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傳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是志大才疏,有自己的小算盤的,論面積,人口,軍事力量,宋國不是什麼強國,不過他也想做諸侯霸主或者說盟主,所以才想“以德服人”,可惜這套路過時了,不實用。

    眾所周知,春秋無義戰,當時的諸侯國還能夠把周王室掛在嘴邊,也就是說大家打著周王室的旗號討伐這個,攻打那個,說白了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謂的出師有名,維護周王室尊嚴,討伐不義,都是“扯犢子”忽悠老實人。

    宋國綜合國力有限,但是宋襄公也想嚐嚐這當霸主的滋味,就想以此套路來向天下展示自己是有擔當的仁義、文明之師。《左傳》中所記載的是宋襄公與楚國的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結果鄭國有楚國庇護,宋襄公就碰上了楚軍這支勁旅。面對強大的楚軍,起初,形勢對宋國的軍隊還算有利,宋軍已經擺好了陣勢,隨時可以出擊,而這個時候,楚國的軍隊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毫無防備。

    這個時候,大臣目夷就勸宋襄公,敵多我少,可以趁敵還沒有完全過河發起襲擊,楚國必敗,而宋襄公卻玩起了斯文,講起了仁義,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敵人還沒準備好,怎麼可以趁對手沒準備就進攻。

    再當楚軍已經全部渡河,還沒列好陣型時,目夷又勸宋襄公趕緊攻擊敵人,宋襄公又答:“等對手列好陣型”。結果當強大的楚軍擺好了陣勢型,宋襄公下令進攻,結果被楚軍打的落花流水,宋襄公自己也捱了一箭。

    後來,周圍的人都埋怨宋襄公不聽目夷的勸告,吃了虧的宋襄公卻還是嘴硬,不知悔改,說:“我們是仁義之師,古代打仗,講求仁德之心,就好像一個年輕人不能去打白髮蒼蒼的老人一樣,我們也不能憑藉險阻的地勢去取勝沒有準備的敵人”。其他人反駁他說,“打仗是以取勝為目的的,哪來這麼多君子之道,如果都像你這樣,那打仗還有什麼用,直接給人當奴隸好了”。此後,宋襄公因傷病復發而死,後葬於襄陵。

    宋襄公處處"以德服人",好面子甚至不惜個人性命和國家危亡,結果遇到了比他更注重實際的對手,根本不理會他那套禮樂文明的作法。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後來,毛主席就曾經評價他是:“蠢豬式的仁義”。

  • 2 # 大秦鐵鷹劍士

    泓水之戰時,宋襄公不擊半渡之兵,不攻無陣之軍,最終以正正之旗,堂堂之陣跟楚軍決戰。楚軍兵精將良,人多勢眾,一鼓作氣擊敗了宋軍,宋襄公本人也在戰鬥中中箭傷了大腿。此戰宋襄公雖然戰敗了,但是他的仁義之師名號卻傳了出去;多年以後孔子編寫《春秋》,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子茲甫是春秋時期難得的道德楷模!在那個被孔子稱為“黃鐘譭棄,瓦釜雷鳴;高山為谷,深谷為陵”的大變革時代,子茲甫是碩果僅存的周公旦德治禮治傳承人。說來宋國公室本是殷商王族後裔,但是他們都擯棄了殷商傳統,最終完全接受了周公旦的德治禮治傳統。

    泓水之戰宋軍傷亡慘重,公卿大夫都埋怨子茲甫,認為他迂腐不堪。子茲甫是這樣教育他的部下的: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將軍子魚聽了後怒懟子茲甫:按您的說法,我們直接當奴隸伺候敵人算了,何必去打仗呢?子茲甫默然無答。

    宋襄公子茲甫戰敗後,退到襄邑的行宮裡養傷,聽聞晉國公子重耳經過宋國,宋襄公想得到晉國的軍事援助,就聽從公孫固的意見,送給重耳八十匹馬。當年的夏天,子茲甫因箭傷復發,不治身亡。後世對子茲甫的評價兩極分化:讚美者認為他仁義有信,具有貴族精神;批評者認為他虛偽殘暴,是假道學的典型。筆者認為作為君子子茲甫合格,作為國君他差得太遠了。

