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想成為一個幽默的人
-
2 # 記者新夜話
孩子多了,家也就露出馬腳了,也有醜陋,也不那麼公平了;孩子少了,家也就露出暖心來了,也就有了溺愛!孩子自治力強的也就成才了,反之,則是溺出了廢才!
明玉爸爸遭天下大白眼,因為他把一件事做髒了 。
這是燙心的話題,引發網友惡評狂潮:人心是偏著長的嗎?同為自家孩子,為什麼遭遇扎心對待? 家,該有什麼樣的眼神?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溫度?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
家是溫暖的港灣,其實是個偽命題,是人們的一個幻想!家有不公子女不幸,這個不幸會從小帶到大!
家也有醜的一面,也有善惡也有對子女不公也有遠近……厚此薄彼!家之所以醜,明玉之所以不幸,是因為攤上了心長偏了的父母…… “姚晨”飾演的明玉,讓我們認識了不一樣的父母!從小明玉就確認過,這個家的眼神不對:蘇父眼光麻木透著冷漠……蘇母眼神分別出歧視和厚愛!忒自私忒無情忒冷漠,又抑或忒溺愛忒偏情忒無私……蘇式父親對自己忒好;蘇式母親對小女太歧視……對明玉,滿眼的不屑!
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做不好這件事,天下兒女會反目!
蘇大強,你都挺好的!對自己是火,對別人是冰,你是冰火兩重天……一個典型的蘇式父親概念!
這個父親除了對自己挺好外,凡事涉子女,哪怕天大事他也是木木的一臉僵直!他就是一個讓子女在職場外,最灰心的那一個!明玉想上“我的大學",偏心偏情的“蘇式母親”,寧可出錢讓兒子旅遊去玩,也舍不出分文,供明玉報考清華大學……一旦明玉無助到想找個肩膀時,蘇父卻及時躲進了廁所!女兒無論遇有大小事,父親蘇大強不是上廁所就是假裝讀報:不是躲就是裝聾賣傻!找他擔當,那是月球上的夢。
一個只給自己笑臉的父親,受罪的一定是子女!在他那裡,兒女找不到公平是非!這位父親心裡,把自己裝得滿滿的,幾乎再也裝不下別人的事,遇子女的事哪怕打得頭破血流,他的心也是僵直的。明玉被二哥暴打,他聽後,似乎在聽別人的故事。一個好父親,即使是聽到別人的故事,也會露出些許的人性關切。然,蘇父眼晴裡一片木然,連問一句明玉傷得怎樣,都懶得問一聲了!當他理財被騙後,尋死覓活的,攪得兒女不安!最後明玉拿出錢給他,他才心滿意足的走了……一臉的荒唐!
我們的子女們已很不易,尤其這代子女,什麼事都要自己擔,房奴要做!工作要拼……心要焦慮。若再遭遇35歲這道心坎,就是個心靈的災難!
有權威資料表明,這代人患有多項焦慮:85%有“加班焦慮”;61%有“晉升焦慮”;57%有“消費焦慮”;47%有“學習焦慮”;45%有“晚睡焦慮”;他們遭遇了殘酷的35歲焦灼:職場滯漲、年齡恐慌、生活無力……蘇式的父親讓兒女常常處於豆腐掉進灰堆了,吹不得打不得!稍有不順自己心意,不是裝病就是尋死覓活……兒女們,從他的嘴裡聽不到高興的事,這位父親,人生最大的事,就是時不時的給兒女添個堵! 二兒明成和兒媳遭遇35歲恐慌無措,其兒媳還孝也算明理,按月嘗還啃老錢,蘇父聞此事,大有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之大好心境……開始全心盤算這筆錢的用途!
明成要供房要去掉生活開支,所剩無幾,蘇父依然是“蘇大強式冷漠",只顧自己那張笑臉,那是張只會笑給自己的臉! 明成夫婦生活之拮据之焦慮……一切不入蘇父之心,他只是在明成夫妻一天上班回來,心力疲憊下,叨切起自己的不幸:回來這麼晚也沒飯吃!還常常雷聲出口:你們就這樣對待孤寡老人!老要慈!心要善! 此時,你雖已人老,即使不能幫兒女解憂,但可以把自己的心事封存,給晚歸的孩子一份安心或一個微笑一聲問候,這樣也會讓子女都挺好的。老人啊儘量不要成為子女負擔,即使是負擔,也要盡力去減負……起碼有張笑臉是專供子女的! 老來慈祥,真是一個胸懷和能力的事……
90年前,魯迅也曾吶喊:我們現在怎祥做父親……90年後的今天,面對銀髮浪潮,我們依然要問,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
年邁的父親,請拒收:蘇父式的冷漠、自私、無擔當;蘇父式的添堵方式,以及蘇父式的守財奴!年輕的母親,更要拒收蘇母的不公偏心偏情!父母心中的秤,不能短斤少兩!
