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眼觀天下

    朱棣時期,藩王的權力非常大,可以節制當地軍隊和官員。不僅燕王能夠統帥軍隊,而且寧王、遼王、秦王、晉王等等都能控制軍隊。這是明朝朱元璋及其大臣總結宋朝、元朝的教訓而制定的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在與其謀士們總結歷史上治亂興衰的經驗時,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於是以前朝為鑑,決定建藩,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開始,分封諸皇子為親王。

    藩王的作用主要是作為朝廷的藩籬、確保邊境安全,所以必須節制軍隊抵禦外敵入侵。明朝最強大的敵人就是逃入草原的蒙古人,所以北部邊境的藩王軍事力量都非常強大,朱元璋在北部邊境共封了九個王,從東到西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朱元璋分封藩王基本都是朱元璋兒子,太子朱標的弟弟,所以朱元璋自信朝廷能夠控制這些藩王。但是建文帝就沒有這個自信了,所以要削藩。建文帝削藩,面對的最大對手就是這九個藩國。

    當然,建文削藩的手段過於急促和酷烈,導致藩王們人人自危,燕王“靖難”之時,藩王們要麼暗中支援,要麼保持中立。比如寧王朱權就在“靖難之役”中出了大力。

    永樂登基後,繼續削藩,藩王的權力越來越小,且被嚴密監視,明朝中期之後的藩王能夠造反的就極少了。

    燕王雖然是以“靖難”為名起兵造反的,但是登基之後不斷削弱各地藩王權力,不僅不允許藩王干涉地方軍權和政權,而且連藩王的衛隊都嚴格限制,藩王本人也受到錦衣衛等嚴密關注,藩王就再也難以造反成功了。

    前述寧王朱權,在朱棣起兵時,朱棣許以攻下南京後,與他分天下而治。經過四年戰爭,朱棣打敗建文帝,奪取了政權,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朱權恃“靖難”之變有功,頗驕恣。朱棣即位後,非但隻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還將朱權從河北徙遷至江西南昌,盡奪其兵權,寧王自此再也沒有掌握軍隊,寧王朱權鬱鬱而終。

    幾代寧王都對此耿耿於懷,第四代寧王朱宸濠於正德年間再次謀反,這個時候寧王就難以直接掌握正規軍地,而是不斷擴編其衛隊、招募江湖豪俠來形成自己的力量。

  • 2 # 半壺老酒半支菸

    歷史就是這麼搞笑:明朝的削藩大業,居然是由一位藩王來完成的。這位藩王自然就是原先的燕王,後來的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而明朝藩王權力由大變小,也正是在朱棣執政期間發生的——事實上明朝藩王也不是一直權力很小,如果權力真的很小,那麼朱棣是不可能靖難成功的。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一部分功臣宿將驕奢淫逸腐化墮落,其欺壓百姓的殘暴程度,比元朝貴族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上馬皇后和懿文太子(孝康皇帝)朱標先後辭世,已經沒有人能治得了朱元璋的疑心病,就這樣一部分功臣宿將自己作死,一部分功臣宿將被朱元璋疑心弄死,最後真正能打的,用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但是老朱一個人不可能又看家又出征,於是只好讓自己的兒子們頂替了老將的位置——這一點跟漢朝初期很相似:同姓諸侯王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既能保家衛國,也能把皇帝寶座掀翻。

    朱元璋在治國理政上是個勞動模範,同時在造人運動中也成績斐然: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居然只夭折了兩個,這在歷代帝王中都是絕無僅有的——康熙生了三十五個兒子,但是未成年就死了十五個,乾隆更慘,他生了十七個兒子,等他掛掉的時候,墳前只有四個兒子在哭——其餘十三個都給他開路去了。

