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仔跟你說
-
2 # 羅旭數學
讀書是為了提高技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我認為除了快餐式的書之外,一般讀書都要做筆記,這樣讀書才有收穫,當然記筆記是因人而異了。
首先,如果讀的是與你專業緊密相關的書,而且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那當然要做詳細筆記了,不光要認真摘抄重要內容,還要深入思考後寫上自己當時的想法,看法。這類書一般需要細讀,比較慢。
其次,如果讀的書是擴充套件自己視野,與專業關係不大,那就根據實際情況,如果是名著,小說。就按事件發生的順序去做一個框架型的筆記。並在框架之上記下精彩的人物,發人深省的名言。再把人物,故事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來。如果是人物傳記的話,我的做法是把人物之間的關係只要理清楚了,再在其中標上關鍵的時間點事件,這樣就把書的內容大概記住了。例如我最近在看《品中國名人》這本書,其中講到唐宋八大家這幾個名人。除了韓愈,柳宗元是唐朝之外,其他都是北宋的文人,歐陽修排在第一,剩下的都是他的學生,像蘇軾,蘇轍,蘇洵,王安石,曾鞏。雖然成就不一,可都和歐陽修有關,用這條人物線索就可以把許多事和人聯絡起來,還能記不住嗎。人物事件都歷歷在目,比如歐陽修向北宋仁宗推薦的名人有赫赫有名包拯,韓琦,司馬光。還包括晏殊,狄青和歐陽修都有啥關係。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司馬光為啥要反對,他變法時誓要排除萬難,卻獨對歐陽修畢恭畢敬等等的事情都會搞得清清楚楚。
然後,就是其他的一些有興趣的書,還有就是沒有時間卻想去讀的書,可以瞭解一下書的大概內容,比如有了孩子的成人都有體會,給孩子講故事,介紹一些有用的書,那自己都要提前看看書的大致內容,用自己的能調動孩子興趣表達方式去講給孩子,激起孩子要親自去讀這本書慾望。這樣就達到了我們自己目的。
當然,以上的認識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片面體會和認識,記得有人說過:你讀的書只要有一就話對你有用,那麼這本書就沒白看。所以希望大家多讀書,讀好書。
-
3 # 上智下愚小文集
夏天,是許許多多養花人頭大的季節。更是一干如個人這般業餘鮮花愛好者,確切說是外行者頭大的季節。眼見新收到的繡球第二天便憔悴的有如標本一般,讓人心疼無比之餘,剪枝、破口、深水插枝、反覆噴水等各種方法悉數嘗試一遍,卻都毫無效果,趕緊上網搜急救方法去。按高人指點的,以多張面紙將花束團團圍裹,噴足清水後,外罩塑膠袋以防水份外洩,果然次日便精神起來。
長出一口氣後才想起,以前參加插花活動時曾聽花藝師提到過這個方法,但是為什麼遇到問題時全然忘記了呢?
