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how8

    話說,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後不斷壯大,開始打起他國的主意,身邊的南韓更是首當其衝,常被騷擾,苦不堪言。

    韓惠王(恆惠王)想出了一個“辦法”:派水利工程師鄭國去秦國,說服秦國興修水利。

    因為當時各國都是全民皆兵,如果秦國真的要修水利,那麼就必需大量的青壯年,就沒有士兵可出戰,南韓就可以求得暫時的安寧,韓惠王或許能逃脫亡國之君的命運。

    鄭國來到了秦國,向呂不韋提出了要大修水利。秦國佔領的關中地區,少河流常乾旱,興修水利的確是好事,而呂不韋也急需幹出點成績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加上當時各華人才交流是很常見的事情,也不疑有詐,就同意了。

    韓惠王當時交代鄭國要慢慢修,越久越好。可惜他錯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對工作的熱情,鄭國忘情投入這一偉大工程,根本就忘了祖國的囑託。

    過了沒幾年,嬴政親自執政,這時疲秦計意外洩漏,秦王有意驅逐所有不是秦國國籍的外華人。

    來自楚國的李斯冒死寫了《讕逐客書》,勸秦王不要將人才拒之門外。

    鄭國也坦承是為了疲秦而來,但修水利對秦國是大好事,現在不能半途而廢啊。

    精明的秦王最終放棄了驅逐令,把鄭國留下來繼續修建。經過10年,水渠終於完成,秦王大度地命名為“鄭國渠”。而在6年後,秦王開啟了滅六國的征程,弱小的南韓第一個就被滅了。

    總的來說,疲秦計“或許”真的起了一定作用,韓惠王將滅國之日延後了,死的時候都沒有當上亡國之君,而是把這個名號“贈”給了兒子韓王安。

    但也正是鄭國渠使得秦國國力如虎添翼,為後來的統一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或許”還將統一的程序提前了。

    以上。

  • 2 # 趣向雜談

    韓桓惠王(前239年),姬姓,韓氏,名然,韓釐王之子,戰國時期南韓國君。韓桓惠王在位時,韓非多要求推行法治。韓桓惠王二十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是為鄭國渠。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南韓,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韓桓惠王割上黨(今山西長治)給秦國求和,上黨人既不想被秦統治,又無力抗秦,郡守馮亭率一郡軍民降趙。趙國接受上黨,並遣名將廉頗麾重兵進駐長平(今山西高平市)拒秦,雙方發動長平之戰。前239年韓桓惠王薨,子韓安立。葬於今河南新鄭。

    秦國要實現稱霸天下的目的,就要首先滅掉南韓。南韓所處的位置正好控制了秦國東出函谷關之後,到黃河下游地區去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49年,秦國奪取了南韓都城新鄭的重鎮成皋、滎陽,南韓此時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面對強敵,即將亡國的韓惠王派出了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這個人擁有的武器只有一張嘴,他要執行的任務就是說服秦國興修水利,這個人就叫鄭國。在南韓看來,認為這是疲乏秦國、救亡圖存的好辦法,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疲秦之計”。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實是:把水利作為強國之本的思想已經產生。各國還把水利當做關係農業豐歉、國家強盛的大事。而秦國的關中平原,當時還沒有大型的水利工程。南韓的建議與當時秦國的主政者呂不韋急於建功立業的想法不謀而合,商人出身的呂不韋沒有來得及仔細思考這一建議背後隱藏的殺機,就把南韓賴以救命的“疲秦計”,當成了可以使秦國富國強兵、實現大統一的一招好棋。於是當年秦國便組織力量開始修建鄭國渠。

  • 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韓惠王的疲秦之計本身就是緩兵之計,治標不治本,反而讓秦國更加強大起來。南韓和燕國是戰國時期最弱的兩個國家,燕國地理位置偏僻,一直沒有成為強國的目標,而南韓的地理位置特殊,四面八方都是敵人,不管是哪個國家強盛的時候,都會搶奪南韓的土地。到了戰國晚期的時候,秦國成為了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南韓同秦國是鄰國,在秦國擴張的過程中,受害最多的就是南韓。到了秦始皇繼位的時候,南韓已經快要被秦國吞併,處在非常危機的時刻。

