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qyc什麼都不懂
-
2 # 妖鬼雜談錄
草木皆兵成語出處
草木皆兵的成語出自東晉淝水之戰。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處:
《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苻堅為何會一敗塗地苻堅失敗是多方原因造成,前秦還沒有做好滅國戰的準備。王猛死前就已經說出來了
晉上下和睦,有道無釁;晉為正朔,不可伐;國家連年征戰,師老民疲,不堪再戰;內部鮮卑、羌族心懷叵測,難以控制。1、從形勢上講,東晉是救亡圖存之戰,上下齊心,謝玄領導的北府軍更是歷史上有的精銳;而前秦軍心不穩,各民族強行糅雜的雜牌軍。
前秦統一北方之後,軍事實力從紙面上比東晉強,但是前秦軍隊是一個多民族構成的雜牌軍,而且前秦內部民族矛盾、甚至氐人權貴之間都存在很多矛盾。
但是對於東晉來說,雖然各門閥互相牽制,甚至爭鬥,但是此戰關乎存亡,所以上下一心。
王猛說“晉上下和睦”一方面此時桓溫已死,謝安主政,謝氏子弟統領兵權,朝政稍微穩定;另一方面王猛也知道前秦發動滅國戰時,東晉內部矛盾必然會讓步與外部危機
2、從人才上看,東晉有謝安、謝玄、劉牢之等名臣名將;而前秦王猛已死,如慕容垂等人是歸附不久心懷異志的異族,雖有個別猛將,但是從戰略謀劃上比東晉差太多。
淝水之戰,謝安是東晉方面總指揮,主將有謝玄、謝琰等,而手下更有劉牢之等,也數後世名將之列。
而前秦方面,王猛死後,苻堅就缺乏總體謀略之人,符融長於具體事務但是短於戰略,慕容垂是前燕叛逃人心懷異志,朱序是漢人暗地幫助東晉。所以從人才儲備上來說,這一仗苻堅的人才比謝安不足。
3、晉為正朔,不可伐
這一條從現代眼光看似乎不存在,但是在當時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當時北方雖然多為胡人政權,但是很多根深蒂固的漢人世家大族依然存在,而在這些士族甚至普通漢人心中,東晉依然是正朔。攻城奪地也罷,但是一旦涉及滅國之戰則另論
朱序、張天錫廢水陣前倒戈就是最好的說明。
4、前秦連年征戰,師勞民疲;內部鮮卑、羌等民族心懷叵測
383年前秦發動淝水之戰,而此前,平定五公之亂,這是氐人貴族的叛亂,氐人內部對於苻堅早已不滿。還有滅前秦、前涼、仇池、伐蜀、平西域等等戰事不斷。
另外苻堅有一個堪比宋襄公的仁義毛病,如前秦慕容垂等不殺他們非要“用真誠感動”。關鍵是還讓他們統領由本民族舊部組成的隊伍。
所以在關鍵時刻,這些人不僅不會成為苻堅的中流砥柱,反而反戈一擊
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前,苻堅屢攻東晉,結果被謝玄打敗,於是不停勸阻,貿然傾全國之力發動對東晉滅國之戰,前秦根本沒有準備好滅國戰,感覺苻堅更像是賭氣一般。
苻堅派降將朱序去勸降謝石,結果朱序反透漏了前秦軍隊底細,併成為內應。
淝水之戰時,苻堅想要半渡而擊,同意讓晉兵渡江,結果秦兵稍退,謝玄率騎兵搶渡,朱序、張天錫等就大喊“秦軍敗了”,原本士氣低落沒有凝聚力的前秦軍隊頓時崩潰形成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一敗塗地。
至於草木皆兵的成語就是前秦軍隊失敗後逃亡過程中產生的故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可見當時前秦軍隊已經潰散到什麼程度。
-
3 # 中孚鑑
草木皆兵出自於東晉時的淝水之戰!