    乾隆有十三個兒子在黃泉路上當先鋒,恰好是十三太保,但是這十三太保擋不住一個孫殿英。而朱元璋這二十四個兒子恰好湊齊一套二十四孝——除了長子朱標封為太子之外,其餘二十三個全部封為藩王,替他鎮守邊疆、管理州縣。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藩王的權力和實力都達到了頂峰:每個藩王除了封地,還有九千到五萬九千人的直屬部隊,其中燕王朱棣和晉王朱棡的部隊都超過了十萬,寧王朱權雖然只有八萬人馬,但是卻擁有當時最精銳的、有僱傭軍性質的“朵顏三衛”。這幾位藩王別說聯合起來,就是單拉出一個來,也能輕鬆滅掉一個周邊國家。

    所以說朱棣執政之前,藩王的權力和實力都是空前之大的,所以朱棣才能聯合寧王朱權跟建文帝的朝廷軍叫板並且打贏了。

    燕王朱棣當上皇帝之後,才感受到了當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候的苦惱,於是大力削藩,下令所有藩王成年後統統趕出京城,但是到了自己的封地,也不許插手地方政務,更不許擁有兵權。

    朱家子孫變成被圈禁在封地的土財主,朱明王朝的衰敗,其實在永樂大帝時期就已經埋下了禍根:這些人無事可幹,但也不能混吃等死,只好拼命生孩子。最後這些朱家子孫成了大明王朝沉重的財政負擔——如果讓這些人入朝為官乾點正事,不但生不出那麼多孩子,而且沒準兒還能出現幾個精英,為大明王朝建功立業呢……

  • 3 # 西山講歷史

    明朝的藩王一開始是朱元璋設立用來拱衛皇室守衛邊疆的,所以明朝剛立朝時候的藩王權力極大,可以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如果是守衛邊疆的藩王,手裡能掌握的軍隊更多。

    這也是朱元璋沒辦法的事,他怕外人對朱家的統治造成威脅,就大殺功臣,但是各地還要鎮守,尤其是邊疆還需要人防衛,陳友諒殘部,張士誠殘部,尤其是蒙古人更是賊心不死,時刻準備反攻。朱元璋信不過外人,所以就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地尤其是邊疆來穩定局勢。

    即然要穩定局勢,撲滅當地的反明勢力,就要給這些藩王權力,讓他們能掌握軍隊,而且朱元璋作為一個家長,覺得一家人肯定會相親相愛,都是自家血脈,如果中央出事,各地的藩王們一定還會帶兵保衛中央,平時沒事就在各地各司其職,尤其是在邊疆抵抗蒙古人的反撲。

    分封到各地的藩王一個個實力強勁,燕王朱棣手下有數萬精兵,寧王朱權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其他藩王手下也是少者幾千,多則幾萬的兵力。

    這些藩王們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肯定是像小綿羊一樣聽話,畢竟自己的老子是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手段不含糊。可是朱元璋一死,沒人可以壓制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他們就開始不老實了,建文帝針對這種情況就開始削藩。

    只是可憐建文帝實力和見識都不夠,被藩王朱棣推翻,作為藩王上臺的朱棣是知道藩王的危害有多大,所以朱棣開始積極削藩。幸好,朱棣有實力也有手腕,各地的藩王都不是他的對手,乖乖的交出自己的權柄,從此被皇帝當豬一樣養了起來。

    在朱棣以後的藩王,在生活上待遇是很優厚的,皇帝會賜給他們大量的田地,各種節日還有賞賜,保證他們在生活上錦衣玉食,但是在政治權力方面,這些藩王絕對不可以再染指任何權力。

    靖難之後的藩王們不能讀書經商,不能干涉地方行政,不能結交官員,不能互相聯絡,連封地沒有皇帝的批准都不可以擅離,每天只能在王府裡吃飯看戲生孩子,可以說這時的藩王只是一群高階囚徒。