同樣的,明明之前便聽人說過操作方法,事到臨頭,為什麼會想不起來、置之腦後呢?個人這番搶救繡球的經歷或可從側面回答這一問題。
正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因為以前沒有接觸過繡球,所以在聽到相關資訊時大腦直接選擇了無視,甚至於在之後收到繡球時也沒有第一時間想起來。
簡單說,就是我們的大腦自動將這條資訊丟進了‘與我無關’的檔案櫃裡,直接對其開啟了‘塵封’模式。
畢竟,人們大多都是隻對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感興趣,就像我從不會對大街上的豪車廣告多看一眼一樣,反正現在也買不起。
想想看,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我們每天接觸的海量資訊,早就要令我們的大腦累到爆炸了。而之後這條資訊是如何被喚醒的呢,因為被用到了。
不得不說,人類的大腦比世界上設計最精密的器具還要精密千倍。
或者說,我們的大腦正是經過這一次次進化升級,人類才能創造出今日之世界。
就我個人經歷而言,在我與繡球有過接觸後,確切說,是真正面對了繡球缺水的問題後,一直埋在腦海深處的這條資訊才被喚起,徐徐浮出水面。
於是,理論聯絡實際,知行合一了。當事人對於繡球不能缺水,繡球的正確養護等知識有了進一步深入認識,並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經過此次事件,我便比只看過一本《鮮花護理方法大全》一類理論書籍的人,對於繡球的認識,要直觀、深入的多。而那些只看過《鮮花護理方法大全》,卻沒什麼料理鮮花經驗的讀者們,也多半會在不久之後便將書中內容忘的一乾二淨。
如果將這個道理引申到閱讀上面,我們便可以總結出來,為什麼我們在看完一本書後總是記不住呢,大抵都是因為以下兩點。
1、為什麼記不住,因為你選錯了方向
為什麼一本書讀過就忘,很有可能是因為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實際生活毫不相關,無法應用。
因為用不上,所以看過不久就忘。然後再看,再忘,形成一個完美閉環。直到年底盤點全年閱讀情況時,才恍然發現,噫,原來我居然還讀過**啊。這一點,包括並不限於我們不熟悉的那些領域,還經常體現在暢銷書的閱讀上面。
於是果斷入手,讀了三天,讀不下去,遂棄。
過了幾天,看了幾篇勵志雞湯、書籍推薦後,又拿起書來讀,後來果斷讀不下去,又棄。
不過好景不長,過了一段時間,你在收拾屋子時無意間在某個角落看到這本書,拂去封面上薄薄的塵土才看清書名,覺得似乎有些印象。翻開一看,書中內容早已經全部忘光,感覺和新書一樣。
以個人情況為例,舉凡各種經營管理、企業運營類圖書,無論如何鼎鼎大名,我的閱讀記錄也總是重複著借過、看過、忘過三部曲。
忘的多了,自家也總結出些個人規律人。為什麼總會忘記?因為書中場景同日常生活離題萬里。一位企業家看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可能讀到會心處會感動落淚,不能自己。但我等普通員工看完,多半看得一臉茫然。
所以,這種陌生書籍,即使勉強讀完,沒兩天便忘得徹底,也是應有之義。
對於我們所不熟悉的世界,人們通常會進行習慣性的抗拒與無視。所以,在閱讀這樣事上,我們最好還是量力而行,順應人性。
何謂量力而行、順應人性?個人建議是找自己感興趣的讀,請注意,這裡所說的感興趣,並非有大咖推薦等光環耀人,讓人產生興趣那種興趣。而是真心對這個領域、對這本書感興趣,會在拿到書以後便迫不及待看起來,一口氣讀完那種真正的感興趣。
2、為什麼記不住,因為你沒有知識儲備
除了要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圖書,還有什麼關健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閱讀效果呢。
這裡請允許我舉一個很LOW的範例,姑且將其稱為八卦讀書術。比如說,比如說某天某八卦媒體又拍到謝霆鋒和王菲在北京某家麥當勞約會,兩人舉止親呢,相互餵食,羨剎一群圍觀的單身狗云云。
這樣的新聞,如果是一個一直關注娛樂八卦的讀者,看了以後肯定印象深刻,感慨多多。但如果是一個從不看娛樂新聞的人呢?
他看了新聞以後可能會有的反應是,這兩個人是誰?他們幹過什麼?為什麼在一起吃個麥當勞會引起這麼大反應啊?
在沒有搞清王菲、謝霆鋒、張柏芝之間的複雜關係之前,估計看新聞的人除了對於兩個明星去吃麥當勞被拍到這事兒有一定印象外,沒有什麼別的感覺,而當他的腦子裡湧入更多新訊息後,便妥妥將這件事忘掉了。
原因無他,當事人知識儲備不足,以至印象不深,理解不到位,於是最後導致這條新聞看了沒多久就被忘掉了。
而對於那些對港臺明星八卦新聞如數家真的人來說,這條訊息只是他所記住的若干娛樂新聞中的一條,因為有之前雄厚的知識基礎,再記住一條新的真是毫無難度。
但這對於從不接觸娛樂新聞的人而言,則不是一般的有難度了。
於是,說到這裡,問題來了,這與讀書有何關係呢?