    韓惠王非常擔憂秦國會滅亡自己,於是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南韓大臣給韓惠王出主意:現在秦國過於強大,我們在軍事上不能同他相提並論,只能用計謀來疲憊秦國。我們可以派遣一個能說會道的水工去秦國,誘惑秦王修建水利,這樣秦國就沒有時間來進攻我們了。韓惠王感覺這個注意很不錯,立刻派遣了一個叫鄭國的水工去了秦國,秦始皇對於修建水利很有興趣,立刻讓鄭國負責秦國連線涇河和洛河的水利渠道修建。

    就在水利修建到一半的時候,秦始皇知道鄭國是間諜的訊息,鄭國辯解說:我修建鄭國渠只是為南韓爭取一兩年的喘息時間,對於秦國來說是千秋萬代的好處。秦始皇一直迷信長生不老,因為感覺鄭國說的有道理,秦始皇就赦免了鄭國,讓他繼續修建鄭國渠。鄭國渠的修建根本沒能阻止秦國的進攻,在修建的第二年,秦國大軍就攻擊了南韓,迫使南韓割地求和。鄭國渠修建完畢後,秦國滅亡了南韓。

    鄭國渠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疲憊了秦國,然而從長遠來看,秦國在鄭國渠修建好之後的幾年時間裡面,糧食產量大大增加,為滅亡六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當然鄭國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沒有鄭國渠,南韓可能會滅亡的更快。只能說韓惠王的這個計策損人利己,讓自己多苟延殘喘了兩年,卻害慘了其他的五國。

  • 4 # Lucky

    一是,疲秦之計並不弱智。就是現在來說,水利工程都是件大事,所費人力物力不可想象。看看三峽工程就知道了。而古代水利工程更是關係重大,對於國家的影響太大了。事實上,秦國真的因修建鄭國渠而無暇他顧。如果秦國為求速度,真的會有損國力。隋煬帝的大運河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二是,秦華人並不愚蠢。開始,秦華人並沒有想太多,不知道鄭國是南韓派來的間諜,也不清楚南韓的計策。但是,秦國非常清楚這個工程的好處,以及秦國當前的困境,否則不可能進行這個工程。要知道那時候,水利工程和戰爭是最消耗國力的兩件事。

    三是,弱小無奈與強大無懼。這個計策開始就透露出,南韓的無奈。國力太弱,打是打不過。只好用削弱之策。這也是弱小對強大的通用方法。當年越國對吳國採取的策略大致如此。可是秦國太強大,這點削弱根本不夠,當工程完工,秦國將更加強大。大勢如此,無可奈何。

  • 5 # 搖筆雲飛

    戰國末年各諸侯國以國家統一的方向發展,都想以自己為中心,所以兼併戰愈發激烈,此時的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而南韓在秦、齊、燕、趙、韓、魏、楚諸侯國中實力弱小,同時南韓作為秦國的東臨國,成為秦國東進統一全國必經之地,國家岌岌可危。

    公元前246年,韓桓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採取了一個非常拙劣的所謂“疲秦”的策略。內容就是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使秦國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設上,無力進行東伐。

    此計策可以說是在飲鴆止渴,秦國要想統一全國,必須保證國力人力殷實,糧食充足,而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土地貧瘠缺水,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農業,迅速發達起來,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韓恆王可以說是“神助攻”,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 6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鄭國渠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建成使得八百里秦川成為天下糧倉,關中平原成為帝業之基,秦、漢、隋、唐數個朝代都賴此建立大一統皇朝。而鄭國渠這麼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卻來自於一條陰謀詭計,不得不說造化弄人。

    前246年,秦王嬴政登基,經過多位君主打下的根基,嬴政上位的時候秦國已經成為天下霸主,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基礎。而秦國東進理論上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從關中向北,進攻趙國的雁門等北部地區;二是從函谷關東出,進攻南韓;三是從巴蜀順長江而下,進攻楚國。但是受限於當時的交通技術條件和後勤補給,東出函谷關是最適合大兵團作戰的,這樣一來南韓就成了秦國擴張的絆腳石。

    南韓位列戰國七雄之一,早先也是國富民強,有“勁韓”之稱。但是南韓地理位置不好,被秦、魏、楚、齊四大國包圍,缺乏發展空間,特別是秦國崛起之後,南韓更是多次戰敗失地,等到秦王嬴政登基的時候,南韓國土僅剩國都新鄭周圍和南陽地區,隨時都可能被秦國徹底消滅。當時南韓國君是韓桓惠王,懼怕身死國滅就想出了一條“疲秦之計”,派南韓水利專家鄭國前往秦國,遊說秦王開展水利工程,興修引涇水入洛陽的灌溉水渠,讓秦國無暇攻滅南韓。

