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譯文】 先帝開創統一天下的大業沒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一分為三,蜀漢處境艱難,這實在是形勢危急、存亡難料的關鍵時期啊。然而侍衛大臣在皇宮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戰場上舍生忘死,這都是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要報答給陛下。陛下的確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勸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獎懲他們的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或盡忠做善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評定他們的獎懲,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給予陛下。我認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再實行,就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端正,通曉軍事,在從前試用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漢朝前期之所以能夠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漢朝後期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親自在南陽種地,只希望在亂世裡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諸侯中揚名顯達。先帝不認為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又遇上挫折,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我接受任命以來,早晚憂慮嘆息,擔心託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並率領三軍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盡我有限的才能,去剷除那些奸邪兇惡的敵人,復興漢室,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理事務斟情酌理,有所興革,進盡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請)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徵詢治國的良策,識別、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如果您能這麼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將要遠離陛下,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淚不止,不知道再該說些什麼。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譯文】 先帝開創統一天下的大業沒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一分為三,蜀漢處境艱難,這實在是形勢危急、存亡難料的關鍵時期啊。然而侍衛大臣在皇宮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戰場上舍生忘死,這都是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要報答給陛下。陛下的確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勸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獎懲他們的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或盡忠做善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評定他們的獎懲,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給予陛下。我認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再實行,就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端正,通曉軍事,在從前試用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漢朝前期之所以能夠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漢朝後期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親自在南陽種地,只希望在亂世裡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諸侯中揚名顯達。先帝不認為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又遇上挫折,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我接受任命以來,早晚憂慮嘆息,擔心託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並率領三軍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盡我有限的才能,去剷除那些奸邪兇惡的敵人,復興漢室,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理事務斟情酌理,有所興革,進盡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請)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徵詢治國的良策,識別、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如果您能這麼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將要遠離陛下,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淚不止,不知道再該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