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揚楊劉
-
2 # 芒果論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以少勝多”成為了衡量一個將軍軍事指揮能力的一個標準,其實這是不科學的,是很沒有道理的。
項羽最廣為人知的一戰是“鉅鹿之戰”,以少勝多擊敗王離、章邯,滅秦主力,一舉奠定了秦朝滅亡的主基調。韓信井陘之戰以少勝多,以三萬新兵滅陳餘二十萬大軍,一時間風頭無兩,成為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名將。
但是,以少勝多遠不足以成為衡量將領水準的唯一標準!
劉邦遭遇“彭城之敗”,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三萬精兵擊潰,世人由此得出劉邦遜色於項羽的結論。那麼,“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淪落到只抽得出三萬軍隊偷襲劉邦的份上呢?這就和項羽的軍事眼光、軍事戰略有關了。
滅秦之後,項羽得到的土地最大,擁有計程車卒最多,各方面實力都碾壓其他諸侯。當田榮第一個起兵反抗項羽的時候,項羽輕而易舉的就擊敗了田榮,田榮逃竄之後被平原民眾所殺。按道理說齊地的事情都這裡也就結束了,但項羽卻把對田榮的怒氣發洩到普通百姓身上,逼得齊地人民團結一心,共拒項羽。
而此時的劉邦從漢中糾集各路諸侯直搗楚國都城,大後方失手的項羽迫不得已派出三萬精兵星月回援。也就是說“彭城之戰”是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但項羽在這場戰爭中卻是處於被動的。“鉅鹿之戰”楚軍和秦軍實力懸殊巨大,項羽以多擊少是迫不得已,我們不能責怪他。但“彭城之戰”項羽是有實力“以多擊多”的,但他仍然陷入了“以少擊多”的險境之中,對此,我們就不得不懷疑項羽的軍事實力了。
反觀韓信,井陘之戰以三萬對二十萬實屬迫不得已,劉邦將韓信的軍隊抽走,只留下了三萬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新兵蛋子,這樣的情況和項羽的“鉅鹿之戰”無異,都是實力差異巨大,將領沒有辦法憑藉個人能力調控雙方實力差距。
但在項羽和韓信的對決中,韓信數倍兵力於項羽,但仍不主動出擊,他將項羽團團圍住,消磨其意志,如此謹慎的作風無疑讓韓信背上了“懦弱”、“膽小鬼”的稱呼。但我卻不這樣認為,《孫子兵法》講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韓信雖然沒有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但他卻做到了在自己能夠控制的範圍之內避免“以少擊多”!
是的,“以少勝多”聽起來霸氣,但實在是一種莽夫行為,能夠“以多打少”,能夠避免無謂的傷亡,又為什麼要去“以少擊多”,為什麼要讓自己計程車卒冒著更大的生命危險去戰鬥呢?難道就僅僅為了看起來更威風嗎?能夠避免“以少擊多”本來就是一件值得被稱讚的事情。
一個將領偶爾“以少勝多”,那他會得到讚賞,但一個將領老是“以少擊多”,那他的軍事能力就會受到質疑,項羽就是如此。他是“萬人敵”,但他的軍事能力只能稱之為中下游,他的軍事行動始終只能停留在戰術層次而不能上升到戰略層次,他屢屢陷入了“以少擊多”的困境之中,所以他一直在贏,最終卻滿盤皆輸。
作戰就好像下棋,萬萬不可侷限於一步兩步之中,一定要把目光放長遠,一定要想到自己的一步棋會帶來什麼樣的連鎖反應。顯然,項羽並沒有做到,他總是著眼於眼前的戰鬥,而不能預見未來,這一點和韓信相比差之甚遠,比之劉邦更是不如,說項羽軍事實力不如韓信,是很有道理的。
正面回答一下
韓信之所以強於項羽,正是因為他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避免“以少擊多”的冒險之舉,而實行“以多擊少”的穩重之舉,這是超出了項羽戰術範疇之外的境界,初步達到了戰略的境界,“兵仙”之名,名副其實!
