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宋仁宗當時寵愛張貴妃。貴妃伯父張堯佐被任命為三司使(號計相,是北宋官制特點,實際掌握財政開支。僅次於東西二府宰相群),結果才一年就被包拯等人彈劾失去官職。宋仁宗改任張堯佐為戶部侍郎,再加官四使及賜兩個兒子進士出身。

    御史大夫王舉正、唐介、包拯等繼續彈劾,宋仁宗無奈聽著包拯高談闊論,唾沫飛濺到臉上也無法生氣,只好自己擦了。然後接受大臣們建議,放張堯佐出京任地方官。

  • 2 # 明離子

    是什麼事情讓包大人成了“噴子”,而且噴的還是皇帝?

    包拯所在的時期,北宋的皇帝是宋仁宗趙禎,總體來說是個不錯的皇帝,算不得驕奢淫逸,但是也有著皇帝這一身份大多數都有的毛病:寵愛后妃。

    宮裡有一個張貴妃,雖然出身貧寒,但因為自己的才貌,讓宋仁宗非常喜歡,一舉將她從普通才人升為貴妃,甚至還有廢后立張貴妃的心思。

    當時張貴妃有一個伯父,叫做張堯佐,在地方上做官,清廉奉公,是個好官,對了,這裡多說兩句,這位張堯佐其實才是龐太師的原型之一,龐籍只是躺槍。

    按理說,唯才是舉,不能任人唯親,但是如果親戚也有才華,是不是也應該舉上來呢?

    於是,張堯佐因為政績突出,被順利調入京中做官,到達了權力中樞。

    按理說,張堯佐來了,從京官的基層做起,肯定沒啥問題,畢竟你是在地方做官很優異,來到京城那就不一定了,是騾子是馬,在基層溜溜,大家才能服你。

    但是這個前面提到的張貴妃,也就是張堯佐的侄女,開始在仁宗皇帝身邊吹枕頭風,要給伯父一上來就安排個大官當,也不知道誰告訴她的,說宣徽使這個官職好,權力大,油水足,張貴妃就想給伯父安排這個官當。

    仁宗皇帝有點為難了,這個宣徽使可不是是個人就能當的,管理皇城各衙門,一般都由樞密副使兼職,也就是說,你得有一定的資歷,張堯佐剛剛來京,誰認識他,一上來就讓他管各衙門,誰能服?於是仁宗皇帝就哼哼哈哈的不肯答應張貴妃。

    結果張貴妃開始拿出殺手鐧,那就是哭,哭的仁宗皇帝心軟了,就答應她上朝的時候試試,結果這麼一試不要緊,剛提出要讓張堯佐當宣徽使的話還沒說完,包拯包大人變身噴子,慷慨激昂,得不得說了一大堆,激動的還走進皇帝,噴了皇帝一臉吐沫星子。

    皇帝連吐沫都不敢擦,就放棄了這一任命,然後趁著吐沫星子沒幹,趕緊跑到後宮去跟張貴妃說,你看,我剛說要讓你伯父當宣徽使,包大人就給我淬成這樣,得了吧,咱給他換個官當吧。

    於是此事也就作罷了,成就了包大人剛正不阿,直言納諫的形象,也讓仁宗皇帝的寬厚容人讓世人所熟知。

  • 3 # 雲居說歷史

    這件事記載於南宋—朱弁《曲洧舊聞》裡,朱弁出使金國,被囚禁十六年,忠貞不屈,在這期間,他寫成了《曲洧舊聞》這部文人小說,記載宋朝開國以來士大夫的朝野軼事,寄託著拳拳愛國之情。

    《曲洧舊聞》:“張堯佐除宣徽使,以廷論未諧,遂止。久之,上以溫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將御朝,溫成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 ‘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對,大陳其不可,反覆數百言,音噴憤激,唾濺帝面。帝卒為罷之。溫成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這篇文字對宋仁宗和包拯刻畫的很生動,宋仁宗的溫成皇后想讓伯父張堯佐當宣徽使(負責宮廷禮儀、宴會、供奉等事,事情少拿錢多,地位也較尊貴),宋仁宗第一次在朝堂提這事,被眾臣否決了,這次上朝前,溫成皇后把仁宗送到殿前,輕輕拍著仁宗的背說“禎禎,這次千萬別忘了提拔伯父當宣徽使呦”,仁宗說:“行,行”,可以想象溫成和仁宗一夜旖旎之後,想借著熱乎勁讓仁宗替自己謀點好處,仁宗無奈答應。

