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06731378390紅日
-
2 # 釀酒麴
“辱,莫過於不知恥”出自隋代王通的《文中子》,意思是最恥辱的事情,莫過於沒有羞恥心,自己做了可恥的事情卻不覺得可恥,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恬不知恥”。
“知恥近乎勇”出自《中庸》,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愛好學習,有求學之心,就可以說他接近智慧了;一個人努力實踐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積德行善,就可以說他接近仁愛了;一個人有羞恥心,知道哪些行為是恥辱的,做了可恥的事情後勇於改過,就可以說他接近勇敢了。
為什麼說最恥辱的事情是不知羞恥?知恥就可以說是勇敢?我以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羞恥心即是良知心
孟子說:“無羞恥之心,非人也。”人之所以是人,而有別於動物,最基本的一點就是人應該有羞恥心,有良知心,有道德心,能分辨是非,能辨別對錯。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道德都沒有,見利就貪,見害就躲,恃強凌弱,那他和弱肉強食的動物有何區別?
二、知恥方能自律
一個人有羞恥心,就有了基本的良知,他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對道德法律有敬畏之心,才能做到嚴於律己,不讓自己做出格的事。
相反,一個人如果不知是非善惡,不知禮義廉恥,那他就會為非作歹,肆意橫行,因為他心中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為何物,作惡卻一點兒也不覺得是可恥的,當然就肆無忌憚了,毫無約束了。
所謂五刑不如一恥,就是說一個社會,依靠刑罰,依靠法律來治理,不如依靠道德來約束人民。因為如果人人有羞恥心,就有了行為的底線,對於違反道德、違反法律的事情絕不去觸碰,自覺地謹言慎行。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每個人都懂得自律,這個社會自然就太平了。
三、知恥方能改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就會犯錯,犯錯不可恥,可恥的是明知道錯了卻不能接受批評,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
只有一個人有了羞恥心,在犯錯的時候他才會有愧疚之感,才會去糾錯,去反省,去改變,從而避免一錯再錯。知恥而後勇,勇於承認錯誤,勇於改變自己,這當然是一種勇敢的行為。
-
3 # 貓愛吃剁椒魚頭
其實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句也就是最後一句,是孔子說過的,全句是∶
“好學近乎知,力行盡呼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好學的人,離智者也不遠了;盡全力做的事,離仁者不遠了;知道羞恥的人,離勇者也不遠了。知道這三件事的人,就可以去了解為什麼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的方法。
君子知恥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才會有動力有勇氣去學習去彌補自己的不足。去進步去不斷的學習,增長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種種的關係,懂得榮辱懂得善惡、美醜,懂得明辨是非。
孔子又說過∶吾日三省吾身。
意思說他每天都得反省自己做的事情對不對,那麼目的就是有什麼事情做的有錯,需要改正的。
連聖人都有錯的地方,都需要每天反省自己。那反省後有羞愧的地方,有自相慚愧的地方,他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改正。
如果一個人根本不知道羞恥和榮辱,那麼他怎麼去明辨是非?怎麼去以此而改正?
如果每一個人不以為恥,那麼整個世界的價值觀還不得崩塌?
知恥。是衡量一個人底線和道德標準。
基本上和罵人話中,“你怎麼那麼不要臉”差不多。
每個人在人生當中都會犯錯,但是隻要在犯下一次錯後,知錯能有勇氣承擔和改正,那就是善莫大焉。
女人有慚愧羞恥的心,她才會更加的有氣質,有素養。
男人有慚愧羞恥的心,他才會勇於修己樹人,幹一番大的事業來。
人爭一口氣,爭得就是臉面,這其中就是羞恥之心在作祟。
劉備,正是因為知道恥辱,因為自己是漢室宗親卻無力匡扶漢室,因而奮起,廣招天下的英才興復漢室,才成為了三分天下的蜀川之主。
倘若一個人不知羞恥,則會變得越來越無恥;恬不知恥的人,因為自己的德行不夠,卻感到什麼事情自己都是做的對的,沒有良知,被七情六慾所矇蔽,隨心所欲,無惡不作,身披人類之皮,卻懷禽獸之心。
知恥才會約束自己,約束自己才當得上“人”的稱呼。
不知道還有記得以前上學時,班級裡後面掛的“八榮八恥”。
也正是有這樣的“八榮八恥”,才有了我們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才有值得努力的方向和學習的榜樣。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犯紀為恥。
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
4 # 悅龍
“辱莫大於不知恥”出自隋朝教育家王通的《中說》。
罪莫大於好進,禍莫大於多言,痛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急功近利的人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言多必失,很容易惹禍上身;痛苦的事是對自己犯的錯誤不敢正視、不想知道;最大的羞恥就是恬不知恥。