    韓桓惠王劇照

    韓桓惠王的“疲秦之計”有沒有用?其實是有用的。中國古代缺乏大型工程機械,水利工程全靠人力挖掘,每一個工程徵發的民夫動輒數十萬、上百萬人,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對於中國古代王朝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就說著名的京杭大運河,隋煬帝修這麼一條運河最後弄得天下皆反,丟了大隋江山。

    再說回鄭國渠,鄭國渠長達300餘里,修建堤壩截斷河流,挖掘水渠將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等引入渠中,在關中平原的涇水、洛水、渭水之間人工開鑿出一片密集水網,使高旱缺雨的關中平原得到灌溉。為了鄭國渠的修建,秦國可以說是以舉國之力,耗時十年時間才完成,這十年間秦國的人力、物力大都壓在工程上,是秦國力量最空虛的時候,要是東方六國真能同心協力攻秦,可能歷史就是另一種走向了。

    “疲秦之計”最後從削弱秦國實力,變成給秦國送福利,加速天下一統的程序,不得不說是因為東方六國沒有了進取心,丟失了主動正面挑戰秦國的勇氣,以至於錯失良機。在秦國全力修建鄭國渠,無力東出的時候,東方六國不想著增強國力、打擊秦國,反而文恬武嬉、政局混亂;特別是缺少秦國的威脅後,東方六國本身的矛盾爆發了,互相間勾心鬥角、征戰不斷。

    公元前241年,魏國的魏景湣王召集過一次合縱攻秦,趙、韓、魏、楚、燕五國組成聯軍,聯軍採用正確的戰術進攻到距離秦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地方,這是秦國修築鄭國渠期間遭到最大的一次威脅。可惜聯軍間同床異夢,只顧自身利益,楚國遇小挫就先行單獨退兵,造成軍心動盪,各國紛紛撤兵,失去了最後一次抑制秦國的機會。

    鄭國渠修築完成後,使沼澤鹽鹼地變為百萬畝良田,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史記》中寫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而手握巴蜀、關中兩大產糧基地的秦國,在經濟上做好了統一中國的準備。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國採用“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一統天下。

    東方六國被秦國所滅,最大的問題不是實力的差距,而是鬥志的喪失,比如最後滅亡的齊國,空有數十萬大軍卻不戰而降。不論是南韓的“疲秦之計”,還是燕國的“荊軻刺秦”,都是改變不了大局,只能拖延時間的陰謀詭計。大國之間的較量,靠的是綜合國力的正面對決,沒有捷徑可走,東方六國不想著改革壯大自身,卻想靠陰謀詭計取勝無異於痴人說夢。六國與其說是滅在秦國手中,不如說是自取滅亡。

  • 7 # 不被接受

    我的個人看法

    興修水利這活在古代亡命於此的不在少數

    但如果修成了卻能養活更多百姓。

    在古代人口才是根本,社會安定則百姓安居樂業繁榮昌盛,戰亂時人口成了軍事力量的根本,在冷兵器時代人口的做用涵蓋很多,包括糧食生產,糧食運輸,兵源,徭役等

    從白起坑殺幾十萬趙軍就可以看出人口的重要性,因為失去了大量人口,趙國最後失去抵禦秦國的最後力量。

  • 8 # 海納百川233699882

    話說春秋戰國末年的南韓出了一位韓惠王,據史書記載他是少時天姿聰慧。韓惠王繼位的時候,南韓已經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雖然說韓惠王也想讓南韓富國強兵,無奈韓趙魏三家′晉的時候就數南韓分到的領土最小,地理位置也最不好。所以在七國之中軍事實力南韓最弱。經常被別國欺負,尤其是被身邊的強秦打的死去活來。據史料記載,僅雙方兵力十萬以上的戰爭就要十九次。怎樣扭轉這種捱揍的局面呢?韓惠王自己想了一個餿主意,我就得讓他忙起來,疲憊不堪而抽不出時間和兵力,那麼南韓不就安全了嗎!可是如何用疲秦之計達到這一目的呢?韓惠王想了一個辦法,他讓自己國家的一個“水利專家”叫做鄭國的去幫助秦國搞水渠建設,而且工程越大越好,這樣的話秦國就會把精力和人力都放在水渠工程上而不是和自己打仗上了。

