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因為外界輿論壓力,一些中學開始雙休,但學生卻叫苦連天,紛紛說,還是希望回去上課,為什麼會這樣?
4
回覆列表
  • 1 # 生活對我說

    很心痛,替孩子們的無奈,更為家長的錢包難過。

    為什麼一個人人叫好的舉動,孩子們卻發出了相反的聲音? 我們哪裡錯了?

    看看好心如何辦成了壞事!

    A

    學校是放假了,但作業比以前多了很多。

    由於各個科目老師有其規定的學習進度和內容要求,現在突然放假了,少了一天,完不成,怎麼辦?

    一個是每天放學推後一小時,補出來,但這壓縮了孩子回家做作業的時間。

    另一個是放假多佈置作業,讓孩子多複習和預習進度。

    B

    由於整頓手續不合格的補課機構,那些正規的有資質的,必然成了香餑餑,僧多肉少,自然要求漲價。

    另一種,為了避風頭,停課一段時間,收入減少了,等恢復時,漲價補損失,幾乎是一個慣例,每一次都是嚴查之後反彈最大的就是補課費。

    C

    選拔機制和招生數量沒變,你不補課,別人就佔先了,家長學生不可能坐以待斃,學校不上課,就把學生趕到補習班,就算沒去,在家裡也是心慌的不行。

    擔心競爭學校不按規矩減負,所以大家都是等著看,如果對手補,立馬復課。這樣家長個學生處於隨時待命中,惶惶不可終日。

    D

    打亂了學生的學習節奏。

    任何一種節奏都是長時間養成的,如果改變需要很長時間來調整,包括身體心理和作息安排。

    老師擔心落後,拼命的加大作業力度。本來還在星期天可以睡一會兒,休息半天,現在倒好,不吃不睡,幾乎翻倍作業都似乎完不成了!

    也難怪孩子們有怨言,別再放假了,還不如上課。

    減負是為了孩子,如果最終的結果反而加重了負擔,是不是我們太一廂情願了?

    好心未必會辦好事,只要指揮棒還在,一切都不會改變!

  • 2 # 九鬥學生心理

    我們的學校在推行減負的過程當中,其實是這樣理解減負兩個字的。

    1.減少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嘗試去探索,去經歷跟深度的批判性思維,去閱讀更多的書,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能幫孩子做到減負之後的增質,所以學校推行減少在校學習時間的這件事,一定沒有家長和學生質疑反對。

    2.減少孩子作業量,讓孩子能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和作業時間。但是對家長和孩子來說,減少的作業就等於減去了很多複習的過程,而應試擺在那裡,沒有大量的習題的鞏固和練習,孩子很難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這年頭,誰也不傻,對於大部分的家長而言,應試教育是基礎,在獲得良好應試能力的前提之下,再去擴充套件素質,這才是家長的選擇。

    3.減少孩子的作業難度,減少老師的授課難度,這一點很多學校都在推行,讓孩子學得更容易一些,更簡單一些,他們才能更快樂一些,沒有壓力,沒有負擔,但家長和孩子感受到的是學校老師上課的難度在降低的同時,他們需要花錢花時間,把老師降低了難度再補回來,應試的難度沒有變。

    所以任何一次減負的過程就會面臨著家長和學生再一次的“反攻”,家長也會和學生有同樣的感受,學校越減負孩子的負擔越重。也許減負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個偽命題吧。

  • 3 # 初中英語許老師

    謝謝邀請,首先我認為孩子齊聲想上課是有的,但是並不是佔多數的,而是少部分的。為什麼有這種現象,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週末雙休後,學生有更多的空餘時間,家長怕自己的孩子所謂的輸在起跑線上,就給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興趣班,有的孩子因此苦不堪言,所以想著寧可去上課,不想受這份苦。第二是推行減負之後,學生在校時間少了,老師給學生上課和輔導的時間也少了,可是教學內容少不了,所以個別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學生取得更好成績佈置的週末作業更多了,這樣學生根本沒真正減負,就產生了寧可上課的想法。第三有些熱愛學習,積極上進的學生習慣了學校裡的學習生活,回到家裡無所事事,甚至無聊所以就想著上課更好。

  • 4 # 鄭老師回頭客

    孩子為什麼想在學校上課

    有些中學因為種種原因,開啟了雙休模式,一方面是減少輿論壓力,另一方面也是確實想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不管怎樣初衷是好的。按理說學生應該很高興,但是孩子卻都想到學校學習,為什麼會這樣?

    中學生儘管還是孩子,但他們對學習的目的意義還是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也會對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做出判斷和選擇。

    在學校學習有良好的氛圍,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有問題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實在搞不懂弄不會可以問老師。學校的作息時間是科學的,能夠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習和作息時間,在家裡呢環境很舒服,但許多同學的家長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雖然可以和同學在網路上溝通,可是要顧及同學此時是不是和自己在一個頻道,如果不在同一個頻道,就會干擾人家學習,顯然沒有在學校方便。

    還有些同學知道自我控制能力差,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有那麼多的知識得學,而且還得弄通弄會,感覺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要求約束,沒有同學做參照無法保證自己的學習效果。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有的學生家長一聽說學校一週休息兩天就開始謀劃報補習班的問題,孩子會覺得參加補習班還沒有在學校好呢,當然就希望到學校上課。