    在朝堂上仁宗果然履行承諾,再次提出讓張堯佐當宣徽使,這時包拯跳了出來,“大陳其不可,反覆數百言”,包拯比較剛直,說:“上一次已經定下不讓張堯佐當宣徽使,這次故事重提,有失君令”,可能包拯辯解比較激烈,越說越往仁宗那靠近,唾沫星子噴到了仁宗臉上,仁宗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仁宗回到後宮,溫成皇后已經打聽到朝堂上發生的事,向仁宗請罪,仁宗拿袖子擦擦臉上唾沫說:“為你的事和包拯爭辯,包拯向前噴了我一臉唾沫星子,你只管要宣徽使,你不知道朕也怕包拯這個御史中丞嗎”。

    這件趣事很有意思,包拯作為臣子敢和皇上激烈爭辯,以至於唾沫噴臉,仁宗也是一副好脾氣,下了朝才拿袖子擦臉,大有唾面自乾之意。這表現出包拯的剛正不阿,也反映出仁宗的容人之量,難怪明朝官員評論說“三代以下,能稱賢主的,唯有漢文帝、宋仁宗、和我朝明孝宗”。

  • 4 # 史之策

    這個事情不知道真假,權且當作是故事聽聽罷了。 其實包拯之所以出名,還是因為《三俠五義》。在歷史演繹當中,包拯可謂是鐵面無私斷冤案。然而要是真的正史上面,包拯是真的鐵面無私,但是要是說斷案能力上面,那就沒有演繹裡面的這麼神乎其神了。而這件唾沫星子事件,也是包拯鐵面無私真實寫照。

    在當時,宋仁宗趙禎的寵妃張美人,心中對自己的家世不太滿意,便想著用皇帝對自己的寵愛來壯大家族的力量。正巧張美人的堂伯父張堯佐在州縣做官多年,又是進士出身。所以便請求趙禎給張堯佐委以要職,趙禎在溫柔鄉中敗下陣來,同意了此事。

    隨後在某日朝會上,便丟擲了張堯佐出任宣徽使的任命方案。按道理說,作為一國之主,委派官員這種事,完全可以直接任命,不接受反駁,但此任命書還是沒能奏效。原來是因為在宋朝,有一個硬規矩。那就是對於重要官職的任命,包括皇帝親自指任,也需要在殿前徵得大臣們的認可,所以在當時朝會上,這份任命並沒有讓大家信服。

    但那時這並沒有讓張美人灰心,所以等到第二年人事調整開始的時候,張美人又開始對皇帝軟磨硬泡。最終在一次朝會上,趙禎再次提出了張堯佐的任命方案。

    誰知在他剛丟擲方案時,任職諫院的包拯情緒激昂,言語激憤,大聲說不可。隨即列出條條理由,而且在說話的時侯,包拯還唾沫星子飛舞,濺了皇帝一臉。包拯不停地說,皇帝不停地擦臉,場面十分尷尬。

    最後,在包拯種種理由下,皇帝這一提議又只得作罷。而此時的張美人並沒有在宮中等候,而是安排別人打探結果,一聽說皇帝被包拯吐了一臉的唾沫,便趕忙在皇帝下朝後去安慰他。張美人過去後發現皇帝正用袖子擦臉,還沒開口安慰,皇帝就沒好氣地說:

    “你伯父的事,包拯堅決反對,還直往我臉上噴唾沫星。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其無奈與委屈溢於言表。

    這也就是唾沫星子事件,宋仁宗因為枕邊語,便想要直接任命一人為朝廷重官。但在此事上,包拯等大臣鐵面無私,沒有因為皇權退縮,而是真實的為百姓考慮,沒有與職位相等的才華與能力,最後受傷的還是百姓。

    從這件事上,我們也是不難看出,包拯堅持原則、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精神,即使是皇帝,最高層領導,在任人唯親這件事上仍是不能屈服的。這也是我們追求的正氣,在這股正氣的引導下,國家與社會始終會向著美好的未來前進。

  • 5 # 史冠南疆

    首先,這個事雖然沒有官方史料的記載,不排除後世杜撰的可能性,但是也是有文字記錄佐證的,在南宋朱弁的小說《曲洧舊聞》(這部文人作品記載宋朝開國以來士大夫的朝野軼事)中,就有這件事的描寫。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宋仁宗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他又如何能容忍臣子這麼對待他。我在文章“一位“無能皇帝”駕崩,卻令百官和萬民哀痛,連史官都捨不得罵他”中寫過,宋仁宗是有宋以來第三位皇帝,也是一位“無能皇帝”,百姓對他的評價是:百事不會。也就是啥也不會,換句話說就是"無能",關鍵是"只會做官家"。