    因為當時的背景是各國其實常備軍隊非常少,大多數是亦兵亦民。如果是非常大的水利工程,因為沒有機械裝置所以全靠人力了。秦國如果中了這個南韓“”奸計”的話,必定要動用全國的青壯年勞力,還要耗費大量財力和物力,哪還能騰出手來攻打他國。韓惠王和大臣們商量了這一決策之後都覺得可行。認為秦國在關中平原,還沒有什麼大型的水利工程。當年,修建成都都江堰後,蜀中就旱澇無憂,成為巨大糧倉了。派“水利專家”鄭國去秦國高水利工程,秦國肯定會同意建水渠。

    於是鄭國奉命去秦國了,那時嬴政才十三歲,國政主要由國相呂不韋主持。聽了“水利專家”鄭國的話之後,呂不韋算計,高水利工程雖然眼下會使國家困難點,而且秦國有能力克服困難。如果是工程完工,那麼就造就秦國百年基業。於是就同意了建設這個水渠。於是一切都隨韓惠王的意,這個計劃就進行的相當順利。

    事情正按照南韓當初設想的那樣,“水利專家”鄭國順利的成為秦國的總工程師。數以萬計的秦國青壯勞動力,都不當兵了,被派往水利工地上當勞動力,幾乎傾盡了全華人、才、物。秦國投入這麼大的工程,這把韓惠王給高興壞了。果然秦國忙於巨大的工程,無暇顧及南韓,這下南韓可以發展自己的國力了。

    韓惠王完全陶醉在自己的小確幸當中,卻沒有按照計劃實施自己的強國方針,反而自己每天花天酒地,過了十你的太平日子。十年過去了,偉大的秦國完成了水渠工程。公元前336年,“鄭國渠”修成了!

    這個水渠全長是150多公里,修成之後灌溉面積就達到了4萬公頃,相當於今天的110萬畝,昔日的沼澤鹽鹼之地成為了肥美良田,糧食產量非常高,使關中一下變成千裡沃野,足夠百萬軍隊一年之用。這下秦國打仗再不也不用去千里之外的蜀地運糧了。秦國因為有了充足的物質準備,進一步拉進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表。

    就在“鄭國渠”建成後的六年,公元前230年,秦嬴政為了“感謝”當年南韓做出的突出貢獻。秦國開始了伐韓戰爭,秦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就把南韓滅了,再過了九年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國兼併了六國,統一了天下。這正是韓惠王的疲秦之計,反而成了利秦之策。

  • 9 # 愛汕美食

    1.韓惠王,是戰國時期南韓的君主,當時秦國強大,四處征戰擴張,而作為鄰國的南韓自然如坐針氈,於是韓惠王想了一個辦法去拖延秦國的擴張速度。

    2.他安排了自己國家的一個卓越的水利專家-鄭國,去遊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減緩秦國侵略速度,一方面自身加快發展,增強國力,好跟秦國相抗衡。

    3.鄭國便領命出發,正好跟當時的秦國丞相呂不韋的想法一致,於是,秦國便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大力修建鄭國渠,而水利專家鄭國在秦國的這段時間,慢慢被同化,開始全心全意的付出。

    4.韓惠王剛聽到秦國開始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得意了好幾年,但是並沒把重心放在自己國家的發展上,依舊逍遙快活,水利工程修到一半,他又冒出了個壞主意,就是告發鄭國是我南韓派來的奸細,想著到時候鄭國被殺掉,工程自然沒發繼續下去,他又能拖一段時間。

    5.秦王一聽,果然大怒,派人抓了鄭國,準備處死,鄭國此時身心已經皈依了秦國,便勸秦王道,你殺了我不要緊,但請讓我把工程完成,這樣秦國便又到一個大糧倉,對秦國統一天下有極大的幫助,秦王聽完覺得有道理,便安排了鄭國繼續修建工程。

    6.於是,韓惠王的疲秦之計便成了秦國的強國之策,而且自身還不長進,秦國後面自然把他滅掉。

  • 10 # 三四方舉步百折不回

    其實,這個辦法是個好辦法,只是南韓但是沒有想到,秦國竟然如此強大,如果說當時六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敢修建水利工程。無疑是在找死。沒想到疲秦的計策,反而讓秦國更加的強大,加速了六國的消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雕塑泥怎麼用?