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編號9527

    歷史趨勢吧,未來是指數基金(被動型基金)的天下。叄考美國。另外考慮管理費用問題和實際的歷史收益。主動型基金費用高,平均歷史收益並不比指數基金強,甚至更低。

    相對混合型基金,主動型裡的股票型基金會更早勢弱。

    多說一下,主動型基金,有幾大劣勢(找茬模式開啟):

    1,股票型倉位在九成以上,倉位幾乎不可調節,倉位主動權交給投資者(指數型也是被動型股票基金,分類有交叉)。那我們何不(開個腦洞),自己買股票。模式如下,按每個季度,基金季報公佈的持倉比例自已買股票。選擇前十大持倉股票(主動型股票基持倉集中,不集中,收益又平攤了,所以這貨一般都集中,而指數基還真不用集中。指基不集中收益也不會平攤,指數連動效應在發揮作用),再稍微擴大比例配置。這樣有個好處,省了基金的一部分管理費用(有一部分是股票買賣費用,自購與基金代購都不可省,基金還省點),更靈活的控制倉位(預防黑天鵝和快速撤離)。基金盤面太大(盤小的基金,肯定歷史業績不能看,沒多少選擇),不好轉身(換倉換股)。

    2,主動型基金(不論混合型還是純股型),都有個持股策略吧。但從歷史走來,很多好的策略被指數型拿去用了。例如紅利策略(中證紅利,上證紅利,深證紅利指數),高股息(求個指數),低市盈率(同求),低波動(有同名指數和指數基),白馬績優(央視50)。另外更可怕是一種叫指數增強的基金(又一邏輯上的打擊,個人還真不信任,和不信任主動型股基一個原因)。

    3老鼠倉,這麼多,主動型的信任危機。指數型雖然也會受此攻擊,但防禦面好(持股分散,指數基投資人還更具有好的倉位控制,比如定投)

    文字表述,表達得有點亂(可回覆,另作說明)。以上觀點,是基於不懂股市,或不願投資股市和沒有太多時間的假設。個人偏好指數基(進攻)和貨幣基(防守),正在考慮並計劃,明年入股市。

    做個說明,基金分類。股票基金包括主動型股基和指數型(被動型)股基,及指數增強型股基(異類)。

    主動型又包括主動型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

    也就是說指數型就等於被動型,而混合基肯定是主動型。指數增強型脫胎於指數基,又偏向主動型的思路(修正指數,企圖獲得比參考指數更高的收益),但這怪胎是肯定的股票基(九成倉位以上是股票)。

  • 2 # 三思投顧

    有人說主動型基金現在沒戲了,這是真的嗎?

    其實自從有了指數基金以後,“有關主動型基金好還是選指數基金好”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比如支援主動型基金的投資者認為,在A股這種弱有效的市場裡面,很多主動型基金的業績是遠遠好於指數基金表現的。同時在熊市的時候,由於有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所以主動型基金的抗跌性也比指數基金強很多。

    而支援指數基金的觀點則是,費率低廉,投資策略公開透明,可預測性強,尤其是Smart Beta指數,透過對選股以及指數權重方面的最佳化,其長期表現往往好於那些傳統的以市值加權的指數。

    還有,就最近這兩三年的市場表現來看,主動型基金的表現也並不如人意,有些甚至還遠遠跑輸滬深300指數。

    對於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有各自的道理。要不然,“是選主動型基金好還是選指數基金好”也不會成為廣大投資者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

    但是在三思君看來,雖然指數基金是未來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一個重大方向,但是就目前的市場而言,還有一段路要走。

    比如以2018年為例,

    在57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不區分A、B、C份額),有339只基金是跑贏滬深300指數的,佔比59.16%;在28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不區分A、B、C份額),有153只基金是跑贏滬深300指數的,佔比53.49%。

    再比如,從最近3年的資料來看,在17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有68只基金是跑贏滬深300指數的,佔比也有40%。

    還有,雖然現在有684只股票指數基金(不區分A、B、C、ETF聯接等份額),但是這些基金的規模很多都偏小。截止到目前,規模低於2億的股票指數基金多達400只,佔比58.5%。

    同時這些股票指數基金大多投資的都是滬深300、中證500、消費行業、醫藥行業,而像Smart Beta類或某些熱門行業或板塊的指數基金,卻又很少。

    最後再看債券指數基金,雖然目前有113只債券指數基金(不區分A、B、C份額),但是這些基金的規模在2億以上的,只有45只。同時這些基金大多投資的都是利率債,幾乎沒有基金投資信用債。

    所以,無論是股票指數基金還是債券指數基金,投資者可以投的指數品類,還不是很多。比如要選一個5G主題的指數基金,可能你會選不到合適的基金(不是規模太小了,就是投資主題不太符合)。

    當然隨著指數基金的不斷髮展壯大,肯定會有更多的風格跟主題行業的指數基金誕生,但是這終究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三思君覺得,雖然指數基金將來可能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就目前的市場而言,主動型基金還是值得關注的。