-
3 #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在垓下之戰之前,韓信和項羽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對壘過。 正如題主所說,在垓下之戰中,韓信以60萬的優勢兵力,合圍項羽10萬楚軍,確有勝之不武之嫌。之所以有人認為韓信軍事才能比項羽高,完全是勝者為王敗者寇的思想作祟。 我們先聊一聊二人在軍事思想及作戰風格上有什麼特點:
漢代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把歷代兵家分為四派:兵權謀派,兵形勢派,兵陰陽派,兵技巧派。項羽及後世的成吉思汗是兵形勢派的代表人物;而孫子、韓信則是兵權謀派的代表人物。
兵形勢派以猛將居多,要求主帥善於把握戰機,審時度勢,殺伐決斷,輕疾制敵。靜時如山屹立,動則雷霆萬鈞。在彭城之戰中,項羽以三萬騎兵千里奔襲彭城,僅用半天時間擊潰劉邦五十六萬聯軍,將“兵形勢”軍事思想發揮到極致。
兵權謀家講究先計而後戰,謀定而後動。《孫子兵法》是權謀派的集大成者,其中,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為兵家所推崇。韓信滅趙的“背水一戰”,充分體現了兵權謀的高超運用。
這就是說,項羽和韓信分別是兵形勢派和兵權謀派的頂尖高手。
下面我將分別從兩位軍事天才的戰爭資歷著手,來論證:項羽的軍事才能比韓信毫不遜色,二人旗鼓相當。 一、項羽: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他跟著叔父項梁起義,招募江東八千子弟兵,迅速成長為繼陳勝吳廣之後最有實力的一支隊伍。項梁死後,項羽一度被楚懷王排擠。當時秦將章邯率40萬大軍將趙國君臣圍困於鉅鹿,楚懷王任命宋義為大將軍,項羽為副將,率楚軍3萬前去援趙。而宋義及受邀的各路諸侯卻將兵馬陳列在漳河岸邊,作壁上觀。士兵們飯都吃不飽,衣都穿不暖,可是身為主帥的宋義給自己的兒子餞行時喝酒吃肉,一擲千金。項羽一怒之下,砍了宋義的人頭號令三軍,3萬楚軍破釜沉舟,渡過漳河激戰秦軍,九戰九捷,俘獲了秦國名將王翦的孫子王離。而秦軍主帥章邯,在朝廷權奸及項羽軍事的雙重壓力下,投降了項羽。
鉅鹿之戰是項羽人生的高光時刻之一。這一戰之後,秦軍主力喪失殆盡,帝國大廈瞬間傾覆。各路諸侯去帳內拜見項羽的時候,都是跪爬著進去的,體如篩糠,始終不敢抬眼看那個神一般的存在。項羽人生第二個高光時刻,是彭城之戰——古代戰爭史上“閃電戰”和以少勝多戰的經典戰役。話說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把劉邦分到鱉不下蛋的巴蜀之地。劉邦聽從韓信的計策,還定三秦,並趁項羽在齊地平叛的大好時機,策反各路諸侯,集合56萬之眾襲擊項羽的老窩彭城。項羽得到這個訊息,當即立斷,留下大部人馬繼續攻齊,親率3萬鐵騎馳援彭城,僅僅用了半天的功夫,便突破了聯軍的防線,劉邦灰溜溜地帶了十來個隨從跑路,把劉老爹和老婆孩子全拋下,管不了那麼多呀,保命要緊。
西楚霸王項羽,一生經歷大小戰役70多次,從無敗績。二、韓信劉邦築壇拜將,把大將軍印璽授予韓信之後,韓信與劉邦之間有了一場早於《隆中對》幾百年的《漢中對》。這是拉開楚漢全面戰爭的綱領性檔案,不僅提出了“東向而戰,還定三秦”的戰略決策,而且把項羽的勇敢說成是匹夫之勇;把項羽能善待士兵卻捨不得把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臣說成是婦人之仁;說項羽殺降,令秦人恨死他了。貶低了項羽,反過來又贊劉邦,說劉邦進入關中與軍隊“約法三章”盡得秦人之心,而項羽卻違背“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遠的漢中,更讓天下人同情劉邦,無形中站在了劉邦的陣營。
這樣一番分析,把楚強漢弱變為楚孤漢眾,漢王劉邦高興壞了,只恨相見太晚!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韓信的預測和評價一一應驗。可謂知己知彼,瞭然於胸。
所以,在劉邦佔據關中、韓信舉兵統一北方燕趙魏韓齊、彭越和英布背叛項羽之後,項羽的敗局已定,最後的垓下之戰,只是韓信那鬼神莫測的一場兵法秀而已。 縱觀韓信的經典戰役,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到背水為營、拔旗易幟,半渡而擊,無不體現了“權謀派”的上戰伐謀。既然二位高手各有逆天的本事,那麼讀者關心的是,如果二位高手來個巔峰對決,誰更勝一籌?