東晉時,天下分南北,前秦很想滅了東晉王朝,所以秦主苻堅就帶領幾十萬大軍前來攻打東晉。
東晉朝廷震驚,所以就派當時的謝石和謝玄帶領不到十萬人馬前去抵抗。
由於前秦和晉國的兵馬懸殊十分厲害,所以苻堅根本沒有把東晉放在眼裡,以至於過於輕敵!同時他想快速決戰,想一多勝少。
可是前秦的先鋒和晉國打了第一仗,就吃了敗仗。這時苻堅才認真起來。
所以他就去觀看晉國的軍隊,發現晉軍士氣很高,連晉軍駐紮的地方上的草木也像有士兵。這時發現晉國的兵力很強,很後悔之前的大意!
於是苻堅決定部隊到淝水北岸駐紮,想以地勢的優勢打贏這場戰役。
而晉軍將軍謝玄提出,只要前秦軍隊一後退,晉軍就渡河出擊作戰,而前秦苻堅則笑晉軍渡河作戰是錯誤的決定!
同時苻堅想到在晉軍渡河的時候,在反過打晉軍,所以秦晉兩方各有想法!
但沒想到的是,苻堅一下發後退的命令,秦軍就潰不成軍,可以說是兵敗如山倒。晉軍則抓住這個機會,渡河攻打秦軍,導致秦軍大財。
同時在苻堅逃跑的時候,耳邊有風吹樹木的聲音,聽成了是晉軍追趕的聲音!
這就是著名淝水之戰,也是草木皆兵的出處!
而苻堅失敗的原因。
第一,由於兵力的懸殊,所以苻堅過於輕敵,而生驕傲之心,結果首戰就失敗了,直接導致士氣低落,軍士不想在戰!
第二,苻堅在秦軍怯戰的時候,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以至於秦軍聽到撤退命令,真的撤退,而導致潰不成軍。
第三,苻堅第一戰的失利,錯誤的判斷的晉軍實力,本來兵力不多的晉軍!卻被苻堅看成山上草木都是晉軍,在心理上苻堅就已經失敗了!
所以最終秦晉之間的淝水之戰,苻堅失敗了!
-
4 # 馳騁古今
“草木皆兵”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是東晉時秦王苻堅攻打晉國時發生的典故。
苻堅一代雄主,統一北方。公元357年,苻堅登前秦王位,採納王猛的改革意見,加強中央集權,興修關中水利,發展農業,前秦國力逐漸增強,近二十年時間裡,前秦滅前燕、仇池氐、前涼張氏、代國,進駐西域,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
圖片一:苻堅
性格缺陷,寬厚有餘。苻堅為人寬宏,朱元璋曾評論他:“聰敏不足而寬厚有餘,故養成慕容氏父子之亂”。雖然滅掉北方大部分氐族、胡人、鮮卑、羌等族,苻堅卻優待這些亡國之君,授予他們官位,甚至允許他們仍然率領自己的舊部,為他的內部穩定造成隱憂,在淝水兵敗後,死於羌人姚萇之手。
圖片二:謝玄
東晉實力雄厚。東晉當時在北方流民選拔招募了精壯男子組建了“北府軍”,這支軍隊經過7年的嚴格訓練,戰鬥力、紀律性強悍遠非北方諸胡的軍隊可比。苻堅自恃強盛,不把東晉看在眼裡,結果踢到鐵板一塊。
情報錯誤。383年,苻堅的弟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壽陽,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攻破,就退守硤石,等待與謝石、謝玄大軍會合。胡彬困守硤石缺衣少食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信卻落在苻融手裡。苻融以為晉軍兵少缺糧建議迅速起兵,苻堅得報將大軍留在項城,只率8千騎兵趕到壽陽。
圖片三:淝水之戰
自大自傲,反叛誤國。苻堅到壽陽後,太過自大,竟然派人去晉軍大營勸降,派的還是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朱序把前秦的情況毫無保留的提供給謝石,還建議他立即發動進攻,挫其銳氣。謝石認為很有道理,就改變了作戰方針,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迂腐中計。謝玄用激將法,激苻堅速戰,讓他移陣後退,待晉軍渡河後決一死戰,一戰定勝負。秦軍眾將都不同意,偏苻堅自詡聰明,想將計就計趁晉軍半渡時用騎兵乘勢衝殺。成千上萬的軍隊,後撤並不容易,陣型大亂,士兵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後退嚴重影響士氣。結果晉軍同苻堅想法一樣,趁秦軍陣勢大亂,以8千騎兵搶渡淝水,擊潰秦軍,秦軍大敗。
