海關加稅,還是勒令只許在廣州口岸貿易,都是針對“外洋紅毛等國番船”。
那些“番商”,就是指英、荷、葡等歐商。
所以說,沒有什麼“閉關鎖國”,因為“閉關”諭令根本就沒有存在過。 乾隆皇帝從未宣佈關閉江、浙、閩三個海關,而且,廣州也並不是中國當時惟一的通商口岸。
“向來各國番商,俱有一定口岸”。 中國江、浙、閩、粵的四個海關,地理位置不同,分工也有所不同。江、浙、閩三處主要針對日本、北韓、琉球等東洋貿易,粵海關的側重點是西洋和南洋的貿易。
如果把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與東洋日、朝和琉球各國的貿易改成在廣州進行,那就太荒唐可笑了,清朝君臣還沒昏庸到這種地步。
事實上,江、浙、閩三個海關一直在正常執行中。
海關是否正常執行,主要體現在關稅的徵收上。而關稅的上繳有兩個部分:一是正額,二是嬴餘。正額通常是固定的,贏餘則常常變動。
“向來各關征稅,於正額之外,將贏餘一項,比較上三屆徵收最多年分。如有不敷,即著經徵之員賠補。”
“嬴餘”上繳,是“比較上三屆最多年分”,數額便不斷有所提高,不足額數,由經徵之關員賠補。
乾隆五十三年,閩海關征稅一年期滿,徵收盈餘,比較上兩屆短少銀53720兩。經戶部議覆,奏請管關各員按經徵月日,照數賠補。而皇帝認為,這一年因臺灣用兵影響了稅收,因此著令加恩寬免。
“所有此次閩海關短少之贏餘銀五萬三千七百二十餘兩,著魁倫、徐嗣曾、伍拉納各按經徵月日,賠補一半;其餘一半著加恩寬免。”
如果閩海關停了,又哪來的贏餘?
嘉慶四年,清廷整頓關稅,諭令廢止“三年比較之例”,而採取“嬴餘”固定辦法。
這一年,欽定“江海關嬴餘為四萬兩千兩”,“浙海關嬴餘為三萬九千兩”,“閩海關嬴餘為十一萬三千兩”,“粵海關嬴餘為八十五萬五千五百兩。”
嘉慶九年,浙江海關的嬴餘額數,調整為“四萬四千兩”, “其餘各關,仍照嘉慶四年嬴餘定額徵收。”
如果江、浙、閩三處外貿海關已經關閉,這些嬴餘又從哪裡來呢?
不但沒有禁止商貿,中國商人還能出海。 限制西洋商人到廣州去貿易,並不等於取消了中國商人在江、浙、閩的出海貿易權利。如果真的取消了內地商人的出海貿易權利,那麼,清廷關於出海商船製造的規模、水櫃的大小、風帆多少的規定等,又是搞什麼鬼?有什麼必要?
江、浙、閩三個海關在乾、嘉、道三代仍然正常承擔著管理對外貿易的職責。
乾隆四十一年,諭旨“北韓、安南、琉球、日本、南掌及東洋、西洋諸國,凡沿邊沿海等省分夷商貿易之事皆所常有,各該將軍督撫等並當體朕此意,實心籌辦。遇有交涉詞訟之事,斷不可徇民人以抑外夷。”
如果真的關閉了江、浙、閩三個海關,那乾隆這道諭令純粹就太可笑了。
乾隆皇帝從未下令關閉江、浙、閩三個海關,這三個海關在乾、嘉、道三朝仍然繼續正常履行其管理對外貿易的職能。
結論:乾隆時期,“閉關鎖國”的說法完全是錯誤的。“廣州是惟一的對外貿易口岸”的說法也不是事實。
二、再說說乾隆敗家的問題
說乾隆敗家主要有幾個方面:
生活奢侈、修園子、六下江南、頻繁用兵。
1、生活奢侈。
從史上記載來看,乾隆出入比較講究排場,隨行人員眾多,這一點上比康熙和雍正來,那是要奢侈得多了,他還喜歡收藏,花費自然也不在少數。所以,說乾隆生活奢侈,是有道理的。
2、修園子。
主要是指修皇家園林,這一點上,我不認為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明成祖把整個北京城都翻修了,也很少有人指責他耗費國財,而乾隆的土建規模與其相比,又如何呢?
興土木,蓋樓殿,歷朝歷代都有,明朝嘉靖,萬曆,天啟在經濟狀況和國內外形勢如此緊迫的情況下,不也依然搞工程嗎?
咱們現在不也搞工程?對於促進經濟來說,搞工程並不是壞事。一分不捨得花,難道讓李自成拿去花?
3、六下江南。
六下江南肯定花費非常浩大,從當時大臣們的奏摺和地方官的文書中反映,耗資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把這事做為乾隆的標誌來說,不夠公平。
請問,從經濟角度上分析,六下江南與七下西洋相比,無論規模還是耗資,哪一項對國家的財力損害更嚴重?
請不要扯七下西洋賺大錢的淡。
我對七下西洋並不持否定態度,但我認為,如果不是為了商貿,也不是為了拓展殖民地,僅僅為了“天朝上國”的虛頭巴腦的美名,那麼,至少可以認為,七下西洋對國家財力的傷害遠遠超過六下江南。
4、頻繁用兵。
事實上,乾隆真正最大的耗資就是對外用兵,這才是花錢的主力。
在乾隆皇帝時期,中國的領土達到十分廣闊的地步。看圖:
如果這片疆域能保留到現在,那是多麼令人欣慰啊。
如此廣騖的疆土,哪一寸是充話費送的?哪一個國家的開拓沒有伴隨著刀和血的搏殺?不花錢,能行嗎?
乾隆一朝,開拓疆土200萬平方公里有餘。什麼概念?現在沙烏地阿拉伯214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在第十三位。美國最大的州阿拉斯加,面積是171萬平方公里。現在,把乾隆所有的花費折成美金,能買來阿拉斯加不能?
乾隆這錢花得值不值?翻開史書,這樣的功業有幾個皇帝,特別是守成之君能夠做到?
看看現在的地圖,把手放在良心上說話,是乾隆對不起後輩,還是後輩對不起乾隆?
說乾隆敗家,我倒是認為,如果中國歷史上能多幾個這樣的敗家子就好了!
-
3 # 有一種美叫無與倫比
歷史不可假設,清朝依然避免不了被推翻的命運。重要的不是技術水平,是體制改革。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裝備改革。那只是中體西用,出現了同治中興。我覺得只是清王朝的迴光返照,列強一段時間不敢入侵,可是中日甲午戰爭,一下子打回原型,在最後的十幾年走向滅亡。
所以,就算乾隆開放,但不會改革統治體質。不走向資產階級革命,君主立憲。清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回覆列表
即使開放了沿海,清朝狀況會稍微好一點。不過不會有大的改變。
因為士兵的素質和體制沒有改變,所以即使有了新式武器清軍的戰鬥力也不會發生大的改變。因為戰術和戰法以及武器的使用都落後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