  • 4 # 歷史長河中的魚

    正如題中所說,明朝時期的藩王的權利確實很小。他們有藩王的封號,但是沒有封地,也就是說對所在地的行政官員沒有管轄權,不能插手地方管理事務,軍事方面更是不能參與。也就是所說的“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朝廷還規定,藩王無奉詔不得隨便外出,更是嚴禁入京,違反者輕者貶為庶民,重者殺頭。明孝宗時候,太皇太后周氏思念崇王想召崇王入京,但是受到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對,最後也只能收回成命。明朝初期,藩王的家庭成員還可以與朝廷的文武官員聯姻結親,可是後來朝廷怕他們勾結成黨,這一條也被扼制了,並且為了預防藩王的勢力滲透到朝廷,還規定在王府中任過職的人員不得入朝為官。

    不過,明朝給藩王的待遇還是很高的。他們的王位可以世襲罔替,也就是所說的鐵帽子王。另外,親王的兒子們除了可以立一個世子,將來承襲親王王位外,其餘的兒子可以都被封為郡王。藩王的俸祿也很高,親王為一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有時侯皇帝高興了,還會一次性賞賜他們幾千甚至上萬頃的土地,而且還不用承擔任何的賦稅。此外,藩王對王府署官的行為有自治權,可以依律自行剖斷,地方官府並不能干涉。

    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主要原因是在明朝初期永樂靖難之前,藩王有著很大的權力。他們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每個王都有三個護衛,但請注意,這三個護衛不是指三個人。所謂護衛是一個總稱,護衛的人數從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這樣算一下就可以瞭解藩王們的軍事實力。按照這個規定,藩王所能擁有的軍力是九千人到伍萬七千人。其中燕王和晉王勢力最大,各自帶有十餘萬軍隊,十分厲害。他們受命指揮邊防大軍,築城屯田,大將軍馮勝及傅友德,都曾受其節制,軍中大事,二王可直接奏聞。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因為在他看來,分封皇室子孫控馭各地,防止外姓臣僚跋扈,便足以“外衛邊陲,內資夾輔”,使國家固若金湯,算得上長久之計了。

    朱棣造反成功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有早年征戰的經歷,在長期的軍事活動中得到應有的鍛鍊,軍事指揮才能日益提高,而政治野心也隨之萌發。

    經過建文和永樂二朝的不斷削藩,藩王的權力已經大大收縮。尤其永樂靖難之後,由於朱棣自己就是造反起家,所以對藩王更是加大了戒心,削去了藩王的軍隊,由於他嚴格的藩禁政策,使得宗室勢力迅速衰落。另外,藩王有著這樣的待遇,又不能做事,因此他們只能吃喝玩樂,也就逐漸退化無力,對朝廷皇權構不成威脅。

  • 5 # 鐵板上說書的大叔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為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透過他們來屏藩皇室。其中,九位塞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這是其一。

    其二,靖難之役前,各地藩王擁有三衛護衛,燕王在起兵初期迅速控制了北平的官員及軍隊,然後留下兒子及徐王妃保衛北平,自己率精騎襲破寧王府,控制寧王及朵顏三衛,最後擁兵南下。值得一提的是在起兵初期和南下的過程中,北方多數將領因為燕王的個人魅力進行歸降。

    以上兩個原因是燕王起兵初期能得到軍隊的原因。在靖難之役後四年時間裡,成祖完成了真正的削藩,撤銷各地藩王的護衛,將藩王納入地方官員的管理。

  • 6 # 我是小金呀01

    自宋太祖杯酒氣釋兵權以後,各封建王朝為了防止地方造反就解除了地方武裝的權利。

    但是明朝建立以來,朱元璋的兒子被封到北方,同時也擔任抵禦北方蒙古於其他少數民族的侵犯的責任,每個擔任防守的皇子,都養兵的權利。

    朱棣不但自己有武裝力量,同時他又搞定了寧王,把寧王的朵顏三衛據為己有,所以朱棣如虎添翼。

    朱棣所調動的,不是國家的軍隊,是地方的武裝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列車上熱鬧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