苻堅中箭受傷,在逃跑的路上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諷刺性的成語。苻堅的兵敗被害,造成了北方陷入混亂,人亡政息,北方從此分裂混戰。
回覆列表
草木皆兵的意思是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這一典故發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淝水之戰中,淝水之戰乃是南北兩大勢力的碰撞,苻堅的失敗原因,也成了許多人熱衷於探討的一大問題。
這裡我發表一點淺見,首先要肯定一點,苻堅在淝水之戰前,休養生息,發展國力,比起日益腐朽的東晉政權,苻堅治下的前秦政權有相當多的可取之處,他任用王猛為相,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發展經濟和文化、加強軍力的積極措施,在位期間不但國力蒸蒸日上,更消滅了前燕、代國、前涼等政權,完成了一統北方的任務,此時的前秦帝國稱之為東亞第一強國,也並無不妥。
而前秦久未對外擴張,伐晉之舉,是多年積攢實力以後的抉擇,很多人認為苻堅伐晉太過草率,這便沒有分析當時的時局了。
苻堅此人雄心壯志,不滿於現狀,而國家內部親族作亂,讓他對於本族人的信任大大減少,反而任用漢人、鮮卑人、羌人為重臣,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前秦的軍力儲備已經到了一個相當可怕的地步了,可以說比起東晉的軍事實力,是佔壓倒性優勢的,於是苻堅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統天下的想法。
但是在苻堅提出南征的主張時,他的臣子卻提出了諸多不可出兵的理由天道不合;晉上下和睦,有道無釁;晉為正朔,不可伐;國家連年征戰,師老民疲,不堪再戰;內部鮮卑、羌族心懷叵測,難以控制。
我們來一一分析,所謂晉上下和睦,這個理由只是藉口,王猛去世之前就提出晉朝不可討伐。但事實上晉朝內部的鬥爭從未停止,在苻堅南征時期,桓沖和謝安二人之間便有不和,可見這點理由是坐不住的。
而晉為正朔,更是無稽之談了,若以正朔論,那麼那句胡虜無百年之運也就成了事實了嗎?靖康之恥這等事難道還會發生嗎?
至於連年征戰,事實上秦滅涼代等國未用大力,在滅亡前燕之後並沒有巨大的軍事行動,雖然用兵不少,規模對於前秦而言並不為大,所以這一點雖然有一定道理卻也絕對不是主因。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最後一點才是群臣反對苻堅南征的關鍵,也就是內部的民族矛盾已經十分激烈了。可以看出,反對苻堅南征的多是氐人親貴,其中也不乏漢人,而支援其南征的除了少年子弟則就是鮮卑人和羌人貴族,此前苻堅由於親族叛亂,強遷氐人於外,令族人頗為不滿,此時在南征問題上,他們更認為內部的外族會蠢蠢欲動,希望苻堅不要輕舉妄動。
苻堅之敗的決定性因素,也就在此,他動用了全國之力南征,其用意多是為了讓南方的晉朝懾於其威勢,也因淝水之戰前夕,他進攻襄陽,雖然攻克,但在隨後的淮南之戰中卻被謝玄擊敗,損失不小,讓苻堅的自信心受挫,他希望透過兵卒眾多來壓倒對方,甚至表示要給東晉君臣封官,表明上是自信心膨脹,事實上卻是外強中乾。
如若戰事順利也就罷了,偏偏淝水之戰進展不順,苻堅因此心中大為不安,也就有了草木皆兵的典故,至於淝水之敗,更是暴露了民族矛盾的嚴重性,其大規模的進兵反而成為了笑柄,投鞭斷流成了一曲絕唱,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