老要慈祥更要公! ……你可以不讓在路上奔波的子女……心太累!回到家,總有盞溫暖的燈,在等他們……進屋,若再能看到一個慈祥的笑,這垟,也就都挺好的!
-
3 # 多特兒童專注力
剛開始當父母的時候,我們都跟每個教科書式的家長一樣,溫柔的和孩子講道理,大聲說話都怕嚇著孩子。
“乖乖吃飯,才能長得像爸爸一樣高。”
“要乖乖刷牙,不然會蛀牙,會痛哦。”
“不能再吃冰淇淋了,會感冒的。”
...
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你會發現——講道理對於孩子來說,經常是無效的。
有一個這樣的影片:
影片中,小女孩因為犯錯被媽媽打了手板,心裡非常委屈。
之後,面對媽媽的說教,小女孩竭斯底裡的喊出一句:“我已經承認錯誤了,你們還要我怎麼樣?!”
這句話似乎是委屈,也好像是在質問我們每一個喜歡說教、講道理的父母: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領域的一些書籍中,說教、講道理、建議和責罵、命令、威脅等等一起被視作親子溝通中的“絆腳石”。
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更加直接指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1.講道理 是無數家長前撲後繼一直在做的事情,看起來好像很正確,實際上若把講道理視為教育的本質,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要使孩子“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孩子,必須要首先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2.發脾氣 就更不對了。有時候孩子特別頑皮,怎麼說都不聽,家長一著急就開始發脾氣,甚至還有家長打孩子。
且不說體罰會對孩子心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你用發脾氣的方式來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情,孩子會從心裡認可你麼?你怎麼保證他在你的視線範圍外也會聽你的話呢?
3.刻意感動 相比於講道理和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一種由此產生的升級版的不良教育方式,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在內心產生負罪感,這種感覺會在孩子心裡長期隱藏、蔓延,並慢慢剝奪孩子的快樂。
在負罪感的壓力之下,孩子會變的特別聽話,在家長面前顯得乖巧懂事。
但是孩子的情緒總有一個出口,在家長這裡長期壓抑之後,就會在外界表現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做了大錯事,甚至犯罪的人,經常看起來很乖巧聽話——長期的心理壓抑真的會毀了一個人。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方式基本上算同一類的:所有的認知都是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所有的方式都是為了緩解家長自己的焦慮。
就像影片裡的媽媽所說,我是“好好和你說的”,潛臺詞就是:“所以你得好好給我聽著。”
其實,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裡用心教養,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父母再怎麼努力,也再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在龍應臺看來,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忽略了教養,將來孩子再怎麼叛逆,父母也只有搖頭、嘆息的作用了。
以下是龍應臺分享的小故事: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後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不住在家裡了。她跟著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進來,兩個人手上都各拿著一支菸;穿著很新潮,露著小肚子,後面露出腰的部分還有一個刺青。
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兩個人互相竊竊私語,有說有笑,但對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我第一次見到這女孩時,她才8歲,跟我老大現在一樣大。10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地畫出來。
一箇中國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櫻花,三兩下就輕鬆地描繪出來。我好驚訝,自從那次以後,我經常慫恿她的父母帶她去拜師學藝。但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來搪塞我。
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卻又可以一面跟我炫耀她女兒最近又畫了什麼。突然驚覺10年過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現在已經是10年後了。
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現在再想教育已經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內也沒努力過。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都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轉眼就過了。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兒。
是呀!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小孩兒是老天爺(或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老天爺(或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
4 # 對付鬧吧123
少子女家庭已經不存在對子女不公的問題了。蘇大強應該是4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解放後出生的人就讓生一兩個孩子,跟誰不公去?都是供孩子供的過分的一代人。現在哪有蘇大強那樣的父母啊?要說過去年代,這樣的老人可多去了。
-
5 # 週三娘
對比電視裡的不公,今天的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了。不但不會不公,相反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可能是因為之前孩子多,現在孩子少的緣故吧。現在家庭更注重培養孩子,但是弊端是過於寵愛,過於保護,讓孩子再該學習技能的時候啥也不會,比如現在很多孩子,不會穿衣服,不會自己收拾文具書包,大點的孩子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自己去上學等等。這個造成了孩子只會索取,不知感恩的心態,覺得家人付出是因該的,所以我感覺家人除了因該培養孩子的知識能力,也應該培養孩子的實際生活能力。以及感恩心吧!