    好了,就說到這裡吧。

  • 3 # 伍治堅

    2016年10月18日,華爾街日報頭版發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叫做《炒股已死》(The dying business of picking stocks)。

    但是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還是理智的。他們可以在網路上口無遮攔,滿嘴跑火車。但是到了投資自己辛苦掙得的真金白銀時,很多人才會真正拿出主人翁的精神,透過精打細算為自己選擇最合適的投資策略。而我一向提倡的被動型指數投資策略,恰恰受到越來越多變聰明的投資者的青睞。

    那麼回到本文的主旨,為什麼說“炒股已死”呢?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選股的專家們,即那些主動型基金經理,他們的收費太高。因此廣大投資者們無法透過投資主動型基金來提高自己的回報。

    在美國的基金行業中,主動型基金的平均費率大約為每年0.77%,而被動型指數基金的平均費率大約為每年0.1%。也就是說,主動型基金的費率大約為指數基金的8倍左右。基金的費率從投資者腰包裡流出,進入基金經理們的口袋,因此費率越高,投資者回報越低。

    如此高昂的收費,也導致投資主動型基金的投資者回報慘淡。截止2016年6月30日,在過去的25年中,美國所有的主動型股票公募基金只有20%左右戰勝了指數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投資者去選一支主動型基金進行投資,那麼有差不多80%機率,他的回報會比簡單的購買一個指數型基金得到的回報要更差。

    有些朋友可能會不服氣的指出,你這個說的只是市場平均情況。我認識一些非常出色的基金經理,他們每年都可以保持在表現最出色的10%的基金行列。投資這些基金,穩賺不賠。

    很可惜的,天下沒有這等免費午餐。

    上圖顯示的是從2000年到2013年每一年晨星評選出的年度最佳基金經理的業績,以及該經理在接下來兩年的業績。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明星基金經理的業績沒有絲毫的穩定性。一般來說他們成為炙手可熱的年度最佳之後,在接下來的兩年的業績回報就一落千丈,甚至無法超過市場平均回報(標準普爾500指數)。也就是說,投資者如果跟著那些明星基金或者明星經理去投資,那麼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失望而歸。

    像這方面的證據我還可以列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我的歷史文章。但我也理解,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這些分析太過專業化了。絕大部分的投資者都不是來自於金融背景,因此要他們以比較專業的眼光去分析基金和選股,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那麼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市場上的那些大型機構對於這個問題的態度。像美國的養老機構和大學基金會之類的機構,是市場上的“聰明錢”。他們一般都有非常職業的研究隊伍,在廣大菜鳥投資者還沒有意識到風吹草動之前,搶先一步做出更佳的選擇。因此去研究這些“聰明人”的投資方法,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說也有很大的價值。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第三大養老基金,CALSTRS( California State Teachers’ Retirement System,加州退休教師基金會)宣佈將從他們投資的主動型基金中撤走200億美元。這和我倡導的“聰明的投資者不選主動基金(https://zhuanlan.zhihu.com/p/21611248?refer=wzjevidence)”的投資理念完全一致。

    CALSTRS成立於1913年,截止2016年8月份的資金管理規模為1930億美元。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CALSTRS的CEO,Jack Ehnes說:最好的提高你的投資回報的方法,是降低你的投資費率,而不是尋找更為出色的基金經理。

    在我之前的歷史文章中,我反覆強調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在五福資本的公司網站(http://www.woodsfordcapital.com/zh/philosophy)上,我提出投資者需要堅持三大原則。其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控制成本。

    事實上,CALSTRS絕不是退出投資主動型基金的唯一的“聰明錢”。其他大型機構還有:美國阿拉斯加養老基金(Alaska Permanent Fund,管理規模550億美元),丹麥最大的養老基金ATP,瑞典的養老基金AP2。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宣佈退出或者減少對於主動型基金的投資額度。

    即使是主動型基金他們自己,也在進行變革。美國的富達集團(Fidelity)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動型基金集團之一,曾經產生過諸如彼得林奇這樣的“股神”。截止2016年9月,富達集團旗下規模最大的兩隻基金是:Fidelity Contra Fund (管理規模:1080億美元),Fidelity 500 Index Fund (管理規模:1030億美元)。也就是說,富達基金管理的被動型指數基金,其規模和它最成功的主動型基金規模相當。

    投資者們顯然也不是傻瓜。很多先知先覺的投資者早已看到了這個趨勢,並在多年之前開始就加入了被動型投資的陣營。

    比如上圖顯示,從2006年開始,每年投資主動型基金的投資者越來越少(上圖黃線),而每年投資被動型指數基金的投資者越來越多(上圖黑線)。這個現象在我的一篇歷史文章《夕陽西下》(https://zhuanlan.zhihu.com/p/21974663?refer=wzjevidence)中有詳細的分析。

    最後,讓我用諾貝爾獎得主尤金法碼教授的話來結束本文吧。法碼說:在我看來,那些選股的所謂專家就像占星師一樣,但我不想玷汙占星師的名聲。這句話其中的意味,留給廣大朋友們去體會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傅雷家書中表現傅雷教子之道中有關讀書球時的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