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薛定諤滴喵

    那個說內閣沒有的,可能是太想當然了。

    內閣是歷史發展必然產物。朱元璋精力旺盛簡直變態,他可以一天工作至深夜批覆奏章。

    後世養尊處優的皇帝不可能這麼有精力。

  • 2 # 毀建策

    永樂建文爭鋒,若建文勝,明朝歷史會有什麼改變?

    雖然歷史上永樂建文爭鋒以永樂大帝朱棣以弱勝強,奪下南京登臨帝位,而建文帝跌下雲端,生死不知而劇終。

    然若歷史出現偏差,燕王逆襲失敗,那麼歷史又會發生什麼改變,建帝以及其之子孫是否會比永樂帝以及其以後大明十三皇做得更好?

    畢竟朱元璋為其這個孫子留下根基實在太豐厚了,而為其與他父子能做穩位置,不使大明江山出現什麼意外,除了其那幾個叔叔,需要替其鎮守邊疆之外,其它該替其處理的都已替其處理,該為其做的都已替其做,甚至就連不該替其做的都已替其做。

    若其老老實實,安安穩穩的過幾年,等坐穩根基,掌握一切之後之後再幹其它,憑其中央所掌握的龐大人口,土地,軍隊,財富,就算削藩,全天下諸侯王全都反叛,燕王再厲害,寧王兵勢再強,其也不怕,憑其強大實力也可一一平滅。也不是沒有勝利可能。

    而也正因此我才有此想,可惜其卻如楊廣將一手好牌打爛以致身死國滅,給天下,江山,自己帶來無窮禍患,否則以朱元璋之設計,憑其能力,縱子孫後代再不堪,其江山也不會僅存那麼短時間,後來那麼慘,只強盛那麼少光陰啊。

    不過還好最終肉還是爛鍋裡,沒便宜他人,像楊堅,楊廣,秦始皇父子做人那麼失敗,還算不幸中的萬幸。

    算了,先不談這個事,我們還是先想想若建文真成功,天下會發生什麼事,對歷史有什麼改變,其之一系是否能給朱棣以及其之子孫做得更好吧。

    不過雖然如此,雖然建文是個仁君對百姓,士大夫非常好,才開始繼位就廢除其祖父所留下的苛政,大得民心,最起碼是得士大夫之心,使其不用做官謹小慎微,貪幾兩銀子就扒皮抽筋,天天上朝都擔心回不來。

    不過其建文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呀,從其削藩時對其那幾個叔叔所做所為,不僅無理削藩,更是一削就馬上廢為庶民,抄家問斬,流放,絲毫無一點親情可言,薄情寡義。

    我都懷疑其立建文為年號,重用文臣,廢苛政,減賦稅不過是拉攏文臣,想獲得其支援,對抗武將,反抗藩王的手段,將其做為利用工具,帝王手段,而其本身未必對文臣多看重。

    而從這點來看朱元璋選其做繼承人是沒錯的,對其培養非常成功,他做皇帝非常合格,若無靖難,削藩之變,經文臣,藩王平衡,跳過永樂變局,大明直達宣德盛世,提前走向極盛也不是不可能。

    即便因其不是個善人,性格也像朱元璋,朱棣,其之人生不會成宣德,可能會像沒有靖難歷史的永樂,洪武,後期也會因壓抑不住自己,無敵,變得和其祖父一樣殘暴不仁,翻臉無情,但做皇帝絕對是成功的。

    最多因其文弱,不會有其叔父朱棣親征草原,徹底滅亡蒙元,打翻韃靼,遷都北京,七下西洋的創舉,魄力。

    然若其是個聰明人,未必也不會不知道立都南京的弊端,不能不來個鄭和下西洋,再來個宣威國外,萬國來朝,重建東亞華夏朝貢體系。

    畢竟在南京立都已三十多年,其娶再繼位十幾年,都幾十年皇帝閱歷,京城子弟腐化,草原民族坐大,成為邊患。

    南方經濟是那麼發達,其又減輕賦稅,少阻,南京深處其間,靠海很近,離東南亞諸國不遠,與外商貿接觸密切。

    其也不是不能認識到以南京做京城的弊端,進行遷都,完成下西洋。

    而且由於其立足南京,工商業發達,滿朝大臣士紳沒可能不受其影響,大舉趨利,為其開方便之門,在此積累,與外界交流,獲得新思想情況下,我中國沒可能不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提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避免近代史悲哀,消除北方蠻族摧殘。