    子茲甫是宋恆公的二兒子,母親是夫人,故他為嫡子;子茲甫還有一個庶出的哥哥,名為子目夷。身為嫡子的子茲甫取得了太子之位,恆公病重將死之際,子茲甫要求將太子之位讓給哥哥子目夷,後來目夷為了不當太子而逃到了衛國。經過這一次折騰,子茲甫有了讓國之美的美名;後來子茲甫當了國君,任命兄長目夷為丞相。

    子茲甫能功成名就,跟齊桓公是密不可分的,子茲甫一直以齊桓公霸業的繼承人自居。葵丘會盟上齊桓公與諸國約法五章:一、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二、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三、不準更換太子;四、不準以妾代妻;五、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

    在會盟上齊桓公專門給子茲甫交待,要確保齊國太子姜昭能當上齊國國君。後來齊恆公死了,齊國發生內亂,諸子相鬥,齊恆公停屍六十七天不得下葬。齊國太子姜昭逃到宋國請求幫助,子茲甫的聯合其它三個小國組成聯軍送姜昭回國登基,姜昭就是齊孝公。經過扶立齊國新君一事,子茲甫小有名氣,他開始圖謀稱霸。

    公元前641年春,子茲甫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而後又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來威脅東夷臣服。同年秋天,子茲甫又因為曹國不服,發兵包圍了曹國。公元前639年春,子茲甫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他公然以盟主自居,對齊楚兩國的國君呼來呵去,引起齊楚兩國強烈不滿。

    公元前639年秋天,子茲甫在盂地召集諸侯會盟,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還帶有軍隊順行。子茲甫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命人拘捕了宋襄公,將他囚禁在楚國,並打算攻擊宋國。公元前639年冬天,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子茲甫才被釋放回國;公元前638年初冬,子茲甫領兵伐鄭國。楚師北上救鄭,與宋國爆發了泓水之戰,子茲甫戰敗受傷,第二年就不治身亡了。

    毛主席如此評價宋襄公: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 3 # 讀春秋思無忌

    宋襄公,泓水一役以仁義之師迎戰當時一霸楚成王,國敗身死為後人笑,後來宋襄公夫人戀上孫子,為其再添恥辱。他的祖父輩和孫子輩宋國皆發生內亂,好不容易中間出了個仁厚的國君,還落了個如此不堪的下場。

    我都不忍心再打擊他了。姑且站在其他角度,幫他說幾句吧。

    1、宋襄公是仁厚的

    相較於宋國其他幾次的奪位之爭,宋襄公一直想把君位讓給庶兄目夷,後來目夷逃離,他才繼位,後來又把目夷召回,委以重任。

    2、宋襄公並非假義,而是美名遠揚,從以下三件事情可以看出個大概。

    1)葵丘之會,齊桓公將太子昭託付於他。齊桓公死後,宋襄公平定齊國內亂,扶植太子昭繼位。可見宋襄公是講義氣的,對朋友之託一諾千金。齊桓公之所以選擇宋襄公,可見宋襄公名聲在外。

    2)宋襄公,殷室之後,籍籍無名又怎能迎娶周襄王的姐姐。

    3)晉文公重耳流亡曾經過宋國,宋襄公已重病在床,無力送重耳回晉,仍不忘以好馬相贈。

    3、宋襄公是勇敢無畏的。

    楚成王自齊桓公之時起,就不斷欺凌中原諸侯,齊桓公死後,作為周天子的皇親國戚,宋襄公為維護中原的尊嚴,敢挺身而出,還擊囂張跋扈的楚成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雖敗猶榮。其在戰爭過程中寧願屢失戰機,也要宣揚周禮,讓楚成王看到即使贏得了戰爭,也改變不了楚仍是不懂禮儀的南蠻子這個事實。

    4、宋襄公死得其所。

    宋襄公一箭致死,但死於保衛國家之戰,也算是死得其所。而楚成王一生輝煌,最後卻被親兒子逼著上吊自殺,相較於宋襄公,其下場豈不更悲哀?