韓信說:項將軍,我當初在你手下當護衛,多次獻計,你就是不聽,想不到今日我能和你對壘!項羽說:小子,廢話少說,放馬過來!韓信: 傻逼才放馬過去呢,誰敢和你西楚霸王硬槓?我打不過你,那我圍死你!項將軍你看,你聽!項羽聽。四周黑壓壓的敵人把楚軍圍得鐵桶似的,四方敵營中傳來一聲聲楚地的民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令他心悸:“莫非楚地已盡屬漢軍?”他煩惱地拔劍起舞,心愛的女人虞姬亦拔劍起舞,自刎在他懷裡。
她的死,帶走了這位鋼鐵戰士對人生的最後留戀。
咱們 不要再拿垓下之戰說事,因為那場戰役,根本不能算是軍事才能的比拼,而是劉邦集團對項羽集團政治上的勝利,正如項羽臨死前所說:我西楚霸王會有今日的失敗,不是戰爭的勝敗,而是上天的旨意。
俗話說:成功者總把成功原因說成是運氣好;失敗者總把失敗原因說成是天意。以項羽那無與倫比的驕傲,死到臨頭還是煮熟的鴨子——嘴硬,不肯承認自己犯過的致命錯誤:被陳平反間計逼走亞父范增;鴻門宴婦人之仁放走劉邦;分封十八路諸侯之後不聽謀士之言,放棄關中回師彭城,美其名曰衣錦還鄉……不知他的心中可有懊悔?總之,他倆都是歷史上幾百年難遇的軍事天才,若要把他們置於完全理想的勢均力敵的情境下,我相信項羽鐵定把韓信幹翻;但是,所謂的戰爭,從來都沒有什麼假定的理想狀態,它總是各種複雜因素的綜合體,比如對政治因素的掌控,對敵手心理的把握,間諜的運用等,顯然,在這些方面,項羽又太過單純,比韓信差遠了,畢竟韓信連胯下之辱都能忍,成名之後還巴巴地回家去感謝那無賴的激勵之恩呢。
一句話:項羽、韓信二人軍事才能不分伯仲,垓下一役項羽敗,敗在軍事才能之外的因素,比如政治,比如,情商。
回覆列表
韓信擅長的是智略,指揮軍隊用各種方法取勝。運籌威武,決勝千里之外。
項羽擅長的則是猛攻猛打,強兵硬戰,靠自己的精銳部隊和敵軍硬碰硬,而智略不足。在中國的歷史上這種常被稱為匹夫之勇。和呂布一樣,自己再厲害,自己的西涼軍再強悍,可最後還是被曹操打敗被殺。
一個將軍其實還是要在指揮部坐鎮指揮的,被稱為名將的也大多是指揮型的將軍。比如說他們所處時代的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章邯,蒙恬等和古代西方的四大名將,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拿破崙。
如果在戰爭中將軍貿然的上前線衝鋒,萬一被打死了,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身敗名裂不說,還會導致戰爭的失敗,給自己的國家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自古以來在成千上萬人的作戰中,個人的匹夫之勇是不被推崇的。所以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比項羽強的,所以才會垓下之戰,四面楚歌,烏江自刎。想想項羽死的時候才是三十歲,還是太年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