在學外語這件事上,我們都知道,如果已經有了一定的詞彙量,要想再做進一步提升,相對於零基礎的學習者,要容易的多。
這就像之前說的娛樂新聞那個範例一樣,在一定基礎上記住新八卦,比對明星八卦一無所知的基礎上記住新八卦要容易的多。
讀書更是如此,一個做菜多年的主婦,看一本烹飪書,無論是閱讀的速度,還是記住的內容、應用的深度,都要比一個從未做過飯的廚藝小白強的多。
舉個例項,我前幾天看食評,有篇描述某日本米其林餐廳的文章中提到某道招牌料理中醋凍的做法,據說是由日料名家小山裕久想出來的,將醋做成醋凍的形態,可以讓醋在口中慢慢溶解,保持酸味在口腔中停留較長一段時間。而如果直接用醋,醋味很快就會在口中消失了。
看過之後便覺得,㘈,這位妹妹看起來好生眼熟,啊不對,是這位大廚的名字好生熟悉。再一查記錄,果然,一年多前看過他寫的《日本料理神髓》,當時還很認真的寫了書評,今日相見,真如是久別重逢的一般。溫故而知新這句古老箴言,在這裡以一種新的方式進行了呈現。
這種新舊碰撞出閃亮火花的事情,對於任何一個在讀書方面有些許經驗的人來說,都是極常見的。
在經歷過多次同款美好相遇後,我們的閱讀數量不斷增長之餘,閱讀質量也會不斷提升,對於相關領域的瞭解也會不斷深入,令人成就感滿滿之餘,對於閱讀這件事也會更感興趣,一個完美的閉環由此形成。
所以,我們要想在閱讀這件事上真正有所收穫,首先要選擇自己感興趣、與自身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方向去閱讀,才能讀的進去。才能保證自己讀完、讀好一本書,並能在閱讀後將書中內容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從而進一步溫習並印證書中的內容。而不必硬要人云亦云的按照某某榜、某某人的推薦去讀書。
其次,我們應選擇自己比較熟悉、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領域來讀。這樣不但可以提升自己在相關領域的知識量,還能儘量多的瞭解並掌握書中的知識內容,真正把一本書讀通、讀懂、讀透。
也只有充分做到上面這兩點,我們才更容易將一本書讀的完、記的牢、用的到。能夠真正實現讀以致用,並在應用中進一步鞏固書中內容,同時對此書有了更充分認識與感悟。達到將一本書讀薄之後,又將一本書讀厚的效果。真正將一本書記在大腦中,讀到心裡去。
回覆列表
讀過的書,想要記住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寫出來或者講出來。
我想想,大學看了也有幾十本書了,現在什麼都忘了。
但逐漸的這些書會對我產生些許的影響。
比如說,看《潘石屹如是說》,這種類似的書毫無營養可言,就是名人說一兩句話發一兩句感慨。
但是他對我的影響就是,逐漸嘗試提煉自己的語言,讓他變得更簡潔,更有力量。
比如我看《明朝那些事兒》,就嘗試把第一章朱元璋起義的情況,做成PPT課件,參加授課大賽,結果拿了一等獎。讓我回想他怎麼起義的,我也忘了差不多了,但是起碼用這段文字給我留下了一個榮譽。
另外也不是所有東西都需要記憶,一本書200頁,有個20頁精華就不錯了,所以該放的就放,該忘的就忘,沒有必要記那麼多。
只要定期積累作品,看過的書都忘了也不要緊,因為它已經化為了你的血液,推動你思考,帶動你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