    當然此是最好情況下,其能做到這的條件下,若不能,朝廷崩潰,失衡。

    在其重用文臣,自己文弱,削藩,沒有藩王與文臣制約的情況下滿朝士大夫膨漲,其朝廷就有可能失控,提前進入大文官時代,皇帝處處受制,收不上稅,其不得不設司禮監,讓宦官讀書,大力安插,使用,親自下場,以成平衡,讓天下再成漢朝,唐未,重新進入閹宦干政時代。與原歷代中明之後沒什麼區別,還是改變不了歷史,對天下有什麼改變。

    而且其重用文臣,讓武官不滿。永樂能勝,幾十萬大軍打不被永樂幾十大軍,連打幾年,不僅沒將其滅了,還讓其越打越強,從北京打到南京,沒人阻攔,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將其滅亡,何嘗不與這有關,是其表示不滿的一種表現。

    就連明朝開始那麼重視武將,即便後來重武輕文,軍權還是掌握在武將手中,非勳貴不得掌軍權,皇室公主基本都嫁勳貴,多與之聯姻。然因後來不重視,尤其不重視中下層,都導致其戰鬥力下降,衛所制度崩壞,將官成地主,士兵成僱工佃農,邊疆總兵為自保養寇自重,以致建奴坐大,最終滅亡。

    更不要說其一開始就如此,還被武將賣過,其遠離邊疆,為保證對其控制,不讓其坐大,反叛,定會對其更加打壓,極力壓制,不信任,其為自保,豈不更加如此。

    如此你能壓制住還好,然也不過如此讓邊疆糜爛,不堪一擊,成胡虜之狩獵場,縱有一強將能改變,解決這一局面,最終結果也不過是因你忌憚被殺,或被調走,再不是你欺我,我騙你,為自保養寇自重,如明末李成梁之於努爾哈赤,關寧鐵騎之於滿清。

    若不能壓制,或因內部衛所制度破壞,有國無防,土地兼併嚴重,人民活不下去,人心思亂,再一個安史之亂暴發,或遼金,蒙古,女真崛起也不是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或其可能立足南方,深耕楚地,因其於秦淮以南,長江之陰,根基深厚,多年於此地經營,佈局。不會如南明,唐,清快速滅亡,能如南宋,東晉成南北朝。

    不過也就如此是南北宋之局,或最終也和其一樣命運。

    至於其學王莽再玩井田制就更可笑了……

    ……

    歷史上擁那麼大優勢還勝不過朱棣,將江山玩殘,被奪,我真不看好其啊!

    其之明朝絕對無歷史上之輝煌。

    或最多減一個永樂,其是宣德,沒南明,而有東晉。

    這或就是我在這一命題,假設上的想象吧。

  • 3 # 文史磚家

    “靖難之役”在明朝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朱棣在推翻侄兒建文帝后,如願以償地當上皇帝,並在任內取得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成就。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還是禁不住會猜想,如果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兵敗被殺,那麼明朝的歷史是否會被改寫?這場失敗的叛亂會帶來哪些後果?筆者不揣冒昧,認為會出現下述幾種局面:

    建文帝會延續削藩政策,但會引發更強烈反彈。朱棣之所以舉兵造反,起因是對建文帝推行的削藩政策不滿。在朱棣看來,藩王制度乃是朱元璋創設的祖制,目的在於拱衛皇室、鎮守地方,維護帝國的安寧、穩定,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廢除的。更何況,建文帝的手段過於粗暴,被削諸藩或自殺或被囚,沒有一個人能全身而退,令兔死狐悲的他不得不反。