    在現代人看來,其所作所為不為人認同也無可厚非。但在當時,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中期,在人感嘆“天下無道已久矣”的時代,宋襄公作為殷室之後,敢如此作為,以死挽回周禮的尊嚴,被後人譽為春秋五霸之一也不無道理。您說呢?

  • 4 # 遺產君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是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一個人物,讚美者認為他仁義有信,具有貴族精神,批評者認為他虛偽,是假道學的典型。

    宋襄公因為仁義而被《史記》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之戰慘敗讓後人對宋襄公貽笑千年,稱他是“蠢豬”式的仁義,這是為何呢?

    宋襄公在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的空談古時君子風度,為了守迂腐的信條,在政治、軍事鬥爭中處處被動,並且把仁義濫用在敵國甚至敵軍身上,以致數次受辱。

    宋國本身夏商後裔,卻從來不招周人的待見,總是被人嘲笑,像我們所熟知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等都是以宋人的形象被拿來作為反面教材。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他是王位順理成章的繼承人,他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目夷,宋襄公覺得目夷是一個相當有才華的人,比自己有過之而不及,因此想讓位於目夷,但目夷堅決不從,不得已還是宋襄公繼承了王位,但他讓賢的美德卻得到了人們的好感。

    宋襄公即位後,一直對霸業有所圖謀,在霸主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便想著如何奪取霸主之位,以號令天下,於是他效仿齊桓公的作法,寫信給各諸侯國,商量下一任霸主的事情。

    宋襄公天真的竟然想聯合楚國,藉助楚國的力量來使自己成為霸主,宋國是弱國,而楚國是強國,他也想稱霸,你想讓一個強國去幫助你一個弱國稱霸,那簡直是與虎謀皮。

    楚國就是不服氣宋襄公哪來的底氣,他早就覬覦霸主之位,也想借此會盟之日教訓一下宋國。

    目夷也曾勸宋襄公放棄稱霸,認為那樣只會帶來戰爭,可宋襄公根本聽不進去,只帶了幾個隨從就去爭霸了,宋楚兩國為了霸主之位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一言不合,楚國國君就命人將宋襄公給抓了起來,扣為人質,過了很久才放他回國。堂堂一國之君竟被他國給扣了,這是何等的羞辱,因此宋國對楚國是一直懷恨在心,決定攻打支援楚國稱霸的鄭國,鄭國不得已,只好向楚國求援,楚國怎麼會讓自己的小弟受別人的欺負,於是出兵相助。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在泓水(今河南省商丘市拓城縣西北的一條古河道)展開了交戰,這場戰爭中宋襄公遵守“仁義”的原則,謹守“軍禮”,奉行“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原則,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去困擾處於為難之際的人,不能鳴鼓去攻打沒有列好的軍隊。

    宋襄公不聽公孫固的意見,堅持要用仁義作戰,在仁義的旗幟下對楚國進行進攻,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等到楚軍渡河度到一半的時候,就殺過去。

    宋襄公卻不願意,堅持要等到楚軍 全部渡完河,再等到楚軍在河岸上布正時,公孫固建議待楚君 在河岸上亂成一團糟之際攻打他們。

    宋襄公聽到此話,又再次反對,要等到楚軍佈陣完畢後才去攻打,其結果可想而知,他老人家又打不過人家,損失慘重,自己也受了重傷。

    這場泓水之戰的慘敗,使得宋國徹底的退出了爭霸的舞臺。

    宋襄公的這種做法,我覺得還是挺紳士的,他不玩陰招、損招、偷襲等等下三濫的把戲,咱們光明正大的來打,急功近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譽寬以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從宋襄公的行為來看,這是“禮”,基本上不能算愚蠢,也不能算聰明,就是一個守著舊規矩的人,按照往日的體系行事。

    因此宋襄公並不一定是蠢豬,他講究仁義,且身體力行,堅持自己的理念、原則,守住了自己最後的底線,保住了仁義之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家居建材(活動)營銷策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