至於電視裡重男輕女目前我在生活中沒見到過,我見過的是更愛女孩多一些!
-
6 # 姐姐的夕陽紅生活
小時候我是家裡老大。弟是老三。媽媽也有點重男輕女,加之那時家裡貧困,幾歲開始就幫老媽煮飯,打掃衛生,扯豬草砍柴。到讀書了放學回家也是先要求扯了豬草或砍了柴才能回來做作業。那時越窮就越什麼都沒有。菜地裡光禿禿的。山又是公家的,不像現在菜地裡綠油油一片,山也封了人都走不進去了。現在每次去鄉下看到土邊綠油油的野草,每山遍野的柴苗感慨萬千,要是生在現在要少挨多少罵少挨多少打。但那年代的人很單純,覺得作為長女,老爸又在外工作,理所當然該幫老媽擔起家庭重擔。我們那時的童年和現在小孩的童年有著天壤之別。現在回憶起來我的童年和女主的童年差不多,沒有幸福感。現在父母老了還是帶頭孝順父母,因父母養我們小我們必養他們老。而自己的小孩是獨生子,條件也遂漸好了,所以根本不存在不公平對待,他一出生就當寶貝養,什麼都優先於他,儘量滿足他,他們聰明,Sunny,幸福。但他們又自私,沒有責任感。
-
7 # 浮海客
父母的不公是一輩子的烙印,消除不掉,只能自己調整減輕苦痛。但即便看到上一代的缺失,對我們以及以後的人來說,怎樣做父母恐怕都是永恆的話題。而且好父母的模式因人而異,沒有特定的標準答案。好在現在的各種研究越來越深入,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迪。
-
8 # 愛吃果凍的小池呀
家裡傳統觀念深,重男輕女。這對於子女來說,估計很受影響。女子考上了清華不讓去上學,男孩哪怕沒有考上也要花錢讓他去,對於小女孩來說肯定感到不公平,心裡很難受。不過也有小女孩比較乖巧懂事為了給家裡父母省錢就放棄了,最大問題還是在於父母,受傳統觀念毒瘤影響。一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好的環境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但也有的家庭父母重男輕女,讓女生早早結婚生子,男孩在外奮鬥,父母還為他攢錢買房。父母的行為把孩子給害了啊,本來這個考上清華大學的女孩前途無量,但都被父母給耽誤了。
-
9 # 格雷姐姐
我最常聽到父母辯解偏心的原因就是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都不一樣,更何況人的感情?是,沒有人能做到完全公平對待,但是,我看到的更多是不分對錯的偏心對待啊!
我嫂子特別寵他的小兒子,有一次大兒子生病她帶著兩個孩子去醫院,醫生囑咐了飲食要注意,原本大兒子想回家吃,但是小兒子哭鬧著要吃扁食拌麵,但我嫂子完全不顧及大兒子的感受就帶著孩子們去餐館吃飯了,並且大兒子還得等小兒子挑選要吃哪一碗他才敢動口,這是無奈的偏心嗎?
這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寵溺!無論對於受寵和不受寵的孩子都會造成一定的心理扭曲,很多大人總是以大的要讓小的為理由逼迫孩子毫無底線的退讓,可憑什麼呢?誰不是個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受偏袒的一方認為自己的無理取鬧可以繼續,他只要將自己塑造地更霸道更蠻橫總能得逞,因為他算準了父母拿他沒辦法,算準了會有人比他先低頭。不誇張的說,很多心理扭曲的犯罪少年都是在這樣的溺愛中長大的。
回覆列表
父母的“偏心”與不作為,往往就是導致子女之間產生矛盾的誘因,這種情況在電視劇《都挺好》裡表現的很透徹。身為父母除了盡到監護人應有的責任把子女撫養成人,也要做到一碗水端平,當子女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做父母的不應該偏向一邊,也不應該放任不管,如果發生偏心的情況很可能導致孩子心理逐漸扭曲,被偏心的孩子覺得事事有家長撐腰,就會越發肆無忌憚,很可能性格中出現霸道、欺軟怕硬、自私自利、小人行為、虛偽等等壞因子。將來走向社會也會容易吃虧,因為被寵壞的孩子就以為別人都該讓著他。那麼反過來看沒有被偏袒的孩子,長大後性格中就會容易出現沒有安全感、性格倔強、冷漠、還容易出現極端情緒。所以身為父母,既然你生了他,就要養好他,這個不止代表給他吃飽穿暖長大成人,就像培育綠植,如果只知道栽種上澆澆水施施肥就好了,不經過修剪多餘的枝幹,那麼這棵樹苗就很難長成筆直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