    建文帝畫像

    但在建文帝看來,削藩政策是迫不得已的措施,無論朱棣想得通想不通,都要無條件予以配合。因此,如果朱棣失敗的話,只會增強建文帝繼續推行削藩政策的信心,直到解除所有藩王的兵權才會罷手。不過,這種近乎無情打擊的削藩政策,肯定會激起強烈的反彈情緒,即使朱棣失敗後依然會如此,至於其後果,本文最後會有所說明。

    朱棣的部下會繼續發動叛亂,但勝算基本上為零。朱棣在鎮守北平的20餘年時間裡,多次率軍北征蒙古,在取得一系列輝煌勝利的同時,也培養出許多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名將。與此同時,包括姚廣孝等人在內,朱棣還網羅了一幫謀略深遠、算無遺策的謀臣為他效力。這批謀臣名將雖然是帝國的臣子,但真正效忠的物件卻是朱棣,而非建文帝。

    明初藩王分佈圖

    由於朱棣決定了部下的生死榮辱,一旦他遭遇不測,這批人的榮華富貴不僅要化為泡影,甚至連身家性命都會不保。因此,如果朱棣兵敗被殺的話,部下們很可能會擁戴主公的兒子們繼續造反,但考慮到新主公威望不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缺乏正義性等原因,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基本上為零。至於叛亂的參加者,除少數幸運兒外,大多數人恐怕難逃一死。

    朱棣的兒子們將被幽禁或處死。正所謂“皇權之下無親情”,皇位的巨大誘惑力每每會驅動父子、兄弟相殘,一旦淪為失敗者,個人性命固然難保,妻子兒女也極有可能淪為刀下鬼。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殺死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後,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把10個侄兒一股腦處死,以此來消除隱患,絲毫沒有念及骨肉親情。

    明成祖朱棣畫像

    根據常理進行推測,一旦朱棣起兵失敗,他即使不戰死在沙場上,也極有可能因“謀逆”被處死,至於他的3個兒子,恐怕也難保性命。不過,考慮到建文帝天性寬厚仁慈,也不排除對堂兄弟們法外施恩,將他們圈禁終身了事。如此一來,建文帝既能維護自己“仁君”的好形象,而且還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皇位隱患問題,真可謂一舉兩得。

    守邊諸王會結盟對抗朝廷,甚至勾結蒙古作亂。大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建文帝如果能平定朱棣發動的叛亂,固然會嚇倒大多數藩王,迫使他們向朝廷屈服,但部分守邊藩王(即塞王,如寧王朱權)仍有可能步朱棣的“後塵”。原因無他,這些藩王都擁有強大且精良的軍隊,既然不甘心被朝廷擺弄,當然會拼死一搏。

    蒙古騎兵

    但是,鑑於朱棣失敗的教訓,這些守邊藩王們自然不會再採取孤身奮戰的方式,而是會締結攻守聯盟,共同應對朝廷的征剿。而為了增加勝算,不排除有個別塞王會效仿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過一把皇帝癮,勾結蒙古大軍作亂。考慮到建文帝手下能征善戰的名將並不多,加之國內戰亂日久,如果遭遇塞王和蒙古聯軍的入侵,能否克敵制勝難以預料。

    靖難之役形勢圖

    綜上所述,由於建文帝生性仁柔、所推行的政策極具爭議,如果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兵敗被殺的話,他雖然能在短期內穩定局勢,消除來自朱棣部將、諸子構成的隱患,但從長遠來看,依然存在著其他塞王叛亂的可能。而一旦塞王們結盟對抗朝廷,甚至勾結蒙古作亂,明朝大機率會陷入無休止的混亂當中,最終落得四分五裂甚至是亡國的結局

    參考書目

    徐階、張居正(明):《明世宗實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

    張廷玉(清):《明史》, 中華書局1974年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 :《中國明朝檔案總彙》,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為什麼隱居山野卻能聞達於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