“知恥近乎勇”,出自《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好學的人願意與那些才學淵博的人交往;竭盡所能去做事情的人會得到別人的愛戴和尊敬;勇敢的人才知道什麼叫恥辱。好學、力行、知恥,理解這三者意義的人,才懂得如何完善提高自己的修養。
當行賄受賄成為了禮尚往來,養“二奶”成了有錢人的標籤,婚前性行為、墜胎被認為是男女平等,當街毆打辱罵老師被眾人點贊,不給老年人讓座成了理所當然,巧言令色成了聰明智商高的標誌,當社會把恬不知恥看成是再正當不過的行為時,那些不願隨風入俗的人就成了傻瓜、成了異類,被眾人攻擊嘲笑的物件。敢於面對千夫所指,挑戰那些約定成俗的陋習,犯眾人之大不諱,這份勇氣世間少有,敢於去做的人可以謂之英雄。
-
5 #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失去本我德性,不明道德所致。人若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同道同德,則沒身不殆、人生無憂。道德書院理子
-
6 # 顏小二述哲文
這句話的意思,大抵就是告訴人們要懂得知恥和改過。而我個人認為也可以這樣理解:“知恥”是一個人的素養,“改正錯誤”需要勇氣。
“辱,莫過於不知恥”的原文為“辱莫大於不知恥”,出自王通的《中說·關朗》,旨在強調知恥;而“知恥近乎勇”出自《禮記·中庸》,旨在強調改過。
1、“辱莫大於不知恥”旨在強調知恥:因為拒絕接受批評,所以才不知恥“辱,莫過於不知恥”其實是“辱莫大於不知恥”的變形,旨在強調知恥,在王通《中說·關朗》中記錄著這段話:
痛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大概就是告訴我們,最讓人痛心的事情,莫過於拒絕接受批評;最讓人感到羞辱的事情,莫過於恬不知恥。
其實這句話的前後邏輯關係並不難理解,恬不知恥之人不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錯,於是便會拒絕接受批評。因為拒絕接受批評,所以依舊會我行我素,繼而做出恬不知恥的事情來。所以,一個不知恥的人,大抵是不會接受批評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總結,“辱莫大於不知恥”旨在強調知恥。
2、“知恥近乎勇”旨在強調改過:否定自己和改變自己,需要勇氣而“知恥近乎勇”則出自《禮記·中庸》,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主要在於對“知恥”和“勇”的等同關係之理解。
這句話體現了儒家對“知錯能改”的讚揚,同時也表現了儒家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深入剖析。“知錯”,雖然是輕飄飄的兩個字,但知錯裡面有認錯之意,有許多人認為“認錯”很簡單,但是“認錯”真的簡單嗎?不簡單。口頭認錯可不是真的認錯,真認錯是打內心知錯,並且確實去改正的一種行為。
正如沒有多少人喜歡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一般,也沒有多少人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去改錯。畢竟人都有不自覺的“維護自己”之心態,有更多時候,我們認錯往往“流於表面”而並非真心實意。
所以,儒家之“知恥近乎勇”實則是深諳“讓人真正認錯,並且改錯,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這個道理。首先,知錯需要人有“否定自己”的勇氣,其次,這也需要人有“改變自己”的勇氣。無論是否定自己,還是改變自己,都不是說說就能做到。所以,儒家才將“知恥”和“勇”放在等同位置。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知恥近乎勇”旨在強調改過。
3、“知恥”是一個人的素養,“改正錯誤”需要勇氣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首先,一個有恥且格之知恥的人,一定是擅長接受批評的人。因為知道有些行為可恥,所以才願意接受他人的批評;亦是因為願意接受他人的批評,才能做事從“義”,知道何謂可恥之“不義”之事。因此,“辱莫大於不知恥”告訴我們,“知恥”是一個人的素養。
其次,善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需要極大的勇氣。首先,一個擅長改錯的人一定能夠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要知道,與生俱來的好勝心往往會驅使我們包庇、無視,甚至逃避自己的錯誤。而改正錯誤,往往就是直面自己的不足,對自己在某些方面進行否定,這需要勇氣。同時,改正錯誤意味著這對自己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改造的結果是未知的,同時改造的過程是困難的,因為自己改錯的時候,面對的敵人是自己,因此,挑戰自己也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我們不難得出,“知恥近乎勇”告訴我們“改正錯誤”需要勇氣。
-
7 # 當雲來到身邊
我從真性說本性。
本性多動,因有本體。
本體於外,近乎危城。
危城於內,多擾少安。
故性自私,襲擾非我。
多觸黴頭,反刺己疼。
盡頭處思,反包自省。
而後知容,而後知止。
知止不為,而知真性。
他人辱之,故知我恥。
知恥無為,而後乃勇。
回覆列表
故知足不辱,知恥不殆,可以長久。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反過來推,有慈才能勇,勇近知恥,也就是知道了恥可以勇,不懈殆,什麼是恥,恥不足以向人道也。自己的不足,自己知,取己之長補己之短,那當然會很有自信,從而能勇敢。不知自己的不足,做事免不了會受到羞辱
勇士常懷慈
能臣交柔廣
知恥殆無久
不足莫過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