    史官對宋仁宗趙禎的評價是:"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後世更是將其在位的四十二年時間稱為"仁宗盛治"。宋仁宗之所以被稱為仁宗,正因為他對百姓和臣子發自內心的仁愛,只要於國於家有利,即使是自己受些屈辱,宋仁宗也毫不生氣。

    也正因此,臣子們才發自內心的尊重這位帝王,而這次的唾沫事件,則是因為宋仁宗的溫成皇后想讓伯父張堯佐當宣徽使,可是這並不符合國家的制度和利益,包拯因此與宋仁宗爭辯,最後情急之下,包拯吐了仁宗一口唾沫,令仁宗清醒了過來,這件事不但沒能影響包拯的仕途,甚至讓他更加得到仁宗的信任。

    而這樣的帝王,怎麼會不讓臣子為其效死命呢,有明君如此,真是難得!

  • 6 # 沙場秋點兵

    說吐太誇張了,仁宗再仁厚,包拯再剛直,也不會直接把唾沫吐在皇帝臉上,應該是太激動了,濺到了皇帝臉上。

    公元1049年,御史包拯和陳昇之聯名上奏:近年來黃河氾濫、地震頻繁、城中冒水,乃是朝中小人當道所致。這個小人就是端明殿學士、三司使張堯佐。自張任三司使以來,貪得無厭、索賄受賄,諸路苦張久矣,包拯建議仁宗將張去職查辦。

    二名御史聯名上奏,其中還有大名鼎鼎的包拯,皇帝一下為難了。這張堯佐不是別人,正是他寵愛的妃子張氏(後封溫成皇后)的伯父。自張氏的父親張堯封死後,張堯佐就一直以國丈自居。而皇帝對此也睜隻眼閉隻眼。現在御史彈劾,自然不能不採取措施。

    但是皇帝卻耍了個滑頭,玩了個明降暗升的名堂,免卻張堯佐三司使的職務,任命他為戶部侍郞。沒多久又改封淮康軍節度使、宣徽南院使,並賜他兩個兒子進士出身。這可把包拯氣壞了,他找到皇帝說:“陛下繼位三十年來,沒幹過糊塗事,怎麼這次犯糊塗了?自從最近五六年陛下重用張堯佐以來,直搞得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國朝大事都掌握在後宮女寵手中。”

    這話說得很重了,皇帝氣得夠嗆,但是沒能發作,而是回家和張氏商量,萬一實在不行,節度使和宣徽使只能留一個,張氏說那就留宣徽使。第二天出門前,張氏還一直提醒皇帝:官家別忘了宣徽使。

    然而一上朝那場面就完全失控了。御史中丞王舉正一聽說皇帝想二選一,立即站出來反對,說張堯佐最多隻能去登聞鼓院(信訪局)這樣的地方,節度使和宣徽使想都別想。皇帝氣得不作聲。散朝後王舉正申請留對(留下來私下彙報),皇帝不許。他手下的御史包拯、陳昇之、吳奎等人一起申請留對,皇帝萬般無奈只得同意。

    包拯向仁宗擺事實、講道理,闡明瞭任用張堯佐百害而無一利,說到激動處,口水濺到了皇帝臉上,皇帝抬袖拂去而包拯渾然不覺。這次的留對以皇帝失敗而告終。他回去時張氏還迫不及待的迎上來問:可授宣徽否?皇帝答:汝只知宣徽使,今包拯為御史焉!(你就知道宣徽使,現在包拯是御史啊!)言訖拂袖而去!

    當天,張堯佐上書辭去宣徽使一職,改任河陽通判。張堯佐人品能力如何暫且不說,朝中以王舉正、包拯、陳昇之等人為首的清流,反對的其實是外戚當權,至於張堯佐不過是個犧牲品。朝中在位在曹皇后尚不敢給自己的親戚謀個一官半職,一個死後才追封的溫成皇后又怎麼敢亂了規矩?有宋一朝,雖然軍事上無能,但是無宦官擅權、無外戚亂政,憑得就是象包拯這樣文官的風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80後VS90後,哪邊會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