    在學校學習不僅能夠學到文化知識 ,還能提高和老師同學交往的能力, 能學到很多課堂或家裡學不到的東西,比如:友誼,毅力,自尊,自信,勝不驕敗不餒等。這些東西也是在家學不到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或多或少有些叛逆,討厭家長說教嘮叨索性到學校落得個清淨。

    學習環境的選擇上各人有各人的要求,總的來講學生還是喜歡和同學在一起,至少他們會感到輕鬆愉快,避免寂寞無聊。

  • 5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推行減負,並不是孩子齊聲想上課,而是家長怕孩子成績掉下來,無奈的把孩子送進輔導機構。

    我們先來看看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推行減負是對還是錯?毫無疑問,教育主管部門正是看到了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所以希望把孩子從題山書海中解放出來,讓教育迴歸本源,所以才開始推行減負。

    但是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顯然單靠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很多的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由於放鬆了學習而導致成績下降,影響升學。畢竟成績是追逐優質教育資源的最有力通行證。所以這就造成了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相。

    所以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還是家長,從他們的出發點來看,都是可以理解的。那麼問題癥結到底出在哪呢?

    出在家庭教育上,出在家長對孩子教育認知和教育智慧上。

    減負的目的是減輕孩子不必要的學習負擔,但並不是減輕孩子的學習難度和學習要求。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出路是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大幅提升了以後,用於學習的時間自然就可以大幅縮減,那麼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用於孩子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和全方位的發展。

    現實中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恰恰是我們的家長最欠缺的。多數家長缺乏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常識和教育智慧。如果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得不到改善,那麼只能夠透過延長孩子的學習時間來獲取更優異的成績。

    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對老師的依賴性就會非常的強,如果學校減負,那麼孩子只能夠透過校外的輔導機構來輔導提升。這就形成了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惡性迴圈。

    所以有效的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常識和教育智慧,才是有效解決孩子學業負擔過重的最佳途徑。

  • 6 # 電影中的美景

    當前的社會屬於利益驅動的社會,所以說學校也應當屬於一種利益驅動的學校,所謂的利益驅動在照是指成績的影響。孩子的家長對學校的評判標準,那就是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學校對老師的成績考核,最大的成分就是孩子班級內的總體成績,那麼如果不克服這一個平均線,所謂的減負終將是一場空。

    首先想上課的不是孩子,而是學生家長。

    現在的工作與社會壓力較大,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也就變得比較高,家長不希望自己身上所經受的各種生活上的艱辛,在孩子身上再次重複,那麼就需要孩子在學習成績下進行提高,期望在社會以後的工作中出人頭地,獲得比較好的工作經歷,取得比較好的工作收入,那麼基於這一點,孩子的家長對於孩子成績認可度比較高,如果孩子的成績比較好,那麼家長和家庭都會感到有希望,如果孩子的成績比較低,那麼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就會放低,也就是指在孩子以後社會工作的收入及社會地位上有所降低,但是孩子的。可塑性比較強,所以說家長還是希望的孩子的成績好一些,基於這一點,那麼家長寧願認可孩子,多吃一點苦,多學一點習,當然這是對於大多數家庭和家長來說的,對於有些家庭生活比較富裕,可能對於孩子成績的期望就不是那麼高了。

    第二,希望上課的是學校。

    有的人可能覺得,既然減負這件事情對於大多數老師更有好處,為什麼學校還會更加堅持呢?其實這個最大的原因還是來源於學校之間的對比,家長在評比學校好與壞的時候,只有一個標準,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在全縣甚至全省出現了多少高分人才,而對於一些優異的學生,比如說體育美術,這些需要特長才能夠完成的學生家長並不是太在意,僅僅從成績方面的對比,這就造成了學校之間的橫向評比,也就競爭的比較厲害。橫向評比時逼的是各個年紀平行的成績那麼對於總成績的提高,只有透過多上課才能完成,多加作業才能提高,當然這種教學方式可能有它本身的侷限,不過在現在的情形下,這種教學方式還是相對有效的,在這種評比機制下,每個學校的學生都加足了勁,每個學校的老師也必須要盡力付出,所以說希望上課的不僅僅是家長,還有學校,還有老師。

    第三,希望上課的還有一部分學生。

    學生的榮譽對比和自我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響,一些家庭的孩子,由於生活比較優越,往往會取得一些比較好的物質享受,而大多數的家庭並沒有這個優點,同時,即使是物質家庭比較豐富的。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好一些,我們通常在生活中就可以見到這種情形,他們往往會對比說誰家的孩子這次考的怎麼樣?就是這樣一個單純的對話行為,可能影響到所有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穫,付出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多上課認真聽課,彷彿是唯一的途徑,所以說,有些孩子為了自我實現,為了成績,為了自己在家庭地位的。高低為了家庭,也是願意付出的,可以上學,不僅僅是學校家庭的事,有些孩子也是比較願意讀書。另一方面,如果放棄多上課,有些孩子現在在社會中處於無人照管的方式,甚至少了一個遊戲的夥伴,基於這一點,即使是學習不好的同學,有時候也是喜歡上學,因為那裡有他可以一起遊戲的夥伴兒。

    總之,如果不改變現在的評比機制,不改變孩子的多向發展。減負和上課之間的矛盾,很可能在短期內沒法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常青藤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